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運勢 > 今日六月十九,恭祝慈航真人觀世音圓通自在天尊成道寶誕!

今日六月十九,恭祝慈航真人觀世音圓通自在天尊成道寶誕!








慈航真人圓通自在天尊寶誥


志心皈命禮。


庄王毓秀。受帝命而誕生。

教闡南洋。奉敕旨而救劫。

尋聲感應。動念垂慈。

聖德昭彰。玄功莫測。

幽顯昭蘇而蒙恩濟度。品物咸賴而荷惠生成。

外道仰依。邪魔皈正。大悲大願。大聖大慈。

尋聲救苦救難。隨心消厄消災。

碧落洞天帝主。圓通自在天尊。




志心皈命禮。

普陀山上,南海岸前,千變萬化,廣尋聲救苦之功,三昧六通,證清凈自然之果,青蓮湛露,綠柳凝祥,葉慶傳宗,麟址感白衣之抱送,濟人利物,鴻恩如紫電之光芒,五苦超生,千生覺悟,大悲大願,大聖大慈,觀音大士,五雷法主,竺落黃迦天帝,圓通自在天尊。




志心皈命禮。


須彌尊者,極樂聖人。滿月金容,牟尼寶相。無上清凈,莫大慈悲。為道之根,為人之本。波羅密三藐三菩提,妙蓮台一花一世界。為百千萬億佛而廣華言,現宰官婦女身而談正法。地佔南冥,普陀落迦潮音洞。名馳西域,阿那婆羅吉低輪。隨感隨通,即求即應,救苦救難,度世度人。大仁大慈,大悲大願。至靈至聖,至文至明。南海觀音大士,慈航普度天尊。




農曆六月十九日,恭賀慈航真人圓通自在天尊成道寶誕,稱頌寶誥有無上功德!




觀世音是道教的尊神,道教尊稱為慈航真人觀音大士圓通自在天尊。




慈航真人觀音大士以其大慈大悲,普度眾生,而在世人心中倍受敬重。在中國,無論信教與不信教,也不分信何種教派,人們一聞觀音大士尊號,大都心生敬仰。



道教奉祀慈航真人的三個重要日子








慈航真人共有三個誕辰,其來源並非是指他出世之日。其真正的誕辰來源是,第一個誕辰是在花月(農曆二月)十九日,這天是慈航真人普度眾生,救苦救難救萬民的日子。第二個誕辰是在荔月(農曆六月)十九日。這天是慈航真人收服凌波仙子(即鯉魚精),功成得道的日子。第三個誕辰是在菊月(農曆九月)十九日。這天是慈航真人功德圓滿,回返洛伽山端嚴坐,成道升天之日。



慈航真人是一位慈悲仙人,為了要普救萬民,常常千變萬化,幫助千萬的黎民脫離苦難。相傳,古時有個村莊,因有天災降臨其地,慈航真人不忍見到眾生遭此劫難,能度就度,變其所化,救出萬民之苦。慈航真人在度過眾生劫難,功成圓滿後,回返天庭,這天是農曆二月十九日,因此這一天就成了慈航真人救苦救難之日。




相傳慈航真人身懷道德天尊賜的寶鏡,帶著善童賢女,仙游過普陀山到東海朝見西王母,不小心把寶鏡掉在東海中。這枚寶鏡所發出的光恰巧照住了一隻在東海修行的鯉魚精,使他化成了一位美麗如仙的女子,名叫凌波仙子。凌波仙子要藉助人的靈氣,才能修鍊成人形,因而到處尋找童男童女之氣,少年男女因凌波仙子而不時丟了性命,人心傷透,百姓無不怒氣衝冠,怨聲載道。怨氣衝天直達天庭,玉帝及西王母聞之,派天將下凡查問此事,才知道是慈航真人丟掉的寶鏡所造成,即命慈航真人下凡去,收服了鯉魚精,才能回天庭贖罪。




