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諜、自由、參照系——讀林達《麥卡錫:一個焦慮的時代有感》
間諜、自由、參照系
緊急通知
兵臨城下。城防長官是否擁有不受約束的權力?守城軍警能否任意評估每一位市民的忠誠度?市民可否享有不檢舉親朋好友「間諜行為」的自由?這是軍事學爭論不休的話題,也是政治學和倫理學莫衷一是議題,同樣是麥卡錫主義盛行的時代(1950-1954年)美國公眾揪心不已的現實。而2009年由旅美學者林達在《東方早報》連載的系列文章:《麥卡錫一個焦慮的時代》無疑對我們了解麥卡錫時代的林林總總以及持續至今的爭議餘波打開了一扇窗戶。
事實上,1950年代初的美國,面臨的局面並不比「兵臨城下」好多少,相反,因著鐵幕從日本海到亞得里亞海的降落,短短5年里,鐮刀斧頭旗已成為8億人口日夜面對的圖騰,曾一度號稱民主燈塔的美國,卻也有一大批人為後來被歷史證明給所在國帶來重大災難的蘇式共產主義鼓吹、辯護,甚至向東方陣營提供包括核武器秘密在內的重大情報。這在冷戰隨時可能轉變為熱戰甚至是核戰的當年無疑是致命威脅。
這也是美國在1950年代初掀起「抓共諜」狂潮,參議院聽證會成了針對政府、軍隊和社會知名人士中調查涉嫌「通共人士」的場所的重要原因。無疑,主導這一系列聽證會的參議員約瑟夫·麥卡錫(Joseph McCarthy)便是那個時代的象徵。
麥卡錫參議員在檢視一張海報(1950年)
如今,蘇聯解體已有30年,俄羅斯短暫公開的一大批冷戰檔案證實了美國政府在二戰中以及戰後相當長時間裡被蘇共及其同路人「前所未有地滲透」,甚至蔣介石政權敗退台灣也與此有關,但是圍繞麥卡錫參議員的行為是否對美國公民的自由造成了威脅,是「歇斯底里年代的政治迫害」,抑或是「挽著袖子的美國主義」為自由世界戰勝紅色鐵幕奠定了勝利基石的爭議至今未絕。至於中文世界裡,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關於麥卡錫和美國憲政、共和、公民權利的爭議卻更多地流於淺表,甚至集中在對意識形態「大義」的闡述上。
從上述意義出發,林達的《麥卡錫:一個焦慮的時代》(下稱:《時代》)這部10萬言篇幅,散見於「東方早報」、「和訊」、「鳳凰網」的連載,「小冊子」規模的入門級讀物,卻無疑為我們理解麥卡錫主義的歷史背景、美國立國精神乃至為華語社會普及急需「補課」的群己權界觀念都有著「四兩撥千斤」的份量。
和一般漢語文章先行定性才展開敘事的「教師爺」式面孔不同,《時代》一書一開始便對美國「麥卡錫學」的發展沿革、最新成果(截至2008年)、有影響力著作進行了介紹,指出美國是自由主義知識分子反對麥卡錫的共諜調查,保守主義知識分子同情麥卡錫個人的勤勉、忠勇、愛國(出身下層、奮鬥不息、半年時間審完州法院陳年積案,並能夠放棄法官免於參軍特權,奔赴烽火連天的太平洋戰場,獲得尼米茲將軍嘉獎),認為麥卡錫的共諜調查是將美國拉回了傳統價值觀,避免了美國滑入「共產主義」深淵的英雄。
這種資料索引式的開放態度其實也是美國學者的一貫風格,告訴讀者研究的方法論,研究材料的來源,卻不告訴讀者最終結論。正映照了自由世界多元並存的現實:世界是開放的,答案是還待尋找的,演化是永不止息的。
美國第一位社會主義議員維克多·博格(Victor Berger)
發表演說頗有列寧的風采
言歸正傳,《時代》一書圍繞史實敘述的主題是「麥卡錫時代開始於麥卡錫之前」。為此,作者將美國歷史上兩次「懼紅」浪潮(一次是1950-54年,一次是1917-20年)進行了生動有趣的對比,並由此引出美國國會在1917年制定「間諜法」(the Espionage Act)、翌年制定「煽動暴亂法」(the Sedition Act)和「移民法」源於左翼以及個別同盟國同情者煽動拒服兵役乃至郵寄炸彈、威脅公共安全的重大背景。
而在麥卡錫主義橫空出世之前的1945年,蘇聯駐加拿大特工伊戈·哥薩柯(Igor Sergeyevich Gouzenko)、蘇聯駐美特工伊麗莎白·柏特麗(Elizabeth Bentley)接連自首,已經開啟了美國國內的反共諜運動序幕。兩年後,好萊塢「十好漢」因戰前和戰時創作親蘇擁共電影,在司法調查未果的情況下,被三大電影工會的僱主們宣布解僱。美國唯一一對被處於死刑的間諜——盧森堡夫婦亦在1949年被捕,罪名是將美國核武器機密出賣給蘇聯(弔詭的是,部分華語網友卻將盧森堡被捕、被判死刑也看做「麥卡錫主義」的「成果」)。這一切都為第二次「懼紅」準備了乾柴和汽油。於是,1950年2月,麥卡錫參議員宣稱持有美國軍政高官共諜名單,並質問為何美國政府在戰後五年中容忍占當時世界人口一半的8億生靈被共產主義奴役,令美國人生活方式也備受威脅為內容的「惠靈市講話」便成了點燃這場懼紅熊熊烈焰的火柴。
