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的女神告訴你:如果20+就懂得這些道理,你將擁有完全不一樣的人生
GIF/500K
小人兒早上好,今天推薦的文章來自麻寧,微信公眾號「麻范兒」(maningvivian)主理人,知名天使投資機構「娛樂工場」投資副總裁。曾任北京人民廣播電台主持人、生活方式App「城覓」聯合創始人,從媒體人到創業者再到投資人的經歷讓她對傳媒熱點、生活美學、內容創業都有獨到的觀察。
工作之餘的她精力旺盛,愛好廣泛,南極拍過冰川,拉斯維加斯開過挖掘機,古巴對話過中國大使……出版有個人文集《教室朝南,沒有風箏》《年華,恍然》《陪你一起直播青春》,被讀者稱為「最懂生活的正能量女神」。
昨天跟一位老友下午茶,聊天的主題只有一個——「那些30+特有的迷茫」。
我跟這位老友,相識多年,彼時我們都還青蔥幼嫩,一起給電視節目當嘉賓,一起在廣播節目做評論員,一晃六七年的時光竟這麼快就過去了。
這位老友,才華橫溢、事業有成,我認識他時已是一家知名媒體的主編,如今百尺竿頭更進一步,薪水職務比當年都有顯著提升,在社會上也頗有知名度,甚至常以「青年導師」、「專家顧問」的身份,出現在各種大小活動上。
就連他的業餘生活也豐富多彩:時而海內外旅行,時而小劇場票戲,時而酒吧小酌,時而參加文青聚會,端的是個能力全面、愛好廣泛的「斜杠青年」。
就是這麼令大多數人艷羨的一個人,也會有迷茫。他問我:感覺能做的事情很多,又不知如何取捨,該怎麼辦?
這是30歲+人士特有的一類迷茫。會發出這樣追問的人共性很明顯:受過良好教育,當前是典型的中產階級,大多已經組建家庭,在自己的公司或單位處於中流砥柱的位置,技能跨界,人脈較廣,面臨的機會和選擇非常之多,如果想「忙」起來,日程表可以排得非常非常滿。
我的這位朋友掏出他隨身攜帶的記事本向我展示,裡面密密麻麻地寫滿了每周的日程。
我仔細看下來,除了正常的工作以外,有媒體專欄要寫,有大學講座要講,有創業公司策劃會要開,此外還有書稿要完成,有電視台節目要參與錄製……最忙的時候,一天連錄好幾檔節目,在同一個頻道的節目播出時段甚至都連上了。
這份日程表不禁讓我想起經常收到的那些大學生們的疑問,他們通常是這麼說的:
「我今年(還有1年)就要畢業了,但是畢業以後根本不知道做什麼好。感覺自己目前一事無成,也不知道可以做什麼,好迷茫啊!」
很有趣——同樣是問著「好迷茫」,20歲的人是選擇太少而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麼,30歲的人則是選擇太多而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麼。
20歲的人覺得自己什麼都感興趣,卻擔心自己能力不勝任其中任何一件事;30歲的人覺得自己什麼都勝任,精力和時間卻不允許自己同時多線程操作太多事情了。
對於這兩類迷茫,我的建議是:
20歲時要廣結善緣,給自己「做加法」;
30歲時要打法犀利,給自己「做減法」。
回想我的20歲,那也是「廣撒網」的年代。同樣有過迷茫,比如說自問寫作能力還不錯,卻不知可以「不錯」到何種程度?是稿件能在校園廣播台被選用的「不錯」,還是能在雜誌上被刊載的「不錯」?
抑或是在論壇有粉絲追捧的「不錯」?與其自己閉門苦想,不如大方「走出去」,讓社會和市場去檢驗你的能力。那時候恰好有出版社找我約稿,於是爽快答應,管它什麼版稅印數,出一本書能賺多少錢不是關鍵,關鍵是檢驗自己寫作能力的受認可程度。
於是就這樣,陸陸續續大學期間竟也出了兩本書。同理,報紙、雜誌、網站的約稿也欣然接受,持續供稿多了,就有雜誌編輯邀請說「乾脆來我們這開個專欄吧!」好,那就寫起來,稿費多少不重要,這一寫就是七八年。
這是寫作領域。同理,電台、電視台需要評論員和嘉賓、欄目需要主持人,直播的、錄播的、有搭檔的、沒搭檔的、帶觀眾的、不帶觀眾的。找過來的邀約,但凡話題合適、檔期OK,我都一口應下,甚至從不問一句「有勞務費嗎?」
20-30歲的這10年,上了許許多多的廣電節目:什麼央視、中國教育電視台、北京衛視、湖南衛視、深圳衛視、重慶衛視、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湖南人民廣播電台……不一而足。
於是在這個過程中,也結識了許多師長、前輩、朋友,有節目的主持人、編導、甚至化妝師,也有一起上節目的嘉賓、評論員。這其中,有的保持了多年不錯的私交,比如文章開頭提到的那位朋友;有的形成了多年合作的業緣關係。一路走來,點滴積累,都是收穫。
我有一個觀點:20多歲,本該是最缺錢的年紀。可是做什麼事不要談錢,對方給你的報酬很微薄(甚至沒有報酬)、給付很遲緩,都沒關係。
先把活干好,實力說話,作品說話。
