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南陽郡白氏的前世今緣

南陽郡白氏的前世今緣

由於此文涉及面比較廣,多為網路內容和宗親提供內容,沒經實地查訪核對,錯謬之處在所難免,僅供宗親們參考探討,不做依據標準。同時也希望宗親們在看到錯謬之處後,敬請在文章後面留言糾正,貼上正確的信息(盡量註明出處或依據),再次感謝宗親們的理解與支持!!!

南陽白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源出南陽的白氏後人每到一處繁衍生息、辛勤墾殖,大多成為當地的名門望族,有的望族便以南陽堂自稱,有的則另起堂號或在譜序中描述出自南陽等等方式以示不忘袓源、緬懷袓先之意。宋元以前應該都是相對於南陽郡望而言的,宋元以後開始逐漸形成南陽堂和其他堂號,南陽堂當屬最早形成。依據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邀請專家研究整理,查考得到的共有八十堂,二百六十七姓,白姓最早的唯一代表堂號是南陽堂;根據宋朝初《郡名百家姓》可知,白姓的唯一郡望是南陽。大江南北諸多白氏族譜、堂聯、族詩、 脈派都有「南陽」的印記:

「源從東魯,派延南陽。」

「南陽家聲遠, 東里得春光。」

「南陽郡簪纓奕世,香山堂詩禮傳家。」

「南陽開裔葉,東洛衍支流。」

「南陽受姓以還,百代簪纓垂燕翼。」

「南陽根基傅永遠,白氏同根同日月。」

「耕讀營生守善良,功名德遂映南陽。」

「和諧上下拜先翁,轉運南陽起卧龍。」

「南陽源流遠,敬存念克玄……」

「永念南陽,復思洪桐。」

「肇自南陽世澤賢,道德清高時增福……」

等等這些,都與南陽白氏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是南陽白氏血脈遠播傳承的權威見證。由於歷史久遠,"南陽堂"的形成時間無從考證。南陽本地最原始的說法就是"出自元代白景亮的典故"。後來又有了多種說法,最為昔遍的說法就是南陽郡王白元光的後人、唐朝白居易後人南遷白氏、各地返回南陽的白氏與本地原居白氏大融合後,南陽白氏聲望不斷提升,到元朝時,自然而然的就形成了南陽的白氏大望族"白氏南陽堂"。而「白氏南陽郡望」要比「白氏南陽堂」的形成時間早得多,應屬於兩個概念,白氏宗祠楹聯提及的「南陽」應指「南陽郡望」而言,是指白氏的根源所在。

白景亮簡介與事迹

以下是與南陽白氏有淵源的部分介紹

清光緒甲辰年陽月上浣穀旦,裔孫修京白慎齋志。

安溪榜頭白氏介紹( 2013年7月30日 白植泳

【福建安溪】南陽榜頭白氏族譜福海譜不分卷 (清)白大成纂修。據清乾隆十三年(1748)抄本影印。一冊. 毛裝。始祖苗庵.名興.明代人.居福建同安。始遷祖應順.宇世厚.號逸宇.行二.明永樂二十二年遷居清溪(今安溪)依仁里福海後林村。後裔有遷居至台灣、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

【福建安溪】南陽榜頭白氏族譜宮兜譜大三房派 纂修者不詳。據清同治九年(1870)抄本影印 ,一冊。先祖同上。

【福建安溪】南陽榜頭白氏族譜新田譜大長房派 白圻涵纂修。據1916年抄本影印一冊.平裝。先祖同上。

【福建安溪】南陽白氏族譜白圻英等纂修。1958年稿本,一冊,毛裝。先祖同上

【福建安溪】南陽白氏族志文稿 白長川纂修。1981年鉛印本.二冊,平裝。先祖同上

【福建安溪】白氏族譜安溪榜頭白氏全族世系 白長川纂修。稿本.三十二冊.毛裝。記事至1985年。先祖同上。

【福建安溪】福建省安溪縣榜頭白氏族譜白清泉主編。1989年新加坡白氏公會鉛印本,一冊.精裝。譜名據封面題。先祖同上。譜載序文、書集、族史、新加坡白氏宗祠、白氏族人在台灣墾殖史考、紀念碑由來、修譜及昭穆輩序、科第青衿錄、明清科舉考拭系統簡表、世系圖、附錄、編後記。本譜為白氏遷居福建安溪縣後散布全國各地各支之合修譜.以安溪縣與斷加坡兩地為主.

【遷閩始祖】浙江平陽和福鼎沙埕《白氏家譜》載,窯頭先祖系原居於江西南昌府網巾巷的大元進士,因到泉州府任理刑官,兼理同安事務,遂落籍於同安窯頭。另據白嘉祥《白氏尚賢堂家譜》序(廈門圖書館藏譜)載:族本河南固始縣,遷移江西烏衣巷(待考)。興公兄弟先祖官宦銀同,此乃宇之根也。興雨浡苗菴銀同鼻祖諱興,謚苗菴。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丙子,首詔掄才膺薦為同安開鄉科之首,任南京國子佐教。舊譜載「丙子科中式舉人第四十五名,任南京國子助教。」興公生卒無考。配江氏,誥贈安人,生卒失考。舊譜記載,公葬於同安從順里二都土名坑柏鄉,公媽合葬。坑柏即今之農聯大隊,墳在該鄉社之社口大路邊,已夷為平地,據鄉人說,白氏墓碑半圓形,彼等抬往附近一井作為井蓋,不慎掉入井中,後該井填為平地,無復可覓矣。此言待考。獲悉興公史事,是後來從同安縣誌中發現的。同安縣誌弟六卷載,「大明洪武廿九年(1396),首詔掄才,白諱興膺鄉薦為同安開鄉科之首,任南京國子助教。」明萬曆間(修譜後)族人再於殘篇中檢得傳臚李焻為我鼻祖興公所作的墓志銘,始知我在同安家史是「同安鄉進士白興,以易起家,傳三子,長應耇,紹父業,懷土而居,苗裔盛流;次應和,能讀父書,登永樂戊戌進士,任廣東瓊州安定縣知縣。既而旅寓京畿,官柱史,宦四方者多出其宗。因建言廷杖,遣戍居庸。幸興公有女(即謹舍)入京辯本,奉旨倒本,無事發回本鄉……;三應順,邑文學,亦自廢,棲予安溪依仁,別號逸宇,是為榜頭白氏始祖。安溪榜頭白氏之始祖白逸宇。因兄長白應和有官事,怕受株連,於明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攜子溫泉、華泉並孫輝生(月溪)、訓生(柳溪)、訓初(碧溪)、耀生(雪溪)等一家大小10餘人,由同安從順里三都二圖窯頭村(今廈門同安區西柯鄉瑤江村),徙居安溪依仁里福海鄉後林(今安溪縣龍門鎮福海後林)。二世祖白溫泉,旋移居榜頭鄉華湯(今龍門鎮榜頭市華湯祖宇),墾殖生產,繁衍生息。「南陽派衍銀海子孫奕世,榜頭聚族華湯肇基創業」,描述了其先祖的遷徙經歷。安溪和平陽白氏同為一支,現繁衍裔孫(含外遷宗親)16萬左右人。

