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醫養生學的文化

中醫養生學的文化

(一)養生文化豐富

中華文化歷史悠久,養生之道源遠流長,要想深入研究華夏養生之道,就不能拋開它的母體——中華文化。確實,在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歷史中,中華養生無處不見,如影隨形。特別是在春秋戰國之後,隨著《黃帝內經》、《易經》等經典著作的問世,以及以孔子為代表的諸子百家的橫空出世,中華養生之道也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其理論觀點和方法至今依然有效地指導著人們的養生實踐,並形成了獨具文化特色的中華養生文化。

《黃帝內經》不但是中醫學的奠基之著,而且同樣是中華養生的扛鼎之作,是學習研究和發展中醫養生學、康復學的必讀經典。《黃帝內經》之所以如此重要,關鍵是它早在兩千年前便闡明了中醫養生的基本思想:首先提出「天地合氣,命之日人」、「萬物悉備,奠貴於人」,以及「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等「以人為本」的養生理念;比較客觀而清晰地闡明了人體生長的不同階段和規律,從而制定了不同階段各自不同的養生法規;較為完整地論述了中華養生的基本方法,包括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形與神俱、調性保精等,從而達到「盡其天年,度百歲乃去」的養生目的。

與《黃帝內經》一樣,先秦時期道家、佛家、儒家及雜家學派的形成,也對中華養生之道發揮了極其重要的推動作用。道家提倡「道法自然,無為而治」,遵循自然養生法;佛家提倡「以善養生,輪迴報應」,信守禪坐養生法;儒家提倡「仁愛養生,禮教為先」,堅持中庸之道;雜家以《呂氏春秋》為代表,其中約有三分之一內容涉及養生,提倡「趨利避害,順應自然,珍惜性命」,推崇讀書養生法和心理養生法。凡此等等,均為中華養生之學的形成補充了豐富的內容,應當予以充分肯定。

(二)養生方法齊備

中華養生之所以能夠在人民群眾中得以廣泛推廣和應用,關鍵在於它具有良好的延年益壽、保健防病效果,而這一效果的獲得,主要歸功於豐富多彩、因人而異的不同方法,包括順應、動養、養性、固精、食養、葯膳、靜功及綜合養生等,頗具實效。

其一,人生活在天地宇宙之間,理應遵守「天人相應」的總法則,自當「順四時而適寒溫」、「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這是舉世公認的順應自然養生法,只有這樣,方可盡其天年,無疾而終。

其二,生命在於運動。合理、適度的運動是人們健身養生的法寶,古人有謂:「動則谷氣全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就是這個道理。現代醫學研究證明:具有強身作用的良性運動均能有效增強消化、心腦血管、呼吸、神經及內分泌等系統的生理功能,從而五臟堅固、氣血旺盛、正氣充足、祛病強身、延年益壽。最為常見的方法有步行、三浴(日光浴、空氣浴和冷水浴)、旅遊、放風箏、釣魚、棋牌、舞蹈健身、養鳥、繪畫書法、太極拳及氣功等,因人而異,簡便易行,富有成效。

其三,任何事物均有相互依存、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養生之道亦然如此。運動肯定是中華養生的重要方法,但是以靜養神、動靜結合同樣是人們養生保健、延年益壽的法寶,以至於有一大批養生家信奉氣功中的靜功、佛家的禪坐等,皆為以靜養生、形神共養的典範,不可忽視。

其四,恬恢虛無、精神內守的心理養生,對任何人來說都是應當牢記在心,並身體力行的養生妙法,這在道、佛、儒三家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具體方法包括修德怡神法、樂觀愉悅法、調氣疏泄法、超脫轉移法、以情勝情法、靜心養神法、節慾安神法、積精全神法及四氣調神法等,種類繁多,均有實效。

其五,飲食葯膳養生法在日常生活中被人們普遍應用,古人認為食為生命之本。其方法數不勝數,取效快捷,故有「葯補不如食補」之說。在具體進食之時,應遵循「早餐像王子、中餐像皇帝、晚餐像乞丐」原則,充分利用糧、菜、瓜、果、肉、蛋的性味予以調補,辨證施膳,扶助正氣,延年益壽。

其六,葯補養生,功不可沒。儘管人體早衰、夭亡的原因非常複雜,但臟腑虛衰、氣血不足、精神失守卻是其中的根本環節。因此,採用有關中藥以補氣、補血、滋陰、壯陽及調補臟腑,成為一些虛損程度較重患者強身抗病、康復延年的養生法寶,應予重視。

其七,針灸推拿養生法在中華養生之道中也佔有重要的地位,是中醫學中最富特色的「綠色保健療法」。它通過針、灸、推、按、點、壓等物理性方法持續刺激,打通經絡、暢行氣血、調和臟腑、平衡陰陽,從而獲得健康長壽的效果。

(三)男女防衰有別

中醫養生,主張以人為本,而在人當中,又有男女之別。男者為陽,以氣為本;女者為陰,以血為用。由於男女在生理、病理上的不同,其養生保健方法自然也有一定的差異。

調性養生,說起來容易,做起來並不那麼簡單。這要求夫妻雙方一定要儘可能多地掌握一些性心理和性技巧,除了眾所周知的「夫妻八互」之外,還應按照春秋時期《天下至道談》中所提出的男女交合「七損八益」原則進行性交活動。既不能過,也不可廢,施泄有度,交合有方,在愉悅欣快之中獲得養生之效。

