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仙李白傾慕的偶像,竟是一位只活了36歲的年輕詩人
在安徽宣城北的青山,是唐代大詩人李白的長眠之所,也是素為李白景慕的南齊詩人謝朓的築室之處。它可謂有幸,在不過三百餘年的時間裡,竟接納了兩位聞名於世的詩人。
李白是我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也是全世界歷代詩人中的巨星。他的詩,於前代文人多所寄意,謝朓便是其中之一。論及謝朓,李白可謂情有獨鍾,追懷之極,往往將自身與對象融為一體。屈原、宋玉、賈誼、司馬相如、楊雄等輩,年代已經久遠,李白詠及他們,除了讚歎其詩賦的創作才能與成就,既或自況身世,只是用典而已,屬於語言方式的選擇。六朝詩人陶淵明和謝靈運,距離李白較近。李白言及陶潛,正如裴先生所說:「多屬酬贈之作」,言及謝靈運,則大體是稱讚其詩才,或追慕其行蹤,都談不上動真情。
李白集中吟詠謝朓的詩十六首。除《題東溪公幽居》在天寶初作於長安時,詩中用典曰:「宅近青山同謝朓,門垂碧柳似陶潛」,其餘十五首,有一首作於宣城,作時則在天寶十二載前後來游皖南期間:另有四首作於金陵,其它與宣州為鄰,創作時間也似在天寶季節南遊之際,特定時間,特定地域頻頻出現,這大大增強了李白情系謝朓的情感力度。
後世論及李白與謝朓的關係,常舉「解道澄江靜如練,令人常憶謝玄暉。」二句作代表,但通常僅視為李白對謝朓寫景名句的激賞,並不深究李白「常憶」者為何?試想當時情景,李白在金陵涼秋月夜,來游謝朓故地,登樓遠望,泛舟獨酌,通宵達旦,豈能僅僅出於欣賞謝朓一、二名句的雅興?此時此刻,李白乃是將全身心沉浸在謝朓的懷念之中。謝朓作於金陵城西的那些詩篇,如《晚登三山還望京邑》,成為李白凝神的交點,並直接引發他的詩性,以至下筆伊始,就將謝朓詩中「玉繩低建章」之句,化為「天上何所有」四句,來描寫秋月照臨的金陵之夜。謝朓的這些詩篇,均抒發著對京胭的深情嚮往和眷戀,因而在李白詩中勾起一片戀闕之情。戀闕蓋緣不得在京闕之故,在由此念及自身遭遇與謝朓的
共同之處,「相去數百年」的兩位詩人,就在金陵城西秋夜的月下真正的神思相
安,今古相知了。
一、「知人論世」詩人相似的人生經歷
「朓少好學,有美名,文章清麗」。蕭齊時代,謝朓是首屈一指的文學家。同時代的沈約曾贊服其五言之作:「一百年來無此詩也」。這很像杜甫讚譽李白「百也,詩無敵」。(《春日憶李白》)青年謝朓曾入鎮西將軍隨王蕭子隆幕僚,「朓以文才尤被賞愛,流連吾對,不舍曰夕」。這段頗為愜意的生活後因長史王秀之的讒毀而告結束,謝朓被武帝召回京師,這對謝朓來說,是不幸之幸。在他的詩作中對隨工雖不勝依戀,對把持朝政的奸讒之臣亦十分警惕,但望見「舍波耐媳鵲,玉繩低津章」的宮闕時,嚮往之情油然而生。到京師後,他被任命為新安王中軍記室尚書殿中郎。
公元494年,謝朓在朝趕上了一年之內朝廷三易其主的大動蕩、前一年,齊武帝駕崩,鬱林王蕭昭業繼位。這是一個極其荒唐的皇帝,「狗馬是好,酒色方湎,所務唯鄙視,所疾唯善人」,以(《南齊書·鬱林王本記》)社稷岌岌可危。時為尚書令的蕭鴛屢諫不納,於是在皇太后的支持下,發動宮廷政變,將鬱林王廢而殺之,並立15歲的海陵王蕭昭文為帝。蕭鷺輔政,大肆殺繆諸王,隨王蕭子隆亦被殺。同年十月,皇太后又下令廢海陵王,蕭鶯登上帝位,是為明帝。這場實際上由蕭鶯導演的宮廷鬥爭十分猛烈和殘酷,但明帝在位的幾年內,朝政肅清。就大節而言,明帝是應當被歷史所肯定的。
