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代帝居——故宮養心殿文物展」簡介
養心殿區域的原狀展覽從上世紀70年代直至現在,已經展出了40多年。鑒於養心殿區域古建築需要修繕,故宮博物院制定了一個五年修繕計劃,運用最傳統的修繕方式最大限度地將此區域恢復原貌。待古建維修完成後,其中的原狀展覽也將重新恢復。目前看到的養心殿區域原狀展覽內容十分豐富,包羅了清代雍正朝、乾隆朝、咸豐朝以及清末同光時期的歷史知識,其展出文物也十分豐富,其中大部分都與養心殿的歷史密切相關,也是故宮博物院的精品文物。
養心殿,位於紫禁城西六宮區域內,為一獨立院落。院落主體為養心殿工字形殿,前殿與後殿以穿堂相連。前殿面闊三間、進深三間。院落兩側有東西配殿,為佛堂;另外,院落的東面、西面有圍房與後殿相連,使得整個養心殿院落呈現半包圍形態結構。養心,取意於《孟子·盡心篇》:「養心莫善於寡慾。」
養心殿明代已有,在明代,養心殿是皇帝起居聽政之外閑居的宮殿,也是皇帝用膳的地方。清代順治帝曾兩次入住養心殿:一次是剛入住紫禁城時,因乾清宮被燒毀,故居住養心殿;另一次則是順治帝患天花時,入住養心殿,直至去世。到清康熙帝時期,康熙帝入住乾清宮,養心殿則作為造辦處,負責造辦各種御用物品,直至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才全部移出養心殿,但此時的養心殿並未成為康熙帝的寢宮。從雍正朝開始,養心殿的功能發生了重大變化。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農曆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病逝於暢春園。按照規制,為大行皇帝治喪的27天內,嗣皇帝在倚廬身穿喪服居住,之後再正式入住寢宮;但守孝期滿後,雍正帝堅持繼續素服持齋,在養心殿守孝27個月。之後,雍正帝正式移居養心殿,養心殿自此成為皇帝寢宮,也因此取代乾清宮成為皇帝日常政務活動的中心。此後直至清末,養心殿一直是清朝政務決策地,所有關乎軍國大事的決策幾乎都是在此處產生並昭告天下。
第一單元:政務決策中心
一、養心殿正殿明間(原狀)
雍正朝以後,養心殿成為紫禁城中的重要區域,是政令的發出地。養心殿正殿明間便是皇帝召見大臣,商討政務的地方。正殿中高懸雍正帝手書「中正仁和」匾,由此,正殿又被稱為中正仁和殿。匾下為皇帝的黃花梨木寶座,前方設有楠木黃緞套案桌。寶座後的屏風上為乾隆帝御書「保泰常欽若,調元益懋哉」聯,屏風後有兩道門通向穿堂,分別寫有「恬澈」「安敦」字樣。寶座下方台基上陳設有甪端、香筒,台基兩側安放有書架。
養心殿在政務中發揮的作用與軍機處密不可分。軍機處由雍正帝創建,位於隆宗門內北側,與養心殿距離很近,便於皇帝隨時召見軍機大臣。當皇帝召見軍機大臣時,軍機大臣從隆宗門外的軍機處走內右門進入養心殿。清代有相應的官員引見制度,規定新上任的中級以上的官員也需要在養心殿接受皇帝召見。屆時,該大臣由其上級六部官員帶領,六部官員從正殿左側進入,跪在御座的左前方,被引見者跪在殿外台基上奏報自己的履歷。
二、養心殿東暖閣(原狀)