慈航真人為此下到了普陀山習道修鍊,等候鯉魚精出現而將他降服。為了降服變化多端的鯉魚精,慈航真人便化為女兒身,足踏碧波,等待鯉魚精的出現,千變萬化中就是足化不去,化得不象女兒足,因此很難降服鯉魚精。道德天尊見此情景,又賜給慈航真人一寶,此寶為千手千眼觀世音之法。一日,凌波仙子化成一條金魚在海中盪游,慈航真人便使用千手千眼之法,用籃子把金魚捕獲。鯉魚精被降服後,皈依慈航真人門下,再修正果。這天是農曆六月十九日,天庭賜為功成得道之日。受過救助的黎民百姓為答謝千手千眼觀世音所救,將六月十九日奉祀為慈航觀世音的誕辰。




慈航真人為了降服鯉魚精而化作女兒身,在功成返回天庭時,忘記將女兒身變成正身,玉皇天尊見此狀況,即命慈航真人速回洛伽山修回正身,時辰不得有誤。可是在慈航真人回到洛伽山端嚴坐時,時辰已有所延誤,因此在蓮花台上端嚴坐升之日,還是無法恢復男兒身,卻有男兒足的形象。這天是農曆九月十九日,為慈航真人功果圓滿,成道升天之日。




慈航真人的來歷








觀世音菩薩在道家稱「慈航真人」,元始座下十二金仙之一。




「觀音」二字,本出道教經典《度人經》(全名《太上洞玄靈寶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之中的《靈書中篇·東方八天》,對這二字的釋義,《道藏》中各種度人經注本都有解釋。註解如下:




觀者,觀覺也。是天中帝君之諱,主長夜之錄。音者,八字之音也,能誦八字之音,則真人乘金輪以開冥,玉女揚華幡以披鈕。觀覺主長夜之錄,四冥拔九幽之府,七祖披朗,朽骸還生觀者,觀覺天帝之諱。音者,歌音,謂玉京亶婁。其勢長大,上接玄都之阿;每朝會時,阿那登此樓擊大鼓,則諸天真聖皆集歌洞章,自日月戶間,朝元始於虛無也。然後天帝觀覺、領真人登遊冶之台,三唱洞章,以開度人天。



觀,天帝諱。音,即歌音。謂每朝會,阿那先登直樓,嗚大法鼓,集諸天真,朝元始於虛無之境,開日月之戶。元始命天帝觀覺主長生籙,領眾真登蒼台,歌洞章之音,開度天人。




其中所說的「觀覺」是太黃皇曾天的天主,太黃皇曾天是東方八天之中的第一天,「屬清微天,帝位元陽之黑。此天色黃,炁系西北方梵炁,帝諱觀覺,主張生籙。天中人壽九百萬歲。」




度人經中的「觀音」以及對其的註解,沒有明確敘述此二字就是仙真的名號,但是卻表明了「觀音」二字在道教的特殊含義。並可以證明此與道教的觀世音信仰必然有關。在道教常用的一篇觀音大士的寶誥里,最末對觀音的稱號是「碧落洞天帝主」。世俗以碧落作為天堂的代名詞,所謂「碧落黃泉」,在道教中,碧落是東方天界的稱呼,《度人經》第一句即言:「道言:昔於始青天中,碧落空歌大浮黎土,受元始度人無量上品。」其注云「天蒼、炁青,則碧霞廓落,故云碧落。」碧落洞天,既是指的東方天界。寶誥之意,即是說觀音大士是東方天界的帝主。




所以道教的觀音大士,與東方第一天的天主觀覺,必然存在流變演化的關係。按照道教的教理教義,諸天帝主,都具有無量度人的神性,所以千變萬化,應現無方。在南宋朱弁曾有記載:「《文選·嘯賦》注引《靈寶經》曰:




禪黎世界墜王有女,字姓音,生仍不言。年至四歲,王怪之,乃棄於南浮桑之阿空山之中。女無糧,常日咽氣,引月服精,自然充飽。忽與神人會于丹陵之舍,柏林之下。姓音右手題赤石之上。語姓音:汝雖不能言,可憶此文也。遣朱宮靈童,下教姓音治弟之術,授其采書入字之音。於是能言。于山出,還在國中。國中大枯旱,地下生火,人民焦燎,死者過半。穿地取水,百丈無泉。王郤懼。女顯其真,為王仰嘯,天降洪水,至十丈。於是化形隱景而去。(這段文字即《太上洞玄靈寶慈航元君本行妙經》)






























