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華:為什麼中國人如此焦慮?
這四十年來中國人的心理變化就像社會的變化那樣天翻地覆。當社會面目全非之後,我們還能認識自己嗎?
我想,沒有一個人在心理上是完全健康的,起碼不可能一生都健康,心理醫生也不會例外。事實上,我們人人都有著不同程度的焦慮,對尚未發生的事情的擔憂和害怕,這樣的心理或多或少地在左右著我們的生活態度和思維方式。
一九九七年的時候,我在香港丟過了一次護照,歷盡麻煩之後才得以回到北京。護照的丟失意味著身份的失去,此後的三四年時間裡,我每次在國外的時候都會夢見自己的護照又丟了,然後一身冷汗醒過來,才知道是虛驚一場;而且無論我是在開會演講,還是在遊山玩水,每隔四五個小時就會神經質地去摸一下護照是否還在口袋裡。直到今天,我出國前整理行裝時,首先考慮的是穿什麼樣的衣服可以保證護照的安全,然後再考慮其他的。可以這麼說,香港的那次護照丟失,讓我在此後十年的時間裡只要置身異國他鄉,就會出現焦慮,害怕護照再次丟失的焦慮,這是對自己可能再次失去身份的恐懼。
中國是一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國家,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中期,沿海地區城市裡的人普遍在喝可口可樂了;可是到了九十年代中期,湖南山區外出打工的人,在回家過年時,給鄉親帶去的禮物是可口可樂,因為他們的鄉親還沒有見過可口可樂。
社會生活的不平衡必然帶來心理訴求的不平衡,上世紀九十年代後期,中央電視台在六一兒童節期間,採訪了中國各地的孩子,問他們六一的時候最想得到的禮物是什麼。一個北京的小男孩獅子大開口要一架真正的波音飛機,不是玩具飛機;一個西北的小女孩卻是羞怯地說,她想要一雙白球鞋。
兩個同齡的中國孩子,就是夢想都有著如此巨大的差距,這是令人震驚的。對這個西北女孩來說,她想得到一雙普通的白球鞋,也許和那個北京男孩想得到的波音飛機一樣遙遠。
這就是我們今天的生活,不平衡的生活。區域之間的不平衡、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個人生活的不平衡等等,然後就是心理的不平衡,最後連夢想都不平衡了。夢想是每個人與生俱有的財富,也是每個人最後的希望。即便什麼都沒有了,只要還有夢想,就能夠捲土重來。可是我們今天的夢想已經失去平衡了。
北京和西北這兩個孩子夢想之間的差距,顯示了兩個極端,可以說和我舉出的第一個例子的差距一樣巨大,三十多年前的女中學生和今天的女中學生是另外的兩個極端,前者顯示的是現實的差距,後者顯示的是歷史的差距。
我在《兄弟》後記里寫下這樣一段話,「一個西方人活四百年才能經歷這樣兩個天壤之別的時代,一個中國人只需四十年就經歷了。」
我知道自己在《兄弟》里寫下了巨大的差距,上部「文革」時代和下部今天時代的差距,這是歷史的差距;還有李光頭和宋鋼的差距,這是現實的差距。歷史的差距讓一個中國人只需四十年就經歷了歐洲四百年的動蕩萬變,而現實的差距又將同時代的中國人分裂到不同的時代里去了,就像前面說到的北京男孩和西北女孩,這兩個生活在同樣時代里的孩子,他們夢想之間的差距,讓人恍惚覺得一個生活在今天的歐洲,另一個生活在四百年前的歐洲。
這就是我們的生活,我們生活在現實和歷史雙重的巨大差距里,可以說我們都是病人,也可以說我們全體健康,因為我們一直生活在兩種極端里,今天和過去相比較是這樣,今天和今天相比較仍然是這樣。
三十年前,我剛剛從事講故事的職業時,讀到過挪威易卜生的一段話,他說:「每個人對於他所屬的社會都負有責任,那個社會的弊病他也有一份。」
所以與其說我是在講故事,不如說我是在尋求治療,因為我是一個病人。
閱讀往期經典
※求求你別考駕照了!!哈哈哈哈
※亦舒:凡是覺得辛苦的愛情都算強求
※婚姻的抉擇:選你愛的,還是愛你的?
※求求你別考駕照了!哈哈哈哈
※在生活中,擁有這三種品質的人最值得我們敬重
TAG:周國平 |
※余華:為什麼國人如此焦慮?
※余華:40年來,中國人都經歷了什麼?
※余華你怎麼了?
※余華:荒誕是什麼
※德國漢學家顧彬:余華、莫言?他們根本不知道人是什麼
※我只知道人是什麼 | 余華 1
※余華的小說《活著》如此受人追捧,這本書到底寫了什麼?
※王朔是如何「罵」中國當代作家余華、馬原、賈平凹等人的……?
※如何看待余華的作品?
※余華對話年輕人:為什麼00後是得天獨厚的一代人?答案就藏在這件小事里!
※余華英:粽情飄香
※余華:虹貓和小福貴我根本沒看過!網友:騙了我們多少年?
※《活著》余華 中國
※余華:北京對於我,是一座別人的城市
※《老黑奴》:余華,沒有這首美國民歌,就不會有《活著》和富貴
※《我只知道人是什麼》:余華,當了五年牙醫,累了,想找個輕鬆活
※80年代中國老照片:圖2硬氣的「余華」,最後一圖幸福溫馨的場景
※余華的星星及其他
※余華《活著》:生者為誰,為自己?還是他人?值得一讀。
※余華:我讀過最美的愛情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