【謹舍】祖姑「無出嫁為生像八月初一日生壽,為人天性純孝善事父母,平時見禽獸所生,不肯出嫁。」。一般傳說祖姑俊美且武藝甚精,當地林姓公子前來調戲,祖姑一怒之下踢死林公子,與林姓結下怨仇,林姓在京高官倚勢欺人,人命關天被迫逃亡,吾祖挑著傀儡箱並田都元帥,舉家逃亡安溪。據明萬曆間(一修以後)族人在殘篇中檢得傳臚李焻為我鼻祖興公所作的墓志銘,「同安鄉進士白興,以易起家,傳三子,長應苟,……,次應和能讀父書,登永樂戊戌進士,任廣東瓊州安定縣知縣,既而旅寓京畿,官柱史,宦四方者多出其宗,因建言廷杖,遣戍居庸,幸興公有女(即謹舍)入京辯本,奉旨倒本,無事發回本鄉……(中斷)」勅封「白氏夫人」起宮在下崎鄉,至甲戌海氛被虜所毀,至今未起蓋。尚德公(即興公第二子應和)出事後,兄弟因怕受株連而逃離星散(逸宇公始遷榜頭肇基)。待祖姑謹舍入京辯本無事發回本鄉後,始得翔聚,是故祖姑之於白氏,功莫大矣,祖姑膽識兼備,才略過人,乃我白氏之幸也。

【一世祖】逸宇公(1364~1428),諱應順,字世厚,邑文學。公生於1364大元至正甲辰年十二月初一日巳時,卒於1428大明宣德戊申年三月初九申時,壽六十五。宗譜稱為安溪始祖、一世祖。妣同安西溪吳氏,謚若貞,生於1367至正丁未九月廿六戍時,卒於1428宣德戊申二月初九日申時,享壽六十二。合葬本處古樓虎頭山坐乾向巽。原墳修建於文革後,被毀後,89年再修。生子二:溫泉〖二世祖〗;華泉。

【二世祖】溫泉(1386~1464),諱長生,字仁可,生於1386明洪武丙寅十月十四日酉時,卒於1464天順甲申年六月初九日亥時,壽七十九。配新溪里上坂黃氏,謚令德,生於1392洪武壬申年八月十二日辰時,卒於1473成化癸巳年四月廿三日申時,壽八十二。合葬本地官林頭橫傍土之田畔,坐酉向卯。副妣王氏,生1407永樂丁亥年九月廿八日辰時,卒1454景泰甲戌年正月初八日戌時,年四十有八。葬光孝石獅潭坐子向午。已毀於洪水。生子五:月溪;柳溪;碧溪〖三世祖〗;雪溪;少溪。除少溪出於王氏,餘皆黃氏出。

【三世祖】碧溪(1416~1483),諱訓初,字廣德,生於1416永樂丙申年六月十五日未時,卒1483成化癸卯六月十七日申時,享壽六十八。葬福海院前田中坐辰向戌。妣溪前林氏,謚婉懿,生於1422永樂壬寅年正月十九日丑時,卒1488弘治戊申年正月廿七日申時,享壽六十七。葬福海後林,至萬曆間雲孫明愷立石,坐癸向丁。生子五:坪山;梧山;仁山;壽山;福山〖四世祖〗。

【四世祖】福山(1466~1545),諱尾祖,字積輿,居宮兜,生於1466成化丙戌年八月初七卯時,卒1545嘉靖乙巳年十月初六日未時,壽八十。葬福海尫厝後坐壬向丙。公齒德俱尊,本縣奉詔以冠帶榮身。元妣本里崎山施氏,謚淑德,生於1468成化戊子年四月十一日卯時,卒於1506正德丙寅年十一月十一日丑時,行年三十九。生子二:慶餘〖五世祖〗;慶德。墳在大乾尾困狗山坐未向丑。繼妣南安王氏,謚順德,生於1469成化己丑年四月初一日寅時,卒1541嘉靖辛丑八月十七寅時,壽七十有三。葬失考。副妣善益許氏,謚慈德,生卒失考。葬尫厝後蜈蚣牙。女三。

【五世祖】慶餘(1496~1580),諱津,號碁石,平陽舊譜作碁石。碁同棋。生於1496弘治丙辰年六月十一日辰時,卒1580萬曆庚辰三月初二巳時,壽八十有五。葬梘坑前乾山,坐癸向丁。元妣南安王氏謚貞純,生1500弘治庚申正月初二午時,卒於1592萬曆壬辰年六月十九日卯時,壽九十三。與公合葬。副妣吳氏,謚慈愛,生1507正德丁卯三月二十辰時,卒於1562嘉靖壬戌年四月廿八寅時,年五十六,生子一:國寧〖六世祖〗。葬丙寮施媽墳下右側,坐壬向丙兼巳亥分金。於康熙乙巳年被施魁耕沒,命橫告,道府縣斷皆刑他。

【六世祖】國寧(1531~1606),諱濟,號聯渠,生於1531嘉靖辛卯四月廿四日卯時,卒萬曆丙午年正月十四日(1607年2月10日)戌時,壽七十六。葬福海梘頭山,坐未向丑。元妣施氏,謚淑質,生1529嘉靖己丑十月廿八日酉時,卒1566嘉靖丙寅七月廿五寅時,年三十八,墳在張坑內寮坐巳向亥。生子三:文表(1551~1643),壽93歲;文懿(1553~?);文為。繼妣陳氏,生嘉靖戊戌(1538年)十月初八丑時,卒於萬曆壬子(1612年)十月十八吉時,時壽七十五,與公合葬梘頭山。生子三:文勛〖七世祖〗;文燮;文赫【七世祖】文勛(1568~1634),諱彌炳,號明台,又號敦魯。公由三考出身,改諱惟誠,任廣東從化縣四尹,在任署縣印十一個月,陞大明衛經歷不去赴任,時崇禎二年己巳(1629年),從原住福建安溪宮兜喬遷平陽四十二都湖竇而居,侄學高、學潘兄弟攜其父文為(明我)骸骨同遷湖竇。生於1568隆慶戊辰五月廿六辰時,卒1634崇禎甲戌閏八月十八日申時,享壽六十七。葬平陽四十二都湖底坂虎仔,坐巳向亥。元妣華埔吳氏,生於1568隆慶戊辰十一月初三寅時,在福建安溪已卒,卒失攷,葬安溪尫厝祖墳右邊,至1789乾隆五十四年己酉骸瓶負回移葬平陽,與公合葬虎仔墓。繼妣赤嶺林氏(1592~1649),生於1592萬曆壬辰十一月廿五日酉時,卒1649順治己丑正月十五日午時,壽八十二,合葬虎仔墓。子四(長次吳氏出,三四林氏出):學(殤),諱而繼;學藎〖八世祖〗;學(殤)諱而良;學渭。女五:長適同安吳廷弼男;次適新康里林保衷男;三適梧州李瑞龍;四適甌平王仰雲次男;五適四十四都塔邊黃孚政。1629崇禎己巳公移居平陽湖竇,現有後裔約11280人,其中在餘杭約1300餘人。

