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淺議漢魏石經的文化底蘊和藝術精髓

淺議漢魏石經的文化底蘊和藝術精髓

【書理畫論】

淺議漢魏石經的文化底蘊和藝術精髓

周其全

書藝界均知,隸書分古隸、今隸兩類。作為隸書發展初期的古隸,亦稱秦隸,即戰國秦至兩漢初中期(約公元前221-公元前110年)的隸書。古隸結體稍為縱長而篆意尚存,波、磔不很分明。1980年在四川省青川縣城郊郝家坪發掘的戰國墓出土的「青川木牘」「湖北雲夢睡虎地秦簡」兩件木牘中,一件字跡清晰可辨,據考證為戰國時秦武王二年之物,先於秦始皇統一中國六十三年,這是目前所能見到最早的隸書。而中國西北出土的大量漢簡,像「流沙墜簡」「居延漢簡」「馬王堆漢墓帛書」等,絕大多數為西漢時遺墨,形態瀟洒,奔放自然,呈現出西漢書法藝術筆意多姿、眉嬌綺麗的神韻。今隸,亦稱漢隸,泛指東漢成熟期的隸書。從字形上體現出正方或扁方的特點,展現出左右開張、舒展、波磔分明的風采。這個時期遺留下來的珍品有墨跡,更有碑碣。碑刻諸如《張遷碑》《禮器碑》和《衡方碑》等等,可謂林林總總,奇縱恣肆,充分展露出東漢時期隸書儀態縱橫、百般絢麗的藝術魅力。本篇即對漢魏時的《熹平石經》和《三體石經》作深入淺出的探索和解析。

太學是中國古代學子的大學,其淵源始於西周。東漢是太學發展壯大時期。據說質帝時,太學生達三萬人。東漢及魏晉太學在洛陽城南開陽門外,其遺址位於今偃師市佃庄鄉東大郊之太學村。有關資料顯示,在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建議後,儒家文化被奉為經典,儒學被定為官學,所以必須有一部標準文本作為評定正誤的依據。鑒於此,東漢靈帝熹平四年(175年),議郎蔡邕、張訓、韓說,五宮中郞將堂谿典,光祿大夫楊賜,諫議大夫馬日磾和太史令單颺等人,集體上書漢靈帝,奏請正定六經文字,同時,這一建議得到宦官李訓等人的支持,並且奏請,獲許。

顯然,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碑刻經書、規範文字的藝術創造和宏偉工程。參與者們對選出的各種經書文本反覆核檢比勘,擇善而從,以確定五部經書的標準文本。然後由蔡邕等人筆蘸硃砂,「自書丹於碑」(《後漢書·蔡邕列傳》卷90)。再由藝人工匠依文鐫刻在統一定製的巨大石碑上。整個工程歷時九年,共刻石碑46座,全部碑文約20萬字。據《後漢書》李賢注引《洛陽記》載,碑文刻好後,立於東京洛陽城南太學門外講堂之前。講堂長十丈,寬二丈,兩面縱行豎立《尚書》《周易》《公羊傳》石碑28座;堂前南面橫立《禮記》石碑15座;東面縱行豎立《論語》石碑3座。每座碑高約1丈,寬4尺,上有瓦屋覆蓋,四邊有欄杆護圍,非常氣派。當時人們將這些碑刻經文稱為「石經」。為了與曹魏正始年間的碑刻經書相區別,後人又稱它為「熹平石經」(圖1)。「熹平石經」的刊立,可以說在當時出現了轟動效應,文人土大夫們本著對儒學經文的渴求與執著趨之若鶩,在學術界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力和凝聚力。《後漢書·蔡邕列傳》有言:「後儒晚學,咸取正焉。及碑始立,其觀視及摹寫者,車乘日千餘輛,填塞街陌。」

足可見,「熹平石經」歷史性的偉大發明,實踐了「文章典籍有其統宗,而學術人心得所規範」的舉措(章學成《文史通議·外篇一》卷6)。可以說是對典籍文體和文字進行雙重規範的先例,對後來曹魏時期的正始《三體石經》、五代時的《蜀石經》、唐文宗時的《開成石經》、北宋時的《嘉祐石經》、南宋時的《宋高宗御書石經》(《紹興御書石經》)以及《清石經》的啟迪和刊刻均產生了不可估量的歷史意義和深遠影響,對頌揚和光大華夏民族五千年歷史文化和人文底蘊起到了承上啟下、不同凡響的作用。

