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黃大年的「萬有引力」

黃大年的「萬有引力」

2017年1月8日,地球物理學家黃大年終於停下了追趕。膽管癌手術後的併發症將他的生命定格在58歲。

自2010年回國以來,這位「千人計劃」科學家一直在「向前沖」。他那位於吉林大學地質宮507的辦公室牆上貼著12張A4紙拼成的日程表,幾乎每個格子都滿了。

睡覺的時間可以省,他習慣搭乘當天最晚一班航班,也總愛在後半夜回來。無論寒暑,507的燈總是直到深夜還亮著。他辦公室的柜子里塞著一床花被子,太晚了就在沙發上睡一會兒。

吃飯的時間可以省。他捨不得放下工作去食堂,總是請學生幫忙帶一個樓下麵包房6塊錢的菠蘿麵包或是兩個烤苞米。蒸苞米他也喜歡,可滴下的水會影響他邊吃操作電腦,只能割愛。

他甚至連住院的時間也要利用。照顧他的護士長記得,黃教授的病房總是很熱鬧。師友學生來探望,最後往往會變成一兩個小時的科研探討。

身邊的人擔心他的身體,常勸他。但這位大科學家有自己的「狡黠」。他總是「態度特好,積極承認錯誤,可就是不改」。

「他著急啊,想做的事太多了。」 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以下簡稱地探學院)教授於平說。她是黃大年團隊最早的成員之一。「他的心裡有一張更大的時間表,不僅涉及一個學科的發展,還有整個科研事業和國家的未來。」

沒人知道這張時間表的全貌,這個敦實的中年男人也很少談起。

航空重力測量技術可能是這張表格的重要一部分。

據吉林大學地探學院副教授馬國慶介紹,地球的磁場是一張大網。「磁場之網」億萬年來綿延過海底與平原,記錄著永不磨滅的信息,也能捕捉到雷達靜默的潛艇尾旋掀起的細沫。

科學家通過重力計算「磁場之網」的信息,我國在這方面的理論也有所發展,但難點在工程應用上。重力梯度儀搭載在飛機上,需要在高速移動中對地穿透,精確感知毫釐之差。

2004年,作為英國劍橋ARKeX地球物理公司的研發部主任,黃大年就曾與美國專家聯手攻關。他手下是一支包括英國科學院院士在內的300人精英團隊。

3年後他回國,馬國慶是他帶的第一批博士生之一。師徒二人共同研發中國自己的重力梯度儀。項目中還有一些更年輕的師生,他們中大多數人是第一次接觸這種技術。

他們在地質宮擁有一間辦公室。這棟宮殿樣式的教學樓建在溥儀偽滿洲國政權的皇宮地基上,1957年,新中國第一所地質學校——長春地質學院成立,李四光擔任校長,這裡成了新中國地球物理學的教育殿堂。石頭台階即使在盛夏也涼爽異常,年輕學子攀著石頭扶手旋轉向上。

黃大年曾是那些攀登者中的一員。1977年恢復高考,這個來自廣西南寧的男孩考進了長春地質學院,讀完了本科和碩士,並留校任教。1993年初冬,他前往英國利茲大學深造。

黃大年對這間辦公室很滿意,他從窗戶眺望,能看到少年時代的風景。可屋子畢竟太老了。有一次地探學院黨委書記黃忠民雨天拜訪,看見電腦和重要資料上蒙著塑料布,房間四角有塑料盆滴答滴答接著水,海歸的大教授鑽在塑料布下,額發都濕了,變成一縷一縷的。

「都這樣了,你乾脆回家休息吧。」黃忠民樂了。

「不行啊,工作干不完。」

黃大年去世前,團隊對於重力梯度儀的研究已到了工程樣機階段。在數據獲取的能力和精度上,我國與國際的差距至少縮短了10年,在演算法上則達到了與國際持平的水平。

這個地質宮的老同學,成了新世界的闖入者。

黃大年把這座老建築5樓的一間儲藏室改成了活動室,取名「茶思室」。這項小工程從走完學校的程序到竣工花了半年。那是一個完全西式的空間,沒有任何隔擋、有一個小小的吧台和幾條皮沙發。黃大年自己掏錢買了咖啡機和咖啡豆。

於平很喜歡這個地方。年輕人坐不住,三三兩兩地站著,外賣飯盒隨意擺在吧台上。黃大年習慣斜靠在吧台的右邊,滔滔不絕。在她印象里,在這裡開會,觸及的話題反而比在會議室時更嚴肅、更宏大。

「黃老師從來就不是一個只局限於自己學院和專業的科學家。」她說。

黃忠民後來坦承,黃大年剛到的那幾年,自己多少對這位老友有點不解。這位被寄予厚望引進的科學家帶來了科研項目和資金,可這其中又有「多少能讓吉林大學,讓地探學院有所收穫呢?」

