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雙語教育,我們談論些什麼

雙語教育,我們談論些什麼

文/凈秋

我對雙語學習一直抱有濃厚的興趣。一來是因為自己作為一個雙語學習者;二來是身在幼兒教育的領域,接觸到越來越多移民一代的子女。這些孩子,或出生在紐西蘭,或年紀小小就隨父母移居這裡,身上都帶著第一代移民父母的強烈烙印。英語對他們來說意味著什麼?是必需品,就像中文之於他們父母那樣重要。但同時,作為第二語言,英語很多時候又會被擱置在家門之外。

在幼兒階段,因為每個孩子的處境不同,他們與英語的親疏程度也大不相同。但我從來不懷疑他們的學習能力,也對他們能把英語學成如母語而滿懷信心。

但前不久朋友的故事,讓我突然對學英語這件事起了警惕心。

(Pic from theodysseyonline.com)

15年前,朋友全家移民來到紐西蘭。不久弟弟「船長」便出生了。如今14歲的船長,雖然家庭語言是單一的粵語,但3歲就開始去幼兒園,從小學到中學一直上的私立學校,結交的也不乏洋人朋友。

然而有天朋友告訴我,船長的英語很差。我表示懷疑。她舉了兩個例子。一個是船長把「how many」說成了「how much」,另一個是在寫請假條的上款時,他把本應是「To whom it may concern」寫成「Dear whom」。前者是語法錯誤,後者是文法錯誤。此外,朋友說去年她讓船長幫忙打電話預定酒店,船長竟然表現出不知所措,稱不知道該怎麼用英語表達。

在分析原因時,朋友說,因為爸媽的英語水平有限,因此只能寄全部希望於學校教育。

作為一個第二語言學習者,我深知語言學習是有層次的。

存在語法錯誤和用詞不精準,但能傳遞大意是一層;

能順暢且精準地遣詞造句是一層;

能加入當地俚語,掌握流行專業辭彙,通曉語言背後的文化含義是一層。

一個出生和受教育在當地的孩子,我們總是理所當然地覺得Ta能達到第三層那樣。但語言學習其實是整個社會文化生活體系的學習,需深入到社會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才算是真正學到了這門語言。學校顯然僅僅只是一個方面而已。

同時,「語言習得這根繩索上也牽連著其他與孩子成長息息相關的繩索,包括認知能力,自信心和社交關係等等。因此,當我們談論雙語教育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舒適感

「首相」是我職業生涯里遇到的第一個中國小男孩。我們第一次見面的早上,是他長假後第一次來幼兒園。爸爸將他的書包放置好,他哭得傷心,哀求著不讓爸爸走。我上前用中文告訴他,爸爸要去工作了。我在這兒和你玩好不好?

作為整個幼兒園唯一會講中文的老師,首相很快對我產生了信賴感。他緊拽著我的手在房間里轉悠,然後漸漸情緒穩定下來,隨後被積木遊戲吸引,並加入其他小朋友玩得不亦樂乎。

我問我的指導老師,在這個英語環境里,我可以和這些中國小孩說中文嗎?我的顧慮是,說中文是否會不利於孩子的英語習得。而且家長是否會更期望孩子在幼兒園時,是浸潤在一個全英文的環境里,因為中文很可能已經充斥了孩子的整個家庭環境?

老師告訴我,讓孩子在幼兒園裡感覺到安全,舒服,並歸屬其中是首要的。只有在這種環境中,孩子才會去「玩耍」,去探索,學習才會成為可能所以要是說中文能拉近和孩子的關係,能帶給孩子這種舒適感安全感和歸屬感,為什麼以此借力,找到幫助孩子的捷徑呢。

性格

首富是一個非常靦腆的中國男孩。大約半年前隨父母移居紐西蘭。

大多數時候,首付或默默觀望其他孩子的玩耍,或沉浸在自己一個人的玩樂中。話不多,不搗亂,也不愛表現。我們的交流模式是,我用中文或英文和他說話,他用點頭搖頭手勢或一個神秘的微笑來回應我。

我問首富的媽媽他在家的情況。媽媽說他家裡還有一個哥哥。首富在家和哥哥搶玩具的時候可是一副截然不同樣子。

首富並不是唯一一個到了幼兒園就不開口說話的孩子。我去過的每個幼兒園幾乎都會有一個「首富」。他們性格內向,話不多,總是自己一個人玩或靜靜地看著其他孩子玩。要是哪天他們對你多說了一句話,你都得興奮地拿著小本子記下,然後和其他老師都複述一遍,專研一番。

一些教育學者提出了「沉默期(silent period」這個概念。就是在一個孩子進入到第二語言的環境中之後,出於對自己的保護開啟「沉默模式」。但沉默並不意味著他們是外界斷絕交流的。相反,他們在沉默中觀察,聆聽,學習,然後忽然某天開始使用第二語言。期初可能只是一個詞,或短句。然後漸漸學習著用第二語言表達和交流。

沉默期會持續多久,都會視一個孩子的不同(生活環境,性格,經歷等等因素)而定。對性格內向的孩子來說,這種沉默期也許會更加漫長。

作為一個曾經性格內向的孩子,我深知走進新環境時的惶恐與不安,也了解到這些孩子在學習第二語言過程中面臨的最大的挑戰不是其他,而是自己——是對那個害羞怯懦不敢開口的自己說,「要勇敢一點,再勇敢一點」。

我們能做的是給他們時間,不要生拉硬扯逼著他們開口。給予他們時間和陪伴,慢慢找到打開他們心裡那扇門的鑰匙。同時提供一個素材豐富的語言環境,積極地鼓勵他們參與到活動中,幫助建立和同伴之間的友誼,讓他們自願並享受和他人交流的過程;給予他們機會去體驗交流的快樂。

