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照金記憶橋山天塹 金鎖雄關

照金記憶橋山天塹 金鎖雄關

採訪手記之四十三——

橋山天塹金鎖雄關

作者:張軍朝

古同官縣城位於濟陽山寨下的漆氺河畔(今銅川市印台區政府所在地),沿河川北上,兩岸殘塬古寨、叢林峻山,風景如畫。行約三十里,川道陡然變窄,橋山山脈南端的女回山、馬欄山、仲家山三山雄峙,柳林河與漆水河在女回山下交匯南流,俗稱「三關口」,為關中通往陝北的重要通道、古往今來兵家必爭之地,金鎖關正是扼守這一古道咽喉處的要塞,享有「雄關天塹,鷹鷂難飛」之稱譽。

扼守古道咽喉的金鎖關,如今依然是關中通往陝北的交通樞紐(張軍朝攝)

在創建照金革命根據地的過程中,劉志丹等人多次率領紅軍游擊隊經金鎖關出擊宜君、同官等地,1933年3月,經歷了芋園保衛戰的挫折後,紅26軍跳出合圍取得外線作戰的勝利。3月下旬,紅二團返回照金,主動向東進擊同官,打下金鎖關,消滅金鎖民團30餘人,截斷了咸榆公路,引起國民黨當局極大恐慌。

1993年6月11日,我們來到金鎖鄉,採訪了紙坊、走馬梁、蒲家山等村莊,了解了當地經濟發展的狀況,登上了巍巍金鎖關。

《同官志》記載:「金鎖關,歷代均為重戍。在縣北三十里。關有神水峽,高山夾峰,絕壁千尺,水流洶湧,響震山谷。實為榆塞秦關襟喉要地。明嘉靖間,築關城,設巡守官。按關門三座:通延榆者二座,通寧夏、甘肅者一座。皆用石條砌成。第一座關門有石刻金鎖營三大篆字。城堞由關門東越同水,至女回山巔,築寨一座,異常險固。明末流寇毀之,清初乃裁移巡守諸缺。」

據說,崇禎六年,流賊號八大王,率眾二萬餘攻陷金鎖關,官民廬舍焚僇殆盡,關城遂廢。至民國,城堞已圮,字匾無存,惟關門及寨尚存,關後半崖有石佛像一尊。

從1938年開始,國民黨對陝甘寧邊區嚴密封鎖,無數革命青年冒著生命危險,義無反顧地從這裡北上投入黨的懷抱。抗日戰爭時期,周恩來曾多次通過金鎖關往返西安、延安,同國民党進行談判。1940年,董必武看到陝甘寧邊區政府主席林伯渠從西安回到延安後,就沿途所見所感寫成《咸榆道中即景》兩首律詩,聯想到自己曾路過金鎖關的情景,和詩兩首,其中一首寫道:「憶自延安別,南來路不平。洛河鐵甲守,金鎖黯雲橫。萁豆何相迫,風波未可行。昔人哀鷸蚌,毋使後哀今。」1946年9月,八路軍駐西安辦事處的全體人員,根據朱德總司令的命令撤離西安奔赴延安途中,在金鎖關與國民黨反動派進行過激烈的鬥爭,最後贏得了勝利。

在金鎖關一帶,流傳著許多與楊家將有關的故事。據傳楊家將鎮守的「三關」就是金鎖關、鬼門關、三門關。在金鎖關西的仲家山上,存有一插旗石座和一個石棋盤,傳為楊六郎用過的遺物。關東十里的楊家坪、倉坊坪村,因楊六郎練兵和屯糧而得名。民國時,金鎖關北城樓的木樑上,還深深扎著一支羽箭,傳為六郎出征時所射。關北石崖上刻有「雄關天塹」四個大字,傳為楊六郎用金槍所鏨。金鎖關東南的走馬梁,傳為楊家將走馬於此而得名。

在同官縣城東北去大石盤的山樑上,有一座神廟遺址,名曰圪列廟,相傳楊家將與遼兵酣戰於此,夜間,山上的花圪列(一種山間松鼠)一齊出動,咬斷了遼兵的弓弦。第二天開戰,遼兵因弓箭不能使用,被楊家將突破陣腳,大敗而逃。故修廟以表花圪列之功。在今銅川境內,因楊家將而得名的村莊有四個,山川有十餘處,軍台嶺、石馬山、將軍山、箭穿崖等地名數十處。

北宋末年,金滅遼後深入中原,攻破東京汴梁,俘徽、欽二帝,北宋亡。金兵之一路殺來同官,到處燒殺搶掠,民遭塗炭,黃堡之十里窯場也被金兵火焚。民眾感嘆:若有楊家將在,何來此災!同官人出於對楊家將的懷念,將楊家將忠君愛國、血戰疆場的故事與同官聯繫起來,一代一代傳頌至今。

從金鎖關西行約十里,在柳林溝南岸的山樑上,有個古老的村莊,叫蒲家山。據當地人祖輩相傳,蒲家山原名菩薩山,因村西南半里的碑子坪處建有菩薩寺而得名。據傳菩薩寺規模宏大,佔地30畝,有和尚數百,寺內殿堂齊整,古木參天,香火很盛。後來,寺旁遷居十餘戶農人,形成村莊,村依寺名。後寺院毀於戰亂,只留下一些石碑,後人將寺院舊址叫做碑子坪。菩薩山在代代流傳中走了音,被叫做蒲家山了。

