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漲知識,告訴你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地域分布

漲知識,告訴你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地域分布

我想很多人讀史書時,對於說到國家之間或地形時,多是只知道個大概,並沒有完全的解析和說法,今天來說說春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的地域分布,喜歡大家可以喜歡。

春秋時期,周平王元年(前770年)—周敬王四十三年(前476年),孔子將魯隱公元年(前722)到魯哀公十四年(前481)的歷史修成了一部史書 《春秋》,後人就把這一段歷史稱為春秋時期。據史書記載,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間,有三十六名君主被殺,五十二個諸侯國被滅,有大小戰事四百八十多起,諸侯的朝聘和盟會四百五十餘次。連續不斷的戰爭給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也引起中小國家的厭倦,加以晉楚兩大國勢均力敵,誰都無法吃掉對方。於是由宋發起,於周簡王七年(前579)和周靈王二十六年(前546),舉行了兩次弭兵會盟,從此,戰爭大大減少。春秋有幾百個小國,但具體多少,估計永遠是一個謎。春秋初年,大小諸侯國見諸經傳的有一百七十餘個(有說一百二十八個),然其會盟、征伐事迹彰彰可考者,不外齊、晉、楚、秦、魯、宋、衛、燕、陳、曹、蔡、鄭、吳、越等十數國。

群雄紛爭,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相繼稱霸,史稱「春秋五霸」。(一說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春秋時期,諸侯國主要是位於今天山東的齊、魯,位於今天河南的衛、宋、鄭、陳、蔡,位於今天山西的晉,位於今天北京及其周圍地區的燕,位於今天陝西的秦,位於今天河南、安徽南部和兩湖的楚,位於今天江蘇中南部的吳和位於今天浙江一帶的越。這些比較大的諸侯國憑藉其實力,用戰爭來擴充領土,迫使弱小國家聽從他的號令,並互相爭奪,形成了諸侯爭霸的局面。

