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香港旅遊業二十年發展回顧系列 回歸二十年 旅業譜新篇(上)

香港旅遊業二十年發展回顧系列 回歸二十年 旅業譜新篇(上)

1.香港旅遊業長期興旺,連續七年成為全球最受歡迎旅行目的地

回歸祖國二十年來,香港旅遊業蓬勃發展,海內外遊客連創紀錄,訪港遊客從1127 萬人次增長至5665萬人次,增長了5倍,當中內地遊客從236萬人次增長至4277萬人次, 增長了18倍,為香港經濟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二十年間,香港旅遊業增加值佔香港GDP 比重從2.6%增長至5%,對香港經濟的直接及間接貢獻占國民生產總值約15%,是香港四大經濟支柱產業之一。香港旅遊業長期興旺,連續七年成為全球最受歡迎旅行目的地。

發展概況

香港旅遊業的發展經歷大體可分為四個階段:1941—1954年的萌芽階段,1955— 1970年的初步發展階段,1971—1997年的快速發展階段,回歸至今總體來說是香港旅遊業跨越發展階段。

回歸初期,儘管受到亞洲金融風暴、美國911事件的影響,香港旅遊業依然表現理想。2003年3月SARS襲港,訪港旅客隨即大減,當年4月訪港旅客下跌64.8%,香港百業蕭條。為振興香港經濟,中央政府同年7月開放內地居民赴港澳個人遊,為香港旅遊業注入「強心針」。翌月訪港旅客人次止跌回升, 全年內地客更創歷年新高。自2009年4月1日開始,深圳戶籍居民更可申請「一年多次」簽注,在有效期一年內,無限次往返香港。2003—2013年,即便期間經歷了全球性金融危機,內地訪港遊客數量仍保持平均每年增長23.6%,人次突破四千萬,整體佔比亦從41.2%增長至78%,足見發展之迅猛,可謂造就了香港旅遊業的「黃金時代」。隨著訪港內地遊客激增,對本港帶來經濟效益同時,也對香港的接待能力帶來了壓力和挑戰。尤其近年受到零團費強迫購物、反水貨運動、非法「佔中」等事件影響,加上各個國家和地區的旅遊競爭愈演愈烈,加深衝擊香港旅遊業。2014 年訪港內地旅客同比增長16%,增幅趨緩,至2015年則錄得2.9%的同比跌幅。2016年,中央政府對深圳居民赴港「一簽多行」政策進行了優化調整,特區政府也推出不同措施扶持旅遊業發展,全年雖然整體仍下跌4.5%,但訪港遊客在2016年底已開始見有回升跡象。

主要發展特徵

(一)香港旅遊業對經濟貢獻:產業地位上升為四大經濟支柱產業之一

香港旅遊業對香港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繁榮作出的貢獻是令人矚目的。回歸二十年, 香港旅遊業增加值佔香港GD P的比重從2.6% 上升到5%,是法律、會計、工程、建築、測量、醫療等之和;對香港經濟的直接及間接貢獻占國民生產總值約15%;直接或間接提供了約70萬個職位,佔香港勞動人口的17%; 香港旅遊業的產業定位從重要的經濟支柱上升為四大經濟支柱產業之一,2002年至2012 年期間的增長速度為四大支柱之首,增幅達161%,其所創造的就業人數也最多,顯示旅遊的經濟貢獻持續提升,對鞏固香港商業中心的地位起著關鍵作用。

此外,酒店、旅行社、航空公司、旅遊景點、娛樂場所、食肆、商店等每年都向政府交納大量的稅款。香港拍賣用以興建酒店及其它旅遊設施的土地,更是一筆可觀的收入。旅遊業所產生的一些無形收益於整個香港社會也有著深遠的影響。

(二)主要客源市場狀況:客源市場既廣泛又集中

回歸二十年,訪港遊客的客源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國際遊客佔比從80.3%下降至25%,中國內地遊客佔比從19.7%增長至75%。中國內地遊客已取代回歸前的日本及美國遊客,成為香港訪港遊客客源市場第一位。

二十年間,內地遊客市場規模日益擴大,並且以幾何級的數量增長。1998年時才267.16萬人次,2002年達到682.52萬人次,即使是在SARS發生的2003年,也達到了846.72萬人次,在2004年首次突破千萬人次達到了1224.59萬人次,2010年突破二千萬人次達到了2268.4萬人次,2012年突破三千萬人次達到了3491.1萬人次,2013年突破四千萬人次達到了4074.5萬人次。

與此相比,國際遊客佔比持續下降,遊客結構也發生了變化。臺灣在此階段穩居香港的第二大客源地,其訪港遊客基本在180萬人次和250萬人次間波動;美國訪港遊客基本在65 萬人次和125萬人次間波動,2013年其訪港人數為111萬人次,超越日本成為香港的第三大客源地;訪港的韓國遊客增長迅速,2002 年超越英國成為香港的第五大客源地,2016 年更超越美國成為香港的第四大客源地。

