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清華大學畢業的哲學研究生,寫在女兒小學畢業之際(2)

清華大學畢業的哲學研究生,寫在女兒小學畢業之際(2)

三、宅茲中國

《宅茲中國:重建有關「中國」的歷史論述》,作者葛兆光,中華書局2011年2月版。

我自認不是狹隘的民族主義者,讀過不少西方學者著作,對西方思想史、文明史也算有相當的認識和了解(一直都認為自己對於清華大學人文學院的「融貫古今、匯通中西、兼通文理」的學術傳統踐行地還算尚可)。「東方有聖人焉,西方有聖人出焉」,對於他山之石,理性的態度應當是持著虛懷若谷的心態,了解、理解並吸收其思想精華。但是,作為生於斯長於斯的中國人,沒有理由不學習、理解、繼承自己民族傳統文化、思想的精髓,我們這個東方民族曾經創造出深邃、燦爛的思想與文明,而且我也一直相信,未來人類文明的發展是需要從悠久的中華文化中獲取滋養的。

在這個信息、知識日益碎片化的時代,有不少人認為,知道什麼是「十二生肖」、「四大發明」、「十大名茶」、「八大名山」等等這些在微博、微信上廣為流傳的東東,就算是了解國學了,這真是膚淺和可笑之極,在下看來,這些連國學的屌毛都算不上。

對於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我認為學習和繼承傳統文化應當從其載體——漢字來入手。女兒小學6年讀過兩個學校,5-6年級讀的是一個外國語小學,因此我對她外語的學習除了學校的要求之外,沒有太多其他要求,但對中國語言文字卻很是重視,也下了一些功夫。(後文將根據具體語境,把外國語言文字稱為「番文」或「番語」,把漢語言文字稱為「國文」或「國語」)。在這裡不想闡述什麼理論了,還是舉幾個案例吧,請大家看看在下的做法,不妥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關於一些漢字,我會這樣講,比如「派」,請看在下的拙文。

原「派」

(5月29日下午,在家讀書,由於近日長江中下游嚴重乾旱,三峽大壩開閘放水,故聯想到了黃萬里,便找來《黃萬里文集》看。重點看了黃萬里關於治理黃河的文章,談到黃河三角洲,文章中又有流域、派域之說,於是便對「派」的本義豁然明了。30日晚上,與宋德錚在電話中偶然談到此事,他建議我將想法寫出來,題目就叫作「原『派』」,並建議在文中找幾張河流三角洲的衛星圖片。遂寫此小文。)

對於「派」字,原本知道其大體指河流,毛澤東有「茫茫九派流中國」的詞句,但對於其準確含義卻不甚了了。百度百科中的解釋如下:1.水的支流:九~(指長江支流之多)。2.一個系統的分支:~系。~別。~性。黨~。3.作風,風度:正~。氣~。~勢。~頭。4.分配,指定:~赴。~駐。~遣。委~。5.指摘:~不是。6.量詞(a.用於派別,如「兩~的意見爭論不休」;b.用於景色、氣象、語言等,前面用「一」字,如「一~胡言」、「好一~北國風光」)。

而被譽為「古文字學界挑戰許慎、郭沫若的第一人」的唐漢教授在《漢字密碼》一書中對「派」是這樣解釋的:「本義指人在水中以狗趴式的姿態擊水前行。引申指匯合而成的河流,也作水道講」;「『派』由江河匯聚而成的河流,引申為事物的流別」(《漢字密碼》上冊,第278頁,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

對唐漢教授的解釋,筆者也不以為是(「人在水中以狗趴式的姿態擊水前行」這件事有那麼重要嗎?值得為此專造一字)。

因此,筆者對「派」的本義一直心存疑惑,直到2011年5月29日下午,讀到《黃萬里文集》中黃萬里關於治理黃河的文章,談到黃河三角洲,文章中又有流域、派域之說,這使得筆者對「派」的本義豁然明了。理解「派」字,需要對河流的發展演變具備一定的知識。一般說來,河流的上游落差較大,水流較急,河水中會或多或少攜帶泥沙,河水從河流的上游流到下游特別到入海口,地勢逐漸平緩,水流變慢,泥沙便在河道中逐漸沉積下來,河道不斷增高,這樣一來,河水便會分流為多條河道入海(這樣分流的河道顯然不同於河的支流,支流中的水是匯入幹流的)。也就是說,在沒有人為干預的情況下,多數河流在其三角洲地區會分成多條河道入海(若有人工築堤則另當別論)。這從主河道分出的河道便稱為「派」。這樣一來,「流派」、「分派」、「派系」、「黨派」等詞語便通通順理成章,可以理解了。恆河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派」如下圖所示。

珠江三角洲(圖片來源於網路)

恆河三角洲(圖片來源於網路)

再有,筆者理解,「流域」一詞也有廣義狹義之別。我們日常所說、所用的多是廣義的「流域」,網上查到的定義如下:1、由分水線所包圍的河流或湖泊的地面集水區和地下集水區的總和。2、河流或湖泊由分水嶺所包圍的集水區域。而狹義的「流域」則指河流分派(主河道在三角洲分為多條河道)之前的集水區域,河流分派之後的集水區域稱為「派域」。「派域」與狹義的「流域」合起來為廣義的「流域」。

寫於2011年6月2日

又如「班」字,2013年7月1日微博記述:

昨天,騎車帶著女兒,一起吟誦「浮雲遊子意」至「蕭蕭班馬鳴」,女兒考問我「班馬」是何意,我不知。她說「班馬」是指「離群之馬」,但不知原因。思考一下,我提出一種解釋,算是猜想,不一定正確。「班」的本意是「將玉分開」,故「班」有「分離」之意,因此「班馬」指「離群之馬」。