另外,除了性保健之外,男性常見的陽痿、遺精、早泄、淋濁、癃閉,及女性常見的帶下、乳癬、痛經、惡阻、閉經等,均為具有顯著性別特徵的常見疾病,自當區別對待,在辨證論治、因人調治的同時,靈活調養以善後,以求患者氣血得以順暢、臟腑得以恢復、陰陽得以平衡,進而達到邪去正復、延年益壽的目的。

(四)重點保健防老

如果把人形象地比作一台機器的話,那麼養生就是對這台機器上各種部件的維護和保養;如果說人和機器一樣,在風吹日晒和不斷的使用中老化耗損的話,如何採取有效方法延緩老化、消減損壞則是研究養生之人應當絞盡腦汁思考的問題。

一般來說,人的一生可分為五個階段——幼年、青年、中年、中老年、老年。在這五個階段之中,雖然均應根據不同年齡段的生理、心理、生活特點進行相應的保健養生,但毋庸諱言,中老年,特別是老年階段,應當作為養生保健、祛病延年重點研究的階段。

何以言之?人進入中老年期,特別是老年階段之後,消化、呼吸、心腦、內分泌及神經系統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衰退和損傷,會出現諸如高血壓、高脂血症、冠心病、糖尿病、痴呆,甚至惡性腫瘤等「殺手性疾病」,同時又伴有人體免疫功能低下,抗病能力下降,故很容易出現五臟皆衰、氣血雙虧、正不勝邪的被動局面。此時,如不採取強有力的養護防治措施加以對抗,難免會出現邪勢兇猛、寡不敵眾的危險局面,輕則久卧病榻,重則陰陽離決、真氣消亡。

調養之法,無以盡數,但應遵循以下原則:面對現實積極診療、知足謙和勤勞不怠、少食多餐營養豐富、適當鍛煉持之以恆、戒煙限酒得失無念等。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採取切實可行的養生方法,以達到祛病防衰、緩老延年的目的。

(五)強調養神益壽

中華養生之道,自古以來就特彆強調在養形的同時應當養神,而且重在養神。只有臟腑協調、氣血通達、精液充盈,神志方可敏捷清靈,這也是中醫學特彆強調人體氣、精、神(即三才)主宰人體生理功能活動的根本原因。

隨著人類社會的日益進步,原來的生物醫學模式已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發生了顯著的轉化,健康的概念已經不僅僅是人身體上的無病,而且還包括心理上的健康,這與早在兩千年前中醫學所提出的健康理念達成一致。人類作為高級動物,活在這個充滿名利、競爭、矛盾的繁雜社會裡,很難永遠保持一種泰然相對的良性心理狀態,可能在不知不覺中會出現無奈、自卑、厭世、自負、嫉妒等心理失常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即使內臟、四肢、筋骨健康無病,亦不能看作正常之人,理應在心理師的指導下,因人而異地加以調養,恢復原有的良好心態,使神清志安,形神合一,從而強身延年。

究竟如何調養心理失常問題呢?對此不能一概而論,但可以按照以下這些方法圍人、因事加以自我調節,或在他人幫助下進行心理干預,以求儘早從人生的陰雲中掙脫出來,迎接燦爛的陽光:一要正視現實,提高自身耐挫能力;二要心胸寬闊,不和別人盲目攀比;三要合理安排娛樂活動,善待自己,珍惜生命;四要廣泛結交各類朋友,讓心中的不快和痛苦在友誼中化為烏有;五要多讀一些哲理名著,也許其中的某一句話便可打開你緊閉的心扉,讓困惑一掃而光;六要與父母、愛人、孩子、兄弟姐妹親情溝通,得到他們的理解和幫助,這是最有效、最直接、最重要的心理調養方法,通過以上方法,困惑和陰雲將會從心中一閃即逝,神和則形健,形壯則神康,形神歸一,自可無疾無憂、益壽延年。

美是一種追求,一種境界

新的美麗人生從大唐姝麗妝開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唐姝麗妝 的精彩文章:

美的遐思:境由心造

TAG:大唐姝麗妝 |

您可能感興趣

國學文化-中醫養生和保健
中醫養生文化與站樁文化
中醫養生
向孔子學習中醫養生
中醫養生堂
中醫養生:科學合理的飲食習慣才是健康身體的基本
中醫養生之食療養生
李嘉誠的中醫養生|跟著名人學養生
筋骨堂養生:中醫養生之道 養健康人生
中醫養生之體質
中醫養生篇:酸棗仁
中醫養生保健素養
中醫養生:中醫補腎養生方法大全
養生時尚的忽悠性:傳統食法、野生食材、保健食品、中醫養生
中醫養生 治療脊髓炎
中醫養生先養神、醫病先醫心
中醫養生,健康之本
中醫養生的最高境界:養心
中醫養生的三大法寶
中醫養生之按摩&經絡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