養心殿東暖閣曾經懸掛著康熙帝和雍正帝的聖訓,在雍正時期,有「惟仁」二字之匾,對聯為「諸惡不忍做,眾善必樂為」。從雍正朝開始,這裡成為舉行元旦開筆儀式的場所,稱為「明窗開筆」。雍正朝以後,歷朝皇帝均沿襲此典,遂成清代定製。到了清末,東暖閣成為慈禧太后垂簾聽政的場所,東牆下設有兩宮皇太后的御座,御座前方為皇帝寶座,御座與寶座之間隔著紗簾。同治、光緒兩位皇帝在親政之前都象徵性地坐在前面的寶座上,而政務最終由坐在紗簾後面的兩宮皇太后——確切地說是慈禧皇太后裁決。垂簾聽政在同治、光緒兩朝共持續了27年。
三、養心殿西暖閣(原狀)
養心殿西暖閣是皇帝處理日常政務、單獨接見大臣、批閱殿試考卷的地方。西暖閣北牆上懸掛的「勤政親賢」匾為雍正帝御題,因此,此處又常被稱為勤政親賢殿。雍正皇帝確實做到了勤政,他創立了軍機處,創立了密折制度,常常不分晝夜地召見軍機大臣商討政事,夜以繼日批閱密折。匾下方的屏文是乾隆帝的詩句,兩側為雍正帝著名的「惟以一人治天下,豈為天下奉一人」。
第二單元:皇帝的雅室
三希堂(原狀)
三希堂是養心殿前殿南窗最西面的一間,雖名為「堂」,卻只有8平方米多。三希堂原名溫室,是乾隆帝讀書、寫字的地方。乾隆十二年(1747年),鑒於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王獻之《中秋帖》、王珣《伯遠帖》為稀世珍寶,乾隆皇帝下令將其貯於紫禁城養心殿內西側一間小小的雅室,並賜名為「三希堂」,為的是讓「墨跡經數千百年治亂興衰、存亡離合之餘適然薈萃於一堂」。三希堂內懸掛有乾隆帝御筆「三希堂」匾,以及「懷抱觀古今,深心托豪素」的聯語,這是乾隆帝鑒賞古物、讀書怡情之處,最能體現乾隆帝對漢族文化的熱愛。
第三單元:日常休息之處
一、養心殿後殿(展櫃)
養心殿後殿區域是皇帝休息之處。正中偏東的一間就是皇帝的寢室,楠木雕花的龍床上方懸掛著「又日新」的匾額。「又日新」出自《禮記》,「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其涵義是日日求新,並非指每天都要變革昨日的成規,而是每天都有一副振興的心態和面貌。龍床長一丈多,鋪設有床帳,夏天用紗羅帳,冬天用綢緞夾帳,床帳上設有帳檐和飄帶。床帳內掛著裝有香料的荷包和香囊,既散發香氣又可以作為裝飾品。皇帝的寢室共分為兩個隔間,東邊一間安放龍床,西邊一間是梳洗、更衣、飲茶之處,北牆上懸掛「天行健」的匾額。正間沿牆設木炕,炕上陳設坐墊,又稱寶座床。炕上有一排矮櫃,代替了炕幾,便於臨時存放物品。柜上擺放了多寶閣,閣內陳設有玉器、瑪瑙、珊瑚、青金石等各類工藝品。皇帝常常在此飲茶、讀書,後殿西暖閣與東暖閣一樣,也安設有龍床,但皇帝大多不在此睡覺。
養心殿後殿是目前能夠看到的唯一一處中國皇帝的卧室,當然,這並非清帝唯一的睡覺之所。每年春天直至深秋,皇帝多居住在圓明園、瀛台、避暑山莊等處,從入冬直到來年春天,他們才居住在紫禁城。
二、體順堂與燕喜堂(展櫃)
養心殿後殿東邊的數楹房屋為「體順堂」。體順堂建於明代,最初叫作「隆禧館」,雍正時期無殿額,咸豐時賜名「綏覆殿」,後又改為「同和殿」,光緒初年改稱「體順堂」。當皇帝居住在養心殿時,此處便為皇后居所,咸豐帝的慈安皇后、同治皇后、光緒皇后都曾在此居住。後殿西邊則是「燕喜堂」,也建於明代,最初叫作「臻祥館」,清雍正時無殿額,咸豐時改稱「平安室」,光緒時期改為今名。燕喜堂及其西邊的圍房也是後宮嬪妃們的臨時住所。
三、御膳房(展櫃)