我管這叫「廣結善緣」,是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你所做過的事情,對方都會看在眼裡的。即使一時之間不能以物質報酬回饋給你,可早晚有一天你攢的人品是可以提現的。
當年我去北京電視台錄一檔節目。北京台的規矩是錄節目當天不給勞務,要登記你的身份證和地址信息,之後再用郵政匯款這種相對老套的方式結算。這個周期往往很長,過了很久之後那個節目對接我的編導說:不好意思我們頻道改版,欄目組撤銷了,財務做賬都結束了,這個錢給不了你了。
其實也才500塊。
但我沒抱怨,有什麼關係呢?500塊,不要就不要了唄。
那個編導也是受制於台里機制,他不是有意要坑我的。在這裡自感虧欠了我,就在那裡補上——沒過兩個月,有個大型企業搞國慶晚會,需要一位主持人,給的報酬很豐厚。
企業負責人找那位編導推薦人選,他推薦了我。我順利主持完了當年的活動,直到現在那個企業一年一度的活動都持續找我。
若是一定算經濟賬,這些年這個企業付給我的勞務高達好幾萬。而這些都拜那位北京台的編導所賜。他以這種方式回報了我,遠超當初欠我的500塊。
可是30歲的人就不一樣了——時至今日你已經佔有了一定的社會資源,構建了不錯的人脈,佔據了優秀的平台,你當然會感覺可以做的事情很多。
可是一個人的時間和精力畢竟是有限的,這裡插一腳,那裡玩一票,看似跨界行動,其實做的事情往往七零八碎,流於「一鎚子買賣」。
這樣做的壞處就是,你所做的一切動作都無法完成一個生態布局,無法對個人IP的沉澱起到累加的作用。
最後的結果是,每個「一鎚子買賣」可能都為你賺到了一筆錢,可這些工作只是為賺錢而賺錢,出賣一定的服務換取相應的報酬,卻沒有完成個人品牌的打造,以及能力資源的布局連結。
比如說你是個語言表達能力很好的人,於是你今天去談談社會新聞,明天去講講歷史掌故,後天又去說說育兒經驗,大後天講講生活美學……最後你的標籤是什麼呢?最多是「一個很能說的人」。
可是如果你專註說一件事、一個領域,根據「一萬小時定律」,用不了一萬小時你已成為了那個領域的專家,至少是半個專家。
我的大師兄王凱,原本是央視財經節目主持人,後來從央視辭職創業。你說那時他面臨的選擇多不多?做財經項目自然順利成章,一直以「聲音好、擅朗誦」著稱,搞搞朗誦或者配音也不錯,當然他也可以去視頻網站做主持人啊、去高校任教啊……
可是人家想得很明白:摒棄自己不擅長以及興趣不大的,打法犀利,專註做一件事。後來他做了非常垂直的幼教產品「凱叔講故事」,一躍從高大上的財經男主播轉型為孩子們的「知心叔叔」,現在產品用戶量很大,用戶粘性強得驚人。
我舉了王凱的例子給那位朋友,他與王凱亦是相熟,不禁點頭:有道理。
這個年代講究勢能,
可一鼓作氣才叫勢能,集中發力才叫勢能,
目的明確才叫勢能,一劍封喉才叫勢能。
於是我給了那位朋友一個建議:你擅演講、擅評論、擅寫作,說到底都是生產內容,那何不做一個專註的內容生產者?當然,生產什麼領域的內容,則可以仔細推敲、謹慎選擇。一經確定,就堅定不移地貫徹執行,所有動作都圍繞這個選擇生髮,久而久之形成鮮明的個人標籤。
30歲,我們往往沒那麼缺錢,我反而建議做事前思量思量「錢」:我做這件事的性價比如何?是為賺錢而賺錢,還是為提高我個人或者我的產品估值而賺錢?說白了,需要權衡,需要決斷,要敢於做減法、捨得做減法。
學會了在20歲的時候做加法,以及在30歲的時候做減法,也許生活中的迷茫就不會那麼多了。
至於40歲會怎樣呢?我還沒到那個階段,那時候再來分享真切的感悟吧!
※這是10位男人的苦訴:「醒事太晚,分手後的我才懂得這些道理」
※為什麼才過40歲,女人就不願接吻了?有一個道理,我們要明白
※20多歲的女孩,你該懂得這些道理了
※女人過了30歲,都要懂得這5個道理,愛情才有幸福的味道!
※到了40歲,你還沒明白這三個道理,這輩子也就這樣了
※你好,3月30日 | 那些你得不到的、回不去的日子,都有它的道理。
※20多歲了,這些道理我們應該懂得
※40歲以後的女人一定不要在這4個方面虧欠了自己,說的很有道理
※女人在30歲之前,甭管結婚與否,都應該懂得這6個道理
※人這一輩子,一定要明白的10個道理,累了就看看!
※婚姻中,無論男人對你多好,也要懂得這5個道理!
※37歲的我離了兩次婚,才明白這一個道理,現在告訴所有女人!
※40歲的女人,想明白這5個道理,會讓男人高看你一輩子!
※「時尚」和「冷」是不共戴天的,這個道理東京人在1980年就知道了,他們都知道了什麼?
※這4個道理,女人只要明白一個,在婚姻中就不會太累
※人生最應該明白的道理,都在魯豫的這10句話里了
※今天到2030未來是什麼樣?說的很有道理!
※231.你若不信這個道理,那你來生還是一樣窮法華經淺釋
※慢跑1小時,不如來一杯這個,讓你瘦的沒道理
※女人過了30歲,應該懂得的幾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