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巴黎出發:路易威登基金會開館三年與中、俄、非連線的跨文化藝術版圖
路易威登北京 Espace 文化藝術空間的開幕展覽,知名德國藝術家格哈德·里希特(Gerhard Richter)作品展於6月29日正式面向公眾開放。展覽活動以路易威登基金會的「Hors-les-murs 牆外」項目框架策劃,在東京、慕尼黑、威尼斯與北京路易威登 Espace 文化藝術空間中,展示基金會尚未公開的館藏,希圖實現路易威登基金會走向國際、向世界傳播藝術之美的願望。
「藝術沒有過去與未來之分。」路易威登基金會主席伯納德·阿諾特(Bernard Arnault)曾引這句畢加索之言總結路易威登基金會的收藏與展覽理念。對當代藝術的支持與推廣是路易威登基金會致力的方向,而「正如路易威登集團所賴以為基的價值觀——基金會會透過歷史的角度去審視當代創造」 ,對當今的藝術界產生深刻影響的20世紀藝術,亦是館藏及展覽中的重要脈絡。
基金會開幕伊始,路易威登基金會藝術總監蘇珊·帕傑(Suzanne Page?)即為博物館的長足發展制定了計劃。帕傑寫道:「路易威登基金會持續不斷形成的館藏主要是自上世紀60年代始的作品,隨後當代的作品也陸續入選。這一收藏系列既不追求客觀性,也不追尋公共收藏所集的綜合性,而是充滿激情,並試圖分享某些作品帶來的衝擊和美——此類作品能夠打破規則並重構我們和世界的關係。
因此,路易威登基金會的收藏主要遵循了情感的指引,這種指引從一種知覺立場出發,沿著四條線索行進:主觀性的表現主義、冥想性、波普和音樂/聲音。」
開幕展覽的首個階段聚焦於對蓋里建築設計的探索,觀眾在同步展出的藝術作品中可初步領略基金會對藝術的特定選擇。第二及第三階段的開幕展則將基金會的藝術願景充分延展,以阿諾特為基金會的收藏及展覽所描繪的視野為重點:通過奧拉維爾·埃利亞松個人作品展及呈現20世紀上半葉經典藝術的群展,分別展現了基金會的當代與歷史視角。
▲ 路易威登基金會第二階段開 幕展「聯繫」現場,為奧拉維爾·埃利亞松的個人作品展
第二階段開幕項目的壓軸展覽「聯繫」(Contact)是藝術家埃利亞松自2002年法國展以來的第一次個展。藝術家在基金會內部建立了一個「宇宙」,探索了「自我、空間與宇宙」之間的關係。埃利亞松以鏡面作為空間構型的主體,延續了其以往對「光」與「天象」的探索。在漆黑的空間中,變幻的光影模糊了日常的空間向度,觀眾彷彿身處太空,並為面前的斗轉星移所震撼。談到基金會對當代創作的審視標準,阿諾特說:「這些當代藝術家由於善於發現和感受這個充滿疑問、混亂與情感的世界,因而創造了這些作品。這不禁讓人想起埃利亞松驚人的藝術魅力。」
▲ 著重展現20世紀經典藝術作品的第三階段開幕展「激情之匙」現場
「激情之匙」(Keys to a passion)是路易威登第三階段開幕展的主題 。愛德華·蒙克、克勞德·莫奈、亨利·馬蒂斯、阿爾貝托·賈科梅蒂、安迪·沃霍爾......這些20世紀藝術史上重要人物的經典之作皆在展出之列。展覽通過四個精心織構的序列探索了基金會的四條展藏主線。
自開館展之後,路易威登基金會舉辦的三場重量級展覽,將法國藝術界與中國、俄羅斯及非洲連線,逐步構建起一個具有國際性聲譽的跨文化藝術版圖。這些規模空前的展覽之所以能夠成功舉辦,與路易威登基金會與來自俄羅斯、美國、中國、歐洲、南非等全球多家重量級博物館的通力合作有著莫大的關係。路易威登基金會所呈現的一系列著眼於「他者」文化的展覽,都在反思著:作為一個當代的西方藝術機構,如何對今日世界的地緣政治現實發出質詢,甚至促成改變。
2016年1月,路易威登基金會在巴黎呈現「本土:變革中的中國藝術家」展覽。此次展覽是路易威登基金會首次針對某一地域所組織的展覽,也是十多年來中國當代藝術首次在法展出。展覽彙集了12位生活在中國大陸且生長於60、70、80不同世代的藝術家。以漢語拼音書寫的「本土」(bentu)為展覽標題,暗喻著對「標籤」的顛覆。展覽所呈現的多樣化面貌,打破了西方觀眾腦海中既成的中國形象。
