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專訪梁錦松:我擔心,眼界比較小,這是香港年輕人的致命傷

專訪梁錦松:我擔心,眼界比較小,這是香港年輕人的致命傷

少做少錯,不做沒錯


這樣的心態是不行的





梁錦松:對香港的愛與憂



本刊記者 | 閔傑 徐方清


本文首發於總第810期《中國新聞周刊》




梁錦松是除香港特首外,在內地知名度最高的幾位政經界人士之一。這源於他身上兩個著名的標籤,一個是前香港特區的「財神爺」,即財政司司長;另一個,是因為他在2000年娶了當時最出名的跳水明星伏明霞。




實際上,除了這兩個標籤,梁錦松更是香港金融界的翹楚。他曾在花旗銀行工作23年,30歲就已做到地區經理,是當時華人在香港銀行界職位最高的人。在摩根大通,他也曾任亞洲區主席;後來他還在黑石集團出任大中華區主席。




2001年5月,應首任香港特首董建華的邀請,

梁錦松放棄2000多萬港幣的天價年薪,出任年薪僅為240萬港幣的香港財政司司長一職。



2003年7月,梁錦松以個人理由辭職。儘管任職時間不長,但在財政司司長任內,

他大刀闊斧地推進香港財政預算改革,發表《財政預算案》,大幅增加各種稅項

,如利得稅、薪俸稅、汽車首次登記稅、離境稅、博彩稅等,以解決高達700億港幣的財政赤字。




在任內,他還協助香港特首董建華,積極推動香港與內地的經濟融合,代表香港政府與中央政府簽訂了CEPA(《

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

》),這份協議對香港影響深遠。




在香港回歸20周年之際,如今身為南豐集團董事長兼行政總裁的梁錦松在香港接受了《中國新聞周刊》專訪,暢談他對香港的愛與憂。



「我學到了謙卑」




中國新聞周刊

:你當了兩年多香港財政司司長,這段經歷對你最大的影響是什麼?



梁錦松

:以前我從來沒想過會從政,當時非常幸運地當了財政司司長。雖然當的時間不長,但是媒體也很客氣地說我這兩年做了很多事情,這段經歷對我的影響很大。




客觀來說,我的政策最後的效果還是比較成功的,媒體也說是正確的政策,只是「政治不正確」。

但是以我的角度來看,做了正確的事是對我最好的評價

說我政治不正確的評價,也讓我學到了做公務員和在商界是很不一樣的

。在商界你只需要合法地做事,然後得到一個好的結果,不用管太多其他的感受。但是公務員是不一樣的,做的每件事是關於每個人的生活,就算我做的事情是對的,但是急於求成,最後的結果不一定是最好的,需要更多的時間,聽取不同的意見,這是很難的。




比如說要加稅,要降低公務員的工資,大部分意見肯定是反對的。當時有人問,每個政府都有財政赤字,為什麼只有你這樣改?主要是當時我接手的時候財政赤字已經佔到GDP的6%,因為我的上一任財政司司長減稅、加福利、漲公務員的工資等導致結構性的財政赤字。



第二個原因是當時財政赤字都是用美元計算,美元匯率一直浮動,香港是固定匯率,所以當時只能加稅。這個方案一推出來大家肯定是反對的,但是最後證明是對的。




我在商界23年一直都比較順利,30歲已經當上了花旗銀行東亞地區的經理了,在比較順利的時候就不會顧慮他人的感受。通過擔任公職我體會到了在商界和做公務員的不一樣,不能太自我,讓我學到了謙卑。我覺得還是得大於失。




「眼界比較小,


這是香港年輕人的致命傷」



中國新聞周刊

:你擔任過政府公職,也長期擔任私營銀行的總裁。從兩個不同的視角來看香港的問題,有什麼不同的認識?




梁錦松

:很不一樣。當我做過財政司司長之後發現,在討論問題的時候,就不能老是批評政府做得不對。中國有一句話,當家才知柴米貴。比如說當時我減赤字的政策,很簡單,但是影響了很多人。



還有,比如說教育的問題。因為我協助、支持了董建華先生的選舉,他當選之後,就委任我當了行政會議非官守(非官方)成員。




當時有一個比較重要的委員會,叫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相當於內地的高教委。進這個行政會議是因為我一直在做銀行,比較了解金融,而且也比較關心教育。

當時教育改革是我領導的,可以說是把香港的教育改革向前推了一大步,到現在國外都覺得當時香港的教育改革可以持續十幾年是個奇蹟

。現在香港的情況又發生了很大變化,但是教育基本上沒什麼重大的改變。




社會各界對香港教育主要的抱怨是太注重應試,但是很多老師,當他是學生的時候,也是接受這種應試教育,如果突然讓老師換一種方式教書是很難的。




所以批評是很容易的,但是提出有效的建議是很難的

。我離開政府十幾年了,沒有評論過政府的公務,最近兩三年才出來說教育的問題。我和幾個朋友組織了一個小組叫「教育2.1」,是對現在的教育提出一些建議。這個小組有17個人,基本上都是教育界的精英、商界的領袖和專業人士等,我們提出看法,希望能引起社會的討論。



中國新聞周刊

:不少香港年輕人對未來比較迷茫,看不到希望,你怎麼看待這個問題?