【八世祖】學藎(1599-1662),諱而忠,號心魯,生於1599萬歷己亥年正月初九日丑時,卒1662康熙壬寅三月廿八未時,享壽六十四。妣晉江縣江氏,生於1597萬曆丁酉九月初三日巳時,卒1669康熙己酉七月初七日午時,壽七十三。葬平陽四十二都湖竇崩巷頭,坐癸向丁兼子午。 子二:漢(乏),諱朝畧;漢黼〖九世祖〗,號經文。女一:適王臨初。

【九世祖】經文(1638~1667),諱朝朱,字漢黼,生於1638崇禎戊寅年六月初八日亥時,卒1667康熙丁未四月初三日寅時,年二十九。妣瑞邑鳳翔墺詹氏,生於1640崇禎庚辰年十一月廿八辰時,卒1722康熙壬寅年七月初一日子時,壽八十有三。生子一:標赫〖十世祖〗;女一,適碗窯梁宅。墳在湖竇本村後門坑口坐乾向巽。

【十世祖】標赫(1665~1722),諱有偉,生於1665康熙乙巳年六月初五日午時,卒1722康熙壬寅二月二十申時,享年五十八。妣四十七都小江南金氏,生於1668康熙戊申年八月廿二日辰時,卒1753乾隆癸酉年十二月二十日未時,壽八十五。生子八:燝塤;燝篪;燝試;燝屺;燝權;燝宿〖十一世祖〗;(燝足;燝立(庠生)。女二:長適四十三都霞山張欽周;次適漁塘陳志涵。墳在本村中墉山坐癸向丁兼丑未。金氏八旬制錦敘文列卷首。

【十一世祖】燝宿(1701~1778),諱元畢,號朗菴(同庵),生於1701康熙辛巳年七月十五日寅時,卒1778乾隆戊戌八月十五戌時,享壽七十八。元妣水頭張氏,生於1702康熙壬午十二月初三寅時,卒1766乾隆丙戌七月十七午時,享壽六十五。生子四:坦亮;坦來;坦化(儒士);坦三(監生)

【十二世祖】。女二:長適大墳院吳奕山;次適山邊蘇子旦。繼妣徐家山陳氏,生1705康熙乙酉十二月初四日戌時,卒於1781乾隆辛丑年十二月初四日午時,享壽七十七。墳在本地後門坑路上,坐寅向申兼艮坤分金。田一坵在平陽縣四十三都雅嶼垟亭仔內墩邊安著。

【十二世祖】坦三(監生)(1746~1792),諱應達,學名純伍,生於1746乾隆丙寅年四月十四日亥時,卒1792乾隆壬子九月十四酉時,得年四十七。妣小江南張氏,生於1745乾隆乙丑年正月十一巳時,卒1790乾隆庚戌九月廿三申時,得年四十六。生子五:欽丙;欽慎;欽鄉;欽萬(齎恩)〖十三世祖〗欽維。女二:長適山門陳大整,次適下溪林承雲。墳在平陽四十二都湖竇俗名半月山與三胞兄仝穴壙列右側。

【十三世祖】欽萬(齎恩)(1779~1854),諱承年,號巨亭,生於1779乾隆己亥年十月廿三日巳時,卒1854咸豐甲寅九月初六酉時,壽七十有六。元妣平陽四十二都岱山庠生王 哲公女,謚溫惠,生於1779乾隆己亥年七月十二日申時,卒1847道光丁未正月初二申時,享壽六十九,生子三:汝宇(齎恩)〖十四世祖〗;汝享(職員);汝滿(齎恩)。繼妣平陽五十都曉坑林氏,生於乾隆丙午年(1786年)十月十九寅時,卒1858咸豐戊午七月十六巳時,壽七十有三。石板墓在平陽四十二都湖竇半月山腳,坐丁向癸兼午子分金。田乙處在平陽四十二都湖竇俗名虎墓土貢 ,又田乙處在四十三都雅嶼頂亭邊安著,其糧仍寄祖戶完納。

【十四世祖】汝宇(齎恩)(1799~1873),諱文厝,號長亨,生於1799嘉慶己未年九月初六日酉時,卒1873同治癸酉正月十五午時,壽七十有五。妣河山洪氏,生於1799嘉慶己未年六月廿八日巳時,卒1824道光甲申九月初一午時,青年二十六。生子二:梅泉(齎恩);梅岑〖十五世祖〗。繼妣溫州楊府山腳黃氏,生於1800嘉慶庚申年六月十七日戌時,卒1840道光庚子九月十四辰時,得年四十一。三妣瑞邑陶山沈氏,生於1804嘉慶甲子年十月初七日戌時,卒1884光緒甲申十二月二十二日巳時,壽八十有一。墳在平邑四十二都湖竇毛灣山,坐戌向辰兼乾巽。

【十五世祖】梅岑(1822~1857),諱伯樓,生於1822道光壬午年九月初七日辰時,卒1857咸豐丁巳年十二月廿五日午時,行年三十六。祔葬父墳邊。妣塘浦洪仁合公女,生於1824道光甲申年九月十八日申時,卒1885光緒乙酉十二月二十日未時,享壽六十二。妣零造葬平陽四十二都湖竇土名太平頭倒轔,墓坐丁向癸兼午子分金。生子四:灼日(職員)(1844~?),詳見〖十六世祖(一)〗,於1879光緒己卯年移居餘杭縣黃湖鎮浮里庄。灼舟(1848~1914),諱仁泊,於1893光緒癸巳年移居餘杭縣百丈鎮古城。生於1848道光戊申年二月十六日戌時,卒1914民國甲寅年七月初一卯時,壽六十有七。配溫州狀元橋張氏,生於1867同治丁卯年八月廿六日巳時。子二女一適古城黃美慶。灼度(1852~1872),詳見〖十六世祖(二)〗(從家譜「骸瓶葬母墳」推測未遷餘杭)灼認(1857~1875),諱仁躭,生於1857咸豐丁巳年二月三十日戌時,卒1875光緒乙亥八月初二辰時。瓦棺葬母側。(從家譜「瓦棺葬母側」推測未遷餘杭)

【十六世祖】(一)灼日[職員(1844~?,以第六子圻祥出生日推斷,應在1887年之後逝世),名仁晡,職名寶華,號嶽申,於1879光緒己卯年移居餘杭縣黃湖鎮浮里庄,生於1844道光甲辰年二月廿三日申時。妣北山墺五岱程阿才公女,生於1848道光戊申十一月十四亥時,卒1892光緒壬辰七月初十申時,得年四十五。子六:圻鳳;圻木(過房)〖十七世祖〗;圻化;圻斯;圻挑(殤);圻祥(生於1887光緒丁亥年七月初三日未時)。女一適張煙木瓜口李阿七為室。墓在餘杭百丈鎮古城外庄土名鋪前茶廠山,坐辛向乙兼戌辰。(註:2010年6月16日午後隨父祭拜,見碑歲月風化,已無字跡可尋,碑中間由上向下45度斜裂,傳上圖,以便後世子孫尋找。)(二)灼度(1852~1872),諱仁豁,生於1852咸豐壬子年九月廿五日寅時,卒1872同治壬申八月廿四巳時。配 氏未娶而卒。骸瓶葬母墳。嗣子一:圻木(灼日公第二子)。