2016年10月,「現代藝術經典圖像——史楚金收藏展」是20世紀初著名藝術贊助人、專註於法國現代藝術的俄國收藏家謝爾蓋·史楚金的個人收藏,自1948年被分散後的首次重聚。展覽展出了130件法國19世紀末、20世紀初具顛覆性的前衛繪畫作品,包括亨利·馬蒂斯作品22幅、巴勃羅·畢加索作品29幅。該展覽的參觀總人數達120萬,一舉奠定了基金會在藝術文教領域的國際性聲譽。
目前正在路易威登基金會舉辦的「藝術/非洲,新工作室」,是巴黎首次大規模呈現知名收藏家尚·皮高齊(Jean Pigozzi)的非洲藝術品收藏;展覽由皮高齊收藏、聚焦當下南非藝術創作力的「在場」展,以及基金會收藏的非洲藝術作品三部分構成。這一展覽延續了基金會對收藏史的挖掘,及對特定區域藝術的「祛魅」探索,呈現出複雜多樣的非洲當代藝術場景。
▲ 巴黎路易威登基金會外景
路易威登基金會坐落在巴黎市布洛涅森林(Bois de Boulogne)中的遊樂園(Jardin d』Acclimatation)內。基金會的落成,復興了這片曾經一度沉寂的自然遺產。作為弗蘭克·蓋里輝煌建築生涯中近年最重要的作品,路易威登基金會無疑是世界各地建築愛好者們的嚮往之地。
蓋里以馬塞爾·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時代的玻璃花園庭院建築為靈感,以12片帆狀玻璃結構構成建築的主體,特殊的半透明外觀反映著變幻的天空與公園內流動的自然,同布洛涅森林這個巴黎重要的歷史與文化區域的過去與當下相互呼應。整個建築佔地1.1萬平方米,包括7000平方米的公共空間。其中,設有11間展廳,用於展示基金會的館藏、藝術家捐獻品,並舉辦臨時特展,此外建築內還設有一間可容納350座的模塊化設計的禮堂,用於呈現音樂及現場藝術項目。參觀者在一覽展品之後,可以在露台上俯瞰巴黎的景緻:從艾菲爾鐵塔到圃龍林苑(Bois de Boulogne),從公園的鴿塔到拉德芳斯的高樓大廈。
▲ 丹尼爾·布罕基於路易威登 基金會建築創作的作品《Observatory of Light》,基金會的玻璃帆篷被覆蓋上濾色片
如巨大飛艇般的流動外形與僅採用間斷玻璃牆面的「透明性」正是這一建築的最大特點。在這個「不設圍牆」 的博物館中,參觀者既可以在展覽區看到藝術作品,也可以通過玻璃帆片之間的空隙欣賞到藝術的蹤跡。蓋里在談到這一項目在他職業生涯中的特殊性時說道:「我從未設計過任何一個完全類似的建築,路易威登基金會這個項目的複雜程度是十分罕見的,從技術層面來講, 我們探索了一些很難用玻璃實現的東西。」
▲ 奧拉維爾·埃利亞松為路易威登基金會開館特別創作的特定場域裝置《視野之內》
阿諾特在2014年10月路易威登基金會開館時說道:「事實上,弗蘭克·蓋里設計的建築物是路易威登基金會的首個藝術宣言。」基金會的開幕展覽即圍繞蓋里及其所打造的這一建築傑作展開。在回顧蓋里以往建築傑作的同時,展覽對蓋里及其事務所在運作路易威登基金會項目時所涉及的所有資料進行了徹底的挖掘:從最初的草圖到最早的概念模型,從建築結構的數字演示實驗到構成項目的「帆篷」 原型……淋漓地呈現了蓋里構建路易威登基金會的創意歷程(這一展覽的精華部分,曾作為首個「Hors-les-murs 牆外」 項目,於2015年6月巡展至北京)。(撰文/TANC)
*本文圖片均由路易威登基金會提供
※圖書館猿の閑值001 小鷹 Osprey Pulsar 脈衝星 30L 雙肩背包
※亂試珠寶有風險,究竟珠寶該怎麼試戴怎麼養護?
※等母豬從樹上長出來
※又見的夏日食光
※紐約地鐵故事 53
TAG:輕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