養心殿宮區的入口叫作「遵義門」,但在明朝大部分時間被稱為「膳廚門」,嘉靖十四年(1535年)才改為遵義門。不過一直到明末,太監們仍然稱其為膳廚門。進了遵義門,在北邊即可看到養心門。在明代,養心門的南側是長排的膳房。當時皇帝的膳食就是在這裡調製的,皇帝既可以在養心殿用膳,也可以命人將膳食送到乾清宮。到了清代,養心門南側仍是御膳房。
第四單元:皇帝的佛堂
養心殿西暖閣佛堂(原狀、展櫃)
清朝在入關前,為招徠蒙古諸部,壯大實力,努爾哈赤便極力推崇藏傳佛教。天聰八年(1634年),皇太極征服蒙古林丹汗部,獲得元初八思巴帝師所鑄嘛哈噶喇金像,皇太極特建嘛哈噶喇樓及實勝寺供奉,這是清代宮廷最早供奉的藏傳佛教金銅佛像。入關後,諸位清帝充分了解藏傳佛教在蒙藏地區的重要影響,把「興黃安蒙」作為鞏固蒙藏邊疆的重要國策貫徹始終,尊崇達賴、班禪、章嘉、哲布尊丹巴等黃教領袖,給予崇高的地位,同時促進內地與西藏的文化交流,藏傳佛教也以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在清代宮廷中紮下根,逐漸成為皇室宗教信仰,在皇宮御苑中修建了大量的佛堂,供奉佛像、唐卡、佛經、法器等。
養心殿仙樓佛堂位於勤政親賢殿後面,是乾隆帝於宮中建造的最早的佛堂,它隱蔽在養心殿明間屏風後西門內。仙樓原為長春書屋,改為佛堂始於乾隆十一年(1746年)正月二十五日,乾隆十二年正月裝修完畢。這是屬於乾隆帝一人的最為私密的佛堂。
第五單元:皇家造辦處
養心殿造辦處(展櫃)
造辦處是清代負責製造御用器物和藝術珍品的機構,設立於康熙初年,最初設在養心殿,又叫養心殿造辦處,康熙三十年(1691年)因造辦處工匠人數增多,皇帝所需製作的各項工藝品日益繁雜,而遷至武英殿以北的慈寧宮茶飯房,只有裱房等仍留在養心殿內外。造辦處大臣一職常由親王或內廷行走的一品大員擔任,因此,養心殿雖編製上隸屬內務府造辦處,實際上由皇帝直接指揮。造辦處下設作坊,如玉作、木作、琺琅作、漆作等,作坊數量隨需要增減。除皇宮之外,景山、圓明園等處也設置有作坊。此外,景德鎮御窯廠、江南三織造等也是重要的御用品生產機構。選自全國的能工巧匠、雄厚的財力、皇帝的深度參與、高水平的製作要求,使造辦處的產品不僅質佳工精,且外間無法仿製,成為清皇室收藏的絕世佳品。
※淺析玉器收藏,玩玉養心是一種境界!
※修身最難是養心,養心最難是慎獨
※學會「養心」 ,才能健康長壽
※第471期 炎夏來臨 注重養心
TAG:養心 |
※帝國的斜陽——南京博物院清代養心殿文物展觀展隨記
※文物介紹——「大唐遺寶」何家村窖藏出土文物展
※太美了!雍容華貴——湖北省博物館藏明代梁庄王墓出土文物展
※梵蒂岡博物館藏中國文物展故宮開展
※莫斯科舉辦故宮文物展 克里姆林宮博物館展品將「回訪」故宮
※富貴豬——南京博物院藏豬文物展
※清代皇后的藝術與生活文物展在美舉行 乾隆金髮塔亮相
※精美絕倫!清代皇后的藝術與生活文物展在美國舉行
※章乃器捐獻文物展——陶瓷篇
※元代精美文物展,視覺系盛宴!
※鄭朝暉:東京國立博物館《三國志》文物展掠影
※卡達親王故宮「晾」寶 各色至罕珠寶文物展「壕」氣
※瑞犬納福——戊戌新年館藏文物展
※故宮來上海辦雍正文物展,為啥選在遠郊這座「小」博物館裡?
※章乃器捐獻文物展——玉器篇
※敕勒青銅分享陝博《大唐遺寶—何家村窖藏出土文物展》
※不朽之旅——古埃及文物展
※國博新展預告|瑞犬納福——戊戌新年館藏文物展
※章乃器捐獻文物展——青銅器篇
※「曾住長干里」宋絲綢文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