前些天,買了一套《澄衷蒙學堂字課圖說》準備給女兒看,她還沒看完以前的十卷本《昆蟲記》。

除了漢字,還著力讓孩子學一些古詩詞。比如,女兒在學校學習了岳飛的《滿江紅》,我就在家中給女兒講岳飛的另一篇《滿江紅》(登黃鶴樓有感)——「遙望中原,荒煙外、許多城郭。想當年、花遮柳護,鳳樓龍閣。萬歲山前珠翠繞,蓬壺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鐵騎滿郊畿,風塵惡。兵安在,膏鋒鍔。民安在,填溝壑。嘆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請纓提銳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卻歸來、再續漢陽游,騎黃鶴。」兩篇《滿江紅》一起學習、背誦。不僅如此,對於這樣的千古名篇,我還會找到施鴻鄂、羅文、楊洪基等不同人演唱的《滿江紅》歌曲放來聽,感受在詞相同曲不同時藝術表現和藝術感染的差別。

還教她背誦《春江花月夜》,朗誦《滕王閣序》(《滕王閣序》可以不背誦,《滕王閣詩》是要背的)等。5年級時,女兒作文中寫了一句「天高地迥」(這是《滕王閣序》中的話,「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老師批「好!」(要是寫成「天高地厚」,則平淡無奇了。)

除了讓她學習一些諸如「莫放春秋佳日去,最難風雨故人來」;「君子之心事,天青日白,不可使人不知。君子之才華,玉蘊珠藏,不可使人易知」之外。我們父女還經常對對聯玩。比如她曾出上聯「觀滄海,展宏圖,大鵬一日同風起。」我曾將其放在微信朋友圈中征下聯。她還出「尋覓中華,處處文化苦旅」,讓我對下聯。對於「火車失火,救火車救火車」,有人對「潛艇下潛,獵潛艇獵潛艇」,也有人對「電器沒電,充電器充電器」。對於「二桃殺三士」,我考慮良久,對了個「七氧化四鋱」……

幾年來,通過這些鍛煉,我確定地相信,女兒已經初步領略到中國古典文字之美。最近,受宋德錚同學建議,買了幾本葉嘉瑩講詩詞的書,自己看,也讓女兒看,應該能夠對詩詞的審美、意境,進而對傳統的人文精神有一些更深的體會。

還給她講一點中國歷史,史實知識不是最重要的,重要是培養其對歷史的興趣。她有個小學同學,對歷史很感興趣,當時在讀《明朝那些事》。女兒也要我給她買了這套書,如今她早已看過數遍。對歷史我曾經這樣講:「蜀」與「魏」、「吳」有根本不同。歷史上所說的三國時期的確有個政權自稱「魏」,也有個政權自稱「吳」,但卻沒有一個政權自稱為「蜀」。無論西漢的建立者劉邦、東漢的建立者劉秀還是蜀漢的建立者劉備,對各自的政權皆稱之為「漢」。所謂的「西漢」(或「前漢」)、「東漢」(或「後漢」)、「蜀漢」都是後人為了區別此三者而冠之的稱謂。(諸葛亮《出師表》中有「漢賊不兩立」之句)。因此,「魏」、「吳」都是自稱,而「蜀」則是後人對劉備建立在蜀地之「漢」的稱呼,是他稱。

中華幾千年流傳的書籍汗牛充棟,自然也有不少訛誤,還要盡已所能,予以糾正。如:蒙學讀物《笠翁對韻》有「數竿君子竹,五樹大夫松」,而據《夜航船》載,「五大夫松 秦始皇登泰山,風雨暴至,避於松樹之下,封其樹為五大夫。五大夫,秦官第九爵。今人有誤為五株松者,非也。」由此可見《笠翁對韻》之誤!這些也要詳細講給下一代,為師為父要求之高、教育下一代之辛苦由此可見一斑!

所有這些其實都是最基本的,對於中小學生來說,先有了這些功夫,在今後才能更進一步了解和體悟傳統文化的精髓,也才能更好地理解數千年來生活在這塊土地上這群人的精神世界。

(未完待續)

安之書館投稿郵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安之書館 的精彩文章:

感謝家鄉,有這樣一個微信群

TAG:安之書館 |

您可能感興趣

紐約大學一華裔醫學女生在宿舍內自縊身亡:本月即將博士畢業
盤點日本藝術留學生的畢業展——東京工藝大學!
盤他!盤點日本的畢業展 | 武藏野美術大學(大學院篇)
潘建偉清華經管學院2018畢業典禮演講:科學的價值
高通華裔工程師跳樓身亡,畢業於清華大學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2018畢業典禮舉行
盤點畢業於東國大學的美女演員TOP6
湖北「小龍蝦學院」首屆學生畢業,就業率達百分之百
盤他!盤點日本的畢業展 | 武藏野美術大學(學部篇)
中國女學生留學英國畢業後求職難,告學校宣傳虛假專業獲賠53萬
潛江首屆「小龍蝦學院」大學生畢業,學生被提前預定起薪過萬
亞洲最大的女子佛學院——五台山尼眾佛學院迎來畢業季!
北京工商大學嘉華學院2019屆畢業典禮舉行
蘇州大學校長畢業典禮致辭
北師大:珠海分校學生在過渡期時頒發畢業證和學位證
行知學園日本語學校畢業式在新宿文化中心溫馨落幕!
華北理工大學:修滿3個勞動課學分才能畢業
東京大學迎畢業典禮 女生穿和服弘揚傳統美
美國空軍學院舉行畢業典禮
上海:行業代表為大學生上「畢業大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