陳景元,字太初,號碧虛子。建昌南城(今屬江西)人。生於宋仁宗天聖三年(1025年)。因父陳正擢進士第,任朐山令,遂寓居高郵(今屬江蘇)。父卒,二兄繼夭,乃有方外志。慶曆二年(1042年),拜高郵天慶觀道士韓知止為師,次年試經,度為道士。已而別其師,游天台山,遇陳摶弟子張無夢,頗得《老》、《庄》微旨。爾後隱居江淮間,以琴書自娛。熙寧元年(1069年),被推薦到汴京,居醴泉觀,為眾人講解《道德》、《南華》二經,遂聞名於世,公卿世大夫無不欲爭識之。神宗聞其名,詔設普天大醮,命撰青詞以進。後又召對天章閣,賜號「真靖大師」。熙寧五年(1072年),進所注《道德經》,神宗批云:「陳景元所進經,剖玄析微,貫穿百氏,厥旨詳備,誠可取也。其在輩流,宜為獎論」。於是任命為右街都監同簽書教門公事。後累遷至右街副道錄。元豐六年(1083年),歸隱廬山。哲宗紹聖元年(1094年)卒,世壽70。1




陳景元著述頗多,其中尤以《道德真經藏室纂微篇》影響最大。而此書對於人性之同異的辨析,更是在中國思想史上有著重要的學術意義。




北宋《老子》注家大多認為天下人之性皆是相同的。如王雱說:「天下之眾,天道之微,其要同於性。」2宋徽宗說:「天下一性也。」3江澂說:「有生不同,同稟一性。」4




陳景元與他們的觀點不同。他將性的本源與性的現實表現作了區分,認為,從性的本源上說,天下之人均是相同的;而從性的現實表現來看,則應分為上中下三等。




性的本源就是道。陳景元說:「夫道降純精而生物之性,德含和氣而生物之形。」5萬物包括人的性都是由道所賦予的。




雖然性的本源都是道,但在稟受過程中,則自然產生了差異。陳景元註解《老子》第41章「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說,之所以有對道的三種不同反應,就是因為他們所稟受的性不同。他說:




「夫上士者,受性清靜,恬淡寂漠,虛無無為,純粹而不雜,靜一而不變,聞乎道也,人觀其跡,真以為勤行而實無勤行也。斯所謂天然縣解矣。中士者,受性中庸,世所不用也,則就藪澤,處閑曠,吐故納新,熊經風騫,養形保神而已,及乎為世用也,則語大功,立大名,禮君臣,正上下,為治而已,此之謂若存若亡也。下士者,受性濁辱,目欲視色,耳欲聽聲,口欲察味,志氣欲盈,聞其恬淡無為,則大笑而非之,若不為下士所非笑,則不足以為上道也。」6




這就是說,現實中的人性有上中下三等,分別為清靜、中庸和濁辱。




為什麼由同一個源泉產生出不同的結果呢?芽陳景元解釋說,這是因為在稟受過程中,有氣的參與。人由道而有性,由氣而有形。由於稟性與賦形是同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性必然要受到氣的影響。他說:「夫聖人稟氣純粹,天性高明……中下之士,受氣昏濁,屬性剛強。」7這就是說,現實人性的差異,是由於他們所稟受的氣不同而造成的。人所稟之氣有清、濁、中和三種,現實中的具體人性便相應地有善良、邪惡、善惡相混三種。




陳景元的性論既受到了董仲舒、王充、韓愈的「性三品」說的影響,又在理論上有較大的發展。




董仲舒依據孔子的「惟上智與下愚不移」的觀點,把人分為聖人、中人和斗筲之人。聖人生來就是純善的,斗筲之人即使加以教化也不能為善,中人因為「性有善質」8,所以可以經教化而為善。董仲舒認為,純善的聖人之性和純惡的斗筲之性,都不能叫做性,只有含有「善質」的中人之性才可以叫做性。他做這一強調是為了反對孟子的性善論。他認為,孟子的性善論是表明「性已善」,而實際上性中只是有「善質」而已,要真正成為善,必須經由教化才能實現。他把善比喻為米,把性比喻為禾。「善如米,性如禾。禾雖出米,而禾未可謂米也。性雖出善,而性未可謂善也。」9




