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給地球做透視的「科研瘋子」

給地球做透視的「科研瘋子」

吉林大學,地質宮。

實驗室里,2016級博士生高秀鶴不自覺地直起身子,往常,導師黃大年常常提醒她,要注意坐姿。

黃大年帶的第一批博士生、「大弟子」馬國慶比以前更忙了,晚睡早起,整天泡在實驗室里,他要把導師未完成的工作做下去。

吉林大學人才辦副主任徐昊一直在忙著為新興交叉學部招賢納才,這是黃大年始終的牽掛。

……

黃大年走了,又似乎未曾離開大家。

2017年1月8日,海歸戰略科學家黃大年猝然離世,終年58歲。

他是給地球做CT的人,是享譽世界的地球物理學家。他的科研可以上天、入地、潛海。他讓中國地球物理勘探正式進入了「深地時代」。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黃大年生前最喜歡徐志摩的《再別康橋》,他揮手作別,留下一襟晚照,和那短暫又璀璨的一生。

少年天問

「娃出去見了世面,吃了好東西,總惦記著給母親捎回來。」

地下千尺,黑褐色的煤層下埋藏著什麼?這是黃大年少年時代的「天問」。

帶上行囊,隨父母鑽進卡車,從一個礦區駛向另外一個礦區,這種情景在黃大年的童年不斷重複著。在地礦系統長大的黃大年,從小跟著父母在礦區流動「居無定所」,礦區像他另一個家。從那時起,「勘探」如同宿命般,同他,也同他腳下這片土地糾纏在了一起。

黃大年額頭有一條明顯的傷疤,那是物探在他身上留下的第一個痕迹。高中畢業後,單位子弟大多直接在系統內參加工作,黃大年也不例外地被分在廣西第六地質隊,做了物探操作員。「那時的工作充滿風險,傷是在採集關鍵數據時留下的。」黃大年曾對人說。

放榜時,他以超出錄取分80分的成績考入長春地質學院(現吉林大學朝陽校區),畢業後留校任教。「大年老師當年的成績是可以上清華北大的,但他依然選擇了地球物理。」馬國慶說。

「農林水地礦油,當時是最艱苦的專業。」吉林大學副校長韓曉峰迴憶說。

「同學們,你們知道什麼是地質勘探嗎?」開學時,老師問台下學生,學生們都搖頭。

老師教他們唱了一首歌:「是那山谷的風,吹動我們的紅旗。是那狂暴的雨,洗刷我們的帳篷。我們有火焰般的熱情,戰勝了一切疲勞和寒冷。背起我們的行裝,攀上層層的山峰。我們滿懷無限的希望,為祖國尋找出豐富的礦藏。」

「唱起這首歌,便知是地質人。」這首「勘探隊員之歌」如同暗號,串聯起那個時代地質人的共同夢想。

野外,尖利如刀的疾風,挾著沙石,磨糙皮膚,那是個苦差事。以鐵軌聲、駝鈴聲為伴奏,青年黃大年唱起這首歌時,渾厚歌聲從胸腔發出,響徹荒原,一股力量在心中升騰,驅散疲勞。

「為國家找礦」,於黃大年是一種使命。他總是比其他人更刻苦、更努力,無形的鞭子在鞭策他。

黃大年的焦慮感並非無來由,他太知道地質勘探對於一個國家有多重要。

回國後,有一次記者問黃大年,中國的深地探測與西方發達國家有多大的差距。

「我們是『小米加步槍』,人家是『導彈部隊』。」黃大年語氣中帶著憂慮,就這些「步槍」,還是進口來的。

「老同學,再會,我一定把國外先進的技術帶回來!」1992年,他獲得留學基金資助,赴英國利茲大學地球科學系攻讀博士學位,臨別前夕,黃大年重重地拍著同窗好友林君的肩膀說。

博士畢業後,他來到英國劍橋ARKeX地球物理公司領銜的海洋和航空快速移動平台高精度地球重力和磁力場探測技術團隊,這是一支囊括外國院士等人才的高配團隊。這項高效探測技術可以應用于海陸大面積油氣和礦產資源勘探民用領域,多數產品已應用於中西方多家石油公司。他被譽為世界航空地球物理頂級科學家,成為這個領域的探路者和引領者。

