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孩子的懦弱,往往是父母造成的

孩子的懦弱,往往是父母造成的

圖片來源於網路

『問題描述』

我兒子三歲零三個月了,平時在家裡性格比較急。我有時候也會對他發脾氣,我對他發脾氣的時候,他也會吼我,說什麼讓警察來抓我,把我變成恐龍之類的。我也知道不該對他發脾氣,所以我也在努力地改自己的脾氣。但是,讓我很困惑的是,兒子和別的小朋友一起玩的時候卻表現得特別懦弱,不像在家裡對我一樣,敢吼我。有時候遇到別人搶他手裡的玩具,甚至把他推到在地,扯他的頭髮,或是非要拉扯他的衣服,拖他的書包,他不會去和別人爭,也不會反抗,只會哭著來找我,向我告狀。我會教育他讓他要學會和別人分享給,一起玩。他又不願意。我就說你實在不願意就不要讓別人搶走啊,別人拉你的衣服,你就把他的手扳開,別人打你你可以還手啊,可是他就是做不到,不會反抗,被別人搶了或是打了,還是只會哭著來找我。有一次他和別人玩,頻繁哭著來找我,我很生氣,就說他打你你可以還手啊,你比他高這麼多你還打不贏嗎?可是他說打不贏。我更氣的是,有時候他還會說我不該說這種話,打人不禮貌。但每次他被搞哭了,又來找我告狀。我都快崩潰了,不知道怎麼教育他才好。以前也從來沒有人教過他打人,或是還手,都是教他懂得分享和禮讓,現在很怕他一直都是這麼懦弱下去,容易吃虧被人欺負。我到底該怎麼引導他?

『孩子只敢家裡橫,對外卻認慫,是父母沒有引導他學會獨立思考,勇敢面對問題』

孩子敢在你對他發脾氣的時候給你怒懟回去,卻在被別人欺負的時候不敢反抗只會哭啼著來找你告狀。孩子的這種表現就是典型的『只敢家裡橫對外卻認慫』。孩子為什麼『只敢家裡橫』?因為他熟悉家裡的每一個人,已深深感受到家人對自己的溺愛,就算自己在家裡任性妄為也不會受到嚴厲的懲罰,那他有什麼理由不大膽,不敢頂你呢。而孩子為什麼『對外卻認慫』?因為家人在家裡過度為孩子包辦了很多本該由孩子嘗試去做的事情,造成孩子不會獨立思考如何解決問題,遇到問題只要跟家人急,家人就會很快幫自己解決。所以在家裡他才會表現得性格很急,因為他一急,肯定很快就有人會幫自己解決問題了。但是到了外面卻不一樣了,不僅別人不會著順著他的性子走,甚至還會過來欺負他。當孩子受到別人欺負的時候,由於自已還沒有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信心和能力,所以在面對別人欺凌時就表現得不知所措,很懦弱,只能按照自己在家裡的慣性思維去找家人告狀去,希望家人可以像在家裡一樣,能及時幫助自己解決問題。因此,造成孩子『只敢家裡橫對外卻認慫』的責任其實是在父母身上。是父母沒有引導好孩子在遇到問題時,學會獨立思考,學會獨立勇敢地面對問題。

