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西安的河南村「道北」歷史

西安的河南村「道北」歷史

「1938年,一場大水,一條鐵道,一根扁擔,逃難到西安。」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河南發生水災和旱災,大量的難民沿著隴海鐵路向西逃荒要飯,西安市鐵道以北的地方成了河南人的集聚地。70多年來,中原文化和關中文化在道北相互碰撞、互相融合,形成了一種奇特的文化——「道北文化」,「道北文化」見證了西安河南人的變遷與發展。然而,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道北地區卻成了西安棚戶區的代表,窩棚、土坯牆、髒亂差的居住環境,讓這裡成為城市的髒亂區。畢竟從河南逃荒到西安,道北地區的人民在這裡生活了七十多年,這七十年間他們也為古城西安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同樣是一個城市,為何南北兩地的差異如此大呢?原來,道北較早的住戶是20世紀30年代末,民國政府為阻遏日軍的進攻勢頭,扒開了花園口的黃河河堤,製造了千里黃泛區,造成數百萬河南人流離失所。當時,西北地區由於沒有被日軍塗炭,就成為逃難者出逃的一個選擇地。於是,大批河南難民挑著扁擔,沿隴海鐵路湧入西安,在鐵道以北雜亂無章地修建了好多臨時民宅住了下來。在這裡聚集的大量河南移民後裔,居民收入普遍很低,城市服務較差,因此犯罪率相對較高。歷史上的道北地區,曾是中國富貴和優美的象徵。西漢時期,道北地區是長安都城和灞上咽喉之地的緩衝地帶,是通向中原的必經之地。這裡屬於龍首原南坡,居高臨下守護著大漢國都長安。這樣一處風水寶地,從西漢到南北朝時期,一直是達官貴人的陵冢集中地,普通百姓難以列祖於此。隋朝之後,這裡變成了長安國都中最優美、高貴的地方。這一帶被劃入禁宮內苑,東西長27里,南北長23里,成了皇家遊樂場所,亭台樓閣星羅棋布、池沼波光熠熠閃爍。唐時,這裡更是天下精華之地,大唐政治樞紐之地大明宮坐落於此。為了守護大明宮,唐王朝的北門駐軍和御林軍駐紮於此。此時,這裡是一般官員都難以窺視之地。

宋元時期的這塊地方依然波光瀲灧、草木蔥蘢。元代的忽必烈起家於此,元代的奉元路首府府治—安西王府就在此地。馬可波羅曾這樣描述到:「這裡曾是帝都,現在依然幽靜美麗,這裡有一座安西王宮,宮觀華麗,油漆繪畫,用金葉、銀葉和無數大理石裝飾。珍禽異獸徜徉其間。」可見,當時這裡依然是多麼的美麗、奢華。

元代以後,這裡逐漸變成了荒草萋萋、村野零落、阡陌縱橫的務農之地,一直到上世紀的30年代,這裡因代表工業文明的火車通過而演變成了近代的「道北」。「道北人」雖然生在皇城根下,但居住的卻是棚屋和村莊,過著臟、亂、差的生活,一些道北深巷一到夏天就污水橫流,臭氣撲鼻,行人不得不掩鼻而過,繞道而行。

解放前,「道北」經濟民生十分凋敝,群眾生活在社會最底層,即使解放後,道北的一些社會痼疾也一直難以得到徹底解決,行路難、入廁難、防汛難、吃水難、治安難等一系列老大難問題,一直困擾著道北百姓的生活,影響著「道北人」的形象,制約著道北地區的發展。道北以外的人因此對道北人產生了一些偏見。九十年代曾有一部反映道北人民群眾生活的電視劇《道北人》,對道北地區群眾的生存狀況有著直觀的藝術表現。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在道北的發展過程中,中原文化和關中秦文化相互碰撞、相互融合、相互接納,形成一種不同於任何地方的奇特文化現象,人稱「道北文化」。從穿著打扮、說話的口音、飲食習慣,以及婚喪嫁娶,都打上了「道北」這個特殊的文化烙印,成為千年古都博大文化大觀園中一道獨特的風景。

1、西安「道北」的獨特方言。

道北人的說話口音,以河南方言為主。居住在道北的河南籍後裔,平時講的是地道的河南方言,尤其是中老年人,年青人講的是夾雜著「秦腔」和普通話的河南方言。長年生活在「道北」的來自於其他省份的移民後裔和本地原住居民,受環境的熏染,也能講一些地道的河南話。

居住在道北,一般人都會說兩種以上的方言,其中河南方言是「必修課目」,這也是「道北人」身份的獨特象徵,河南方言成為「道北」的主流方言。這種奇特的方言結構和語言特色在全國範圍內絕無僅有,成為西安道北區域文化外在的獨特表現形式。

西安的河南村「道北」歷史

西安的河南村

西安的河南村「道北」歷史

西安的河南村

西安的河南村「道北」歷史

西安的河南村

西安的河南村「道北」歷史

西安的河南村

西安的河南村「道北」歷史

西安的河南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神諞長安 的精彩文章:

TAG:神諞長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