科學家深奧繁複的工作和民眾之間天然矗著一堵牆,只有一些簡化的比喻才能代為轉譯。

「黃大年的工作就是給地球做CT,透視地球,軍用、民用都有大用場。」黃大年的助手、吉林大學移動平台探測技術研發中心教授於平說,比如地震、海嘯等地質災害的發生,都有深層次機理,必須向地球深部進軍,了解地球深部地質構造。

實際上,這種技術在軍事領域的意義更加重大。正因如此,這項技術涉及的重要裝備在國際貿易中被列為「非賣品」。而彼時航空地球物理科學研究在中國還幾乎是一張白紙,直到黃大年歸來。

和錢學森回國時「驚心動魄」的圍追堵截相比,黃大年的歸國也充滿了傳奇,國外媒體寫道——「他的回國,讓某國當年的航母演習整個艦隊後退100海里」。

「娃出去見了世面,吃了好東西,總惦記著給母親捎回來。」在如今已是吉林大學儀器科學與電氣工程學院院長的林君看來,黃大年的回國只是一次樸素又久違的回家。

很多初聞黃大年事迹的人很難理解他的選擇。彼時,他在英國住著花園別墅,待遇優渥,事業有成,一家人的生活舒適安逸。隔著關山萬千重,他卻堅持要「回家」。

2009年底,黃大年終於達成心愿,與吉林大學正式簽下全職教授合同,擔任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當時國內的媒體習慣用「毅然回國」來形容他的回國。黃大年反對這樣的說法:「我是這片土地哺育出來的炎黃之子,能夠越洋求學獲得他山之石僅是偶然,回歸故里才是必然,而非毅然。」

「5年前我們是跟跑,經過我們的努力,到了今年,進入並跑階段,部分達到領跑。」2016年,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他給自己回國6年的答卷打了一個分數。

不過,在很多了解他的同行看來,這個分數有點「過於謙遜」。

短短几年,黃大年帶領400多名科學家創造了多項「中國第一」,為我國「巡天探地潛海」填補了多項技術空白。以他所負責的第九項目「深部探測關鍵儀器裝備研製與實驗」的結題為標誌,中國「深部探測技術與實驗研究」項目5年的成績超過了過去50年,深部探測能力已達到國際一流水平,局部處於國際領先地位……

赤子其心

「中國需要黃大年們,黃大年們更需要中國。」

一天中,有那麼一會兒,黃大年什麼話都沒有。

他雙手愜意地撐在三角形的吧台上,手中馬克杯里有四分之一的紅酒,傍晚暖煦的夕陽穿過滿是公式的背板,灑在這間名為「茶思屋」的房間里。旁邊低鳴的處理器不舍晝夜地處理著電磁重震的數據。

這是黃大年一天最輕鬆的時刻,學生們或坐或站,在這間房裡自由探討,討論最多的是「舵向」,比如如何對接國家需求,黃大年眯著眼認真聽著,激動時會在白板上寫寫畫畫。

這裡原是一間茶水室,後來被黃大年專門改造成學生的「造夢空間」。茶思屋的名字,是黃大年起的。提醒大家「慢下來,想一想」,所思之物,是他們所有研究的起點和歸宿。

每當科研進入困境,黃大年在辦公室和「茶思屋」間來回踱步時,他會想起這座地質宮的誕生:在籌備長春地質學院建校工作時,政務院財經委員會礦產地質勘探局副局長喻德淵向北京的李四光致函,詢問他的意見。李四光立即回信,勉勵喻德淵「今天人民要你做什麼你就做什麼」。

人民的需要,國家的需要,就是黃大年研究的起點和歸宿。談到這些,林君在空中比畫出一個點,然後一圈一圈畫出一個靶子,「國家需要什麼,黃大年就研究什麼,從這個原點出發去確定課題,然後再去組織團隊,分派任務……」

有趣的是,現實生活中,黃大年卻不愛用「大詞」。「下午喜歡小酌一杯」,「愛侍花弄草」,「KTV里的麥霸」,學生口中拼湊出的黃大年可愛、直率,甚至有點兒「孩子氣」。這跟人們想像中榮譽等身的學術大家相去甚遠。