圖片來源於網路

『讓孩子學會自己動手解決問題才能令孩子變得堅強勇敢』

如何引導孩子變得堅強勇敢?首先,父母要停止對孩子的過分溺愛,引導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讓孩子在親自動手體驗的過程中,發展自己獨立思考,獨立解決問題的動手能力,從而建立起自信,在下次遇到問題時就會勇敢面對,而不是只會一味地依賴家人。3歲多的孩子,除了可以自己吃飯睡覺,洗漱穿衣外,應該還可以幫助家人做一些簡單的家務了。所以,父母平時在家裡帶孩子的過程中應該引導孩子去參與更多家務事。比如,可以讓孩子學會幫忙倒垃圾,摘菜洗菜,擺放碗筷,拿衣架,收拾玩過的玩具,睡前整理好自己的床鋪等等。孩子在做家務的同時,一方面可以鍛煉其動手能力,以後再遇到一些簡單的問題可以自己解決,不再跟你急讓你來幫他解決。另一面也可以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當孩子身上已經具備一定的動手能力,並且經常能通過自己的能力去解決一些問題的時候,孩子在面對問題時內心自然會形成一種自信,會先根據以往的認知經驗去判斷是否可以自己解決,實在不行再尋求家人的幫助,從而形成一種良性發展,不再只會一味地找家人幫忙。除此之外,通過與家人的互助合作做家務,還可以增進孩子主人翁的精神以及與父母良好的親子關係。

『打人是不對,但為了自我保護而還擊就是勇敢』

另外,我不贊成向孩子灌輸一種『不能打人,打人不禮貌』的思想。這種思想容易誤導一些比較聽話的孩子以為,如果別人打了我,是別人的錯,是別人不禮貌。我不能學別人不禮貌,也不能對別人動手進行自我保護,就只能讓他們打,反正他們打了我之後會被爸爸媽媽或老師批評的。給孩子灌輸這種思想的人,我想問,假如你遇到一些歹人攻擊,難道你就只想著等警察或別人來打救而不去想辦法來自我保護嗎?求人不如求已。最後那歹人能不能被抓到?能不能受到應有的懲罰還不知道呢?學會自我保護才是對自己最好的保護。所以,我覺得父母在孩子遇到欺凌時一定要引導孩子先學會自我保護。主動打人是不對,但是如果別人先打我,我就要勇敢地回擊,要讓對方知道,我不是好欺負的。如果對方太強,打不過我就跑,或者尋求幫助。只有這樣,孩子才不會容易受到欺負,才會知道如何保護好自己。

『情景有事』

你可以給孩子講講《小帥公主不讓別人欺負》這個故事。通過故事的形式來引導孩子在下次遇到別人欺負的時候該怎麼去做。相信你和孩子經過一起討論故事中的內容後,孩子的印象會更深刻,在下次遇到別人欺負的時候知道該如何保護好自己。

《小帥公主不讓別人欺負》

小帥公主知道打人不好,打人不禮貌,所以別的小朋友搶她的玩具,打她,欺負她的時候,她都不會還手,也不會保護好自己,只會哭著過來找媽媽說:「媽媽,他們打我!」

有一天,小帥公主和媽媽在外面玩的時候,又被別人搶玩具和被別人打了。她哭著過來找媽媽說:「媽媽,他們搶了我的玩具,還打了我。」

媽媽安撫她說:「如果你不想和他們分享玩具,他們過來搶的時候,你可以像平時吼媽媽一樣大聲吼他們說:『這是我的,你們不能搶我的。』如果他們硬是要搶,那你就可以緊緊地抓住不讓他們搶,或者趕緊跑得遠遠的,不讓他們靠近。如果他們打你,你就可以打回去,不能站在那裡讓他們打,讓他們欺負你。他們是見了你好欺負,所以才會過來搶你的玩具,打你的。」

小帥公主想了想說:「但是打人是不禮貌的,而且我怕打不贏他們。」

媽媽說:「像他們那樣,主動來打你,是不對的,是不禮貌的。但是,如果是你被他們打了,你再打回去,那就不是不對,也不是不禮貌,而是在保護自己。敢於保護自已不被欺負的孩子才是勇敢的孩子。沒有人會說為了保護自己而打那些欺負別人的人是不禮貌的。相反,如果你被別人欺負了還不會還手,那別人只會說你沒用,只會被人欺負。那欺負你的人就會更加變本加厲地欺負你了。如果他們還來搶你的東西,打你的話,你試著勇敢打回去試試看,他們肯定以後都不敢再來惹你了。」

