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香港回歸20年:內地和香港電影融合發展,成績如何?

香港回歸20年:內地和香港電影融合發展,成績如何?

1997-2017,香港回歸20周年。

在這20年里,關於香港電影是否沒落的討論從未停止。與此同時,20年來,眾多香港導演北上內地加入電影製作,華語電影的創作、類型、市場也因為香港影人的一步步參與,發生著深遠而巨大的改變。

據文創資訊觀察,2016年內地電影票房華語片前三全被香港導演包攬,周星馳執導的《美人魚》更是成為內地首部票房超過30億元的電影。而香港電影蓬勃發展時期積累下來的剪輯、攝影、武術指導、藝術指導等幕後工作者,也已經成為內地電影工業不可缺少的人才。

香港電影從繁榮走向衰落,中港合拍成主流

得益於香港電影人才的集中、本土文化的寬鬆和亞洲電影市場的龐大,香港電影在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期走向了奇蹟般的繁榮之路。高度類型化、商業化、工業化的發展模式,為其在亞洲及全球華人市場中樹立了品牌,而不斷湧現的創作人才和持續多年的創作活力,更為其贏得了「東方好萊塢」的美譽,甚至一度電影總產值躍居世界第二。

但是,到了1993年,香港電影從極盛開始逐步走向衰落,這是多種原因共同作用下的結果,如台灣和東南亞市場的流失,好萊塢電影的衝擊,盜版的猖獗,人才的青黃不接、目光短淺導致跟風和粗製濫造等等。

而1997年,正是這個衰落過程中極為特殊的一年。這一年,香港誕生了《春光乍泄》《南海十三郎》《香港製造》等經典電影,但在商業上,香港電影本土防線已被好萊塢大片全面擊潰,而香港回歸恰好處在這個特殊的時間節點上。

當年,《泰坦尼克號》在香港上映,以11494萬港元的成績高居香港年度電影票房榜榜首,暑期檔上映的《侏羅紀公園2:失落的世界》則以5823萬港元的成績位居亞軍,遠遠超過4542萬港元的本土片第一名《一個好人》,這是80年代以來的第一次,預示著香港電影本土防線全面崩潰。1997年年底的亞洲金融風暴,加速了香港電影本土和外埠市場的萎縮。

在此後的5年間,以劉偉強、周星馳、杜琪峰、李安等為首的香港電影人為了救市,通過學習好萊塢將高科技融入電影,並因此引發了香港特效電影的風潮,出現了《風雲雄霸天下》、《喜劇之王》、《少林足球》、《槍火》、《暗戰》、《再見阿郎》、《孤男寡女》、《花樣年華》、《卧虎藏龍》、《無間道》等一批吸金能力很強的作品。

2003年,是個轉折點。3月的非典,讓剛剛有了起色的香港電影瞬間進入低谷。這一年,中央政府和香港特區政府簽署了《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簡稱CEPA協議);隨後,廣電總局同時頒布三個關於合拍片的新規定(即《電影製作、發行、放映經營資格暫行規定》《中外合作攝製電影片管理規定》《電影劇本(梗概)立項、電影片審查暫行規定》),從製作到發行放映各個環節進一步放開了政策限制。

我們現在所理解的「香港導演北上」,就在這個時期正式拉開了序幕。一方面,香港電影公司與內地電影公司展開合作;一方面,大批量香港導演選擇到內地拍片。

經過了10多年的磨合期後,內地與香港的合拍片也日漸成為合拍片中的主流。2015年,中港合拍片全年共立項48部,38部影片通過審查,且票房成績較高。其中,《捉妖記》以24.39億元人民幣創下2015年華語影片票房紀錄。2016年,國產影片排行Top15中,香港導演執導的影片有8部,除《盜墓筆記》外,均為中港合拍片。

20年後的今天,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並對全球電影格局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在這其中,香港電影人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水土不服到風生水起,香港導演挑起國產電影大梁