「來,我帶你們做一次免費的足療。」有時候,黃大年會把學生從實驗室叫出來,帶頭脫掉鞋,在操場上健步如飛,將學生甩到身後。學生周文月至今還記得,那天傍晚脫掉鞋,光腳在操場上奔走時冰涼硌腳的感覺,那是緊張科研中難得的放鬆。

一次徒步游,路過遊樂場,黃大年看到學生想玩又不好意思開口,就帶著學生玩遍了所有項目。黃大年的學生、吉林大學2017級博士研究生喬中坤至今還記得,那天在遊樂場里,黃大年「開心得像個孩子」。

在科學的迷霧曠野,誰都是摸黑前行,赤子般的純真就顯得尤為可貴,孩童般大開的腦洞,有時卻成了仄巷中的轉機。黃大年舉著這柄「火把」,點亮了地質宮,照亮了黑黢黢的「深地」。

「咱們學校有學者參加南極科考,能不能研製全地形車,完成在極寒、溝壑、全時段極限條件下的通訊、交流和作業?」

「『雲端遠程控制』技術發展很快,能不能開發野外作業醫療看護車?這個目前在國內還是空白啊!」

「還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在南極內陸地區鑽取冰下基岩岩心,能不能在海洋資源與安全領域跟建設工程學院、環境與資源學院聯合做些事情?」

……

他的「孩子氣」有時讓人「難以理解」。

航空重力項目涉及經費1億多元,作為首席科學家的黃大年,卻沒有得到一分錢經費,但他絲毫不介意。深地關鍵儀器裝備項目經費4億多元,他沒有把眼光僅僅盯在吉林大學,放眼全國尋找適合的科研單位時,他主動給這些科研單位打電話,說要給他們經費,一起從事研究,當時甚至有人以為遇到騙子。有自認為和他關係不錯的專家找來,想替某研究機構「拉點兒經費」,他卻以一句「我沒有對手,也沒有朋友,只有國家利益」回絕。

他不懂「規則」。在公開學術場合的第一次亮相差點搞砸,在那天的評審會上,他的演講足足超時了一個小時,台下的專家視為挑釁。

楊振寧的好友庫蘭特夫婦在回憶楊振寧時說,在他們認識的科學家中,楊振寧是極少能與孩子平等交往、「有孩子般天真箇性」的人。

這彷彿是存在於大科學家身上的特質。黃大年也不例外,即使日程排得再緊,他也會抽出時間給中學生作科普講座,「用孩子們聽得懂的話,把自己的工作講給孩子們聽。」黃大年的講座似乎有一種魔力,「一場報告下來,很多孩子聽得血脈僨張,抱定了大學要念地球物理的決心。」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黨委書記黃忠民回憶說。

黃大年要把少年時的「天問」傳遞給這些稚嫩的大腦,開蒙啟智,更重要的是,他知道這些人就是未來中國科學崛起的脊樑。

喬中坤跟黃大年的第一次見面,就被他這樣「蠱惑」了。2010年喬中坤本科入學,在新生入學講座上,那一節的專業指導課主講嘉賓正是黃大年。

「你們知道什麼是航空物探?」

「航空物探就是坐在機場,一邊喝咖啡,一邊幹活,等咖啡喝完了,活也幹完了。」喬中坤第一次發現,「原來航空物探這麼酷」。從此,他跟如此「炫酷」的地球物理和如此「炫酷」的黃大年結緣。

同樣被「蠱惑」的,還有吉林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國家「千人計劃」特聘教授崔軍紅。她還記得,後來所有故事的發端,都從2010年那場歷時5個小時的深談開始。

同樣是吉大人,同樣旅居國外18年,同樣功成名就。在未見黃大年之前,崔軍紅就對這個師哥有惺惺相惜的感覺。一次偶爾的學術交流,讓當時還是美國康涅狄格大學教授的她再次踏上故土,回到母校。

「中國水下國門洞開」,黃大年語氣中的憂慮讓她難忘,跟黃大年從事的深地探測一樣,崔軍紅從事的水下通訊在國內也面臨著高端設備依賴進口的處境。

「回來吧,吉林大學要上天入海,母校需要你,祖國更需要你。」黃大年的語氣中有種讓人難以抗拒的魔力。閉門5小時的深談後,崔軍紅走出地質宮,天擦黑,卻心緒澄明,她打定主意回國。

