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瑜伽菩薩戒本》淺釋第八、遮罪共不共戒(一)

《瑜伽菩薩戒本》淺釋第八、遮罪共不共戒(一)

歡迎留言,轉發,互動是最好的溝通和傳播方式

【第八、遮罪共不共戒】

【第九、性罪不共戒】

遮罪:佛為受持佛戒者制定之戒(遮戒),犯則有罪(遮罪)。比如不布施、不忍辱等,於世間法,不為罪;於菩薩則有罪,違背其度化眾生的誓願故。

性罪:殺盜淫妄等,自性是罪,惱害自他,世出世法皆共禁止,無論佛制戒與否,無論受戒與否,只要造作這些行為,本身就是罪過,未來必定會招感苦果。對於受戒者而言,殺盜淫妄的戒法屬於性戒,若犯戒則稱為性罪。

聲聞與菩薩,是制止還是開緣某種行為,都視其目標而定,即以其根本目的放在首位。

【第八、遮罪共不共戒】

(1)遮罪共學——護他心的遮罪

防護世人的譏嫌,保護眾生的善根。聲聞需要遵守的行為,菩薩同樣應遵守。

(2)遮罪不共學——少事少業少希望住的遮罪

聲聞為自己早日解脫而減少外緣,因此而有相應的行為,菩薩發菩提心為利他故,不與共學。

(1)遮罪共學

1)舉應同法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凈戒律儀,如薄伽梵於別解脫毗奈耶中,將護他故,建立遮罪,制諸聲聞,令不造作。諸有情類,未凈信者,令生凈信;已凈信者,令倍增長。】

薄伽梵:佛陀十大名號之一,意譯為世尊,有德而為世所尊重之意。

別解脫毗奈耶:此處特指聲聞戒律。梵語波羅提木叉,義譯為別別解脫、隨順解脫、保解脫。梵語毗奈耶,義譯為律。「解脫」是因中說果,因為持戒之因能導向解脫之果故,所以,聲聞戒、菩薩戒皆可稱為波羅提木叉。「律」是從教法的角度立名。二者都是戒律的別名。單獨稱「別解脫戒或別解脫毗奈耶」時,是特指聲聞戒而言,只相當於菩薩戒中的攝律儀戒。

他:一切有情。

建立:制定。

制:制止。

佛為聲聞建立遮戒的目的之一:保護一切有情的善根。不允許聲聞弟子造作這樣的罪過,避免引起世人的譏嫌,能令一切有情增長善根:未生信心的,因此生起信心;已生信心的,令其信心加倍增長。信心的程度有淺深之別,最低程度的信心,會對佛教產生好感,並認同佛教在世間的教化功能。最高程度的信心,與佛等同。所以,信心、善根,需要不斷地栽種、培植、增長,直至圓滿。

2)正明應同

【於中,菩薩與諸聲聞,應等修學,無有差別。】

於中:為守護一切有情的信心、善根而制的遮戒。

佛陀為聲聞制定的這些遮戒,菩薩應當要同等修學,持守奉行。

3)釋應同意

【何以故?以諸聲聞自利為勝,尚不棄捨,將護他行,為令有情,未信者信,信者增長,學所學處,何況菩薩利他為勝。】

勝:更側重於哪方面,將之放於首要位置。聲聞將自利放在首位,而菩薩將利他放在首位。

這一段解釋其原因。因為聲聞人將自利放在首位,尚且沒有棄捨守護一切眾生的利他之行,仍然想要令未生信心的眾生,生起信心;並令其已生的信心得以增長,因此而修學相應的戒法。相比之下,菩薩將利他放在首位,更應該保護一切有情的善根。因此,菩薩義不容辭地,理所當然地應當修學與聲聞同樣的遮戒。

編輯製作:洪惠英

明天繼續關註:〔54〕第八、遮罪共不共戒(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釋乘一 的精彩文章:

《瑜伽菩薩戒本》淺釋辨析相似正法
《瑜伽菩薩戒本》淺釋第四、謗菩薩藏戒
《瑜伽菩薩戒本》淺釋略標四重戒
《瑜伽菩薩戒本》淺釋總說對治方法

TAG:釋乘一 |

您可能感興趣

《菩薩戒本經》 四十一輕戒(8)八、不同聲聞戒
《菩薩戒本經》 四十一輕戒(9)九、住邪命戒
《瑜伽師地論》菩薩戒:四十三輕戒:九、與聲聞不共學戒、於諸性罪
《菩薩戒本經》(6):四重戒(4)三、瞋不受悔戒
《瑜伽師地論》菩薩戒:四十三輕戒(8):八、與聲聞共學戒
《菩薩戒本經》(9):四十一輕戒(1)一、不供養三寶戒
《菩薩戒本經》(7):四重戒(5)四、謗亂正法戒
《菩薩戒本經》:四十一輕戒(3):三、不敬同法戒
《瑜伽師地論》菩薩戒:四十三輕戒:九、與聲聞不共學戒、於廢黜
《菩薩戒本經》(4):四重戒(2)一、自贊毀他戒
《瑜伽師地論》菩薩戒:四十三輕戒(6):六、障法施戒
《瑜伽師地論》菩薩戒:四十三輕戒:九、與聲聞不共學戒、於不與取
《瑜伽師地論》菩薩戒:四十三輕戒:九、與聲聞不共學戒、於諸綺語
《瑜伽師地論》菩薩戒:四十三輕戒:九、與聲聞不共學戒、於殺生
《瑜伽師地論》菩薩戒:四十三輕戒:九、與聲聞不共學戒、住少事等
《菩薩戒本經》(5):四重戒(3)二、慳惜財法戒
《菩薩戒本經》:四十一輕戒(2):二、貪財物戒
《瑜伽師地論》菩薩戒:四十三輕戒:九、與聲聞不共學戒、於麁惡語
《瑜伽師地論》菩薩戒:四十三輕戒(7):七、障無畏施戒
《瑜伽師地論》菩薩戒:四十三輕戒:九、與聲聞不共學戒、於虛妄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