由於董仲舒把性界定為包含善質但尚未表現為善,所以他認為天生為善的聖人之性和沒有善質的斗筲之性都不能稱之為性。那麼,應該稱為什麼呢?董仲舒沒有做出回答。可見,他的體系在邏輯上是不嚴謹的。




董仲舒之性論的另一個缺陷是他沒有探討人性善惡差別的所以然。他只是作了社會上存在聖人、中人和斗筲之人的事實判斷,而沒有說明人何以有善有惡。從他的神學目的論思想來看,大概他將其也歸結為上天所命定。




與董仲舒只將中人之性名為性不同,東漢王充明確肯定存在著三種人性。他認為「人性善者,中人以上者也」,「人性惡者,中人以下者也」,「人性善惡混者,中人也」。10,王充對人性論的貢獻不在於明確三種人性,而在於他首次探討了人性善惡之所以然。他從元氣論出發,認為人性所以有上中下之差別,是由於稟受有多有少的緣故。他說:「稟氣有厚薄,故性有善惡也。」11氣厚薄決定性的善惡,如同麴櫱多少決定酒味好壞一樣:「酒之厚薄,同一麴櫱;人之善惡,共一元氣。氣有多少,故性有賢愚。」12




唐代韓愈也主張「性三品說」,但他除了將性中包含仁義禮智信「五德」的多少作為判定性之上品、中品、下品的根據外,與董仲舒、王充相比,在理論上並沒有什麼新的發展。




就陳景元也將人性分為三等來說,他無疑是受到了董仲舒、王充、韓愈等人的影響。而他以稟氣不同來說明人性有善有惡的原因,也與王充相似。但是,王充只是以稟氣的多少來說明人性善惡的原因,而陳景元則以稟氣的清濁來說明人性善惡的原因。氣之多少只是數量上的差別。而氣之清濁則是性質上的不同。用數量的差別來說明人性的不同,其實是說不過去的。身材高大的人自然稟氣多,身體矮小的人自然稟氣少,但能以身材的高矮大小來判斷性之善惡嗎?顯然不能。用氣之性質的不同來說明人性的不同,在理論上是完全講得通的。這就是陳景元比王充高明之處。




陳景元以氣之清濁來說明人性之善惡,是對道教傳統觀點的繼承和發展。就筆者見到的材料來看,早在唐代,道士們就已經根據所稟之氣的不同性質來說明人之善惡的原因。如吳筠即認為,人的善惡決定於其出生時所稟受的陰陽之氣。他說:




「陽以明而正,其粹為真靈;陰以晦而邪,其精為魔魅。故稟陽靈生者為睿哲,資陰魅育者為頑凶。睿哲惠和,陽好生也;頑凶悖戾,陰好殺也。或善或否,二氣均和而生中人。……睿哲不教而自知,頑凶雖教而不移,此皆受陰陽之純氣者也,亦猶火可滅而不能使之寒,冰可消而不能使之熱,理固然也。」13




這就是說,稟受純陽之氣則為睿哲,稟受純陰之氣則為頑凶,稟受陰陽中和之氣則為中人。




陳景元與吳筠之觀點的最大不同在於吳筠認為「頑凶雖教而不移」,陳景元則認為惡人也可因教而從善。陳景元說:「其性本善者,聖人固以上善輔之,使必成其善。苟有不善之心,聖人亦以善待之,感上善之德,而自遷其心為善矣。」14「有不善之心」者,即是所謂的「頑凶」。陳景元認為,即使是「頑凶」,也可因聖人之感召而「自遷其心為善」。