【十七世祖】(一)圻木(1868~?),名正柴,生於1868同治戊辰年三月廿九日酉時。配張氏,生於光緒乙酉年五月廿五日午時。生子四:錫貴(過房)〖十八世祖〗;錫姜(是黃湖孫家門口洪法父親);錫英,字希樂,生1914民國甲寅年六月廿四卯時;錫某(幼殤)。女一:適毛家堪楊宏賜。(二)圻鳳(1865~1888),名正飛,居餘杭黃湖浮瓜頭。生於1865同治乙丑年九月廿五日午時,卒1888光緒戊子年十二月初九日未時,行年三十四。嗣子一:錫貴(圻木公長子)〖十八世祖〗。

【十八世祖】錫貴(1904~1990),叫名玉貴,名希和,生於1904光緒甲辰年十一月初三日亥時,居百丈鎮溪口村塘里自然村。卒1990年庚午六月初九日卯時,壽八十七歲。墓在塘里自然村「面前山」以東山坳大樹下,朝南偏西。配張氏,生於1909宣統己酉年九月初九日酉時。卒失考。點妻坪里村蘇氏,名尚文,生於1904光緒甲辰年四月廿四日子時,卒1989己巳年八月十七日,壽八十六。墓在塘里自然村西南杭長高速北側山崗上,朝南。生子一:觀洪〖十九世祖〗。女一:生美,生於1942壬午年十一月初二日丑時,嫁杭城,生有一女名謝丙秋。

【十九世祖】觀洪,生於1937丁丑年七月廿六未時,居百丈鎮溪口村塘里自然村。卒2013年3月28日下午1點18分,壽七十七。墓在塘里自然村名「墳山」處,朝南偏西。配百丈鎮溪口村金竹塢王雲磚公三女名彩花,生於1941庚辰年十二月廿一日辰時。生子二:植泳;植泉;女三:汝華、秋香(白雲)、菊蘭

重慶酉水白氏概況介紹

重慶酉水白氏南陽堂舊譜載:其族可稽之祖白上才於漢惠帝三年(公元前192),身為忝將之職,奉命出征睢陽,被困無援,絕糧捐軀。生子曰啟。文帝即位,嘉白上才為國盡忠,恩賜白啟為進士(祿按:古制,向朝廷貢舉人才稱進士,《禮記王制》:「大樂正論造士之秀者,以告於王,而升諸司馬,曰進士,」 不稱恩賜。而隋唐以後,科舉考中進士,才有稱恩賜),實授陝西鳳翔府皇堂太守(祿按:府乃唐以後行政區劃的名稱。唐升京師和陪都所在地的州為府;宋代大州多升為府,隸屬於路;元或隸屬於省,隸屬於路;明清隸屬於省)。在任清廉。生二子:白玉毓、白玉璽。文帝八年(公元前172、己已)乙丑歲,兄弟聯芳。至庚午(公元前171)歲,兄弟二人奔赴帝場,不幸白玉毓亡於途。白玉璽於武帝元年(公元前140、辛丑、建元元年;祿按:漢武帝在位53年,改元11次)辛巳(武帝天漢元年、公元前100年)歲,授南京松安府華堂縣(祿按:我國行政區域設置,隋唐以前為郡轄縣,隋唐以後為府轄縣)之職,一任而卒。生子白壽,有膂力。武帝憐念。初為總兵(祿按:總兵之制始於明代,初時是遣將出兵別設總兵官、副總兵官以統領軍務,其後總兵官鎮守一方,漸成常駐武官,簡稱總兵),繼授巡按(祿按:巡按,明代有巡按御史,為監察御史巡按各地者)。時值漢時多事,迨至武帝二十六年(公元前114、元鼎三年),出剿邊夷。五月渡瀘,溺水身亡,竟無所歸。雖有智略,未奏功勛,可不慘乎!白壽生二子:白方舉、白方登。白方登布衣,晚年悟道,棄儒修佛,於江西紫荊山坐化。白方舉於宣帝二十三年(祿按:公元前73年即位,改元本始,即位二十三年,五改元為甘露四年、辛未)丁未歲掇第。至宣帝庚戍年(祿按:公元前71、本始三年)出任江西九江府德化縣之職,生二子:白奇香、白奇昌,於成帝時兄弟聯芳。後棄文就武,均授總兵,鎮守陝西延平府。因奉旨征獠,於七月十三日興兵,至八月十五日抗令。朝廷究治,難以卸責。於是白奇昌服毒,喪於白馬渡。白奇香隱於南京後府,生子白啟常。又移居黃州府麻城縣孝戚鄉,未幾而卒。後白啟常登第,即升江西吉安府吉水縣之職。在任廉明,威德並用,民不忍失。有借寇遺意,遂家焉。生二子:白文、白武。白文移居雲貴,生息蕃衍,幾遍滇黔。文榜武科均有發達,至今稱巨族。

白武娶董氏,生五子:白龍、白虎、白獅、白象、白馬。兄弟五人均有才幹,一堂雍睦,互相惕勵,雖義方是訓,亦足見繼起之有人焉。元順帝時(祿按:元無順帝),合家於自生橋移居湖廣常德府武陵縣,閑居數載。洪武元年(1368)又移居辰州府沅陵縣杉木桅杆桿堡,新造土院,有三十六花亭。洪武二年(1369),得聞酉溪蠻賊作叛(祿慈利土官覃垕以茅崗寨為據點,聯合其他各洞土官反明。洪武五年,九溪、散毛諸土官再次起而反明),意欲入地徵剿,於是齊集商議,移居里耶大江坪住札一載,無權不敢擅入。洪武三年(1370),有彭有義、田中鶴系我祖姻親,又屬豫章原籍。往接我祖。此時白龍願住石堤龍帝河,白虎願住山安買菜,白獅、白象、白馬同上茶園壩杉樹灣屯札。彭、田二姓即會同庹有仁、吳開通、塗遇春、龔輔明、魯文成、何茂開等,與我祖歃血盟誓,如能剿除土蠻,產業概歸白姓掌管。我祖興兵,蠻賊望風逃竄,不敢對敵。追至蠻王蓋,將賊首誅滅,餘眾潰散。酉溪地界始得安寧。我祖奏凱班師,途遇孺子哭之哀,問其姓氏不能答,隨攜回營撫養成立,更名哭保,世代同姓。即指堡頂幾處付與耕種執掌,子孫管業。此時地界未入川楚,原無統轄。雖冉、田二姓亦追賊有功,只是貴州營溪、甲宿、渤海、並干、邑梅、麻杜、石耶、地壩、高洞等處概歸冉土司統馭,自立把界官衙,獨我大小二江之民不服土司控御,願立白象為獨立長官,總領合洞軍民,毋得造次作叛。於是撥白獅管錫靈姑、老寨;撥白馬祖酉酬、溪口、竹園壩、我祖統轄後溪五洞五甲五族野民。洪武四年(1371)始於新房子壩另修衙院,設立四大頭首,何、魯、庹、吳四姓,分撥差役。外製夾棍板子,土牢拘禁。野民感畏交集,無不悅服。先是族兄弟白麒、白麟來地徵剿,未及平靖。至是遷白麒於上四川荷葉坪徵服流寇,白麟留守河東一帶。嘉靖二年(1523)復招二司逃民,田、彭、何、吳、魯、石六姓充丁服役。嘉靖四年(1525),永順、保靖強爭兩江入楚。我祖不服,隨帶把總何茂開進京御控。