梁錦松

:三年前我曾經說過特區政府有三個地方做得很不好,沒有充分重視年輕人的發展,

特別體現在三個「上」:「上樓」,沒希望;「上流」,沒機會;「上位」,很困難。




香港地價很貴,房價也可能是全球最貴的。大概要18年不吃不喝才能買一個中等的房屋,只有47平方米。所以,現在年輕人要跟父母一起住的越來越多。




因為租金比較貴,所以香港的就業越來越窄,大部分人選擇了金融。但是香港400萬的就業人口,只有大概25萬人在從事與金融相關的職業,不做金融很多人就沒工作做了。為什麼我能30歲做到地區經理?因為我前面沒有人有足夠的教育水平。




這就是我為什麼要再出來關注教育的問題,我是比較擔心香港的年輕人。眼界比較小,這是香港年輕人的致命傷。




內地市場大,成本低,年輕人的拼搏精神也比我們強。我希望現在的香港人能好好思考,經過了20年,究竟自己的定位是什麼。




「我們沒有足夠重視年輕人的訴求」




中國新聞周刊

:當時你簽CEPA的時候香港面臨的問題,和現在所面臨的問題有什麼不同?




梁錦松

:是不一樣的。當時的背景是香港官員還是比較抗拒,而且從內地到香港是沒有自由行的,是進行限額的,比如商務旅客,一年的上限是20萬人次。




現在反過來了,很多人抱怨就是因為旅客增加導致了很多「水客」,但是我說了,帶水貨主要是香港人,不是內地人。

很多問題產生的原因是,政府未能有前瞻性地去思考

。比如,當時我們就提議把西九龍變成文化中心,但是到現在十幾年過去了,還是空了一大塊地在那邊,浪費了很多資源。所以香港人要思考一下,我們這樣磨磨蹭蹭地鬧下去,到頭來受害的是誰。




中國新聞周刊

:我記得你說過,CEPA是兩地更緊密的合作,現在的粵港澳大灣區應該是突破性合作,區別在哪裡?




梁錦松

:我覺得不能只是循序漸進地來,還需要思考一些根本性的問題。

究竟怎麼樣算是突破性合作,還需要專家來研究,怎樣利用兩地的優勢來合作。

比如說生物科技,我覺得這是繼IT之後能改變世界的領域,可以利用香港保護知識產權的體制,和香港在國際上都很有名的科學家、醫學家,來好好利用內地的市場。在生物科技方面,臨床測試是很重要的。香港只有700萬人口,病人也不夠多,而內地有更多的病人可以結合香港的技術,這樣就可以在內地做好的東西,同時打開國外的市場。




在經濟方面,主要是人流、物流、服務流、信息流、資金流,怎麼樣在這五個流向上實現更加有突破性的互補。資金方面,香港要有更好、更完善的金融和資本市場,比如說阿里巴巴不能在香港上市是沒有道理的。現在全球領先的IT公司,6家是美國公司,4家是中國公司,但有9家在美國上市,只有1家是在香港,就是騰訊。這就是拱手將機會讓人,因為我們上市的程序不夠好。




在人流方面,比如說過關去深圳要花幾個小時,是很不方便的,而且經常往返內地的香港居民,如果在內地時間滿183天,要給內地交45%的稅,不滿這個天數的話,則只需要在香港交15%的稅,這樣就妨礙兩邊的流動。

我很高興今年總理提出了粵港澳大灣區,現在很多人都在關注。




中國新聞周刊

:港珠澳大橋很快就要通車了,這是三地物理上連接的紐帶,但是工程進展緩慢,說明了什麼問題?




梁錦松

:當時,2002年的時候,我們就希望建一個橋,但是沒想到做了16年還沒做出來。

我認為這裡面,第一是制度上的問題,第二這也反映了民心的問題。

20年過去了,香港大體是成功的,歸功於中央保持了「一國兩制」。




香港回歸是三個方面的回歸

,第一是政治的回歸,這是比較成功的;第二是經濟的回歸,在簽訂了CEPA之後也可以說是做到了這一點;但是人心的回歸做得不是很好。




這是我們要承認的問題,十幾年以來,我們沒有足夠重視香港市民特別是年輕人的訴求,他們會把特區政府施政的失誤怪在中央。




中國新聞周刊

:很多內地人,包括政府官員,都有一個印象,就是在兩地合作的時候香港不夠積極,或者香港的決策效率太低,你怎麼看?




梁錦松

:我同意,我只能同意。第一,我們的制度;第二,我們的民情;第三就是我們的某些官員不是很積極。如果我是一個很積極的官員,那我可能會挨罵,當然這個是少數,但是也不是不能理解的心態,做多了挨罵的機會就更多;不做的話人家就不會怪你,長遠可能會怪你,但是在任內是不會挨罵的。


少做少錯,不做沒錯,這樣的心態是不行的。我希望現在的市民經過了20年,經歷了不同的事件,能分辨什麼是一個好的政府。從某個角度來說,我們現在需要一個有擔當的人出來做點事。




「鬧下去沒有希望」




中國新聞周刊

:香港在過去20年是不是過於強調「不變」,忽視了和內地的融合?