陳景元提出的人性本源相同而現實表現相異的觀點,是對以往各種人性論的總結和超越,在中國人性論發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先秦時期孟子的性善論和荀子的性惡論,其實是各以部分經驗事實作為立論依據的。而二者賴以立論的經驗事實正好相反,這也就明顯地揭示了二者的片面性。王安石對二者的批評就很能說明問題。他說:「孟子以惻隱之心人皆有之,因以謂人之性無不仁。就所謂性者如其說,必也怨毒忿戾之心人皆無之,然後可以言人之性無不善,而人果皆無之乎?……荀子曰:『其為善者偽也。』就所謂性者如其說,必也惻隱之心人皆無之,然後可以言善者偽也,而人果皆無之乎?芽」15這就是說,孟子只看到了人心中善的因素,而事實上惡的因素也是存在的;荀子只看到了人心中惡的因素,而事實上善的因素也是存在的。可見,驗之以全部經驗事實,二者都是非常偏頗的。




發端於董仲舒的性三品論可以說是克服了孟、荀二者的片面性,而建立在全部經驗事實的基礎上。任何人都可歸入善、惡、中三類中的一類。但是,董仲舒把「斗筲之性」視為純惡而不可更改的觀點,則等於把一部分人排除在儒家教化範圍之外。這就不太符合儒家的理想。雖然孔子也說過「唯上智與下愚不移」的話,但事實上儒家還是希望秉承博愛胸懷,「有教無類」的。特別是在魏晉以後,由於佛教和道教分別宣傳「一闡提人皆可成佛」、「一切眾生,皆含道性」,人皆有善根的思想深入人心。儒家再堅持「斗筲之性」只能惡到底的觀點,在社會上就沒有什麼市場了。




揚雄的人性善惡混的說法,因其綜合了孟、荀之論而似乎顯得比較圓滿。但是,儒家長期以來都堅持「天生聖人」的觀點,聖人應該是只有善而沒有惡的,因此,該說也難已得到普遍的認同。




北宋人在總結了歷史上的各種人性論後,找到了一條新路子:既承認現實人性的差異,以符合人有善惡的經驗事實;又認為人性中皆有善根,以激勵人向善。張載對「天地之性」與「氣質之性」的區分(張載說:「形而後有氣質之性,善反之,則天地之性存焉。」16),程頤對「天命之謂性」與「生之謂性」的區分(程頤說:「『生之謂性』與『天命之謂性』同乎?芽性字不可一概而論。『生之謂性』,止訓所稟受也。『天命之謂性』,此言性之理也。」17),陳景元對人性之本源和人性之現實表現的區分,都是這條新路的嘗試。所謂「天地之性」、「天命之謂性」,都是從人性的本源來說的。而「氣質之性」、「生之謂性」都是就人稟氣成形後的現實人性而言的。本源之性無不善,現實之性則有善有惡。人的主體性就在於能超越後天氣稟的局限,而復歸本源之性。




學界過去一般認為是宋代理學家的人性論解決了歷史上關於人性善惡的爭端,這並沒有錯。但是,我們不能忽視道教學者在這方面的貢獻,至少陳景元也是功不可沒。




北宋的儒道兩家學者均以性之二分法來解決人性善惡難題,既反映了儒道思想的交融,也反映了時代精神的共性。




註:




1參見薛致玄《道德真經藏室纂微開題科文疏》卷一,《道藏》,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下同),第730—731頁。




2太守張氏《道德真經集注》卷七,《道藏》第13冊第65頁。




3《宋徽宗御解道德真經》卷二,《道藏》第11冊第862頁。




4江澂《道德真經疏義》卷七,《道藏》第12冊第460頁。




5陳景元《道德真經藏室纂微篇》卷七,《道藏》第13冊第702頁。




6陳景元《道德真經藏室纂微篇》卷六,《道藏》第13冊第693頁。




7陳景元《道德真經藏室纂微篇》卷九,《道藏》第13冊第719頁。




8、9《春秋繁露·實性》。




10、11、12《論衡·本性》。




13《宗玄先生玄綱論·天稟章第四》,《道藏》第23冊第675頁。




14陳景元《道德真經藏室纂微篇》卷七,《道藏》第13冊第700頁。




15《臨川先生文集》卷六十八《原性》。




16張載《正蒙·誠明篇》。




17《河南程氏遺書》卷二四,《二程集》,中華書局1981年版,第1冊第313頁。




(作者單位:北京聯合大學民族與宗教研究所)


