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者上,園者次:陸羽的「種茶經」
百把字的「種茶經」影響後世判別標準
v《茶經》七千字,談種茶的只有短短的幾行字:「其地,上者生爛石,中者生礫壤,下者生黃土。凡藝而不實,植而罕茂,法如種瓜,三歲可采。野者上,園者次。陽崖陰林,紫者上,綠者次;筍者上,牙者次;葉卷上,葉舒次。陰山坡谷者,不堪采掇。性凝滯,結瘕疾。」
v主要說了茶樹生長的環境,茶樹的種植法與茶樹品質的鑒別問題。這些說法背後有什麼道理呢?今天還有多少仍在影響我們對茶樹的認知呢?
v除了自然科學方面的認知,陸羽的種茶描述也是否對社會生活與茶樹的文藝審美髮生了作用呢?
陸羽的臨時居所也種茶
讀《茶經》「一之源」,眼前會浮現出陸羽夙興夜寐勞作山間的情形。陸羽曾被雅稱為「茶山御史」,說他是巡視茶山、指導茶山整飭的專家,實際上是就種茶、採茶來說的。而自稱「野人」的陸羽,一生訪茶評水,居無定所,其臨時住宅往往即山成舍,鑿泉汲飲,留下了很多「陸羽泉」,且「環居多植茶」。看來他的居所須臾離不得茶,種茶的經驗也多來自山中的實踐。若有訪客盈門,他該怎麼樣給別人介紹他引為得意的「種茶經」呢?
中國地方志中有許多稱「陸羽泉」、「陸子井」、「陸井」等的遺迹,都被認為與陸羽所到之處評水訪茶有關,初步統計有十餘處,涉及地域有天門、江蘇、浙江、江西等。
《茶經》第一次寫入了種茶,對當時的茶葉生產是有指導意義的。實際上,唐代以前,飲茶用的鮮葉主要摘自野生茶樹;唐代開始,人工栽培就成為主要形態了,所以種茶在茶園裡有廣泛的實踐與需求。當時的茶園有官家的,有私人的,也有寺觀的。寺觀的茶園基本上都在山上。像張守珪(684-740)的私人茶園規模還相當大,每到採茶的時候,僱傭的男女茶農多達百人以上。專業的茶農、茶農戶與茶商中唐時都有了,可見種茶與茶園管理在當時是很成熟的,這對陸羽著述種茶提供了參考。
問題是,陸羽在茶園種茶、採制茶成為主流的時候,還是念念不忘「野者上,園者次」,並且席不暇暖地入山訪茶(當然是野生茶),是否也有借野生茶樹的茶籽來改進茶園茶樹品質的考慮呢?
我們就來看看「一之源」里陸羽談到的種茶經驗。
野者上,園者次:陸羽「種茶經」的總綱
茶樹生長的秉性,是茶樹有四喜:喜溫、喜濕、喜漫射光和酸性土。都是有一定標準的:溫度一般在15-25°,酸鹼度PH值一般是4.5-6.5之間,水分要求年降水量不得低於1500毫米,生長的坡度在30°以下。這些特性使得茶樹的生長以一定海拔的山區為宜。
《茶經》之前的傳統認識,也認為山間是野生茶樹的生長之地,為天地造化的靈瑞之物。如東晉人杜育的《荈賦》就說「靈山惟岳,奇產所鍾。瞻彼卷阿,實曰夕陽。厥生荈草,彌谷被崗。承豐壤之滋潤,受甘露之霄降。」意思是,仙山福地之間,是野生茶樹這珍奇物產所鍾愛的地方,它秉承天地靈氣,受享沃土甘露的滋養。隨著南北朝佛教的廣泛傳播與道教養生實踐的展開,野生茶樹獲得了極其神奇的功效力。
唐代,茶園栽培漸漸地成為主要形態,特別是安史之亂後,大量北方人口南遷,補充到茶園的生產經營中來。茶樹栽培技術也有了新的探索。
