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目單,也要樹立「精品意識」
張爍 (博士、北京教育學院講師)
隨著國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大眾的精神需求也與日俱增,導致我國的演出市場空前繁榮。各種類型的音樂會目不暇接,使得音樂專業工作者以及愛樂人都把欣賞音樂會當做一道重要的「精神大餐」。無論演出是獨奏還是合奏,聲樂還是器樂,一份製作精良的節目單會給精彩的演出錦上添花,因為它不僅僅是節目順序的介紹,更是讓觀眾深入地了解每一部作品的來龍去脈,甚至通過節目單的設計可以看出演出策劃者對於本場演出的態度和投入。
在中國的樂評文章中,常見於對於表演者(演奏、演唱或指揮)、創作者(作曲或創編)以及唱片的評論,但對於演齣節目單的文章卻寥寥。七年前,王紀宴先生髮表在《音樂周報》上的《節目單,何時告別山寨?》算是一篇肺腑之言,儘管只是感想性文字,它的意義也許在於「零的突破」。本文將試圖詳細地給現今音樂會節目單「挑刺兒」,目的並不在於吹毛求疵,而在於探索如何擺脫「印刷精美和外表的豪華反襯齣節目單的構思之草率和內容之貧弱」(楊燕迪語)這一現象!
節目單的製作儘管屬於整個演出活動的細枝末節,但它作為一種傳播音樂文化乃至音樂理念的手段,卻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放眼國外,筆者收集過紐約卡內基音樂廳、林肯表演藝術中心、義大利斯卡拉歌劇院、英國皇家艾爾伯特音樂廳、奧利地維也納金色大廳等節目單,它們往往在外表上並不華麗(與我國動輒四五十元的「豪華」節目冊截然不同),但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頁數多!注意,人家幾十頁的節目單除了頭尾幾頁的商業廣告之外,基本都是與本場音樂會曲目相關的信息,更為難得的還包括了作曲家的評論、演奏家的感受以及音樂學者們的觀點,讓觀眾在演出之前就對要欣賞的曲目做了較為深入的了解。
由於筆者身在北京,因此就以中國音樂藝術表演的最高殿堂——國家大劇院為例,看看我們的節目單都有哪些還值得改進的地方(下文中凡涉及具體演出場次的都是國家大劇院音樂廳的演出)。筆者必須說明一下,放眼全國,大劇院節目單的質量(從內容、編排和裝幀來說)相對是最好的,筆者如下的文字只是希望它在今後能做得更好!
一、節目單內容的問題
首先,專業術語的錯誤
對於曲目的介紹,音樂術語的使用是避免不了的。術語具有專業性,因此準確成為術語使用的核心要求。很多情況下,音樂術語的複雜在於一個大概念中包含了許多的小概念——比如「奏鳴曲式」是一個大概念,在其之下又細分成「典型奏鳴曲式」、「倒裝奏鳴曲式」、「迴旋奏鳴曲式」、「省略展開部的奏鳴曲式」、「以插部代替展開部的奏鳴曲式」以及「雙呈示部奏鳴曲式」等等概念,每種類型都有其確切的含義及特徵,也都有相應的作品實例。因此在節目單上介紹作品結構之時,要對觀眾負責,更要有專業人士的把關,切不可在「度娘」上下載一段了事。
在2012年12月1日李雲迪的《貝多芬:月光·悲愴·熱情》獨奏音樂會的節目單中,對《月光奏鳴曲》第一樂章的結構稱為「模糊的奏鳴曲式」!筆者在高校講授曲式課有近10年的時間,還第一次聽說「模糊的奏鳴曲式」這一稱謂,也許作者想表達的意思是非典型結構不好歸類,但這種自創術語的行為實在不可取。況且,第一樂章奏鳴曲式結構的特點非常清晰,一點都不模糊。曾幾何時,很多專家學者在看音樂會時,基本不看節目單,理由是「猛地一看不咋地,仔細一看還不如猛的一看」!這話固然有些損,但如果能夠盡量避免音樂專業術語的「硬傷」,整個節目單的質量就會有不小提升,其實做到這些也並非難事。