謝朓生平主要的政治活動,正是展開於明帝時代。他對明帝是擁護的,明帝對他確有知遇之恩。朓論及明帝即位曰:「晨景厭照臨(謂武帝崩),昏風論繼體(謂鬱林王即位而亂滋)。紛紅亂朝日,濁河歲清濟。防口猶寬政,餐茶更如莽(謂鬱林王時朝政之崩壞)。英袞暢人謀,文明固人啟。青精翼紫馱,黃旗映朱邸(謂明帝即位)。還堵司隸章,復見東都禮(謂朝綱重振)」。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謝朓步入他政治生涯的最得意時期。謝朓對明帝的感戴之情在於他有大義滅親之舉:公元498年,大司馬王敬則反,身為其婿的謝朓予以告發,被右遷尚書史部郎。七月,明帝崩,其子蕭寶卷即位,是為東昏侯。右僕射江牿與始安王蕭遙光密謀篡位,至意於謝朓,朓以受明帝而不從,逐被蕭遙光等陷害下獄而死,時年三十六歲。謝朓最終乃用生命表達了對明帝的忠誠。
對此,少有大志,具有所謂「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起智能,願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恢弘的功業報復的李白,與謝朓等有著何等相似的人生經歷。為實現這一政治理想,李白26歲時,「仗劍去國,辭京遠遊」,十餘年間遍游名山大川,遊蹤遍及百個中國。天寶元年(蛇歲),經友人引薦,奉詔入京,為翰林侍詔,時而參與起草詔浩文件。可是唐玄宗並不想重用他,奸相李林甫、楊國忠等把持朝政,國事日非。李白性格傲岸,藐視權貴,因此不斷受到讒謗、排擠。天寶三載(公元744年)被變相放逐出京。離長安後,再度漫遊。天寶十載,安史之亂起。次年,李白應聘入永王磷幕府。不久,永王磷以謀反罪被殺,李白也因「附逆」被放逐夜郎。乾年二年(公元759年,59歲)途中遇赦。上元三年(公元762年),病逝於當塗。
二、李白與謝朓的情感相系
我之所以要如此詳細地敘述謝朓、李白的仕官經歷,尤其是謝朓與齊明帝的君臣際遇情況以及李白與唐玄宗的關係,乃是基於這樣一種認識:封建時代,文人的政治生涯是決定他文學創作的最根本的基礎;上層文人在其政治生活中與
帝王的關係,更成為其終身重要的經歷,在他們的內心深處造成動蕩不息的情感
波瀾,進而對其文學創作產生出了最為巨大,最為深遠的影響。他們的那些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傾吐的往往是政治生活中(尤其是與帝王的關係)的喜怒哀樂之情。反過來,為了把握詩人的感情脈搏,闡述其詩作的深層蘊含,我們必須回鎙到詩人與此相關的政治生涯中去。這是孟子所謂「知人論世。」謝朓如此,李白亦如此。在謝朓短促的一生中,與齊明帝的關係,成為影響謝朓情緒與創作中最為重要的因素。這正如李白終其一生,與唐玄宗的關係是他感念不止,感嘆無窮的主題一樣。他都在以天真的赤子之心謳歌理想的人生,無論何時何地,總以滿腔熱血去擁抱整個世界,追求充分地行事、立功和享受,對一切美的事物都有敏銳的感受,把握現實而不滿足於現實,投入生活的急流而又超越苦難的憂患,在高揚亢奮的精神狀態中實現自身的價值。
值得注意的是,文人們對帝王的知遇之感,固然可步寄為吟詠,形於詩篇,但遭到帝王疏遠、放逐的悲憤之情,在他們的心路歷程中更能產生強烈的刺激,留下莫名的傷痛,更能化為為人、有價值的詩篇。李白侍詔翰林,被唐玄宗放逐後,曾帶來他一次創作的高潮,產生了如《夢遊天姥吟留別》一類的作品。謝朓與此的經歷是齊明帝建武年間出任宜城太守。
謝朓出任宣城太守的原因,史無記載,但必定是在朝廷中遭受傷害,被明帝疏遠所致。他這以後的詩作,很多蘊含著仕官的憂慮。寧讀其《晚登三山還望京邑》:
灞浥望長安,河陽視京縣。白日麗飛玀,參差皆可見。
餘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喧鳥覆春洲,朵英滿芳甸。
去矣方滯淫,懷哉罷歡宴。佳期悵何許,淚下如流潵。
有情知望鄉,誰能鬢不變!
