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楊博喻:對國學傳承的一點體會

楊博喻:對國學傳承的一點體會

國學傳承要回答兩個問題:一、傳承什麼?二、如何傳承?此次張其成國學基金國學傳承班的意義所在,就是要和大家一起釐清中華文明之脈絡,幫助大家把碎片化的知識點鏈接起來,然後每個人根據各自因緣找到自己想要的「月亮」,然後去完成探月和登月的個體目標。

第一個問題關於傳承什麼,我們就是要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道統,關於對道統的所指,諸子百家都有自己的終極指向,其名相或同或異,其目標或出世或入世,學人可以根據自己的發心和發願去選擇下手之處。

第二個問題如何傳承,有三入:一者理入,二者行入,三者心入。劉力紅老師在三和書院的醫道傳承班上講到,接受傳承的路徑有三:一是文字傳承,這是最流行的一種以文字為載體的傳承方式;二是師徒口耳傳承,是師帶徒的方式;三是直接傳承,直接體會傳承的力量和信息。而文字傳承和師徒口耳傳承都是為了獲得直接傳承。

中國傳統文化傳承的過程之中,一個人必須要過兩關:一是德行關,二是悟性關。德行關就是要考察一個人的德行,根本原因就是一個代代相傳的好東西,憑什麼要傳給你呢?這一點在師徒口耳傳承上特別重要,過來人都會強調要得真傳,一定要無條件地跟師,但當下之世魚龍混雜,名師好尋,但真正過來的明師難遇啊。

德行很好的人,過悟性關時往往會遇到比較大的挑戰,因為,聰明人在德行關時,很容易耐不住寂寞與考驗,大多都走掉了,如葉公好龍,真龍來了反而跑了,所以縱觀當世,真正追求真理還是極少數的人的事情。

過了德行關以後就是悟性關,中國傳統文化傳承中特彆強調實際的操作,也就是所謂的漸修頓悟,頓悟有兩個層面,一個是基於理上的明白,叫理悟,一個是基於真修實證上的明白,叫證悟,證悟一定要通過漸修而來,不可能一躇而就。在修行上來說,也就是所謂的見地與功夫並重,而真正的證量到了一定是理事不二,僅僅基於邏輯的推理的東西還不能體認到實相,沒有體認到的實相對個體來講還是不存在,基於邏輯的辯論與證悟相去甚遠。

我們中國傳統文化綜羅百代,諸子百家,實難窮盡,我們選取道釋儒易醫來分析一下,我們可以從三個層次來看:

第一個層次:道和釋都是以信仰為導向的宗教,它是有組織形式的傳承,就是所謂的道教和佛教,特點是一教多派,但無論何派,在其宗教中都有其唯一的終極指向。儒易醫和道教、佛教比起來,實際還不能算是宗教,沒有宗教般的組織形式,叫無教多派,所以不同派別或個人表達的角度,指向目標各異,自然是難辨真偽,在這裡會體會到江湖艱險,擇法不易。

第二個層次,以文字為載體來看,都有其知識體系,有道學、佛學、易學、醫學、儒學。

第三個層次,道釋儒易醫都有自己的方法和術層面的東西。所以要想真正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一定要把《道德經》和《易經》結合在一起看,再加上實修的體會才能夠真正明白。

《易經》的核心就講變化和不變,而到底什麼是變化,什麼是不變,這個就與所取的參照系有關係,有相對的參照系和絕對的參照系。

《道德經》開篇講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三就是指天地人,又稱三才我們把道簡稱為零。

如果在萬物的角度來看 ,天地就是萬物的相對參照系,相對萬物,天地是不變的,萬物就是變化的,對萬物來說,就有天長地久之說。

那麼三哪裡來呢,從二來,我們可以把二定義為時間與空間,就是宇宙的概念,我之所以把二定位在所有人都可以知道的時間與空間,沒有把陰陽定義為二,是因為真正的陰陽是不具象的生命力呈現時顯現的兩種狀態,所以陰陽及其強弱的變化對大多數人來說很難直接體會到的。如果在三的角度來看,時間和空間就是天地人的相對參照系,在時空里,天地就是變化的,就不是天長地久了。

那二從哪裡來呢?就是時空是從哪裡產生的呢,就是要去認識那個能夠產生時間和空間的一,對個體的人來說,就是我們的心。對一而言,時間和空間就是變化的,而一就是不變的相對參照系。而對一的認識,僅僅靠邏輯是不夠的,是需要體認的,只有個體真正地超越了時空以後,才可能對產生時空的這個一有真正認識,而這種認識一定是你人生經驗里沒有的。

然後這個一還可以被超越,認識到絕對的零(道),對絕對的零(道)來說,這個一還是變化的,是零的顯現,零和一比,零是不變的。

所以,真正的絕對參照系,只有認識到了零才能夠建立,而對零和一的認識,在佛法里的說法就是體為零,用為一,體籍用顯,零和一是一個東西,我們最多可以體認到一,但想認識零,只能通過顯現出來的一去認識,我們不能直接認識到零,我們是通過體認一來體認零的真實存在的,所以這個最難,也為古往今來的無數先賢竟折腰。

關於如何超越時間和空間,在佛法里是有明確表達的,我們人的心就是超越時空的一種存在,對心的體認是佛法和其它門派不共之處,佛法的終極目標就是證佛之所證,去明心見性,認識了心(一)以後,再去體認心中所蘊的自性(零)。

所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最高明的就是認識生命和世界的實相,而想認識生命,可以從當下入手,根據自己的緣分去擇師和跟師,然後各遂所願,甚或直達圓滿的生命實相。

最後,在學習傳統文化時,當我們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向,然後一門深入進去。選擇什麼方向,就與你的發心和緣分有關係了,但是選擇去認識萬物,還是認識三,還是認識二,還是認識一,乃至去認識零,還是有很大不同的,所以才有「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的表達。形而上謂之道,形而下謂之器,君子不器的意思就是真正的君子只追求形而上的道,言外之意,追求形而下的器的都是小人。做君子還是做小人,表面看起來好像是個體的意志選擇,但是幾千年來,為什麼沒有幾個得道的真君子呢?這個問題非常值得深思!

—— 國學著作在線選購——

張其成教授新書出版

歡迎廣大國學愛好者在線購買

——熱文推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張其成 的精彩文章:

國學入門應該看哪些書?聽聽梁啟超先生怎麼說
中國人應知道的33個國學常識
二十四節氣養生——小暑
發現身邊最美的「非遺」
記錄2017年最美的你們

TAG:張其成 |

您可能感興趣

對道家哲學的一點體會
陶博吾:我的學書經過和體會
以慈心體道心:關於道教中國化的幾點體會(一)
美國動畫《勇敢傳說》:體會父母的愛
科學巨人愛因斯坦以他的智慧觀察世界的體會:我的信仰
去英國留學,體會到的那些事
華羅庚談學習和研究數學的一些體會
學習國際象棋的經歷和體會
沙孟海:我的學書經歷和體會
仁地:學字體會
學習張宇初《道門十規》的一點體會
學醫體會-關於痔瘡一病的些許體會
關於學習中醫的一點體會
我的一點學習體會
對人再好 人心「難留」戰國時期的《魏國》就已經體會到了
心法:游泳的體會
王大偉-我的脈學體會
對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認識與體會
王雪濤:學畫花鳥畫的幾點體會
我的學書經歷和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