在馬國慶看來,在為項目選擇人才時,黃大年的判斷標準很簡單,「誰擅長誰做,不管他是哪所高校哪個學院的」。

「他是站在國家利益的角度去考慮優先順序的。」 馬國慶說。

他記得自己去武漢一所高校談合作的場景。他看到一束粒子如何轟擊打造一顆螺母,在最少損傷的前提下達到最高的精確度。為了實現它,這所高校動用了一整片廠房和一組穩定的供電機。這顆螺母最終將是重力梯度儀上的一個小小配件。

那時還在讀博士的馬國慶很羨慕,希望自己的母校有一天也能有這樣的硬體條件。但他也挺欣慰的,母校「找到最合適的人」了。

回國不到一年,黃大年就急著和吉林大學機械學院的老師聯繫,想要聯合研發重載荷物探專用無人機,用於移動平台探測。那時,在美劇《生活大爆炸》中露臉的大疆無人機年銷售額還只有區區300萬元。學院的很多老師根本沒接觸過無人機。

居然就讓他談成了。

在馬國慶眼中,老師有著西方式的直接,「執行力超強」,很少浪費時間斟酌成功率。會議上遇到感興趣的專家,一定要攔住人家聊聊,不管認不認識。遇到想不明白的問題,也總要千方百計去找懂行的請教。

黃大年的嘗試不止於此。他涉獵頗雜,對太多前沿的發展有興趣。在他心裡,又有太多學科可以與地球物理髮生聯繫。2016年9月,一個輻射地學部、醫學部、物理學院、汽車學院、機械學院、計算機學院、國際政治系等的吉林大學交叉學部形成,黃大年擔任了首任部長。

「大年的這個戰略設想涉及衛星通訊、汽車設計、大數據交流、機器人研發等領域的科研,可在傳統學科基礎上衍生出新方向,有望帶動上千億元的產業項目。」現任吉林大學交叉學部副部長的「千人計劃」專家馬芳武曾這樣評價。

盧鵬羽是這個學部的首批受益者之一。這位吉林大學碩士生既是地探學院的一員,又在計算機學院做科研。他的工作,是結合地探數據,利用計算機建模,將地球磁場的大網變成視覺圖像。

跨兩個專業,盧鵬羽曾一度有點迷惘:面對的圖景太過宏大,未來又太過遙遠,不知道自己的位置在哪裡。他最終選擇信任導師指明的追趕方向。幾年下來他發現,自己沒走丟。

「我有時想,黃老師是不是也曾這樣迷惘過呢?」盧鵬羽說。

朋友和學生公認:回國7年,黃大年適應得越來越好了。

這位在海外漂了18年的遊子初回來時,對學校的各項行政流程並不熟悉。在他的經驗里,那不屬於科學家的本職工作。他利用一塊空地建設的車載設備機庫,因為缺少相關手續,差點被當作違章建築拆掉。這個海歸教授情急之下,躺在了卡車前的大路上。

「他不是不通人情世故,只是缺乏經驗而已。」於平說。在她眼中,這個理科男周到細緻。他辦公桌右手邊的抽屜是個寶庫。出國再忙,他也總記得在免稅店帶禮物。女士能收到爆款色號的彩妝,男士則有各類國外食品。於平的小女兒曾收到黃爺爺送的一套粉色裙子,穿上後像個小芭蕾舞者。

團隊的人事、財務、各項審批,都需要黃大年拍板。他越來越忙了,也越來越懂得適當的溝通和必須的等待。

「黃老師是一個實用的理想主義者。」 盧鵬羽想了一會兒說。

2010年,黃大年出任吉林大學「李四光實驗班」的班主任。這個班級選拔本科新生,旨在培養一批地探科學的預備軍。英語水平是選拔考試的重要標準之一。

這位新晉班主任常常請地探領域的國際牛人來長春,為自己的學生講課。

「一定要出去,出去以後一定要回來。」這是黃大年掛在嘴邊的一句叮囑。

學生周文月有時覺得,老師腦海中的時間表已經超過了他的生命長度,他在學生身上寄託了一個更宏大的未來。

本科畢業,周文月定了一個特別大的題目:汶川地震的地球磁場研究。黃大年很認可:國家需要這樣的研究!他清楚這個題目對於一個本科生來說難度太高,拜託馬國慶出差收集數據供周文月使用。