皇批長沙省南京道協同川東道繪圖審訊,判明疆界,立碑為定,自消爭奪。起首齊比耳、岩梁灘、碌碑塘、簪子岩、礙門關、螞蝗溝、梅子凹、生基嶺、上坡路、黃草嶺、和尚坪、沙子廠、雄步溪、幹路河等處。由是大小二江始歸川省,然而無糧。雍正七年(1729),土司疏奏,荒糧無界畔者指為黑冊。

乾隆二年(1737),朝廷清糧,百姓清業。正堂謝示得買者稅契投納,末賣者報糧充當,後更開列易知由單逐一合冊,立柱派甲,此是後話。單言白象下車之時,插鞭為界。眾姓感其除害有功,樂任驅策,並不服土司調遣。土司勢孤,因與我祖聯姻,永遠和好,世代親睦,仍守現職,坐鎮酉東。每年節禮申敬,兩釋猜疑,後白象與妣楊氏二老卒於上寨天井壩。子孫繁衍於斯。

其後六代有白邦鎮者,欲改河道塞花灘子,被彭姓奸謀傷於衙內,遂無嗣。其女幼失怙恃,依三叔白邦銘撫養成立,足長貌丑,命帶大貴。出汗衣於上寨涼水井,有黃傘罩身映於井內,又有玉印在岩,字跡朗然可睹。後因獠東蠻賊作亂,欽命征剿。大姑領旨出師,白邦銘念先代神威,又仗侄女福命,即率四子領兵五千餘出剿蠻賊。兵至獠東,蠻賊不能抵敵,死傷者八九,逃竄二三,獠東地界得以清平。白邦銘奏凱班師,中途過渡,白漣、白浩二子溺水身亡,外淹兵丁五百餘名。白邦銘與大姑及再清、再彩收兵回衙,進京繳旨,皇上嘉其有功,大姑誥命一品夫人,二姑誥命二品安人,三姑誥命三品宜人。誥授後大姑命配冉奇銑土司,二姑命配石文光,三姑命配田璧。白邦銘授封總管之職,照依舊章坐衙理民。此雖後人之力,亦足見先祖之德,有以庇賴其子孫者矣。

上引重慶酉水白氏南陽堂舊譜所敘之家族源流,明以前紀年與人事多舛誤不足採信。

歷史上,白姓的來源比較複雜,有許多互無關係的支派。據史載,白姓來源主要有五支:第一支:遠古延續。據《姓氏尋源》記載:「《元命苞》云:炎帝臣有白阜怪義之子,為神農通水脈,當為白姓之始。」這說明早在遠古姜姓部落炎帝神農氏之時,就已有白姓存在,在嗣後幾千年的滄桑變化中,其子子孫孫繁衍至今。第二支:以邑為氏。據《通志?氏族略》云:「羋姓,楚白公勝之後也。楚有白邑,其地在蔡州褒信。」另外,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曾在自述白氏先祖世系的《太原白氏家狀二道》和《姓纂》分別記載說:「白氏羋姓,楚公族也。楚熊居太子建奔鄭。建之子勝。居於吳楚間,號白公,因氏焉。」、「黃帝之後,秦大夫白乙丙,楚有白公勝,楚平王太子建之子也」。把以上兩種說法相互引證,則可知這一支是源自春秋時楚國公族白公勝的後代,推溯起來便是遠古顓頊帝羋姓後裔。第三支:出自姬姓。據《新唐書?宰相世系》云:「白氏出自姬姓。周太王五世孫虞仲封於虞(山西平陸東),為晉所滅。虞之公族井伯奚媵伯姬於秦,受邑於百里,因號百里奚。奚生視,字孟明,古人皆先字後名,故稱孟明視。孟明視二子:一曰西乞術,二曰白乙丙,其後以為氏。」說明這一支是百里奚的後裔,即以其孫白乙丙的字為姓。又因春秋時的秦國建都於雍(今陝西鳳翔東南),故這支白氏起源於今陝西。第四支:以地名為氏。據《姓氏考略》:「又或以地為氏,唐置白州,即逸周書所云白氏之國」和《姓氏尋源》:「《逸周書》白民之國,今之白州,或有以地為氏者」兩處引載,說明這一支是緣自古代南方地名白民國為氏。第五支:他族改姓。據《萬姓統譜》:「五代,吐谷渾酋長白承福,庄宗賜姓李。陳永貴,胡人,本姓白,為行軍總管。李可久為吐谷渾寧朔兩府留後,本姓白氏,賜姓李,望出南陽」和《北縣氏族略》:「唐白元光本突厥人,封南陽郡王,其後為白氏。」兩處引載,這一支由少數名族改姓而來。

據史載,白氏早期主要分布於秦、楚、魏等地(今陝西、河南一帶)。戰國時期,河南白姓(白公勝一支)遷入陝西等地。秦時,始皇一統天下,封白起之子白仲于山西太原,其子孫遂世居太原。魏晉南北朝之際,白仲之後形成太原郡望,進而或遷陝西韓城、渭南;或遷湖北襄陽;或遷河南洛陽,皆在當地發展旺盛。隋唐時期有遷至今寧夏、甘肅、廣西者,如唐代白孝德安西人(府治今甘肅臨潭縣東),白聳為馬平人(今廣西柳州);隋代以後,白姓有更多新鮮血液注入,使得白姓家族更趨繁茂龐大。唐時,白仲後裔白溫,遷華州下邽(今陝西渭南東北);白鍠居鄭州(今屬河南);白鍠之孫為唐朝大詩人白居易,晚年居洛陽(今屬河南)香山,為白姓遷洛始祖。又據白居易《太原白氏家狀二道》和《姓纂》之說,白姓還分布在今河南偃師、伊州、宜陽、鞏義、鄭州、新鄭、沁陽等地。五代時,白姓遷於古時南陽,後繁衍旺盛,形成當地望族,且以「南陽」為郡望堂號。

重慶酉水白氏舊譜自稱「南陽堂」當有所據。

1956年11月,國務院認定土家族為單一民族,酉水白氏亦同時認定為土家族。土家族的核心是原來楚蜀的原居民巴人,在歷史的變遷中曾經融入了許多民族,包括漢族。其中最著名的是唐末從江西遷入的,統治當地八百年的土司,姓彭的漢人望族。還有相當一部分是清代「湖廣填四川」的人口政策下遷徙而來並融入土家族的漢人。據有關學者考證,土家族的初步形成於兩宋時期,最終定型於元明時期在土家族地區普遍設立的土司制度後。

那麼,重慶酉水白氏也可能其先是漢人。

漢鏡堂說:讀書最忌諱望文生義,我受友人之託,代修《重慶酉水白氏南陽堂家譜》,實因天分所限,再因材料所限,三因缺乏實地採訪,故難免望文生義之譏也。

附:《新編酉水白氏南陽堂家譜》說明

說 明

一、本家譜系據十二傳孫白帆2000年所編《南陽族譜》改編。

二、原譜名似傳抄有誤,南陽應不是我族姓氏。舊《增修南陽族譜序》中有云:洵乎東路巨家,南陽盛族也。南陽,應是我族地望。而白帆所編《南陽族譜》後記有云:整理我白氏南陽堂譜。因此,新編譜名訂為《新編酉水白氏南陽堂家譜》,不稱族而稱家,實因此譜所記乃我酉水白氏一小宗支而已。