後來她才知道,黃大年在下一盤很大的棋,「他要打造一個學術特區」。2016年,回國僅僅半年多,黃大年就統籌各方力量,打造了一個輻射地學部、醫學部、物理學院、汽車學院、機械學院、計算機學院、國際政治系等非行政化科研特區。

「大年的這個戰略設想涉及衛星通訊、汽車設計、大數據交流、機器人研發等領域的科研,可在傳統學科基礎上衍生出的新方向,有望帶動上千億元的產業項目。」現任吉林大學交叉學部副部長的「千人計劃」專家馬芳武說。

而支撐起這個特區的,是一批像黃大年一樣的歸國專家,王獻昌、馬芳武、崔軍紅……

「試問有誰不愛國!」崔軍紅說。黃大年那沒有任何雜質和計算的拳拳赤子心點燃了他們內心的衝動。「沒有『海漂』經歷的人,很難理解我們這些『海歸』內心的急迫」。

「中國需要黃大年們,黃大年們更需要中國」。

在吉林大學移動平台探測技術研發中心,「千人計劃」特聘專家、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殷長春,腰上纏著治療腰肌勞損的護腰,那是長年勞累的後遺症;當記者推開林君辦公室的門,發現他在座位上握著筆睡著了……

在之後的採訪中,不斷湧現的細節一遍又一遍確認著,黃大年並非「孤勇」,這裡有一群跟他一樣的「瘋子」。

「有一幫人在拚命,不是我一個人,一幫人全是這種心態,一幫『瘋子』,我們在一塊兒可熱鬧了。」黃大年曾這樣說。

歸去來兮

「那個趕時間的人怎麼突然閑下來了?」

那盞盈盈的燈光還亮著。

時針攏向24點,又是深夜。司機劉國秋焦躁地按著喇叭催促。燈光終於熄滅,咚咚咚,沉重腳步聲由遠及近。再過幾秒鐘,一個壯碩的身軀,拖著皮箱從樓里走出來,一臉抱歉:「劉師傅,辛苦啦!」

在最初的幾次碰面里,司機煩透了這個黃老師。

「這客人我不拉了,您另請高明吧!」他跟黃大年的秘書王郁涵抱怨著。因為經常出差,學校想給黃大年找一個專車司機,但拉了兩次,劉師傅就準備撂挑子,「哪有這樣的,每次都是最晚的航班,回到家都兩三點了。」

每次都要在高速路上演「生死時速」,每次都是在飛機關閉安檢閘機前一刻趕到,每次劉師傅的手機里都會收到一條「已經登機,劉師傅,謝謝」的簡訊。

漸漸地,劉國秋也好奇,這個黃老師到底在趕什麼呢?

是啊,黃大年這般追星逐日,到底是跟誰賽跑?

7年間,他每年平均出差130多天,最多的一年出差160多天,幾乎每次出差的日程都被安排得滿滿的。「最晚的班機」已經成了慣例,他總是在最後一刻合上電腦,下樓上車,等飛機平穩,再次打開電腦……

科學競爭只有第一,沒有第二。不管你付出多少努力,都有可能在這場爭分奪秒的競賽中被其他人領先一個身位,頂尖科學家都有這種不安全感,黃大年也不例外,他對時間的支配簡直是「吝嗇小氣」。

「真的沒時間。」每次讓黃大年填寫榮譽材料,黃忠民都會被這句話堵回來,「大年參加學術會議或講座,能準備十幾頁材料,但要讓他填報榮譽材料,半頁紙都找不到」。

黃大年辦公室最右側的柜子里,掛衣服的橫欄上掛滿了花花綠綠各種會議的胸牌,下面就是被褥,遇上科研攻關,累了他就在沙發上眯一會兒。

「肯定又是經過了幾個不眠之夜的奮戰。」這樣的黃老師,王郁涵再熟悉不過了。

沒人知道,黃大年把24小時掰成多少塊。

一撥撥記者進入黃大年生前的辦公室、實驗室,跟他並肩戰鬥的同事和學生談話,試圖拼湊出一張黃大年回國7年的年譜,可這張年譜始終沒能形成一個完整的閉環,它總是被分岔的線頭引向千頭萬緒。當我們凝視著黃大年辦公室里足以覆蓋整個牆面的2016年日程表時才發現,在許多時間點,他同時做著其他幾件事。