詩中愁緒不僅是離鄉的傷感,也摻雜著複雜政治無可奈何的心理。起首句連用王粲、潘岳兩個典故,點明被迫離京的事實,定下了悵惘感傷的基調。以下所寫春日美景,包括著名寫景的「餘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一聯,並不是苦心雕琢,但絕非常人所能道。這是對美好景物的敏感和美妙聯想的結合,但乃是以樂景寫哀景之筆。「去矣」六句更是凄傷,達表明去朝一事對詩人精神打擊之重和他心情的極變度悲觀。
「屈平既疾之,雖流放,惓顧楚國,繫心懷王,不忘欲返」從文學史上第一位被放逐的詩人屈原開始,就形成了逐臣們的傳統心理:一方面是遭遣時對君主的怨望和憂憤,另一方面又對君主充滿著懷戀,對國事依舊關心。前者實質是後者的變態反映,謝朓的詩中,那種對京都依依惜別,方才離去就感嘆歸期無望的感情,正體現著這種逐臣的心理。
謝朓在宣州,還以其勤政的實績,表現了對朝廷的忠誠。所以余年以後,「以選復為中書郎」而結束了外放宣州這段經歷,這段為時不長的逐臣生活,對謝朓的詩歌創作是尤為重要的。謝朓去世後,不出20年,梁蕭統所編《昭明文選》,其中收謝朓詩21首,放逐宣州的共9首。謝朓生平的代表作都集中在這裡。可以說,如果沒有這段放逐的生活經歷,就沒有蕭齊時代的小謝,他僅只能是一個文辭較佳的宮廷詩人。
謝朓歿後二百五十年,詩人李白來到宣州。李白在天寶三載被放逐翰林,到天寶十二載來游宣城時,時間恰為去朝十年。十,在我們民族心理中是一個具有特殊意義的數字,它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又是一個相對完整的周期,它往往勾起
人們對十年前事的追憶,對十年中經歷的回顧,對眼前處境的沉思,從而引發諸
多感慨。
我昔吊白龍,放龍溪水邊。道成本欲去,揮手凌蒼蒼。
時來不關人,談笑游軒寶。獻納少成事,歸休辭建章。
十年罷西笑,攬鏡如秋霜……
李白當年入仕翰林,榮寵一時,甚至曾參與「密勿草絲綸」的機要(這與謝朓曾掌中書詔浩何其相似),這段經歷在他的內心留下了抹不去的美好回憶。但君恩不終,則造成他深深地怨望和憤慨。去朝以來遭受的冷落,年復一年的積鬱著,十年之後,空老的憾恨(「霜驚壯士發」)和被朝廷遺棄的失望(「淚滿逐臣衣」)終於在他胸中醞釀成一股不可遏制的情感波瀾,南遊宣州之際,逐每每形諸於詩篇。與此同時,謝朓的名字每每在李白的筆下頻頻出現。
來到宣州追憶謝朓,固然符合文人們通常的心理邏輯,但李白之於謝朓,決不可以尋常懷古視之。「我家敬亭下,輒繼謝公作。相去數百年,風期宛如作。」什麼「風期」?「世路如秋風,相逢盡蕭索」之風期,他們心靈的一個基本契合點,正是那種對朝廷的怨望與依戀相交織的逐臣心理。
天生何所有?迢迢白玉繩。斜低建章闊,耿耿對金陵。
漢水舊如練,長川瀉落月。洲緒曉寒清,獨酌板橋浦。
古人誰可征?玄暉難在得,酒灑氣堆膺。
又如詩人李白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後的詩作:
鳳凰台上鳳凰游,鳳去台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產水沖分白鷺洲。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不難看出,詩人面對金陵,觸景生情,通過弔古傷今表現了他在政治上的憂憤心情。一、二句形成對比,暗指六朝一時繁華,如今只落得冷落凄涼。「三山「兩句,描繪出一幅優美的南國山水畫卷,流露出詩人對祖國壯麗河山的讚美之情,並以此與已經浩然無存的「吳宮花草」和「晉代衣冠」相對照,告誡統治者要引以為戒,要從六朝興衰中吸取教訓,否則會重演「吳宮」、「晉代」的悲劇。最後兩句是詩的主旨所在,也是詩人在風燭殘年執著追求實現人生抱負仍對君王寄予渴望與眷戀的情感流露。「使人愁」愁什麼?就是愁「浮雲蔽」了「舊」,即像李林甫等蒙蔽皇帝的奸侯之徒。因而在前六句含蓄、宛轉地借景抒情的基礎上,滿懷憂愁的悲憤,直抒胸意,斥責那些「浮雲」,再次表露了對帝王的怨望憂憤與對京城依戀相交織的逐臣心理。