三、原譜以縱線記述世系,閱讀與查找均感不便。現改為分六房以橫線記世系。每代先人血緣隨名諱上下越遠越疏,尊卑秩序分明。

四、編家譜除令後人知宗派,明血脈之義外,還需彰顯祖宗之德,以激勵後人之志。可惜原編於先人爵祿,功名、藝文、業績均闕如,是為遺憾。

五、原譜所載先人,均不記生卒年月。不知先人時代,也是遺憾事。

六、原譜所載世系不明,南陽堂不知創於何時,今以文鸞公為始祖,記述本支世系。

七、原譜所載文字,因傳抄桀誤,有幾處無法標點讀通,也無法查核,只好一如其舊。

八、據考本族自明初入川,定居酉溪(今重慶市酉陽縣後溪鎮)。考文鸞公約生於清康乾年間,據原譜載,文鸞公生子始派「弘」,而後面記載卻做「宏」,明顯避乾隆名「弘曆」的諱。另文鸞祖宗枝奕葉,至今已傳十三代了,大概也在200多年。現在,文鸞公大部分子孫仍聚居於此。1956年11月,國務院認定土家族為單一民族,酉水白氏亦同時認定為土家族。

重慶酉陽酉水流域白氏南陽堂部分字派如下(白海燕宗親提供):

1.後溪老祠堂:文弘維慶永,邦國萬世長,賢明俊秀啟,繼紹耀宗光,家庭敦孝友,裕順錫禎祥,漢朝崇正學,兆應顯榮昌。

2.酉酬王家壩、水田壩祠堂:

仲守時祖玉,維興國士長,廷中宜俊采,啟後振洪光,豫吉承先序,傳家克永昌,文明昭盛瑞,澤沛毓遺芳,炳蔚培英彥,堅貞兆秀良,景修崇懋學,延慶自發祥。

3:小白溪祠堂:

清德真原發,文林維守光,明成長兆遠,玉美永宗芳。

4:酉酬祠堂板栗坪:

世良仲成應,永守元祖興,繼序崇先運,孝地顯明庭。

5:雙江壩祠堂:

一、五壩山,山堡腳:

應永再太(明大堯朝),明(時)文紹子正,玉凈現洪光,盛世培元瑞,隆宗大吉昌,家聲庭第振,祖德慶流芳,萬代綱常立,香山繼續長。

二、舒林坡:

再正大光明,玉俊現鴻(洪)廣,世襲培元瑞,明紹子還乾。

三、胡家槽:

乾再正邦玉,明光崇順天,先儒傳可紹,嘉瑞兆雲連。

6:柏溪祠堂:紹世祥邦翰,成秀顯庭安,懷玉居聯璧 ,從德耀吉昌 。

7:竹園壩:

文勇世奇昌,君修洪建業,典章開國照,非光顯金庭,忠書啟大成。

8:水巷子祠堂:梁眾有應世,興玉永太清,孝友傳家玖,和平印事先,新人光祖德,立現進祥賢,守辭良同遇,金星建泰權,方為能勇屬,繼顯復綿延。

9:新寨祠堂:國家維賢德,忠孝迪前光,繼緒勤修建,人文世代昌。

註:酉陽白氏族人統一合族決定啟用新字派,合族時間為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天開新運,佑相全宗,述志裕俊,代有傑雄,慈惠敬謹,謙讓廉恭,倫記克儉,義方敦崇,騰襄楊烈,學富瑧隆。

註:九房九族或十房十族之傳說,各房各派中個別字句可能記錄不準,或為諧音字。

1.後溪老祠堂:文弘維慶永,邦國萬世長,賢明俊秀啟,繼紹耀宗光,家庭敦孝友,裕順錫禎祥,漢朝崇正學,兆應顯榮昌。

2.酉酬水田田壩祠堂:仲守時祖玉,維興國士長,廷中宜俊采,啟後振洪光,豫吉承先序,傳家克永昌,文明昭盛瑞,澤沛毓遺芳,炳蔚培英彥,堅貞兆秀良,景修崇懋學,延慶自發祥。

3:小白溪祠堂:清德真原發,文林維守光,明成長兆遠,玉美永宗芳。

4:酉酬祠堂板栗坪:世良仲成應,永守元祖興,繼序崇先運,孝地顯明庭。

5:前在正邦玉,明光崇順天,先儒傳可少,家絮照榮年。

6:瓦房村祠堂:永遠再兵(),明文紹子正,玉靜現洪光,帥世培元瑞(盛世佩元帥),隆忠大吉昌,家伸庭培振,祖德慶毓芳,萬代剛常立,香山繼續長。

7:柏溪祠堂:少世強邦漢,文秀顯庭安,懷玉居連壁,成德要真祥。

8:文勇世奇昌,君修洪建業,典章開國照,非光顯金庭,忠書啟大成。

9:水巷子祠堂:梁眾有應世,興玉永太清,孝友傳家玖,和平印事先,新人光祖德,立現進祥賢,守辭良同遇,金星建泰權,方為能勇屬,繼顯復綿延。

10:新寨祠堂:國家維賢德,忠孝迪前光,繼緒勤修建,人文世代昌。

註:酉陽白氏族人統一合族決定啟用新字派,合族時間為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天開新運,佑相全宗,述志裕俊,代有傑雄,慈惠敬謹,謙讓廉恭,倫記克儉,義方敦崇,騰襄楊烈,學富瑧隆。

註:九房九族或十房十族之傳說,各房各派中個別字句可能記錄不準,或為諧音字。

山西平定白氏概況描述

平定白氏祖籍河南南陽,宋朝末年始祖子信公在晉為官,後擇居石艾(平定縣),至今約八百餘年,族大枝繁,世氏儒業,書香門第。自其四世祖,明洪武二十四年以孝廉舉為武昌衛經歷,後調任浙江昌化縣令,旋升楚府申理止。其後,明清兩代人才輩出,科第蟬聯,出將入相,代不乏人。如明成化五年(1469年)七世祖思明公赴任嘉定知縣。在任期間,曾築長堤防蟛蚏之害,接上海崑山二界,南北一萬三千丈。有詩曰:「築成海堤三萬丈,橫截狂瀾如鐵壁,堤內耕桑堤外漁,民到於今樂生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四月二十四日,十二世祖期昌公殉於國難。謚忠烈。期昌公,明蔭生,曾娶晉王朱慎圭之女為妻,官至中書舍人,太僕寺少卿,冊封慶邸蕃垣,榮藉皇華,被尊為「御堂郡馬」。平定城內為其立職官坊一座,坊名「盛世名卿」。清光緒丁丑三年(1877年),華北大旱,四年大疫,郡人流離滿目,死亡枕藉。十六世祖長貴公時任州布政司理問,捐金以賑災民,州人義之,載入州志。

僅明、清兩朝,白氏先祖,知縣以上官職就達130餘人,登仕之盛,勝於他族,本邑歷代罕見。據清光緒八年(1883年)《平定州志》載:全州共建有坊表166座,其中白氏就有26座。又據民國五年(1916年)續修之《白氏家乘》載:在平定城內白氏新建的舉人坊、進士坊、職官坊等達22座,成為該縣文獻名邦的重要基礎。