圖1 《熹平石經》拓片(局部)

《熹平石經》的內容,包括《詩》《書》《禮》《易》《春秋》五經,並《公羊》《論語》二傳。通常說法,《熹平石經》也稱《一體石經》。根據王國維考證,每碑一面約35行,每行75字左右,為標準的八分體隸書。如在漢魏洛陽城南郊太學遺址附近村莊出土過《熹平石經》多方,其中有《尚書》殘石二方。一石系1962年出土,地點在偃師縣佃庄公社東大郊大隊第十生產隊(亦稱太學村)。殘石兩面均有經文,上端是9.5厘米的空額,下為《堯典》《舜典》兩篇經文。陰面約長31厘米,寬36厘米,比陽面略大。經勘校為《舜典》《皋陶謨》《益稷》的部分校記。另一石,於1968年出土,地點同上,系《皋陶謨》《益稷》《禹貢》三篇的部分經文。6278殘石正面經文十二行,以第一行「明揚」二字,此經文當為《堯典》。

再以西安碑林藏《熹平石經·周易殘石》為例,《熹平石經·周易殘石》其中一塊呈斜方形殘斷面,高33厘米,寬56厘米,兩面均刻《周易》文一段。一面為《家人》至《歸妹》十八卦,存27行,共246字。另一面為《文言》和《說卦》,存11行,101字。堪稱為近年來在全國各地出土漢石經殘石中字數最多的一塊。據說:《熹平石經·周易殘石》於1920年代出土,起先為于右任先生購藏。幾經轉手,1952年由富平縣入藏西安碑林。《周易殘石》現存347字。毋庸置疑,《熹平石經·周易殘石》從經學和藝術方面而言,保存了《周易》的文化經典,為校正經學文字立下了汗馬功勞,同時也閃現出漢代書法藝術的絢麗光彩。清孫承澤《庚子消夏記》評曰:「東漢書學以中郞(蔡邕)為最,而石經尤其得意之作,故為『兩漢之冠』」。康有為《廣藝舟雙楫》載:「《石經》精美,為中郞之筆。」故宮博物院的馬衡為《周易殘石》跋文曰:「此誠曠代之瑰寶矣。」足見《熹平石經》顯示出儒家經文與書法藝術雙璧的藝術魅力。

誠然,《熹平石經》作為我國歷史上最早的儒家經典石刻本,為校對版本、規範文字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從此拉開了歷史上以多部經典文獻為內容的大規模刻石的序幕。況且,其精美的字體、嚴謹的結構也是研究漢代書法史的重要資料和寶貴財富。從出土的石碑經文可以看出,經文是漢代大書法家蔡邕等人用當時通用的隸書手寫的,絢麗的書藝為後來學習書法的人們提供了結構優美、氣勢磅礴的隸書典範。歷代研究書法的文人雅士均視石經拓本為藝林罕見之寶,並奉為圭臬。試以《周易》經石為例,其結構方正,字字中規入矩,一絲不苟,點畫布置之勻稱工穩,可謂筆法精麗、無懈可擊。換句話說,蔡邕「石經」用筆以方為主,方圓兼備,剛柔相濟,端美雄健,雍容典雅,銳氣內蘊,恢宏如宮殿廟堂。正如梁武帝《書評》云:「蔡邕書,骨氣洞達,爽爽如有神力。」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說:「兩漢寫字藝術,到蔡邕寫石經達到了最高境界……石經是兩漢書法的總結。」《熹平石經》集漢隸之大成,不僅在當時被奉為書法典範,而且歷代流傳,至深且遠。從書法史角度解析,漢字字體由隸變楷的過渡,《熹平石經》起到了橋樑的作用,石經的筆法神韻潛移默化地使隸書轉變為楷書的時機應運而生。

漢魏石經的另一品類《正始石經》(圖2),曹魏正始二年(241年)始立,共有經石28碑。據說當時此石經治好後立於太學門外《熹平石經》的西側。從出土石經顯示,《正始石經》經文石刻有《尚書》《春秋》和《左傳》(未刊全)三部經書。因碑文皆用古文、小篆和漢隸三種文字書寫,所以又稱《三體石經》。令人遺憾的是,《正始石經》的命運和《熹平石經》一樣,均遭受了自然或人為的「風雲變換「的洗禮,歷經當時達官顯貴者的捉弄。