梁錦松

:香港能成功是因為我們是一個開放的地方。香港絕大部分的老一輩都是內地來的,

因此我是非常不贊成本土這個概念的




當然本土有一個文化的概念,比如說我們很重視廣東話,但是廣東話作為教學語言不一定是完全對的,因為中國內地人口畢竟是13億,全球最大的市場是講普通話的。




但是用普通話教學不代表廣東話就會沒有了,最簡單的例子是廣州。本土文化是要保持和保護,但也不能非黑即白。




我們要靈活地思考問題,

香港已經回歸20年了,希望市民能好好思考,什麼是好政府,不能掉入民選的政府就是最好政府的思維,美國就掉入了這個思維




現在主要是找一個政府能提供善治,民主應該是保證管治長期不會出大問題的一個好方法。但是

民主的內涵不是一人一票就是好的,沒有法治,很容易變成暴民政治。




中國新聞周刊

:對新一任特首,你有什麼樣的建議?




梁錦松

:我希望新特首能有效地團結香港人,能夠提出一個長遠的正確方向,借著國家的支持,特別是現在提出的大灣區的概念,來引導年輕人,

把眼界放得更遠,共同建設香港

。過去20年我們已經錯過了很多機會,我希望大家不要再鬧下去了,再這樣下去就沒希望了。




去年香港的GDP提升還不到2.7%,這樣推算下去,就算香港不是負增長,到了2047年香港連中國GDP的1%都不夠了。我希望大家能這樣想問題,在全球化下,香港其實是最好的一個平台,但是眼光不能狹隘。




中國新聞周刊

:你怎麼看待香港的未來?




梁錦松

:我現在經常在思考我的孩子以後在哪裡學習和工作的問題。我的老大14歲,老二12歲,老三9歲。每年我們都到各地旅遊,也經常到內地。我的感受是,

香港既沒有美國的自由和創新的環境,也沒有內地經濟奮勇向前的場景。




不管我們喜不喜歡,我們都要承認中國會在15年之內變成世界第一大經濟體,這是毫無疑問的。美國依然會是創新和具有領導力的經濟體,這也是毫無疑問的。

但是住在香港,兩邊都感受不到。




(實習生解婷婷對本文亦有貢獻)




值班編輯:飯小姐




推薦閱讀





點擊圖片閱讀

|

北京這個月租100元的地方走出一幅畫賣千萬的大畫家:那時候窮、快樂、自由,然而現在,人們都去賺錢了



點擊圖片閱讀

|

就在40年前的夏天:一次改革撬動了中國,改變了你我的命運



點擊圖片閱讀

|

這七種人要漲工資了,你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新聞周刊 的精彩文章:

由保姆縱火案推論出「不能對外人太好」?太扯了
十年了,那個曾感動全中國的鄉村教師怎麼樣了?
不把掙錢放在第一位,愛情也會走 | 馮侖給年輕人的4個忠告
有毒的王者榮耀:近6成玩家是小學生?頻頻惹事,月入30億的騰訊並不榮耀

TAG:中國新聞周刊 |

您可能感興趣

日本人擔心下沉,更擔心人口的這個問題,中國單身漢:深有同感
你在擔心被同齡人拋棄,有人在擔心春天得肺炎
孕肚小,胎兒就不健康?別擔心,你的孕肚大小和別人比,差在這
老虎跨越種族的友誼:有人說暖炸了,有人卻擔心得要命
越是有這4個「擔心」的男人,越害怕失去你,別不信!
誰家有這4個屬相的,今年起一順三年,小人在側也無需擔心!
對男人來說,他最擔心的事情莫過於自己所愛的女人背叛他,或者沒有像他那麼愛她
為什麼那些熱愛跑步的人,從不擔心被同齡人拋棄?
有個天后當媽就是好,竇靖童:從不擔心錢,有人巴結我
說句扎心的,哪個年輕人不擔心自己禿頂?
張無忌與此人對掌,張三丰很擔心,他怕此人一掌就把張無忌打重傷
說起蔣欣大女人,不得不讓人擔心,尤其穿緊身褲時候,還是大大的粗壯!
主人把小奶狗抱手裡,狗媽滿眼擔心:小心,別摔了我孩子
夫妻有這個生肖的,別擔心,你們命裡帶金,遲早富貴,子孫旺三代
全世界都羨慕的豬,有自己的小島,有美女作伴,還不擔心被宰
中國這座小城滿大街的混血美女,可惜卻無人敢娶,只因擔心會觸碰到這一點!
女人長皺紋別擔心,經常吃點「它們」,恢復肌膚年輕態!
張亮擔心女兒長相隨自己,網友喊話:你的擔心是多餘的!
學會這幾道菜,家裡來客人也不再擔心啦,人人愛吃,美味擔當
周杰倫也有難言之隱,娶了小十四歲的嬌妻,三年兩胎孩子的健康讓他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