自信心

4歲的「面具」 兩年前就開始上幼兒園了。他性格不算內向,玩性起來了也會搗蛋。

看到我面具非常開心,嘰里呱啦地講著中文。我中英文交雜著和他說話,他用中文和我對答如流。然後我用全英文和他說話,他完全聽懂,但仍然用全中文來回答我。

我問面具你為什麼不和我講英文呢?他說我不會。在之後的觀察里,我發現面具在和英文老師交流時,也總是以肢體語言或沉默來作為回應。

在兩年多的英語環境里生活,面具的挑戰並不是他不會講英文,而是他不敢開口,從一個舒適的「中文區」里走出來。面具在幼兒園的好朋友也都來自中國。老師告訴我他們不僅在幼兒園形影不離地玩在一起,在幼兒園以外也關係緊密。也就是說,面具雖然生活在紐西蘭,但他的生活圈子是以中文為主的。而對於一個四歲的孩子來說,既然中文圈可以覆蓋到生活的各個角落,他何苦要跨出艱難的一步去到另一個並不熟悉的英文圈中。

我看到面具,不免為他對英語的不自信和疏離感產生擔憂。倘若這種不自信和梳理感長此以往,必然會為他的成長埋下隱患。比如,與同學和老師交流上的障礙會越來越多,邊緣感和挫敗感也會隨之增強。直至那時,我很難會對他說,面具,只要你舒服就可以了,其他的自然會好。

那種成長過程中所要面臨的困難和一心只想逃避的經歷我們也都曾經有過。這時候的面具需要的是一個力量去推他一把,讓他從舒適圈中走出來。

自信心的建立一方面是讓孩子看到自己的能力,並由衷地感到滿足;另一方面是給予支持和鼓勵。這個過程需要老師和家長達成共識,站在統一戰線上。老師提供更多的機會,讓孩子發現自己的閃光點而得到滿足感。而家長,將英文引入家庭生活,參與到孩子的學習中,讓自己和孩子真正融入到當地的生活里。

(Pic from google.com)

不要讓語言模糊了他們的身份

我見到過不少紐西蘭與其他族裔混血的孩子,都只會用單一的英文交流。我尊重父母的決定,但又不能難理解這背後的原因。替孩子感到可惜是當然的,因為這個年紀的他們沒辦法為自己做決定,你不知道有天他們會對此抱有遺憾還是覺得並無所謂。

崔先生的母親是紐西蘭人,父親是韓國人。父親覺得既然生長在紐西蘭,不會講韓文也不是什麼問題。成年以後這成了他們兩個人的遺憾。作為一個亞洲人長相,用韓文名字,說著英語,自稱 Kiwi 的人,你當然能和他談論韓國,但又覺得這個國家好像也與他無關。

「好心」在大約5歲時 (90年代初)跟隨家人從台灣移居紐西蘭。我問她你會講中文嗎。她說她能聽懂,不過講得很爛。因此在日常工作中,我們都只以英文交流。

有次「好心」邀請我去她家。我滿以為可以聽到好心帶著台灣腔的國語了,最終卻聽到她用英語與媽媽說話,媽媽用中文回答她。在後來的觀察中,我發現好心的父母並不擅長說英語。

好心恐怕不是唯一的失去和父母的共同語言的移民二代。一個來自於早期移民家庭的孩子,在不斷融入當地的過程中選擇了英語作為第一語言。然而,他們父母的英語卻沒有流利到能和子女順利溝通。這種家庭語言溝通上的隔膜,我難以臆想是一種怎樣的滋味。猜測一下這背後的原因,大約是:

早期的移民第一代艱難立足之後,希望子女真正融入當地社會。他們吃過英語不好的虧,因此一心希望子女的英語流利。對此,他們不惜對家庭語言空間做出妥協。在孩子用英語回應他們時,他們並沒有提出異議。因此出現了上面的場景。

而想到這些新一代移民的孩子,他們在語言上會做出怎樣的選擇,對中文會變現怎樣的態度?他們必然是要稱自己為 Kiwi的。而中文對他們來說,或許可以作為另外一個身份象徵。好像一條紐帶,一頭連接著世界,另一頭連接著我是誰

End

那天看到一個中國孩子為洋人老師當翻譯,幫助另一個害羞靦腆的中國孩子。這讓我覺得這些孩子是多麼可愛又能幹的一群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什麼點沒什麼 的精彩文章:

和孩子們在一起

TAG:什麼點沒什麼 |

您可能感興趣

當我們談論教育時,我們談什麼?
當我們談論教育的時候我們在談論什麼
當我們談論家庭教育,我們在談什麼?
語言|當我們在談論梵語時我們在談些什麼?
當我們談論教育標準化的時候,我們究竟在談什麼?
《起跑線》:當我們在談論教育的時候我們在談論什麼
當我們談論藝術價值,我們在談論些什麼?
當我們談論素質教育時,究竟談論的是什麼「素質」?
當我們談論愛情時我們談論些什麼
當我們談論「儀式感」,談論的是什麼?
當我們談論操作系統我們到底在談論什麼?
當我們談起中國書畫時,我們能談論些什麼?
當談論書法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當我們談論詩的時候,談論什麼?
當我們談論演技時,我們應該談論什麼
教育:如何與孩子們談論藝術
當我們談論讀書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當我們談論柳岩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當我們談論奢侈品我們在談論什麼
當我們談論武磊時,我們談論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