關於麥卡錫主義的漫畫
後面的歷史便如人們熟知的那樣,麥卡錫參議員使用國會聽證會上被傳訊者不得拒絕回答之法定特權,大量傳訊知名人士,要其交代「共產特工」身份的所作所為及同黨名單,伴著電視、廣播等大眾傳媒工具的直播效應,在美國社會掀起了一股裂變般的狂潮。受此影響,「聯邦政府通過內部安全隱患調查,解僱了三百七十八名僱員,在州的層面,各州政府機構含公立學校也有類似解僱。民間反應比較集中是好萊塢,各電影公司老闆私自決定不雇共產黨,前後有三百多僱員失去續聘合約,一些人專業前程被毀。也有一些僱員因為在國會作證被老闆解僱。零散事件難以統計。一般估計,美國有一萬人左右在這一時期失去原來的工作。當然,還有《史密斯法》起訴的約一百四十名美共領導人,他們大多坐了牢。」
只不過,隨著麥卡錫多疑、咄咄逼人、酗酒等惡習被媒體廣泛披露,加之17世紀新英格蘭的「獵巫」(Witch Hunt)恐慌帶來的教訓深入美國人心,至於對公權力無限擴張侵犯私人領域的警惕也是美國的立國精神之基,這種「右手打倒群眾運動,左手推翻專制獨裁」的持中傳統,令麥卡錫參議員的支持率一直難以過半。而1954年8月,因麥卡錫委員會首席法律顧問羅伊·柯恩(Roy Cohn)涉嫌濫用職權,為好友「走後門」安排軍中舒適差事的調查,終於造成了麥卡錫時代的崩潰。
作者在書中對這段歷史的評價卻是一句看似輕鬆,實則高度凝練,也是華人很難做到的話:「這些個人傷害的發生,導致麥卡錫在美國永遠會是一個負面概念,大家會說,我們不就是為了建立一個更decency的社會嗎?」是的,decency,得體、莊重、正派,對於經歷了兩千二百多年帝制,大一統早已淫浸骨髓深處的漢語文化而言,你死我活、斬草除根、「賺盡最後一個銅板」早就是大多數人的行為準則,權謀文化的過分發達,目的人格壓倒生命人格,都使decency變得極為奢侈,indecency則變得稀鬆平常,甚至成為了智慧的象徵。
麥卡錫主義侵犯的其實是免於恐懼的自由
更值得一提的是,《時代》一書還對美國19世紀至20世紀30年代風起雲湧的工人運動,納粹的興起以及和左派的分道揚鑣,進行了詳盡而精到地描繪。最具特色的是,針對同一行為,如1936年「莫斯科大審判」,被告們紛紛「自證其罪」、「第二次懼紅浪潮」里涉嫌通共的疑犯援引美國憲法第五修正案「被告可以免除自證其罪」逃脫法律懲處等事件在不同立場人士眼中的意義進行了有趣的羅列和解讀。揭示了不同參照系下,人們對同一事件的不同看法,由此可以推導出,不同的人在處理同一問題時,可能收穫的不同結果。
之所以在該「書」連載後的第八年傾情推介,除了筆者與此書相識甚晚外,現今的時局發展將很可能令華人社會面臨大規模由下至上的重組、整合,這對於習慣了由上至下統合的華人來說,也許更具有「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意義,那麼是建立一個decency的還是indecency的華人世界,至少是我們每位願意追求良心和生活方式之自由者急迫待解的課題。也許面對外界威脅才是共同體生髮的必要條件,亦是催生共同體的真正助產士。
完
關於如何獲得《麥卡錫:一個焦慮的時代》電子書
01
step
02
step
輸入漢字:麥卡錫
03
step
TAG:新投資保鏢 |
※宋代的諜戰:間諜機構遍布朝廷和民間,間諜手段滿滿的科技感
※有些小秘密想分享給你:關於女王、間諜和蒙在鼓裡的首相
※化名為「瓦爾特」的蘇聯間諜:鐵托是個被冒名頂替的人物嗎?
※普京:背叛俄羅斯的間諜將為自己的不忠付出代價
※神奇寶貝:卡洛斯四天王,其中一位是間諜!
※為什麼說間諜之女尤莉婭的蘇醒,是普京反擊的開始?
※喵嗚!阿桑奇的貓是間諜?
※合縱聯盟的「總約長」,身兼六國相印的蘇秦,竟然是個大間諜?
※他是古代第一名相,中華菜的鼻祖,也是高級間諜
※間諜事件頻發,還記得當年的劉連昆和沃維漢嗎?
※青柳篤恆:被湮沒的袁世凱高等間諜
※沙特處決四名伊朗間諜,魯哈尼:完全是在自掘墳墓!
※老照片:日俄戰爭中被抓獲的間諜,等待他們的只有一個字
※史上最高明的間諜,非項羽的叔父項伯莫屬
※天行九歌:從嬴政和李斯的對話分析秦國局勢,成嬌或許是間諜!
※歷史上的今天:活寶三人組之《你這個骯髒的間諜!》
※抗戰期間的日本間諜老照片:喬裝成中國人模樣,圖六是被捕女間諜
※說唱歌手被質疑是俄間諜,俄羅斯記者:人人都有間諜嫌疑。大家可以猜猜看?
※疑為「間諜」的前佳士得香港安保主管,跟達·芬奇《救世主》有關?
※妓女、黑幫、殺手、間諜,一個老外眼中的「中國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