「他就是像把我領進門,讓我體驗一下有價值的研究是什麼樣的。」她慢慢反應過來。

和時下的風潮不同,黃大年的學生從不管自己的導師叫「老闆」。惜時如金的黃大年也從不吝嗇和學生在一起的時間。

他們在地質宮暗黃色的水晶燈下高呼著號子拔河,在初春的巷口燒烤——黃大年還特意把車子開來擋住風,車載音響放起《斯卡布羅集市》助興。他愛攝影,去哪裡總是背著沉重的器材,指揮著大夥擺造型,一腦門兒汗。

在黃大年這裡,只有一件事是開不得一點玩笑的——科研。

馬國慶和周文月都見過黃大年發火的樣子,平時微笑著的臉沉下來,桌子敲得梆梆響:「是不是懈怠了!」

黃大年給周文月博士論文的批註總是密密麻麻,連標點符號的錯誤都逃不過他的眼睛。一次正討論著思路,黃大年突然一把蓋住攤開的論文,笑嘻嘻地問:「你別看,記得我改了什麼嗎?」

後來周文月才知道,黃大年少年時期與父親通信,去信總是被批註得密密麻麻再同回復一併寄回。再相見,在廣西地質學校做老師的父親也常這樣突然蓋住被改過的信,說:「你別看,記得我改了什麼嗎?」

這個知識分子家庭的習慣和平翹舌不分的南方口音一樣,跟隨了黃大年一生。那是困難年代,父母下放山區,陪伴他的有李四光的故事,李四光從海的那邊歸來,「帶回來的行李滿滿都是書」。

2016年11月29日,黃大年在北京飛成都的飛機上昏了過去。回長春後,他被檢查出膽管癌。

這似乎是個身心永遠強健的男人。他的各類獲獎證書隨意塞在柜子里,只有一次勝利被他一遍遍炫耀:一位外國專家來訪,兩人在泳池裡較量了一個來回。學生記得他快樂地躥出水面,水珠四濺。

他們在重症監護室看見的老師彷彿換了一個人,蒼白,虛弱,困在病號服里。那一刻,他們才第一次意識到:黃老師不是超人,是和他們一樣的普通人。

在他生命最後的歲月里,護士長常發現這位教授全身用力在思考:躺在床上背對著門,身體綳得像拉滿的弓。

黃大年去世後,馬國慶接手了老師一系列未完成的工程。他離開實驗室的時間越來越晚,午休也總是以麵包替代。師弟師妹私下覺得,這位總愛開玩笑的大師兄神態越來越像老師了,剋制、著急。

周文月最近則常常整個白天都忙於接待——採訪和參觀的人太多。她每天特意清早起床,推遲回宿舍的時間,用早晚的時間把科研的工作補上:「怕黃老師看到我懈怠。」有時深夜寂靜,走廊黑黢黢的,只有自己的辦公室亮著燈,她想起黃大年常說的「地質宮裡有中國地探科學的靈魂」便十分安心。

她正在穩步推進「一定要出去,一定要回來」的前半部分。這位「李四光」班學生從地質宮的窗口望出去,正是恩師少年時注視過的盛夏光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青年報 的精彩文章:

河南法院開展系列涉軍維權活動
安徽700分考生被擅改志願 官方稱涉事老師未收回扣
美日韓推動對朝「次級抵制」 中國實體或被波及
無人駕駛汽車上路引質疑 技術創新遭遇法律空白
貴州公布今年首批環保失信黑名單 多家國企上榜

TAG:中國青年報 |

您可能感興趣

萬有引力的誕生
萬物之間皆有聯繫 萬有引力
幸福,是萬有引力
45億年前,萬有引力讓多顆衛星回落地球,只剩下最後的月球
萬物之間都有引力,萬有引力的本質到底是什麼?
牛頓用幾年的時間發現了萬有引力,人類用幾百年想它是怎麼產生的
1月23日瑞立視「萬有引力——大空間VR生態大會」在深舉行
萬有引力是怎麼形成的?萬物之間為何會有引力?
萬有引力定律:或是330年來科學史上最大的謬誤,為何?
為什麼會有萬有引力?研究發現,萬有引力遠超光速!遠超想像!
你信了那麼多年的萬有引力,其實並不存在!
歷時30年,中國學者測出迄今最高精度萬有引力常數
2018首屆「萬有引力——大空間VR生態大會」圓滿閉幕
萬有引力的發現歷史,如何利用萬有引力定律,推導行星橢圓軌道?
萬有引力除了星體產生的引力外,還有沒有其他實驗可見的非星體產生的引力?
漂亮女生和丑閨蜜 萬有引力一般的存在
200萬有庭有院、有山有水的中式別墅,戶主真的是人生大贏家!
從萬有引力到相對論再到量子力學,探索引力的本質
沙海:蛇說人話引蘇萬被咬,蘇萬被咬後為何完好?蘇萬有特殊能力
萬有引力究竟是怎麼來的?那麼為什麼會有萬有引力?一起來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