在明、清兩朝,白氏不僅科第綿延,而且出現了不少文人學士、畫家。據《白氏家乘》載:八世祖錞公,字應清,州志載,以文學著名。九世祖雲深公,家後岩,州志載,以文學著名,曾纂修《平定志略》。十一世祖柴公,字也愚,以文學著名。十二世祖孕彩公,州志載,性尤嗜詩,與傅山先生交厚,有《四人詩集》等著作。十三世祖璉公,善畫,有著名詩「墨菊」。十七世祖本誠公,畫家,遠遊海內名勝,興到潑墨巨軸小幀,得者珍之。十八世祖瑤田公,善花卉,尤工蟲鳥,時人珍之。

白氏先祖德行高潮,積德行善。曾在明、清兩朝積极參与本州公益。如,續修《平定州志》,修建平定上城(榆關城),資助嘉山書院以及有關祠廟的修建。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大旱,歲飢,災民流離,棄死溝壑者無計。七世祖思聰公在白泉別業,捐糧數千石,開粥棚,放糧米,施藥療疾,一文不取,救人無數。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秋七月大旱,幾絕收。至明年五月方雨,民死或徙者殆半。

十世祖宇公捐糧、銀賑災,活人無計,里人稱之。清光緒三年(1877年)大旱,顆粒無收,四年大旱復大疫,郡人流離滿目,死亡枕藉,斗米一千六百文。十六世祖長貴,曾捐銀一百伍拾兩賑災,同時煮粥濟人,施藥療病,不取分文,使飢者活,死者魂安壽城。聯絡好友官溝村張敦秩捐銀六百兩,張大享捐銀四百兩,張大聘捐銀八百兩,牛步庭捐銀六百兩,賑救災民無數。

白氏家族歷經八百年的繁衍遷徙,現散居於原平定州所屬的廟溝、姜家溝、冶西、東溝、左泉、北庄、朝陽堡、東鎖簧、大陽泉、小陽泉、石卜咀、辛興、中庄、上庄、太湖石、燕龕西溝、楊樹溝、三郊及昔陽縣安平村,河北省井陘縣的測魚、白城等21個村,人口達兩萬餘眾。2000年6月,白氏有識之士乘改革開放之東風,以尊祖睦族,承先啟後為宗旨,以存史教化為目的,共倡六修《白氏家乘》。他們精誠團結,含辛茹苦,察訪考證,歷經三載,在2003年秋,《白氏家乘》六修本終於付梓出版。它得出版,使這一寶貴文化遺產得以延綿不湮。

廣東茂名高州市曹江鎮概況描述

序言:古之晝《銱堂記》有雲(仕宦而至將相,富貴而歸故鄉,此人惰之所榮也,亦今昔之所同也)

余謂其為將相者,乃邦家之光也:富貴而歸故鄉者,乃閭里之榮也:其人情之所以榮者,乃光宗耀祖之行也:今昔之所同者,為尋宗謁祖為世人習之為常也。

樹高千丈,葉落歸根,報本追遠.敬宗睦族,此不忘根本之理,昭昭然也,然而天運地轉,歲月頻添,人口日眾,輩數迭增.而徙離故土者,日漸散遠。以致當今之年少者,不知其故鄉何許,祖宗何在,即或有將相之富貴,又安能榮歸故鄉而光宗耀祖耶?

吾茂名亨堂始祖自廣州徙居茂名,創棊業於茂名高州大亨堂石硤村,歷久余戟,傳宗數世,族親數眾,村莊狹窄,兄弟徙居,布居兩廣,可謂興盛也.然而苗裔眾多,門久疏遠,互不往來.漸不相識,至有族親相敘,往往不知其世輩之尊卑,屬兄弟乎,叔侄乎?皆茫然也。更有甚者,遠居他方之族親偶然相遇,皆因不相識而不相親;有時邂逅共處、亦有因小事而傷和氣,或爭執、或鬥毆者,不勝列舉也。嗟乎!骨肉相欺.倫常乖舛,梘至親若路人.乃不知有故鄉之情,宗族之親,天倫之義。豈曰世道更變,人情荒漠耶? 非也。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其相欺也,實不知也,不足為怪矣。樹木的根本,水的來源,不能忘也。

有鑒於此,某等倡議重修茂名亨堂氏族譜,輯列祖先宗支派系,記述前人之訓告,使晚輩者知其根源,識其宗親,聯結族人,彼此友善,相顧提攜,同氣連枝,共步靑雲,秉承祖先之懿範,弘揚祖先之遺德,繼往幵來,承先啟後,而重振亨堂白氏家聲,再顯白氏族望。

五修族譜委員會(2015年)

重慶黔江、彭水、石柱白氏概況介紹

自江津白氏始祖白興剛奉詔填川落業以來,已經歷七百餘年。其間一至十五世祖均屬於江津德感壩、巴縣洛磧鎮種糧納稅,稅糧最多時為二百捌拾伍石零七斗。至第十六世祖白雲登、白雲鵬時,雲登公於明嘉靖年間離開洛磧鎮遷至彭水老郁井,部分原因是慕郁山商鹽之利而來。雲登共五子,長子白尚悲中丙子科第六名舉人;二子白尚佐之長子白之珏於明萬曆乙未(1595)年在老郁井水麻溪碼頭上開基立業經營食鹽、土漆、桐油等生意;第五子白尚池長子白之球與三子白仕政開始在郁山肖家坡修建祠堂香山寺,認仿祖上洛磧鎮所建羅漢寺,後改隆福寺之慣例。白仕政與其四個兒子白蕡、白洪、白月、白宣一同經營黔江的生意,並於明萬曆年間在黔江購買白家灣青岡王家壩田產。仕政與第三子之墓今在白家灣可考。白之珏長子白仕洪及仕洪公之子白倫、白恆,之珏公次子白仕居及仕居子白文、白現美均協助之珏公在老郁井經商,主營鹽巴,所謂官鹽私鹽都參與。白仕洪、白仕居二胞兄併購置了白家溝、董家坪一帶的田產。白倫公之子白治文,清康熙年間授皇恩登侍郎,並大規模重建肖家坡香山寺。治文公共五子,其中長子白世隆、三子白世榮、四子白世英、五子白世陰分別留居老郁井、董家坪、白家溝、青平肖家坡一帶。二子白世茂通過姻親遷至黔江原工農鄉丁家坳,世茂公長子白鈞、次子白弦均在丁家坳居住,其後裔們後又遷至石會鄉兩匯壩爛池壩、斑竹林、馬道新房子、六甲土、埡口、板橋溝、木耳溝、堡堡上一帶居住至今。黔城白月公之子白治珍共八子,號稱「黔城白氏八大房」,資產占黔城半條街,後由於與張姓人家打墳山官司,雖經附近幾個縣多支宗親幫助,而最終不但輸了官司而且耗去數萬銀兩。據傳又因黔城白家花園白鶴園(內有一巨柏常年棲息白鶴而得名)巨柏下所埋幾萬白銀遭丫環出賣被盜,又加之白氏子弟多人吸食鴉片而家道逐漸衰落。族人開始四面遷徙,其中一支遷回郁山肖家坡,一支遷至利川城觀鎮,一支遷至咸豐夾馬池、黃金洞,一支遷到石柱,留居族裔現居白家灣、南溝一帶。白之珏次子白仕居之子白文、白現美,白文之子白治絢,白治絢之子白世元,世元之子白錡、白鈴、白錚均留居住老郁井、白家溝、董家坪、肖家坡一帶。時間已至清同治年間,黔彭石三縣白氏除高家莊、黃溪新民、冷竹箐、濯水、兩河、馬喇、金洞白氏不同字派班序外,全部採用了洛磧鎮字派班序,即從一世祖白正祥至十六世祖白雲登、白雲鵬完全與重慶江北洛磧鎮一樣,十七世至二十三世採用了洛磧鎮白尚佐所續班序:「尚之仕奇治,文天自瑞祥。清任和時泰,論孟大宗榮」。二十個字中用了前七個字後,由黔彭石白氏二十三世兄弟代表白華、白芝、白萍、白蕙、白芹、白鈞、白鉉、白蘭、白銳等人討論脫離洛磧鎮班序,另立班序,並首次造譜記錄族人族事,他們借用了聖人名句「忠孝承家遠,詩書繼世長」十字作為黔彭石白氏新班序,並從二十四世開始使用至今。因此,「忠」字輩與洛磧鎮「自」字輩同班序,以下依次類推。其後,彭水郁山白氏又於一九四六年續增三十字:「文章能建國,友義可必昌。正大光明德,以仁紹馨香。漢華澤千古,富貴重倫常」。但至二五年七月十八日,所續三十字尚未啟用,並決定從二五年七月十八日起廢去不用。討論重新增續班序。(新增班序另行說明)郁山、黔城、兩匯壩、石柱白氏已至三十三世,現今遠字輩與長字輩六世同堂共榮。以上白氏祖籍南陽,唐時遷入江西吉安府,元時遷入湖廣黃崗府麻城縣孝感鄉大柏樹村,明初湖廣填川時奉詔入川,落業重慶府江津德感鎮,南陽堂是郡望堂號。