時間長了,劉國秋的厭煩逐漸變成了自豪——「隱約感覺他是個干大事的人。」他們成了朋友,就算是午夜在高速路上馳奔,他也覺得與有榮焉。有一天,黃大年問他,「能不能幫我開一輛卡車」,劉國秋的這種榮譽感達到頂峰。

「不許用手機捏照片(照相)。」開卡車前,黃大年告誡劉國秋。直到很久之後劉國秋才知道,那台卡車裝載的是固定翼無人機航磁探測系統工程樣機和「國家使命」。他所不知道的是,無數次晚上開車趕飛機、接飛機,那個「干大事的人」正在創造歷史,正在填補國內無人機大面積探測的技術空白。

這樣一個爭分奪秒的人,有時對時間卻是「揮金如土」:看到別的高校申報的課題是國家未來發展戰略急需的,黃大年會放下工作,幫助人家策劃項目、申請資金。

「應該在這裡安裝一個叫號器。」黃大年的辦公室寬敞簡單,一張大辦公桌上並排擺放著兩台顯示器,兩張辦公椅並列在辦公桌前。「來找黃老師的人,大多是為求教科學問題,或者商談技術解決方案。黃老師會讓客人跟他坐在一起,這樣便於在電腦前溝通。」王郁涵總是不忍帶他們去見黃老師,她知道,每每這時,黃大年會放下手頭的工作,一談就是兩三個小時。

最慷慨的,是對自己的學生。

在黃大年的筆記本電腦里,給每個學生都建了學習筆記和讀書報告文件夾,在開會休息時他通過郵件批閱。每次出差午休時間,他會通過視頻通話,給學生解答問題。喬中坤記得,無數次黃大年拖著行李和疲憊身體出差回來,第一站總是實驗室,檢查學生的學習情況。

「進的青澀出的才」。這是國家交給他的另外一項使命,「我是在為國家培養人才,馬虎不得。」黃大年常說。

2016年6月28日,北京青龍橋,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深部探測中心,黃大年作為首席科學家主持的「地球深部探測關鍵儀器裝備項目」通過了評審驗收。專家組一致認為,項目總體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這表明,作為精確探測地球深處的高端技術裝備,航空移動平台探測技術裝備項目用5年時間,走完了西方發達國家20多年的路程。

在場的評審專家無不對項目、對黃大年交口稱讚。可誰也不知道,他剛剛吃了速效救心丸。

黃大年是赴京前一天暈倒在辦公室的。「不許跟別人說。」這是黃大年醒後對秘書說的第一句話。

黃大年小心翼翼地把自己的疲倦和傷痛包裹起來,不讓學生、同事知道,更不讓國家知道。

不過,細心人還是瞧出端倪。

剛回國時,羽毛球場上的黃大年很生猛,「連打兩三個小時,我們這邊換了兩三撥人,他都不休息」。單位組織爬山,黃大年總是走在最前面。2016年開始,馬國慶發現,球場上黃大年的身影消失了,他暫停了一切體育活動,「他彷彿預感到什麼即將到來」。

在一場無人機航磁系統評審會上,黃大年帶著工作了一夜的倦容趕到測試現場,無人機轟鳴著起飛,在工作車裡,黃大年卻在蜷著身子打盹兒。黃大年的大學同學張貴賓看到那一幕忍不住落淚,「那一刻,他像極了一個疲勞過度的民工」。

如果將這場採訪提前兩年,學生和同事對黃大年的印象或許完全不同。「他渾厚有力的嗓音給人一種安全感,他像超人,似乎永遠有用不完的精力,把所有的事都包攬下來」。他像一棵大樹,學生同事都在這裡遮風避雨,跟他相處久了,他們會偶爾偷懶,「一個項目申請書改到沒有頭緒時,放到大年老師的辦公桌,反正第二天早晨醒來就改好了」。

對於周文月來說,這個「謊言」被拆穿是在1月4日傍晚,ICU那道重重的門開了,黃大年帶著呼吸機、眼睛半閉著被推了出來,他衰弱地喘息著。周文月從沒有見過這樣的黃老師,他如此衰弱,又如此真實。那個「超人」不見了。

