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古仁人的「憂樂觀」

古仁人的「憂樂觀」

伊河由南至北,至龍門分大山為東西二山,龍門石窟分布於兩岸山上。東山之上有白園,為唐代詩人白居易墓園。園中有樂天堂,正門楹柱懸一副楹聯:「為生民憂直言極諫,得山水樂飲酒賦詩。」

白居易(772-846)弱冠之年聲名未振,即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折服詩壇領袖顧況。初登廟堂,銳意進取直言極諫,貞元、元和年間,倡新樂府,於敘事詩中加以議論,雖有違溫良敦厚之旨,但是對於社會現實的批判卻是有感而發,絕非隔靴搔癢之作,故多為聖上所悅。元和十年(815)宰相武元衡被刺身亡,白居易上疏請嚴緝兇手,被責為越職言事,後因其母看花墜井去世,而先前著有《賞花》《新井》之詩,被政敵做為證據誣告其有害名教,貶江州(九江)司馬。春風得意一朝淚灑青衫,從此自感天涯淪落,兼濟天下之志轉為獨善其身之心,任職每求外任以躲避朝中黨爭傾軋,詩詞亦轉向知足長樂之言,《秦中吟》之風旨從此不復存在。老來自號「醉吟先生」,又稱「香山居士」,與胡杲等八老終日歡宴,時人稱「香山九老」。

白居易年少時朝氣蓬勃,「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是其心有所憂,然而直抒胸臆,樂未嘗不在憂中。至老年暮氣索然,「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雖寄情詩酒,然而憂亦未嘗不在樂中。

白居易曾作《禽蟲十二章》,多自注「有所感」「有所悲」之言,而「蟭螟」章更是自注「自照也」,所以,白居易晚年之樂,不是發自內心之樂。

內心之樂是什麼?百年後的范仲淹(989-1052)給出了答案。范仲淹在《岳陽樓記》里,對逆境中的「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和順境中的「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均持否定態度,探究出古仁人之心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古仁人之樂是「後天下之樂而樂」。

何謂天下之樂?

范仲淹兩歲而孤,家貧無依。少年苦讀,五年未嘗解衣就枕,夜昏怠則以水沃面,食不給則啖粥而讀。」及仕,出將入相,身許天下:慶曆新政整頓吏治,「一家哭何如一路哭」的鐵腕手段,讓後之貪腐官吏聞之膽戰心驚;西北戈壁築城禦敵,換來西夏人「小范老子胸有百萬甲兵」,安寧邊陲數十年;詞開豪放一派,「將軍白髮征夫淚」的「窮塞主」之詞,羞殺歐陽修「傾賀酒、玉階遙獻南山壽」的書生幻想;生命將盡之時,范仲淹上《遺表》,所言依舊是勸諭仁宗「尊崇賢良,裁抑僥倖,制治於未亂,納民於大中」,而對身後事隻字不提。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范仲淹三度貶職,憂國憂民伴隨一生,但是他內心的歡樂或許也在這裡:未嘗因情隨事遷而動搖初心,少年立下的志向得以終生踐行。而白居易晚年對於憂與樂的焦灼,根源也是就在這裡。

范仲淹所說的「後天下之樂而樂」什麼時候才能實現呢?張橫渠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真正志在天下者,心中會有很多事情要做,是沒有時間思考這個問題的。

范仲淹墓地在洛陽城東南15公里萬安山南側,清幽靜謐,少了白園的喧囂。

洛陽勝跡雖多,惟牡丹冠絕天下,每年牡丹花開吸引觀者如潮。牡丹,相傳本自長安,因違抗武則天「百花冬日競開」的宣詔,被貶至洛陽。今人赴洛陽欣賞牡丹,多為追逐其嬌艷多姿,卻對其高潔孤傲的心性少有關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閣上書生 的精彩文章:

TAG:閣上書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