這裡的「禪黎世界」即「南方南方禪黎世界赤明國土」,亦是《度人經》中記載的他方諸天世界之一,《度人經注》雲「元始於刀利世界禪黎國洞陽宮,火煉真文,洞煥萬天,化此世界,為大福堂。」




這裡的姓音,即是在此世界中修鍊得道的女真。這篇文字,處處為了說明姓音女子非凡的來歷和神通。其中一句「忽與神人會于丹陵之舍,柏林之下。姓音右手題赤石之上。語姓音:汝雖不能言,可憶此文也。」其中神人的潛台詞即是「你非是凡女,實乃高真化身,前世是某某天真大聖,我今天特來點化你,你還能想起來這些文字嗎」因為在道教傳說中,凡是轉世為人的神仙,有些不能夠悟徹本源,就需要前世的師父或道友點化,這種例子甚多,不一一枚舉。至於姓音前世是哪位,應該就是某位天主吧。




所以,此段文字,可以認為是觀音大士一次示現的記載。而在民間流傳最廣的,則是妙善三公主香山修道的傳說,而在道教中,亦有經典《元始天尊說觀音妙經》,其中用簡練的文字敘述了妙善三公主香山修道的事迹。與民間傳說類似,所以說,觀音大士在我們這個世界的示現,應該就是妙善三公主。所以說道教的觀音,自本始出現在世間,受人供奉膜拜的時候,就是道教的女真人,女神仙。而且,據觀察,民間信仰的觀音大士,無論是形象還是事迹,還是多以道教為主,如民間流傳的《觀音大士蓮船經》《觀音妙道蓮花經》(注意,是「妙道」而非「妙法」)《香山寶卷》《白衣大士神咒》等等觀音經典。




至於在歷史上如何與佛教的觀世音菩薩融合為一,為何原本是梵語Avalokite?vara(音譯阿縛盧枳帝濕伐邏,又譯阿那婆羅吉低輪)先被譯為光世音,觀自在,後又被譯為觀世音,難道「觀」與「光」意思一樣,還是「世音」與「自在」有意義相同之處?而後在《普門品》中竟有「觀其音聲」的奧妙之語?其中的內幕,不得而知。








