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西學東漸下的清末教科書裝幀設計

西學東漸下的清末教科書裝幀設計

清末,中國開始了近代化進程,書刊裝幀也經歷了從起步到較為成熟的發展階段。當時的社會、政治、經濟、技術等因素的影響,教科書出版的逐漸成熟,眾多藝術家對教科書裝幀設計的參與,都對這一時期「新式教科書」的裝幀設計產生影響。

1905年,清政府設置學部,標誌著主管新式教育機關的獨立存在,也意味著中國教育步入近代化的軌道。在西學東漸的影響下,新式學堂開始興起,同時開始出現了汲取西方先進教育內容和方式的近代教科書。我國自編教科書始於1897年由陳懋治、杜嗣程等人編撰的《蒙學課本》(《新訂蒙學課本》),但整套課本不按學制編製,也無插圖和教授書輔助。清末時期,以文明書局、商務印書館為代表的出版機構,在致力於教科書內容近代化的同時,開始逐漸注意到教科書的版式設計、插圖繪製等書籍裝幀設計的意義。

清末,受西方文化、印刷技術的影響,中小學教科書在裝幀設計藝術上發生了一系列的新變化。教科書的紙張選擇發生變化,並實現雙面印刷,出版者開始重視插圖,受西方影響,插圖設計開始出現陰影等繪製方法,教科書裝幀設計藝術同教科書內容一道,共同促進了清末教科書從傳統啟蒙讀本走向實用化、通俗化。

這一時期的教科書雖然整體面貌色彩較為單一,但以商務印書館和文明書局為代表的教科書出版商,共同摸索出的一套教科書出版的基本規律,為今後教科書更加成熟、更具趣味性奠定了基礎。

19世紀,西方傳教士來華傳教,我國建立了一些具有現代概念、運用先進機器印刷的出版社,西方鉛印技術由此傳入中國,傳承了千年的傳統雕版印刷術逐漸被取代。鴉片戰爭後,以近代民營印刷企業為主體,西方印刷術的凸版、平版、凹版三種印刷術引入國內。20世紀初,機械化的印刷術已成為中國印刷業的主流。隨著西式印刷技術的普及,這一時期的教科書主要是採用石印技術和鉛印技術。比如1901年,上海澄衷學堂出版的《字課圖說》,由清劉樹屏編寫,吳子城繪圖,已配有用石印技術印製的黑白插圖762幅,圖畫精細。次年,無錫三等公學堂的《蒙學讀本全書》,「採用楷書石印,附有圖畫」。當時最為出名的商務印書館編印的英文教材《華英初階》《華英進階》則使用了鉛印技術。彩色石印和照相石印是當時比較先進的印刷技術,這種印刷方法使得彩色印刷成為可能,可以印刷彩色課本、圖畫和地圖。據記載,最早出現彩色印刷的教科書是商務印書館的《最新教科書》,該教材中附有多幅彩色插圖,開國內兒童讀物彩色插圖之先河。

隨之,「洋紙」替換軟紙,雙面印刷得以實現,書籍裝訂形式由線狀發展到平裝、精裝。隨著西式印刷技術的普及,在清朝晚期,以商務印書館為代表的民族印刷企業崛起。

中國手工紙業歷史悠久,本土生產的手工紙亦被稱為土紙,隨著近代印刷術的引進,與之相適應的洋紙、白報紙、道林紙等亦輸入中國。由於機製紙和手工紙的生產過程、製造方法截然不同,兩者的質量亦不同:機製紙紙面光潔,厚薄均勻平整,紙張牢度強,不滲水,可以雙面書寫印字;手工紙則紙面不光潔,質地鬆脆,強度差,滲水,只能單面書寫印字。機制連史紙、毛邊紙開始取代了部分手工連史紙、毛邊紙的市場份額。

我國過去學塾的用書,如「三、百、千」、四書,五經以及其他一些輔助讀物,都是土紙印製。隨著西方印刷技術的傳入,近代出版業中「洋紙」替換軟紙,並實現雙面印刷。從商務印書館的《最新國文教科書》起,改用了有光紙。但有光紙有反光作用,易傷兒童視力,而且紙質較脆,不宜經久耐用,又容易發黃,用來印刷小學語文教材,極不適宜。後來教科書又改用新聞紙,每冊供一學期用,每學年用兩冊。

印刷技術的發展、紙張的豐富使兒童教科書的繁榮出版成為可能,是呈現精彩裝幀設計作品的技術基礎。

清末教科書基本為單色書頁紙,黑色、紅色字體印製。(例如《蒙學讀本全書》)。到了商務印書館的《最新教科書》與文明書局的《蒙學讀本全書》,則開始出現彩色圖像的案例。《繪圖文學初階》首次在教科書中大量採用照片作為插圖,但由於當時的印刷條件與技術較弱,插圖的效果不佳,許多圖片給人以灰濛濛的感覺,輪廓和線條都不清晰,這成為《繪圖文學初階》在形式上的一大不足。