關於《三體石經》的出土和遺存,唐宋時期有各式各樣的故事和傳奇。而羅振玉對《三體石經》出土的考察和研究活動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其在《魏三字石經〈尚書〉殘石跋》說:「正始石經《尚書·君奭》篇殘字百二十言,全字百有十,半字十有二。光緒中葉出洛陽,尋歸黃縣丁氏。三體石經之傳人間者僅此片斷耳。」據有關資料記載,民國十一年(1922年),洛陽再次出土三體石經《尚書·君奭》《尚書·無逸》《春秋·僖公》《春秋·文公》等殘石。《尚書·君奭》開篇為:周公若曰:「君奭!弗吊,天降喪於殷。殷既墜厥命,我有周既受,我不敢知曰厥基永孚於休。若天棐忱,我亦不敢知曰其終出於不祥。」以後不久,又得《尚書·多士》與《春秋·文公》經殘石,均系表裡書,這是迄今為止石經出土最多也是最重要的一次。

至於對《三體石經》的探索與研究,早在一千多年前便已開了題跋石經拓本的先河。郭忠恕《漢簡》卷七《略敘》便有「唐開元十三紙」的闡述。到了清代,統治者多方籠絡文人,獎掖學術,學風日盛,經學重新得到學者的重視。在這種風氣的影響下,《三體石經》又重新走進了文人士大夫的視野。對石經源流的考訂是這一時期學術界研究的熱點之一,其中成績卓著者主要有羅掁玉、王國維、杭世駿、王獻唐和章太炎等幾位先賢。碑文經章太炎考勘為邯鄲淳所書。

值得一提的是,《後漢書卷八·孝靈帝紀第八》載:「熹平四年春三月,詔諸儒正五經文字,刻石立於太學門外。」而到了《後漢書·儒林列傳》言:「熹平四年,靈帝乃詔諸儒正定五經,刊於石碑,為古文、篆、隸三體書法,以相參檢,樹之學門,使天下咸取則焉。」是誤以《熹平石經》為三體字。後來楊衒之《洛陽伽藍記》遂因之。固此,學界為文作章,引經據典應當謹之慎之,切莫人云亦云、隨波逐流,以免貽笑大方。

圖2《正始石經》拓片(局部)

小結

綜上所述,源遠流長、震古爍今的漢靈帝《熹平石經》和曹魏《正始石經》,堪稱為意趣濃厚的文化精髓和氣韻十足的書法藝術。也可以說是傳承我國傳統歷史文化的催化劑或里程碑。《熹平石經》是「一體石經」,堪稱為「館閣體」之濫觴。其刊刻在漢靈帝時期,反映了漢魏時崇尚「五經」儒家經典的哲學思想和治學態度,展示了辭賦家、書法家蔡邕的隸書風采;《正始石經》是「三體石經」,有古文、篆、隸三體,相傳書者為三國時期書法高手,有衛覬、邯鄲淳和嵇康等。此石經刻於魏帝曹芳時期。《正始石經》均刊刻有《尚書》《春秋》等文化經典,同時以三體書法形式展現了當時書法名家的藝術魅力。實踐證明,魏石經的歷史文化底蘊和書法藝術神韻,可稱為至高無上的藝術瑰寶,折射出了先賢們亘古未有的遠見卓識和藝術風采,必將彪炳史冊,流傳千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法報·書畫天地 的精彩文章:

手工時代的樸素與浪漫、筆墨行間的意趣
【當代名家】——韓步勇
【畫壇再回眸】——陳子庄
孫其斌國畫作品選刊
油畫民工系列之一

TAG:書法報·書畫天地 |

您可能感興趣

歷史悠久的根雕藝術文化
淺談廣告藝術和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精髓
黃龍玉藝術的文化體現
傳統文化的精髓和靈魂
香爐——藝術與文化的凝結
玉文化,中國文化傳統精髓的物質根基
寫意牡丹的文化底蘊與藝術魅力
淺談觀賞石中 奇石文化與玉文化的異同
藝術與收藏·文化和財富
古城文化與雕塑
寶石歷史文化之碧璽
西藏文化之建築藝術
茶文化與紫砂文化
香爐,藝術和文化的凝結
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筆尖下沉澱的藝術
華人文化日修德識郝敬堂專輯作品:精美的石頭會唱歌——石文化探訪
聊聊陶瓷的裝飾文化藝術
國瓷文化藝術·瓷器的小魅力
文化精品陶瓷傳承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