太上洞玄靈寶圓通天尊慈航元君本行妙經





爾時。

太上道君。於大羅境中。玉京山上。與大眾說法論經。




是時。

天降寶花。七色燦爛。道君身放萬丈光明。光照十方萬千世界。妙音迴繞於空。久久不得散盡。




時班中越出一真人。上白

道君。曰。臣於不久之前。下行於夫世。見有一修道之女。面容慈悲。身騎金毛雄獅。遊行四方。聞苦救濟。遇旱灑霖。無處不顯。不知此女何來。與道何緣。




道君。微微頓首而曰。禪黎世界之中。妙庄國土之內。

王號妙庄。庄王有女。諱字姓音。乃是通明殿中。玉駕前聖。奉令下生中土。生時有口不言。默默而過。年歲四春。




庄王怒之。生汝何用。乃棄姓音於南浮桑。阿空山中。

時經日長月久。雲過雨休。姓音無糧。常日咽氣。引月服精。




自然充飽。忽與神人。會於阿空山頂。丹陵之舍。柏林之下。




姓音勇伸右手。手題赤石之上。神人語姓音。汝雖不能言。可憶此文矣。




姓音觀視手下赤石。靈光頓悟。徐徐頓首。

神人觀畢。指點天空。遣朱宮靈童。靈童下降。勤傳姓音醫治之術。授其采書入字之音。姓音得之真傳。




於是口開能言。叩首百拜神人。便欲山出阿空。

神人叫住。示姓音隨至跟前。姓音會意。尊進神人之旁。神人言曰。汝非等閑之輩。乃是通明之臣。昔受。天帝敕令而下降夫塵。轉換坤身。以便方方闡教。處處度靈。




今授吾之妙法。雖非上頂密功。卻乃濟世之能。

再授汝白玉凈瓶一樽。樽中若現楊柳一枝。便是夫世受災之時。汝須觀其音向。聞其音丁隨其音聲。尋至救世。待此瓶楊柳不開。




便是世人度盡。亦是汝回返通明之日。汝須謹記。

姓音尊領法示。百拜而退。時妙庄國內。受之枯旱之厄。天降赤光。地土生火。




人民焦燎。殃者萬半。穿地取水而百丈無泉。

搗山覓源而千里皆乾。庄王巨懼。向天仰嘯。




是時。

天開雲路。顯一女真。女真手持凈瓶。凈瓶中之楊柳。突發豪光萬丈。升空再而下降。來至火焰之上。點而三點。灑至三灑。時天降洪水。高至數丈。遇火即熄。遇焰便滅。頓時一片清涼。炎氣全消。千里皆得救濟。萬靈得以解脫。




庄王欣慰。向天叩拜。乃見女真原為姓音。一時心有所感。頭叩不住。聲聲呼喚。姓音微微頓首。化形隱景而去。




有偈是曰。


姓音還是天宮臣。號乃圓通慈航真。


下降暫為庄王女。修真得道阿空行。


發願度盡世間苦。願誓灑遍甘露霖。


世人稱念圓通尊。尋聲救苦到跟前。




道君宣經是畢。眾真長跪。敬領示教。

同聲贊詠。十方仙聖神真恭禮。各復元所。普願人天。敬信奉行。




太上洞玄靈寶圓通天尊慈航元君本行妙經 終




元始天尊說靈感觀音妙經





爾時,元始天尊在大赤天大福堂中,會說三十二天帝君,日月星宿,上聖群仙,中界岳庭,名山洞府,五湖四海,三界眾聖,一切善人,具登法會。嘯鳳鳴鸞,麒麟獅子,鸚鵡白鶴,五色毫光,照燭三界,一切琉璃,洞徹無礙,天樂徘徊,天鼓自鳴。召集十方,同侍御前。




會中有一玉女,名曰妙光,朝覲作禮。上問玉陛。臣妃有緣,得侍瓊軒,切見閻浮海界,南洋浪里,有諸眾生,常遭黑風迅發,波濤演沒,盡沉海底,何能救度。




天尊言,昔有妙庄,帝王無後,連生二女,各各聯姻。皇后夢中,見九天之上,抱送慈航普渡天尊,忽於昰皇十六年二月十九日午時,誕生於第,三宮主名,幼曰妙善,原是金真梵炁祖姥元君化凡,斷除七情六慾,願度女眾,化育王宮,誓不敘婚。父王雷霆發怒,逐出宮門,即到白雀庵中修身學道。尼僧奏主,庄王聞奏,速差校尉,燒僧滅寺。大士告天泣地,感動三天,玉帝速差雷部,霎時大雨,頓息火光。宮主忙奔金階見父,一總宮人哀勸朝臣,眾告大士一心不願招婚。




妙庄帝王見恨,立發法場,梟斬刀砍不死,弦繩絞死,猛虎駝去屍體,魂歸地府,閻君迎接,釋放鬼魂,陰府神只放轉還陽,太白變作老人,指引宮人。雷神護送,電母伴行,身登南海。海中有山,分為三處。第一香山,勝同極樂,紫竹林中,靈芝花木,綠柳凈瓶,灑除塵垢,滅除魔障,潛心悟道。忽然帝王有難,身惹膿血之災。大士空中見父王病,不能脫體,故作殘疾僧人。臣僧當朝見駕,面奏帝王。今有南海山中,修仙女子,取她臂目合葯,自然聖體安痊。庄王聽奏,速差值殿軍士,即往南海,割之女仙臂目而回。一時聖體安然。宮中二姊拜謝齋之。殘疾僧人登雲而去。皇后見影,好似宮主三兒。庄王到山還願。宮人齊到山中拜謝。母女相逢,二姊學道,帝王發心,同登道岸。




六月十九日,白日升天,變還臂目,一手還千手,一眼還千眼,故號千手千言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碧落洞天帝主圓通自在天尊,大顯靈通,一一變化。善財法眼,五十三參,來迎大士。若有善男子善女子,聞圓通名,稱圓通號,請正一道士,或一或二,或三或五,或在宮觀,或於家庭,燃燈誦經,修齋布施,放生續命,忠孝節義。大舍慈光,救度眾生。