三、崇敬;追慕;緬懷
李白滿腔抱負難以抒懷,可謂懷才不遇;憂國憂民,無地訴說,一貫嚮往自由爛漫的他憂鬱寡歡,心中更是波瀾起伏,無比思念同病相連的謝朓。從他於金陵作的《金陵城西樓月下吟》中可以看出,他對謝朓的崇敬、追慕之情。
金陵夜寂涼風發,獨上西樓望吳越。
白雲映水搖空城,白露垂簾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歸,古來相接眼中系。
解道澄江凈如練,令人長憶謝玄暉。
孤獨寂寞的李白獨自一人登上金陵的城西樓,皓月當空,夜色美麗岑寂,涼風漸漸吹起。放眼吳越江天。白雲把自己皎潔的身影投辱江中,與秋水
一起輕搖水面的金陵城。樹木草葉上積聚起潔白的露珠,將將滴下,宛若
秋月般嫵媚靈動。我在月下沉吟,久久不願歸去。古往今來,有過多少風流雅士,但真正可以入眼作為知己的,卻少之又少。想起謝眺曾經唱出的「餘霞散成綺,澄江凈如練」之佳句,真是讓人空自懷念他的才華啊!由此可見無論是謝朓的作詩風格還是生活的苦澀都讓李白由衷的仰慕和崇敬。
再看李白作的《謝公亭》得以體現他對謝朓的無比緬懷。
謝亭離別處, 風景每生愁,
客散青天月, 山空碧水流
池花春映日, 窗竹夜鳴秋。
今古一相接, 長歌懷舊遊。
李白被當日的美景使得內心的思緒一觸而發,把他那種懷知己而不見的悵惘情緒塗抹在景物上,就使得這種寂寞而美好的環境,似乎仍在期待著久已離去的前代詩人,從而能夠引起人們對於當年客散之前景況的遐想。這不僅是懷古,同時包含李白自己的生活感受。李白的詩,也經常為自己生活中故交雲散、盛會難再而深致惋惜,這表現了李白對於人間友情的珍視,在緬懷遐想中,似是依稀想見了古人的風貌,溝通了古今的界限,乃至在精神上產生了共鳴。由於心往神馳而與古人在精神上的契合,是寫在精神上對於謝公舊遊的追蹤。無形體現出了李白的精神性格。他的懷念,表現了他美好的精神追求,高超的志趣情懷。李白對謝朓的懷念與一般人偶而發一點思古之幽情截然不同,格外顯得超遠,無不讓人嘆息。
無論是對詩歌的追求;對生活的嚮往;對暗世的感慨;還是命運的雷同。使兩位偉大的詩人不同時代但走到一起情繫於李白,境遇同樣不幸,心情同樣苦悶,感慨自己身處暗世,孤寂難耐,無力回天,兩位偉大詩人就這樣在金陵城西與秋月共眠同寒霜齊思了。
TAG:歷史控 |
※李白的一首趣詩,面對仙人詩仙依舊狂傲,最後10個字令人拍案叫絕
※不止是「詩仙」,他還是大唐情聖,當30歲的他遇見了40歲的她
※此人19歲金榜題名,以一首詩名揚天下,詩仙李白自愧不如
※人間只此一詩仙,不讀李白枉少年
※詩仙李白「最孤獨的一首詩」,僅20個字,卻字字催人淚下!
※李白的「自大」,讓世上少了一位宰相,卻多了一位「詩仙」
※詩仙李白一首詩爭議上千年,短短6個字便驚世駭俗,至今無人能敵
※他不愧是歷史上最浪漫的詩人,一代詩仙竟在江中撈月而死!
※詩仙李白60歲不幸病逝!留下了多少個後代,之後後代過得如何?
※「詩仙」李白也「點贊」,唐代這幾位詩人的詩詞到底好在哪?
※詩仙李白最著名的七絕詩,開篇7個字美到心醉,至今無人能超越!
※每日詩人:「詩仙」李白最膾炙人口的43句詩,流傳千古!
※白居易在李白墓前寫的詩,相差71歲從未謀面,詩仙的苦詩王全懂
※歷史上最著名的4位詩人,詩仙第二,第一非他莫屬!
※萬人如海一身藏——最孤獨的15句古詩詞,詩仙的寂寞你懂不懂?
※仰天大笑出門去,李白這一句千年來無人能懂,詩仙可不是那樣的人
※詩仙李太白家裡雖然沒礦,但有錢,不逾一年,散金三十餘萬
※乾隆也算半個詩仙,一生寫了4萬首爛詩,但只有這一首能拿的出來
※著名的大詩仙李白到底是怎麼死的?
※李白不僅是詩仙,而且還是排名天下第二的劍神?厲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