圖片來源於網路

小帥公主眨了眨眼說:「那我打不贏他們怎麼辦呢?」

媽媽鼓勵小帥公主說:「你看你也不比他們小,只要你不怕他們肯定會打得贏他們的。再說了,媽媽就在這裡,如果你實在是打不贏他們,那你就趕緊跑過來找媽媽啊,有媽媽在你還怕什麼呢?」

於是,小帥公主又回到剛才那個地方玩。

剛才欺負小帥公主的那位小朋友看到小帥公主回來了,又走過來想搶小帥公主的玩具。

小帥公主不讓他搶,還學著媽媽教她的大聲對那小朋友說:「這是我的玩具,你不能搶我的。如果你再搶,我就對你不客氣。」

那小朋友並不理睬小帥公主,伸手就往小帥公主的手裡搶。這回小帥公主果然緊緊地抓住自己的玩具死也不肯放手。

那小朋友見未能得手就開始用手打小帥公主。他沒想到小帥公主經過媽媽的教導後,終於不再怕他了,還學會了使勁還手。

那小朋友和小帥公主爭搶了一會後,發現不僅討不了好,還被小帥公主狠狠的打了幾下,於是便慢慢地放棄了繼續爭搶,遠遠地離開了小帥公主。

小帥公主第一次勇敢地打跑了欺負自己的人,很興奮地跑過來跟媽媽說:「媽媽,我終於打跑他了。他再也不敢過來搶我的玩具,打我了。」

媽媽很開心地說:「我都說我的小帥是最勇敢的,是不會讓別人隨便欺負的,是好樣的!不過,你要記住,我們主動搶別人的東西,打人都是不對的,也是不禮貌的。但是如果別人過來搶我們的東西或者打我們,那我們就可以勇敢還擊,這樣才可以保護好自己,才會讓別人覺得自己不可欺負,這樣別人才不敢過來搶你的東西打你了。」

小帥公主點頭說:「嗯——媽媽我知道了,我不會去搶別人的東西,也不會去打別人。但是,我也不能讓別人搶我東西,打我。我要做一個勇敢的孩子,我長大後還要保護媽媽。」

媽媽笑著說:「小帥真懂事!那媽媽等你長大後就讓你保護了!」

從此以後,小帥公主再也不讓別人欺負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帥公主 的精彩文章:

父母不要總是覺得孩子有問題,而忽視了自己的問題
生活條件優越,會造成孩子內心敏感脆弱嗎?

TAG:小帥公主 |

您可能感興趣

每一個懦弱沒主見的孩子,都是父母造成的!
語言是對孩子最直接的傷害 │自卑的孩子,都是父母造成的!
孩子的免疫力太差,往往是家長的這三個習慣造成的
孩子總是獨來獨往,造成孩子「性格孤僻」的原因,父母了解嗎
孩子的膽小,可能是父母不經意造成的
孩子的落後,是父母無視時間造成的
你骨子裡的自卑,可能都是父母的這5種行為造成的,建議父母看看
父母離婚,容易對孩子造成哪些影響?
家中有男孩子的,父母不要經常說這四句話,容易對孩子造成傷害
父母不要常和孩子說這十句話,很容易造成孩子自卑,影響孩子
父母要是對孩子做這兩件事,就會造成孩子走向極端,太可怕!
父母爭吵對孩子的未來會造成一生的影響
黃磊談教育:孩子在家蠻橫,在外卻是軟柿子,還不是父母造成的
你的孩子恐懼懦弱,是不是你自己造成的?
父母偏心,對兒女造成的影響
父母必看:一個強勢母親對孩子造成的巨大危害
母乳雖好,但這幾種情況下別喂,可能對孩子的身體造成傷害
孩子最害怕的四種父母,對孩子的心理造成了傷害
父母這幾種行為,易造成病態親子關係,孩子長大後會讓你失望
父母只關心孩子的學習成績,會對孩子造成什麼樣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