眾多藝術家的參與也影響了教科書插圖設計的面貌。據記載,早在19世紀七八十年代,近代第一家教科書專門出版機構益智書會即注意到教會學校教學的實際需要,形式上已有了圖說一類的課本的出現。上海澄衷學堂的《字課圖說》(1901)、無錫三等公學堂的《蒙學讀本全書》(1902年,上海文明書局印刷),都附有石印圖畫,形式內容均比較美觀。《蒙學讀本全書》成功佔領教科書市場後,文明書局聯絡一批有識之士,其中包括吳觀岱、許文熊和趙印等無錫畫家,在教科書的插圖設計上逐步完善。《最新教科書》是商務印書館成功推出的第一套教科書,張元濟、高夢旦、蔣維喬等商務印書館同仁對於編輯《最新教科書》頗費心力,不僅對課文內容反覆推敲,還首次在課文中配有雕刻精美的插圖以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最新初小國文教科書第一冊》作為「最新教科書」的首冊,60篇課文中配有的插圖多達100餘幅,此外還附有多幅彩色插圖。

插圖設計是教科書裝幀設計的重要元素,學生通過直觀地觀察課文插圖,就能讀懂課文。晚清時期的許多教材編者也已認識到,插圖對於中小學特別是低年級學生的認知、思維和審美能力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清同治、光緒年間,基督教會開設了西式學校,並以西學各科編寫教材。1862年,清政府開設了第一所新式學堂──京師同文館。以後,各地也紛紛設立新式學堂。新式學堂開始出現由學堂、書商編寫的新教材,這些教科書除了傳授中國的傳統文化外,還大量引入了西方科學文化知識以及西方書籍插圖。

清末的教科書插圖主要繼承中國傳統繪畫手法和風格特徵。傳統繡像小說中的回回圖、蒙學讀本上的木刻版畫、古代畫譜與傳統年畫對晚清教科書插圖風格影響較大。在很多教科書插圖中,傳統的傢具、屏風、桌上的物件以及擺設,人物衣服的紋飾,人物的髮型,面部表情等都是傳統技法。樹木與山石的表現,近景的石頭與遠處的山水表現,也都繼承了傳統繪畫以及版畫的風格。

隨著「西學東漸」和新學的興起,教科書插圖也開始受到西方畫法的影響:透視法、明暗法的運用以及對西方版畫的借鑒都能在其中找到蹤跡。《最新地理教科書》第一冊第四十課《西藏》,畫面完全採用了雕版畫的表現形式,素描關係與明暗關係儼然西方繪畫的典型,準確、細緻地刻畫了動物形象。

插圖與文字二者互相補充、聯繫,圖與文一樣,是書籍內容的一部分。隨著出版業的近代化,書籍插圖編排也日趨多樣化。晚清教科書插圖的編排形式主要有上圖下文(或下圖上文)、上下兩圖、方格插圖、不規則插圖等多種編排形式。

上圖下文(或下圖上文)的編排形式在我國出現最早,在晚清時期的教科書中也很常見。這種編排形式,對於識字不多的小孩來說,更容易了解課本中的內容。上文下圖正好與上圖下文相反,書頁的上半部分是文字,下半部分是插圖。

上下兩圖就是在一面書頁上有上下兩幅插圖,如《最新修身教科書》第一冊中的一課,在一面書頁上分為上下兩層,各有一幅插圖,中間用線條將兩圖分開,最上方是課文標題,以此來說明插圖的內容。在有的教科書中,上下兩圖之間,沒有分隔線。

有的圖書的插圖比較小,在一頁上有多幅插圖,為了使插圖規整劃一,就將一面劃分成一個個小方格,在每個小方格里放置一幅插圖。《字課圖說》(1901年)最為顯著的就是它的編排形式,字與字之間、字與釋義之間、字與插圖之間都用方格隔開,一目了然。

以上幾種插圖的編排,比較規範整齊,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不是文字對圖有限制,就是圖對文字有限制。另有一種不規則插圖就沒有這種限制,比較自由,或插圖緊跟文字,或文字緊跟插圖。《最新教科書》在插圖編排的實踐中摸索出一套規律,即同一篇課文的文字和插圖須編排在同一個展開頁上(插圖與文字融合,在其上下或左右,一般不單獨佔一頁)。這種排印形式保證了課文和插圖的真正融合,版式更加靈活多變,因此為後來各家出版機構所遵循。

清末教科書主要有上圖下文、上文下圖、方格插圖、不規則插圖幾種編排形式。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深圳微生活 的精彩文章:

可奈無金收秘稿——周汝昌與庚辰本失之交臂周倫玲
沈文凡 林琳:商周逸詩輯考的開拓意義及學術價值-論王輝斌教授與《商周逸詩輯考》研究
原因與方式:《古樂府》中及時行樂思想批判
歷史的另一隻眼──地圖

TAG:深圳微生活 |

您可能感興趣

西班牙建築師的前衛公寓設計
西班牙的設計師設計的飛機
日本東京大森藥店設計
魯迅的「美術人生」 曾設計北京大學校徽
蘭亭建築設計與環境整治,曝光最新蘭亭書法博物館
舊金山的設計魔術師
日本設計師佐藤大設計的小清新貼紙日曆
北服教師楚艷、周紹恩設計平昌冬奧會「北京8分鐘」表演服裝
勝過教科書的藝術與設計的紀錄片
西班牙現代建築 + 精品設計酒店遊學課程
馬蘭戈尼時尚藝術設計學院:時裝系列設計&市場營銷專業解析
西班牙化妝品-品牌設計
日本建築師的純色建築設計
行走在書籍裝幀設計的邊緣
山東凱雷德招募工業設計師、CMF設計師
建築大師張錦秋設計的陝西歷史博物館,一場雪後夢回大唐
設計師欲在沙漠建超科幻外星建築
學習平面設計需要知道的東西
日本文化下的基礎設計學科究竟在學什麼?
歐洲古建築設計圖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