其次,曲目介紹模式的千篇一律
這是當前國內節目單最致命的問題所在!面對一部作品,介紹文字99%秉承「背景+總體介紹+分段介紹」的模式,而具體內容也無外乎從網上或者音樂欣賞讀物上摘抄下來的。這種形式對於劇院來說確實省事,但這樣的節目單沒有任何「溫度」,冰冷的文字,機械的分析誰也不會愛看。我們可以對比一下2012年12月16日舊金山交響樂團訪華(托馬斯指揮)的節目單和2015年12月4日馬林斯基交響樂團訪華(捷傑耶夫指揮)的節目單,兩場演出都有拉赫瑪尼諾夫的《第二交響曲》,舊金山版的節目單刊登了美國著名音樂學家邁克爾·斯坦伯格的曲目解說,從創作動機、寫作風格、樂器運用、材料來源等等方面解讀這部作品,字裡行間帶有強烈的感情色彩,讀之令人動容。而馬林斯基版的節目單則「簡潔」很多,在一小段背景介紹以後直接以四個樂章曲式結構與調性的羅列結束。兩份節目單的內容對比來看,高下立分。
其實,很多音樂廳或劇院都有自己的「曲目庫」,印製節目單時直接從「庫」中調出介紹文字排版即可。筆者並不反對「拿來主義」,更不奢望每次演出都請專人重新撰寫曲目介紹文字,但「庫」中已有的文字要經得起推敲,要杜絕知識性錯誤,更要有「溫度」!這樣我們的節目單才真正能有可讀性。
再次,演出形式與實際不符
這種情況雖然並不常見,但屬於及其嚴重的失誤,劇院與演出團體均有責任。有相當多的時候,演出團體所提供的作品介紹或者演出信息(包括此曲作家、歌詞及演出形式)就並不準確,在印製節目單時劇院直接複製拷貝,至於具體內容根本不管。在2016年10月18日的《「百年振邦」—紀念雷振邦誕辰100年》音樂會上,一曲《蝴蝶泉邊》宛如天籟,但節目單上卻赫然印著「女聲獨唱《蝴蝶泉邊》,演唱者:青年歌唱家鄧榮、張全」!難道長影樂團的撰稿人員分不清「女聲獨唱」與「男女對唱」的區別?答案顯然是否定的。相似的失誤也發生在《只有山歌敬親人》和《心想唱歌就唱歌》(電影《劉三姐》中的兩首插曲),節目單上把它們的演出形式都寫成「女聲獨唱」,但實際這兩首歌曲在演出時候有合唱團的加入,根本不是「獨唱」,應為「女聲獨唱與伴唱」才準確。在一份節目單中能夠連續出現此等低級錯誤,讓我們不得不懷疑究竟是撰稿人員的不敬業也是演出方對這場音樂會的不重視。
二、節目單設計的問題
最不能原諒的就是作曲家和作品的「被遺漏」
對於一份音樂會節目單來講,演出信息的完整和準確應是最基本的要求,而演出信息中最主要的莫過於創作者和表演者,對於他們的介紹理應詳細。若要遇上紀念性音樂會,對於被紀念者的介紹則更應突出。上面提到的《「百年振邦」—紀念雷振邦誕辰100年》音樂會的節目單中,對於雷振邦的生平只草草兩句,甚至連作曲家的生卒年都沒有標明,且所有曲目也沒有介紹,全然不見對老一輩音樂家的崇敬和懷念之意,不知藝術總監雷蕾女士對如此的節目單製作有何評價。與雷振邦音樂會「異曲同工」的還有2015年4月3日的《龍聲華韻——王酩紀念音樂會》,不但沒有作曲家的生卒年的提示,並且下半場的所有聲樂作品沒有介紹。也許主創人員覺得這些聲樂作品大家都耳熟能詳,故而不做介紹?但筆者認為這個理由絲毫站不住腳,因為總有年輕的觀眾,總有不熟悉的觀眾,對於演齣節目的介紹是一份節目單的核心要素,沒有了它,筆者不知道這份節目單還有沒有存在的必要!