爾時天尊,恭對七寶道前,志心贊誦而說偈曰:




昔有祖姥天,誓願廣無邊。欲度諸男女,化身降凡塵。


庄王為宮女,苦行十六年。證得金身在,三天玉帝前。


會上天尊號,圓通自在前。元始天尊敕,道海作舟航。


圓通時刻念,福壽日增延。女人多罪業,懺悔悉消愆。


路逢險難處,我即引在前。若遇江淮海,風和浪靜恬。


若有官災難,詞訟即消愆。虔誦此經典,廣開大法門。


說偈已周,稱揚聖號。




志心皈命禮




庄王毓秀,受帝命而誕生;教闡南洋,奉敕旨而救劫。隨聲感應,動念垂慈。聖德昭彰,玄功莫測。幽顯昭蘇而蒙恩濟度,品物咸賴以荷惠生成。外道仰依,邪魔皈正。尋聲救苦救難,隨心消厄消災。大悲大願,大聖大慈。碧落洞天帝主,圓通自在天尊。




護法韋陀,侍從龍女善財,聞說此經,皆大歡喜。信受奉行,作禮而退。




元始天尊說靈感觀音妙經




觀音小贊:圓通自在,昔號觀音。凈瓶綠柳灑凡塵,度出眾迷津。世世生生,福果力天人。大聖圓通自在大天尊。




收經偈





慈哉正法明。如慧日當空。萬天咸普照。億類荷生成。一滴真甘露。天然九轉功。廣演大圓通。救劫尋苦聲。香馥三千界。妙蓮華下風。

大聖尋聲救苦圓通自在天尊。



道教知識普及


寶誥:也叫誥章,在道教中,原指神仙傳達的「聖意」,如道教的經典著作《真誥》,後衍伸為讚頌神仙的駢文,是道門的特定文體之一。




寶誥的平仄韻律十分嚴謹,多以歌詠形式讚美敘述道教神仙們修行以及功德顯化的典故,文字隱晦、精鍊。




記述了大量的教理教義、修持方法等。寶誥首句,皆以「志心皈命禮」為開頭,表示虔誠頂禮膜拜。寶誥最後多為誥封之神仙聖號。




寶誥持念方法:




一般居家時平心靜氣,凈手凈口,在潔凈之處持念即可;




如果在外面,既先持念一遍《凈口神咒》:




丹朱口神,吐穢除氛,

舌神正倫,通命養神,

羅千齒神,卻邪衛真,

喉神虎賁,氣神引津,

心神丹元,令我通真,

思神煉液,道氣長存。急急如律令。




在持念寶誥。凡是潔凈之處,行走坐卧皆可持誦。






點擊查看精選道學文章


你家陰氣很重!所以運勢很差,不信你看!


客廳牆上掛一物,家中陰氣重,易招災引邪!


小小六味地黃丸,40 個妙用驚呆你!


「天眼」,人類存在的第三隻眼!


家裡這東西越多,就越興旺,看看你家有沒有!




仙道貴生 無量度人



玄門道學

ID xmdx27

長按,識別二維碼,加關注




修行交流


微信:daoa16(明謙道人)


騰訊QQ交流群:578671204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更多內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玄門道學 的精彩文章:

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 三人不抱樹,獨坐莫憑欄!
風水大師告訴你,客廳放什麼東西最招財?
六種敗夫女人,聰明女人千萬別學!
你陪我一程,我惦記一生!
我整整讀了 5 遍,太透徹了!

TAG:玄門道學 |

您可能感興趣

近期內,送子觀音圓你美夢,腹中順利懷上「好孕」的4個星座女!
山水總歸詩格秀,笙簫恰稱語音圓「憶江南·虎阜晚秋天」
楞嚴經·觀音圓通章驚人!佛陀用20字揭開人類生死輪迴原理《金剛經》感應事迹消罪報
兩碗刀削麵買一部功能機,「非洲之王」傳音圓夢科創板?
小米藍牙項圈耳機點評:中音圓潤細膩有加,有點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