貴州遵義~銅仁地區白氏簡介

我們這支始祖白雲赤光(漢名白元光),是突厥人青山部土狼族的後人。唐朝安史之亂前因西域邦國王室內亂,避禍中原與李唐王朝聯合鎮壓安史之亂,幫助唐肅宗李亨奪得皇位,之後北拒回鶻、西抗吐蕃,前後百餘戰,因功封南陽郡王。我們突厥姓氏漢字注音「丹佛吉力」,漢語意譯為「德鳳金龍」(漢語意思一為「聖火」,另一個意思是「雪山之雲」),簡化意譯為「白雲」。後娶了當地南陽白氏女子(證明南陽當地之前本有白氏存在,我們是融入其中的一部分),始祖母之一姓白(至於是否白氏祖母為嫡始祖母我不可考證)。封南陽郡王后實際駐紮和管制南陽,唐肅宗為融洽其與當地白氏關係,「賜姓」為「白氏」,後人「白雲氏」、有「白氏」都有共用(我們族譜寫的是《白雲家譜》,於外簡稱也姓「白」;漢化宗支用的白姓,分支族譜寫的《白氏族譜》)。簡單說,我們這支與南陽白氏的關係只有始祖母之一是南陽白氏女子。另外算是「中華白氏」或成為白氏有三個原因:本姓漢語翻譯最簡化姓白~依始祖母之一的姓氏姓白~賜姓姓白。我們族源突厥,祖籍南陽。遷徙路徑為西域(新疆)~甘陝~肅州(寧夏寧武)~西安~南陽~江西新喻~(過湖南長沙)~扎四川建南(今湖北建南)~入川(今重慶)~入播(今貴州遵義~銅仁地區)

仲貴伯始祖、仲華始祖、開泰叔始祖,籍派江西寧江府新喻縣大硚頭什字街,由川入黔,至今已傳16代。主要分布於鳳崗、思南、湄潭、正安、務川、德江、石阡、餘慶、施秉等諸縣。

姓氏來源為三因重合:突厥語漢譯為「雪山之雲」或「白雲」,漢姓為「白」;南陽堂始祖白雲赤光(漢名「白元光」)娶南陽白氏為室人,依母系可姓「白」;唐肅宗賜姓白雲赤光(漢名「白元光」)為「白」姓。

父系族源係突厥人青山部土狼族之後,現被劃分為五個主體行政民族:漢族、土家族、苗族、侗族和仡佬族等。

遷徙路線為「源自西域,經甘州,會靈武,轉戰無定,及治南陽。五代世亂,分散四方(今河南、河北、山東、江蘇、湖北、江西等),吾支遷江西(寧江府)新喻,南宋始望。宋元之爭,次湖南紫竹園,扎於(今湖北)建南以阻蒙人南下,後居於此。明徵調入川,以剿川、雲元貴。明末兵敗於張亂,遂入黔。」

老字派:【仲勝智玉現】。(玉字輩皆用單名,有的支系因單名誤為派字如「碧」、「珩」等。)

舊擬派字為:天文洪帝德,國玉振家聲。後定為「【天文帝德國】」,即在貴州的老字派為「仲勝智玉現。天文帝德國。」

再延派字為:仁德清如玉,文光甲廣譽。後改為「仁洪泰忠啟,世代子與開」。再修訂為「【仁洪太忠起,世代子與開】」。及後再延五字:【永盛茂其開】。即再延派字十五個為「仁洪太忠起,世代子與開。永盛茂其開。」

現經整合後,重新釐定了未用派字和新增了十五個派字:「【世代家邦齊。正道光明遠,學子景秀運。澤恩承義海,永盛茂其開。】」新舊派字合為四十個,即「仲勝智玉現。天文帝德國。仁洪太忠起,世代家邦齊。正道光明遠,學子景秀運。澤恩承義海,永盛茂其開。」

(貴州民族大學教授黔北?白雲洪飛?貴陽提供資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陽白氏 的精彩文章:

《中華白氏》之姓氏的起源
西南白氏族人民國前職官錄

TAG:南陽白氏 |

您可能感興趣

山西——南陽溝
初夏遊玩,最美風光當然南陽白河
泱泱南陽漢畫像穿越古今山水間
如花似玉看南陽——南陽第十五屆玉雕文化節暨第九屆月季花會昨天開幕
小旋風林志穎現身南陽撈金,颳起一陣南陽風,南陽人民被「吹」上樹
祖籍南陽的南唐才子,為什麼在夜宴中如此放蕩?
南陽灣?溪水彎
大美南陽︱南陽山區宗教文化旅遊勝地——「西林古寺」
南陽卧龍崗漢碑亭珍藏三通世所罕見的漢隸珍品,可謂南陽書法藝術寶庫的源頭
中國南陽·雲朝寺大年初一香期盛況
葉天士的「朱南陽法」
雪潤皖南陽產土樓
南陽:月季花開爭奇鬥豔
漢風墨韻?南陽八駿之李克謙
南陽石佛寺,全國最大的玉石市場
諸葛亮在襄陽種田,為何卻說躬耕於南陽?
航拍諸葛亮躬耕地——南陽武侯祠
諸葛亮明明在襄陽種田,為什麼卻說躬耕於南陽呢?
中國?南陽雲朝寺農曆二月十九觀音菩薩聖誕日祈福消災法會概況
一方雅園在南陽——宇和園探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