一、楚國地理環境

東起今四川省東端,包括湖北省全部,兼有今湖南省東北部、江西省北部,安徽省北部,陝西省東南部,河南省南部,江蘇省的淮北中部。全境北面和秦、韓、 宋、鄭接壤,東面是越,西和巴接界,南面是百越。楚國國都是郢。之後楚國攻 滅了越族的揚越,即南越,奪取了今廣東、廣西以及江西南部、湖南南端一帶。 在公元前447年,滅亡了蔡(今安徽省壽縣)。公元前445年,滅亡了杞(今山東安邱東北),並且後來還吞併了越國,宋國,成為戰國最大的諸侯國。 在楚國北部建有楚方城,即長城,東半部建於春秋時期,從魯關(今河南魯山西南魯陽關)起,向東經過今魯山東南,到親水,在折向東南,到達陽,形成矩 形,這是一道利用山脈高地連接親水和水的堤防築成的。到戰國楚頃襄王時 期,又開始擴建西半部,從魯關向西, 東北連翼望山,南向到達穰縣,又形成一個矩形,所以稱為楚方城。 另外,在楚國北部邊境設有冥覬、大隧、直轅三座要塞,東部設有昭關,西面設 有關,東北部設有符離塞,南方設有無假關,西南邊境設有厲門塞,此外還在 郢都以南靠近長江地帶設有木關。 地方郡縣: 宛郡:楚悼王時期設置,因地名宛而得名,以今河南南陽為中心,東南到息縣。 漢中郡:楚懷王時期設置,丹陽之戰被秦國奪取,因漢水得名,轄有今陝西東 南、南到湖北西北。 新城郡:原為韓國地區,後為楚國奪得,楚懷王時期設置,因地名新城得名, 轄有今河南伊川一帶。 江東郡:楚懷王滅越後設置,因地區名江東而得名,轄有今安徽東南部、江蘇 南部以及浙江北部。 黔中郡:楚威王時期設置,因黔山得名,轄有今湖南西部、貴州東北部。 巫郡:楚懷王時期設置,因巫山得名,轄有今湖北清江中、上游和四川北部。 二、趙國地理環境 自今陝西省的東北部,過黃河由今山西省的中部,伸向東北部和東南部,兼有 河北省的東南部,並涉及今山東省西邊的一角和今河南省的北端。全境東北和 東胡、燕相接,東面和中山、齊相接,南和衛、魏、韓交錯相接,北和林胡、 樓煩接界,西和魏、韓交錯接界。其國都原在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在公 元前424年趙獻子即位時遷都到中牟(今河南鶴壁西)。到公元前386年趙敬侯 遷都到邯鄲(今河北邯鄲)。 趙國的有南北兩條: 趙的南長城,於公元前333年所築,是由漳水、滏水的堤防擴建的。從當時的戰 爭形勢推斷,大體上這條長城從今河北武安西南起,東南行沿漳水,到今磁縣 西南,折而東北行,沿漳水到達今肥鄉南。 趙北長城,建於趙武靈王破林胡、樓煩之後。從留存的遺迹來看,北長城大體上 有兩條:前條在今內蒙古烏加河以北,沿今狼山一帶建築;後條從今內蒙古烏拉 特前旗向東,經包頭北,沿烏拉山向東,沿著大青山,經呼和浩特北、卓資和集 寧南,一直到今河北張北以南。 為了防禦的完善,趙國在東北設有無窮之門、句注塞和鴻上塞,在西北設有高闕 塞和挺關,在太行山的交通孔道還設有井陘塞。 地方郡縣 上黨郡:因地名得名,管轄著今山西和順、榆社等縣以南,南面與韓的上黨郡相 接。 雁門郡:因雁門山得名,管轄著今山西北部神池、五寨,寧武等縣以北到內蒙古 一帶。 雲中郡:因地名而得名,管轄今內蒙古大青山以南,黃河南岸及長城以北地區。 代郡:因代國得名,管轄著今山西東北部和河北、內蒙古一帶。 安平郡:因城邑安平為名,管轄著今河北安平周圍。 三、齊國地理環境 有今山東省偏北的大部,兼有今河北省的東南部。全境東邊靠海,南和越、 莒、杞、魯等國相接,北和燕接界,西和衛、趙交接。國都在臨淄(今山東臨 博西臨淄北)。 齊較早的修建了自己的長城,是利用原有的堤防連結山脈陸續擴建而成的。公 元前350年,齊又曾「築防以為長城。」齊長城西端起於防門,防門早在春秋時 期就擴建為防禦工程。東向經五道嶺,繞泰山西北麓的長城嶺,經歷泰沂山區, 一直到小朱山入海。 四、秦國地理環境 自今甘肅省的東南部,沿渭河兩岸而有今陝西省的腹部,有一部分到達黃河沿 岸。有一小部分土地由今陝西省的東南部伸入今河南省的靈寶。全境東和魏、 韓以及大荔之戎交界,南和楚、蜀交界,西和綿諸、烏氏等戎國相接,北和義 渠、朐衍等戎國交界。國都原在雍(今陝西鳳翔東),秦靈公遷都涇陽(今陝 西涇陽西北),公元前383年秦獻公遷都櫟陽(今陝西富平東南),到了公元前 350年衛鞅第二次變法時,遷到咸陽(今陝西咸陽東北毛王溝到柏家咀一帶)。 秦長城建立於昭王破義渠後,是沿隴西郡、北地郡的北邊修建的。西端起於臨 洮,沿洮水北上,東行到今渭源北,又西北到古狄道,又北到今皋蘭,沿黃河, 經今蘭州東北行,折而進入今寧夏。秦統一全國後,把秦、趙、燕的北邊長城 連結起來。 秦國在秦獻公時,東邊有鄭所塞,北邊有焉氏塞;後隨著佔有土地的擴大,在 東邊設有函谷關,還利用自己原有的淆塞,在東南面設有武關。函谷關和武關 是秦防禦東方六國重要的關口。在黃河沿岸還有臨晉關,在函谷關西設有湖關。 地方郡縣: 上郡,河東郡,漢中郡,巴郡,蜀郡,隴西郡,北地郡,南郡,南陽郡,陶郡 (後被魏奪走,以後未設),上黨郡,黔中郡,太原郡,三川郡,東郡,雁門 郡,雲中郡,穎川郡,邯鄲郡,巨鹿郡,廣陽郡,上谷郡,漁陽郡,右北平郡, 遼西郡,碭郡,楚郡,泗水郡,薛郡,九江郡,長沙郡,會稽郡,代郡,遼東 郡,齊郡,琅琊郡,閩中郡,郯郡,象郡,南海郡,桂林郡,內使區(京都地 區) 五、燕國地理環境 從今河北省北部和遼寧省西南部,併兼有今山西省的東北角。全境東北和東胡 相接,西和中山、趙接界,南邊靠海,並和齊接界。國都是薊(今北京西南)。 燕昭王開始設下都於武陽(今河北易縣南)。 燕國的長城是由易水的堤防擴建而成的。,當時稱為「易水長城」。這條長城 從長城門起,穿過北易水,沿著南易水東向,經過汾門,再沿著南易水和?A水 而走向東南。另有一條燕國北長城,建於燕將秦開破東胡後。在今內蒙古赤峰 一帶,全長約30里。 燕國為防備北方游牧民族,設有令疵塞和居庸塞。 地方郡縣: 上谷郡:因在大山谷上邊而得名。轄有今河北張家口,小五台山以東,赤城、 延慶以西以及北京昌平以北。 漁陽郡:因在漁水之陽而得名。管轄著今內蒙古赤峰以南,北京通縣、懷柔 以東及天津以北地區。 遼東郡:因在遼水以東得名,管轄著今遼寧大凌河以東地區。 遼西郡:因在遼河以西得名,管轄著今遼寧大凌河以西,長城以南,河北遷 西以東地區。 右北平郡:因在北平之右而得名,管轄著今河北承德、薊縣以東,遼寧大凌 河上游以南,六股河以西地區。 六、魏國地理環境 在今陝西境內,沿黃河僅有今韓城的南部;在渭河以南,有今華陰左右地。 在今山西省有其西南部,並伸入其東南部,通連今河南省北部,兼有黃河以 南的一部分沿河地。東北更有今河北省大名、廣平間地和山東省冠縣地。領土 較為分散,其主要地區為今山西省西南部的河東和今河南省北部的河內,以及 今山西省東南部的上黨為交通孔道。四周和秦、趙、韓、鄭、齊、衛接界。國 都原在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禹王村),到戰國初期,攻取了今河南省中部地 區後,在公元前361年(魏惠王九年),遷都到大梁(今河南開封)。 魏長城依靠洛水的堤防建立的,南端起於鄭,越渭水和洛水,經歷今大荔、澄 城、洛川等縣,沿洛水東岸的堤防北上。在中原一帶,為了防備秦國,還建立 了魏中原長城,從黃河邊的卷開始,東向到陽武,折往西南行,到達密。這是 公元前358年魏國建設的。 地方郡縣: 河西郡:因在黃河之西得名。管轄著今陝西華陰以北,黃龍以南,洛河以東, 黃河以西。 上郡:因方位得名,管轄著今陝西洛河以東,黃梁河以北,東北到子長、延安 一帶。 河東郡:因在黃河之東得名,管轄著今山西沁水以西,霍山以南地區。 方與郡:因地方名方於得名,管轄著今山東嘉祥以南金鄉等地,還包括今江蘇 豐縣一帶。 大宋郡:因宋國得名,管轄著今河南商丘和江蘇碭山等地。 七、韓國地理環境 其疆域有今山西省的東南部和河南省中部。全境把周包住,西和秦、魏交界, 南和楚相接,東南和鄭交界,東和宋相交。國都原在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北), 相傳韓武子遷都到宜陽(今河南宜陽西),到了韓景侯時又遷都陽翟(今河南 禹縣)。公元前375年韓哀侯滅掉鄭國,遷都到鄭(今河南新鄭)。 地方郡縣: 上黨郡:因在上黨地區得名,管轄今山西沁河以東一帶。 三川郡:因有黃河、洛水、伊水三川而得名。管轄著今黃河以南,河南靈寶 以東,中牟以西及北汝河上游地區。 上蔡郡:因地名上蔡得名。管轄今河南上蔡一帶。 八、越國地理環境 自今山東的琅琊台起,沿海而南,有今江蘇省蘇北的運河以東地區和全部蘇南 地區、安徽省的皖南地區、江西省東境的一部分,併兼有今浙江省的北半部。 北面和齊、魯及泗水上的各小國交錯接界,西和楚國接界,東邊靠海,南和百 越相接。在越王勾踐滅吳後,國都曾遷琅琊(今山東膠南西南琅琊台),公元 前378年(越王翳三十三年)遷回吳(今江蘇蘇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未語說史 的精彩文章:

朱元璋面對日本挑釁卻沒有出兵,因兩歷史事件日本不在迷信中國
不為人知的歷史上5個致命決定,直接改變了歷史走勢
山海經中記載的神話傳說,它可能是關於外星生物造訪地球的記載
被黑還是真狠,細說隋煬帝楊廣的功績和過失
那些一直被誤導的歷史真相,很多你不一定知道

TAG:未語說史 |

您可能感興趣

戰國時期晉國為何會被瓜分
春秋戰國時期位於今山東省境內的諸侯國詳細列表及概況
春秋戰國時期位於今山西省境內的諸侯國列表及概況
春秋戰國時期燕國的歷史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的姓氏跟黃帝有什麼關係?
戰國時期,函谷關被占,秦國登時慌了,舉國震驚!
戰國時期趙國境內也有路可以進入秦國,為何六國卻傻傻地硬攻函谷關?
東周時期分為兩半,春秋時期與戰國時期你知道嗎?
春秋時期諸侯國家林立,為何軍隊能穿越別國國境作戰?
戰國時期,對秦國最恨的國家是它?
戰國時期,六國合眾,為何不敵區區秦國
春秋戰國時期的老闆
經典!戰國時期各國是如何看待其他六國的
春秋戰國時期為何人才都往秦國跑?
春秋時期一場諸侯三國對戰,齊國歷經九代,終於報了祖先之仇
春秋時期最窮的兩個諸侯國爭霸,吳國與越國為何會結為世仇?
此乃春秋戰國時期第一法則,如果不懂,就別說懂春秋戰國
外國軍事家對我國的明朝、清朝以及日本戰國時期的盔甲優劣分析
如果當今世界是戰國時期,那麼戰國七雄都是哪些國家?
春秋戰國時期的幾種「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