有的時候表演人員的「被遺漏」
對於表演人員來說,原則上大家都為一場音樂會奉獻了自己的力量,理應在節目單上得到同等的待遇和尊重,但事實上由於有「腕兒」的存在,造成有名氣的演員介紹多,沒名氣的演員介紹少(甚至不介紹),這造成了對演員的不公平。在2016年11月26日《天地回聲——郭文景交響聲樂作品音樂會》中,一共有8位領唱、領奏人員,結果節目單中卻只介紹了七位(唯獨竹笛陳昀穎沒有介紹),這裡筆者更願意把其解讀成文字編輯的疏漏而並不是有意為之。這種現象在當前中國演出的節目單中絕非個別,應當引起重視。
板式設計的凌亂與不統一也是硬傷
這種情況更多地反映在國內樂團的節目單上,表現在字體的問題以及排版的問題。相對於前幾種問題而言,儘管是個較為「低級」的問題,但它也關乎節目單的質量。在2012年10月27日《自新大陸——國家大劇院音樂廳管弦樂團音樂會》節目單的「曲目安排」中,上半場曲目名稱是黑色字體,獨奏是黃色字體;到了下半場變成曲目名稱是黑色字體,而各個樂章名是黃色字體了。而在英文翻譯中,上半場作曲家名是正體,作品名是斜體;而下半場就全是正體了。
字體的不統一,讓觀眾看起來難受,而板式的不統一也同樣不舒服。在2016年10月30日《龍聲華韻——「禹王之水」音樂會》中,節目單被設計成中英對照的形式,這本來是件好事,但不知為何,之前樂團、合唱團、指揮、作曲和歌詞均中英對照,但後面的作詞、獨唱和朗誦卻只有中文介紹,沒有英文翻譯,造成節目單前後風格不統一;並且由於排版的失誤,使得「北京西城區展覽路第一小學金帆合唱團」沒有英文介紹的地方了,只得草草幾行中文簡介完事。
以上六點問題是較大問題,其他諸如錯別字、病句、標點不規範以及語義不通順等等「小」問題不一而足,由於篇幅所限,在此就不一一列舉了。那麼,一份體例和內容都較為完備的節目單應當具備哪些要素呢?
三、一份高質量節目單應具備的因素
一份高質量的節目單,是音樂會縮影甚至也是愛樂者的一段寶貴的記憶。好的節目單不僅僅具有宣傳功能,有的也具有收藏價值。關於節目單的要素,長期以來並沒有統一標準,這裡以筆者自身的經驗略談一二,也是拋磚引玉,並非定論。
先是必備要素,它包含四個方面:演出曲目順序表、創作者介紹、曲目介紹以及演出人員/團體介紹。應該說這四個部分沒有什麼可質疑的,也是一份音樂會節目單的基本功能。這裡再啰嗦一句,實際演出時若與節目單的順序表不一致或臨時有增刪,則應在演出前提前說明以示對觀眾的尊重(很多音樂會並不說明);創作者的介紹包括了作曲、編曲或者創編(很多聲樂作品旋律創作者和編曲者並非一人,但他們的作用都非同小可,應同等對待);演出人員(尤其團體演出)時,要注意不要遺漏重要的表演者(獨唱、領唱、獨奏、領奏、重要的伴奏、伴唱以及合唱指揮)。
再是選備要素,真正使節目單從宣傳品檔次提升為藝術品檔次的,是下面的要素:
首先是專家導語。這在歐美國家的節目單中經常出現,通常會邀請一位業界的專家,對音樂會整體的理念、演出的背景、曲目的安排、演員的聘請乃至特殊的意義做一個半專業性的引導,其身份像一位「導遊」,帶領觀眾進入演出,走進音樂。近年來,國內的一些節目單也開始嘗試著如此運作,比如中國藝術研究院的王紀宴先生為2015年12月3、4兩日的《浪漫與狂想——捷傑耶夫與馬林斯基交響樂團》的音樂會節目單撰寫了《聆聽拉赫瑪尼諾夫,走進俄羅斯靈魂》一文;中央音樂學院的蒲芳先生為2016年4月8日《歷史的回聲——中國交響樂早期作品專場音樂會》的節目單撰寫了《百年交響夢,今朝再輝煌》一文。這些嘗試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提升了節目單本身的專業性。