關於蒲家山的山主,還有一段故事流傳。清末光緒年間,天下大旱,民無食粟,蒲家山主一家亦無米下鍋,逃荒流落到同官縣城。一日,全家人餓卧在街頭,一戶張姓店家見其可憐,便送來幾個鍋盔救下山主一家。山主感恩戴德,報答無門,便抽出衣領中藏的蒲家山地契,贈給張家,領著全家逃往外地。張家得了這份家當,便搬居蒲家山,成了這裡的山主。解放前夕,蒲家山的山主名叫張世英。

蒲家山土地廣闊,山坡梢林密布。清代不斷有外地逃荒者來此落腳。民國時,有十餘戶人家,經常遭受夏老幺匪團騷擾。為抵禦夏匪,蒲家山以凌少江為首,組織聯防隊,同附近的上官山、化圪塔、袁家山等村聯手,互相支援。

1937年春的一個晚上,夏老幺率匪團摸進蒲家山,企圖捉拿凌少江。凌早有準備,將隊伍帶出了村外。夏匪怕中埋伏,抓了凌的母親和小外孫為人質,愴惶離去。夏匪將人質帶回老巢瑤曲普陀寺,派人給凌送信說:「三日內不把槍交來,凌家三代別想團圓!」凌少江態度強硬,要送信人轉告夏匪:「若傷了我母和小外孫,叫你們不得安寧,非踏平你的老窩不可!」夏匪見凌厲害,相持幾天後,無可奈何,只好放了人質,另尋對策。

同年夏的一個晚上,夏匪二次圍攻蒲家山。凌少江早有準備,與鄰村夾擊匪徒。夏匪摸不透底細,怕黑夜吃虧,逃竄而去。兩次沒能得手,夏匪並不甘休。凌少江也加強防衛,在村對面山峁上修起了營山寨,以為堅守計。當年夏末一天早飯時,夏匪帶少數匪徒攻打營山寨。群眾奮力自衛,金鎖區團也來助陣,越戰人越多。夏匪見寡不敵眾,愴惶撤退。凌少江率人馬窮追不捨,一直追到匪巢普陀寺,復攻匪徒老窩。雙方戰鬥到天黑,袁家山聯頭屈老七壯烈犧牲。匪徒死傷慘重,支持不住,放棄老巢逃去。從此,夏匪元氣大傷,無力支撐,投奔了程二春的國民黨保安團。解放戰爭時期,夏匪被游擊隊打死在瑤曲鎮賈曲河的石門坎。

1946年春,胡宗南部進攻延安,國民黨軍到處燒殺搶掠。蒲家山駐紮著國民黨軍隊的指揮部。士兵一進村,就殺雞殺狗宰牲口,到老百姓家搶東西,在路上抓人帶路扛行李。蒲家山村裡的青壯年逃跑一空,家家的財物被洗劫。一天早上,村外突然傳來機槍和炮聲,解放軍包圍了匪軍指揮部,在陳家山村的分水嶺上展開了激烈戰鬥。激戰一天一夜,敵軍被殲,活著的也當了俘虜。我軍壯烈犧牲約一連人,全部在分水嶺掩埋,建有烈士陵園一座。

金鎖關沿途風景(資料圖片)

像一座豐碑,雄偉壯麗的金鎖關見證了歷史上無數次金戈鐵馬的烽火硝煙,見證了中國紅色革命的艱苦卓絕,凝聚著勞動人民對和平安定的企盼、對民族英雄的尊重和愛戴、對暴政和壓迫的憎恨、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如今,當這些文化血脈與「三山天作塹」、「斷崖雲千尺」以及「萬樹飛花」、「亂峰獻玉」的自然景色水乳交融後,金鎖關終於迎來了和平安寧,迎來了人民當家作主與祖國的繁榮昌盛。

墨出青松煙 筆出狡兔翰

舞文弄默(公眾號ID:wwnm322)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舞文弄默 的精彩文章:

大寫意不是隨意,齊白石手稿曝光
實力派青年畫家王大磊:一樣的水墨,不一樣的畫作……
照金記憶百年古鎮 千年爐火
執一處山水 贈你一片明媚
長安畫派代表畫家王金嶺與青年畫家張修安探討書法和繪畫藝術之一

TAG:舞文弄默 |

您可能感興趣

無錫運河記憶(二)——金融老街「竹場巷」
《英雄存在記憶的長河裡》詩集 柴山木棉
馮金林 貼在記憶里的春聯
城市的記憶:一些關於黑龍江黑河的珍貴老照片
張堰閘橋的記憶
龐橋漢江詩歌紅色記憶
關於夏天的記憶
城市的記憶:遼寧鞍山老照片
記憶:八九十年代的黑龍江雙鴨山老照片
記憶中的婁塘老街
泉州記憶之洛陽橋
雄安記憶:雄州道務村的龍頭坑
城市的記憶:廣西柳州老照片 一代人的記憶!
森山大道的街頭記憶
浠水記憶:臆象中的綠楊橋
東關老街,揚州記憶
永恆的記憶—蠟菊
關於我記憶中的京劇《紅樓夢》
印在我記憶中的江湖英雄「鎮八方紫面崑崙俠」
城市的記憶:寧夏吳忠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