總的說來,從杜育《荈賦》到陸羽《茶經》,對茶樹生長環境的認識進一大步,特別是從野生到園生的栽培經驗的借鑒。有趣的是,「野者上,園者次」構成了陸羽對茶樹生長環境的總的判斷,他的「種茶經」也基本上是以野生茶樹作參照來描述茶園栽培的經驗的。
「野者上,園者次」首先是因為土壤不同
陸羽認為,造成茶樹生長品質「野者上,園者次」的原因,首先是因為土壤不同,其次是光照、坡向等的不同。
對土壤的描述,他說:「其地,上者生爛石,中者生礫壤,下者生黃土。」即茶樹生長的土壤,以岩石充分風化的土壤為最好,含有碎石子的砂質土壤稍差,而黃土最差。為什麼呢?我們知道,山石經過長期風化以及自然的沖刷作用,山谷石隙間積聚著含有大量腐殖質和礦物質的土壤,土層較厚,排水性能好,土壤肥沃,最宜出好茶。而礫壤是砂質土壤或砂壤,排水透氣性能較好,含腐殖質不多,肥力中等。黃土是黏性與強酸性土壤,缺乏磷分,含腐殖質和茶樹需要的礦物元素少,肥力低。這種經驗顯然是陸羽對爛石里生長的野生茶樹的觀察得來。
有趣的是,陸羽「野者上,園者次」的說法後來就受到了挑戰。一方面固然是因為茶樹栽培技術提高了,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人們逐漸意識到人力因素對克服環境的作用,不再單純迷信環境的先天條件了。比方說明人羅廩在《茶解》中就說:「種茶,地宜高燥而沃。土沃,則產茶自佳。《經》雲『生爛石者上,土者下;野者上,園者次』,恐不然。」看來,只要有好的肥沃土壤,精心管理得好,茶園一樣能種出好茶。當然,陸羽重視環境對茶葉品質的影響,這個提醒還是很重要的。
陽崖陰林:陸羽的茶樹評鑒
陸羽也很重視茶樹生長所賴以生存的溫度、濕度、日光、坡向等對茶樹的影響,他提出了茶樹要種在「陽崖陰林」。
茶種在山坡與種在平地的茶圃里品質有什麼不一樣呢?陸羽沒有講。好在宋徽宗講了。《大觀茶論》里說:「植產之地,崖必陽,圃必陰,蓋石之性寒;其葉抑以瘠,其味疏以薄,必資陽和以發之。土之性敷,其葉疏以暴,其味強以肆,必資陰蔭以節之。陰蔭相濟則茶之滋長得其宜。」這都是從茶喜溫與漫射光的角度來說的。山崖上種茶要向陽,是因為山石性寒,茶樹長得就差,茶葉味也會淡薄,要借日照來促進生長;平地上種茶要向蔭,是因為平地土壤肥沃,氣溫相對高些,會使芽葉生長快,味強而粗澀,因此要使茶葉品質好,就須防止過分的曝晒。總之,茶樹性喜溫暖,沒有光照或終日直射,都會對茶葉品質發生不良影響。選擇「陽崖陰林」,不要「陰山坡谷者」,就是這個意思。
天下名山僧佔多,唐代的寺觀茶園多為名茶的產地,對茶樹的栽培與選種都是有相當實踐的。陸羽的種茶經驗也似乎多與寺觀茶園及貢茶有關。
同時陸羽也沒有講為什麼「高山雲霧出好茶」呢?那是因為山高的地方空氣往往稀薄,氣壓低,茶樹芽葉的蒸騰作用也快,芽葉里會生出芳香油來抑制這種水分的蒸騰。同時,紫外線和紅、黃光線的輻射,會使芳香油增多。雲霧多會使陽光被水氣吸收和折散後,形成漫射光,促進葉片的光合作用得以循序漸進,不致突變為粗纖維,有利於蛋白質、氨基酸、維生素、咖啡鹼、多酚類等決定茶葉品質好壞的重要成份充分蘊蓄,用這樣的芽葉制出的茶色香味俱佳。當然山也不是越高越好,海拔過高,茶樹會遭受凍害。