其次是英文翻譯。目前知名國外樂團(如柏林愛樂、維也納愛樂、倫敦交響樂團等)的訪華演出,節目單設計均為中英翻譯;國內三大樂團(國交、愛樂和上交)的常規演出季中,節目單都設計基本為中英對照,這是一個可喜的現象。中英對照的節目單對於外國觀眾而言重要性不言而喻,即便沒有外賓,它對於樂團或者劇院來說,也建立了國際化的宣傳形象。
再次是作品影響。這一點對新作品音樂會尤其重要,收集一些業內專家的評語、題詞,專業學者的評論,報刊雜誌的宣傳等等,這些對於觀眾來說可以多角度地了解即將演出的作品,也在節目單本身的介紹功能上更加錦上添花。
最後是藝術團體職員表。這在國外的節目單中屬於「必備要素」,也是慣例。在節目單的最後將所有參與本場演出的人員集體亮相,包括樂團成員、合唱團成員、行政人員和劇務人員,旨在對於他們勞動和付出給予尊重與肯定。這種風氣值得國內院團繼承、借鑒。
總而言之,節目單雖然是整個演出活動的細小側面,但它是觀眾接近院團,感受音樂的一張「名片」;其設計的成功與否儘管不直接影響演出的質量,可是會影響觀眾的欣賞心裡。一份製作精良的節目單同樣會給人以美的享受。筆者收藏了一份2016年4月9日《中國交響樂之春——炎黃風情》的節目單,其製作堪稱完美。這份節目單沒用銅版紙,沒有豪華的裝幀,沒有炫目的設計,但它不但具有上述的所有要素,而且作曲家鮑元愷還專門聘請美術大師李志強、李志國兄弟給24首民歌的每一首作品創作了相關的插畫,使得這份節目單不僅僅介紹了聽覺的文化,還有視覺的享受,更彰顯了民族藝術風格。
樹立「精品意識」的口號已經提出很多年了,近年來在音樂圈內無論編創、表演還是製作都有了不小的進步,我們的節目單過去有著開本超大、紙張超厚、價格不菲,內容粗陋的特點(尤其著名團體訪華或者某些所謂「大製作」的節目單),今後不能再讓其「金玉其外,敗絮其中」,要在理念、內容乃至設計上真正做到「精品」,這樣才與不斷發展的演出市場相適應。
我們將計日而待這一天的到來!
本文為作者獨家授權刊發。
編輯:田薇
國音愛樂
投稿及合作
TAG:國音愛樂 |
※收藏要有精品意識
※精品盆景的基本要件必不可少
※小紅書給你推薦的不一定是精品,但這款產品一定是真精品
※禪意翡翠精品掛件欣賞品質高工藝不錯,一看就移不開目光啊
※挑選精品文玩核桃要小心它是不是整形過
※精品就是精品
※你們要的核雕精品重器,核藝出品必屬精品!
※精品盆景欣賞,造型很有特色,這樣的盆景作品你喜歡嗎?
※說精品,什麼是精品
※裂牆推薦,喜歡粉色的你就不要錯過了,這幾件精品一定適合你
※提到精品酒店,你一定要知道這個品牌!
※盆景欣賞:觀賞效果極佳 樹姿自然 走勢非常棒 濃縮的精品力作
※關於精品咖啡,你需要了解這些!
※淘精品崖柏的幾大謹記,一定要熟知
※精品盆景可以看
※自然水景的魅力,誰玩誰知道,幾個精品自然水族造景案例。
※淺析盆景精品六要素!
※變性成功的明星,金星只算「成品」,她才是真正「精品」不可思議
※精品咖啡是不是一門好生意?
※難得一見的人體素描,都是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