劉國秋也發現,黃大年好久沒來坐自己的車了。「那個趕時間的人怎麼突然閑下來了?」劉國秋心想。他想看看這個坐了他幾年車的人到底做了些什麼。他用手機翻看黃大年的百度百科,一句一句讀下來,眼眶熱乎乎的,手機拉到最後一句,享年58歲。

「黃老師正在用這種方式跟我告別呢!」劉國秋眼淚決堤。那天是1月8日,黃大年永遠離開了地質宮。

短評

國之棟樑 學之楷模

星斗其人,赤子其心,黃大年秉持科技報國理想,在科技創新上只爭朝夕,在人才培養上兢兢業業,以敢為人先的敬業精神、甘於奉獻的高尚情操,鑄就了一座震撼人心的精神豐碑,為知識分子樹立了榜樣,為國人點亮了一盞心燈。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崛起,離不開知識分子的貢獻,時代發展也呼喚人才擔當。黃大年心有大我、至誠報國、忘我工作、無私奉獻,始終把敬業拼搏作為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用卓越成就詮釋了當代科學家精神,用實際行動詮釋了知識分子形象,用深沉大愛詮釋了教師本色,是當代海歸赤子科技報國的楷模,更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追夢者和築夢者。

強烈的愛國情懷是知識分子以身報國的動力之源,無論是家國危亡的戰爭年代,還是在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知識分子都是國家的寶貴財富。「只要祖國需要,我必全力以赴」「常思奮不顧身,而殉國家之急」……一定程度上說,正是千千萬萬個像黃大年一樣的優秀科技工作者,在經濟發展的主戰場、科技創新的第一線、服務群眾的最前沿奮力拚搏。他們有思想、有能力、敢擔當、善作為,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了強大的智力支持,以實幹撐起了科技強國夢。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黃大年詮釋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真諦,散發著積極向上的時代精神,是最好的說服,更是最好的引導。生逢這個偉大的時代,昂首闊步走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征程上,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樹立信心,向榜樣對標看齊,創造無愧於時代的業績。

記者:劉博智

編輯:隆絲竹(實習生)

來源:《中國教育報》2017年7月13日第01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報 的精彩文章:

有趣的古詩詞填空,你當年背的詩詞,都還給語文老師了嗎?| 禮樂詩書
史上最嚴「有償補課」治理措施!家長注意,教育部和這些地方都出大招啦!| 特別關注
有人說這件事很酷,其實是源於他們的堅守 | 直播
老師,冒死跟你打個賭:你的暑假計劃最多完成50%!不是自制力不夠,而是…… | 特別關注
這位體育老師當班主任亮了!讓學生從「恨」到無法割捨,這位「副科」班主任靠什麼逆襲?| 特別關注

TAG:中國教育報 |

您可能感興趣

給霧霾做透視、給分子拍電影,多項「黑科技」正密集推進
神奇的動物「透視照」
非人哉:熊孩子特異功能「透視」觀音!白澤:大士人帥路子野?
B站大佬再出視頻錘《絕地求生》主播開掛!X光雷達透視了解一下?
人高馬大的EJ竟穿「透視」出街,作為父親的籃球巨星魔術師表示無奈
搞笑漫畫:女兒的透視鏡
刺激戰場:可以卡透視bug的柜子,光子快修復吧!
網友看呆!《絕地求生》驚現透視BUG:無需開掛即可透視
美國科學家研究「穿牆術」和「透視眼」,可透過牆壁看到人體
神醫會透視,囂張更瘋狂。身懷一身高超中醫醫術的陳飛,靠著透視眼
X光透視科學解讀
爆笑校園:論一個大胖子作弊的重要性!旺財「透視眼」即刻分辨
透視轉博眼球,網友紛紛吐槽
通過AI 黑科技透視博物館的三大亮點!
絕地求生:神奇的洞穴躲在裡面,竟可以透視全圖
陳志朋又穿透視裝妖艷上鏡,究竟是博眼球還是特立獨行?
想要穿牆透視?細數現實中的那些「透視外掛」
內部結構究竟如何?熱門球鞋 X 光透視攝影欣賞
陳數將與雷佳音組「土特產CP」宣傳新劇氣質嫵媚 演員陶慧著「透視紗裙」博人眼球
從扇面展透視「錦灰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