陸羽怎麼評鑒茶樹的好壞呢?他說:「紫者上,綠者次;筍者上,牙者次;葉卷上,葉舒次。」也就是認為紫芽種的為好,或新梢伸育較長的品種為好。原來,茶樹種在樹林陰影的向陽懸崖上,日照多,茶中的化學成分兒茶多酚類物質也多,相對地葉綠素就少;陰崖上生長的茶葉相反。陽崖上多生紫牙葉,又因光線強,牙收縮緊張如筍;陰崖上生長的牙葉相反。所以,古時茶葉質量多以紫筍為上。
藝、植:茶樹的種植方法
《茶經》里談論種茶的方法只有幾個字:「凡藝而不實,植而罕茂。法如種瓜,三歲可采。」這裡說的「藝」與「植」是兩種種茶的方法:茶籽直播法與茶苗移栽法。
茶籽直播法是茶樹最初的種植方式,是仿照其他農作物來的,陸羽拿它與種瓜法作比。種瓜法在《齊民要術》里的做法是「挖坑深廣各尺許,施糞作底肥,播子四粒」。種茶也是這樣,但陸羽沒有說什麼時候收集茶籽,怎麼選籽,又什麼時候播籽。唐末的韓鄂在《四時篡要》里就說一般在秋十月收茶籽,用「濕沙土拌,置筐籠盛之,穰草蓋」的沙藏法保存,播籽的時間在春節是二三月間,秋季是十月下旬到十一月底之間,秋播比春播好。明代還發明了水洗法來選擇較重的茶籽。唐代多採用多籽密植法,一般每穴四五粒。
茶苗移栽法是一種進步,宋代的茶書里已有「種以多籽,稍長即移」的說法。蘇軾將一棵生長在松間路邊的茶樹(「松間旅生茶」)移到山(「移植白鶴嶺」)上,專門還寫了首《種茶》詩。茶苗的移栽時間一般在早春和晚秋,苗齡一般為一年生苗木。移栽時,苗木主根可剪去過長部分,按規定叢距,每穴放入健壯的茶苗2-3株,每株稍稍分開,讓茶樹根系自然伸展,然後填土。土至過半時,壓緊茶樹根系周圍的土壤,隨後澆水,要澆透整個鬆土層,再繼續填土到根頸處壓實。後來還有扦插法、壓條繁殖法等。
陸羽的「種茶經」進入到社會生活與文藝審美領域
陸羽的「種茶經」在當時是有一定影響的。在社會習俗領域,「聘茶禮」據說就與種茶有關。估計茶籽直播法操作與後期管理不好,茶樹是不容易長好的。古人還深度認可這種方式,認為「種茶下籽,不可移植,移植則不復生也」(明代郎瑛《七修類稿》),社會上就派生出給女方下聘禮的時候要送茶的做法。「行聘禮」就是「茶禮」,女子受聘就叫作「吃茶」,為的是用茶來寓意夫妻「忠貞不渝,從一而終」。
下聘禮大聘叫做下大茶,在古代婚姻中茶禮是不可免的。
另外,茶樹、種茶、茶山、茶農等也進入到茶詩文中,尚「紫」的風氣,也是打陸羽那裡來的,如「千叢因此始,含露紫英肥」(韋處厚),「紫芽連白蕊,初向嶺頭生」(張籍),「紫筍青芽誰得識,日暮采之長太息」(蘇軾)等。
在這裡見證茶歷史
茶經樓里說《茶經》
茶經樓博物館出品·二零一七
文 / 夏日濃蔭
導語
「野者上,園者次」是陸羽「種茶經」的總綱,以野生茶的標準來指導茶園的生產管理。
※深入了解品茶的藝術!
※這款行走的茶具,美的簡直讓人把持不住……
※坐下喝茶,真正的奢侈人生
※紅茶界代表——世界四大紅茶
※淺談敬茶的禮儀有哪些
TAG:茶 |
※從荒山龍井來解讀茶經里說的野者上,園者次的道理
※茶者,野者上,園者次。記百年丹紅2018頭春野生茶採摘
※陳傳席:無秀骨、粗野者,皆不成為藝術
※在野者的困境
※LPL春季總決賽數據分析:得上野者將得天下
※叫醒每一個裝睡的人,3款新品曝光,洪金甲2018年度創野者發布會回顧
※胡思瓦納Husqvarna 701 Enduro:極簡主義越野者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