(三)旅遊消費模式和結構:購物、商務旅遊佔主導

回歸二十年間,香港旅遊總收益從只有721億港元增長至4366億元。香港有「購物天堂」的美譽,購物一直居於旅遊主要消費項目第一位,據統計,1997年訪港旅客購物約占旅遊消費的五成。2003年,自由行的實施無疑帶動訪港旅客急劇上升,但同時也帶來了相關消費模式的改變。由於激增的旅客主要自內地而來,而自由行又占內地客約七成,自由行旅客相較旅行團旅客逗留時間較短、平均花費也較少,加上隨著內地旅客對香港的瞭解逐漸增多,以及近年來內地倡導節約,內地旅客的消費模式漸趨理性,使整體訪港過夜客人均消費從2003年的8123港元下跌至2016年的6600港元。

除購物以外,主要還有為度假、商務、會議或參加文化活動等到港的遊客,這些遊客消費力通常是普通遊客的2-3倍,因此香港旅遊業多年來在開拓高端附加值較高的商務會展旅遊方面也一直致力推廣。

(四)旅遊資源與設施:先天不足持續補短板

香港可供旅遊消費活動的本地資源較為貧瘠,為了改變這種不利於競爭的局面,香港採取各種方法,積極開拓本地旅遊資源及增添各種旅遊設施。

1.交通:二十年間,香港與內地之間陸續建成6個陸路口岸,連同一個航空口岸和4個水路口岸,共計有11條通道連接兩地,進出香港海陸空口岸的通關能力不斷提升。從遊客使用整體佔比變化來看,經陸路到港的遊客從256萬增加至1.4億,佔比從23%增至75%; 乘坐飛機來港的旅客從753萬增至2471萬, 佔比從64%下跌到16%;從海路來港的遊客從161萬增至1220萬,佔比從13%下跌至9%。由於近年來自內地遊客的明顯增加,陸路交通的重要性日益凸現。

2.酒店:香港各類酒店(未計賓館數) 從88間增長至262間,增長近3倍;提供客房數從33536間增長至74578間,增長2.2倍; 平均入住率維持在87%-88%。業界預測,到2019年,本港酒店總數將增至8.5萬間,較目前多大約1萬間,顯示酒店供應持續增長。

3.景區:香港相繼推出全球最大型燈光音樂匯演——「幻彩詠香江」、全球第五個及中國境內第一個迪士尼樂園——香港迪士尼樂園、亞洲最長的雙纜索纜車——昂坪360以及遊學並重的特色旅遊景點——香港濕地公園等新景點,提升了香港的接待能力。

(五)管理方式轉變:從微觀到宏觀

跟製造業及金融業不同,香港旅遊業在正規的分類系統中並非一個獨立的部門。回歸前,香港旅遊業議會負責日常監管外遊和入境旅行社,是旅遊行業組織。1999年香港旅遊事務署成立,主要職責是制訂政府的旅遊業發展政策和策略,並統籌與業界的聯繫。2001 年香港旅遊發展局成立,由政府撥付運作資金,代表政府行使職能。內地自由行實施後, 針對陸續出現強迫購物、黑導遊等損害遊客利益和抹黑香港形象的行為,香港於2011年提出成立旅遊業監管局。2017年3月,在憲報刊登《旅遊業條例草案》,建議成立獨立法定機構旅遊業監管局(旅監局),對香港旅遊業作出整體規管,促進行業健康長遠發展。

2.回歸祖國二十年來,香港旅遊業蓬勃發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旅刊物 的精彩文章:

TAG:中旅刊物 |

您可能感興趣

四十年譜寫的中國發展華章
春運中回收中國百年鐵路發展史
上下五千年——中國人文歷史的發展
七年前關於梅南發展文化旅遊業的一點思考
【台灣家族】台灣鹿港辜家百年發展史
浙江旅遊業的發展將會再「火」一把,期待浙江旅遊業再創新高!
華潘省大力發展旅遊業,新增152個旅遊景點
三十年改革,海南新發展路線圖出台
獨家報道:十年發展軌跡
東南亞國家加快旅遊產業發展 迎接中國遊客
美國航天發展史——「為了星辰大海」商業航天行業分析(一)
長三角大數據產業發展省份排名
數字娛樂產業藍皮書:中國遊戲產業發展報告
海南:打造國際旅遊島產業發展「升級版」
馬蜂窩:日本「櫻花季」超級IP如何拉動旅遊產業鏈式發展
中國藝術品市場近十年發展內幕
十年前的航天宣傳海報 真實記錄中國航天事業發展
旅遊業成為涼山發展新引擎
中國大科學工程發展迎來「黃金十年」
第十四期——美國核動力航母發展之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