話說最近幾年,港台導演在內地似乎越來越吃香了,但是十多年前卻是另外一番景象。

當時那些較早北上的導演們大都出現了嚴重的「水土不服」,作品頻遭票房和口碑上的潰敗。比如陳可辛導演的《投名狀》監製的《十月圍城》、徐克導演的《七劍》《深海尋人》《女人不壞》、王晶導演的《大內密探零零狗》《未來警察》《大上海》等,這些影片幾乎都票房口碑皆輸。「港片已死」、「香港導演不行」的論調更是被反覆提起。

但到了2012年之後,這些導演似乎集體開竅了,陳可辛拍攝了《中國合伙人》《親愛的》、徐克拍攝了《龍門飛甲》《狄仁傑》系列影片、《智取威虎山3D》、王晶拍攝了《澳門風雲》系列影片、周星馳拍攝了《西遊降魔篇》、《西遊伏魔篇》、《美人魚》,其中《美人魚》更是以33.9億元的票房高居內地總票房榜首。最近幾年,港台導演的名字開始頻繁出現在年度票房top10的榜單中。

必須承認的一個事實是,香港導演已經成為內地公司競相追逐的香餑餑。徐克、陳可辛等早年便轉戰內地的大導自不必說,林超賢、彭順、郭子健、周顯揚等新一代導演身上都背了不少片約,甚至此前主要活躍在香港的《踏血尋梅》導演翁子光,也早已被內地公司鎖定,接拍真實案件改編的《太平洋大逃殺》。

2003年至今,內地與香港合拍影片數量不斷增加,從2003年全年26部增加至2016年全年43部。2013年,中國內地電影票房達217.69億元,成為僅次於北美的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當年國產片票房的前30名中,香港導演執導的影片佔了14部。其中,周星馳、郭子健執導的《西遊降魔篇》創下了12億元票房紀錄。2016年,全國電影票房前十名中,《美人魚》《西遊記之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湄公河行動》《澳門風雲3》《盜墓筆記》等5部均為內地與香港電影人合作的影片,《美人魚》更是以33.9億元再次刷新內地票房紀錄。

2017年上半年,《功夫瑜伽》《西遊伏妖篇》《非凡任務》《拆彈專家》《春嬌救志明》《喜歡你》等兩地合拍片陸續上映。內地香港合拍電影已經成為國產電影最重要的形式之一,在提升國產電影質量、培養電影人才、拓展電影市場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同時也燃起了觀眾對國產影片的熱情和期待。

香港電影不會消亡,正在加速融入華語電影

當香港電影人紛紛北上,甚至開始執掌內地市場,很多見證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香港電影黃金時期的影迷或許會感慨,真正的港片已經消亡了嗎?

情況並非如此。如果我們說的香港電影,是指我們還是小鎮青年時,從錄像廳、DVD里了解到的那個光怪陸離、天馬行空的俠義江湖、市井百態,那這個意義上的香港電影的確已經沒落了。然而,地域意義上的香港電影永遠不會消失,它每年都會有佳作出現,只是隨著香港回歸祖國、內地經濟快速發展,城市與城市之間日益趨同,香港電影所描繪的那個世界,再也不是我們原來嚮往的那個新世界了。

香港電影因人而興,哪裡有香港電影人,哪裡就有香港電影。

近幾年來,陳可辛導演的《中國合伙人》《親愛的》,周星馳導演的《美人魚》《西遊降魔篇》,甚至更年輕的導演彭浩翔執導的《春嬌救志明》,都受到了內地觀眾的喜愛。內地觀眾對香港電影的認識,已經不再僅僅停留在警匪片、動作片上。

可以看到,香港導演執導主旋律影片的成功案例也越來越多,比如林超賢執導的《湄公河行動》、徐克執導的《智取威虎山》、麥兆輝執導的《非凡任務》,以及即將上映的《建軍大業》《紅海行動》等。對於香港電影人來說,內地更大的市場的確提供了更大的視野和更大的格局,更大的投資也在某種意義上給予了實現藝術的更多可能性。而用商業化、類型化、工業化的手法和敘事節奏來講好一個正能量的故事,恰恰是香港導演真正了解和融入內地文化後所擅長的。

眼下,中國電影的發展已經迎來了最好的時代,一方面是巨大的人口紅利,一方面是電影工業的飛速發展與社會變革過程中所湧現出的越來越多題材,為一代代電影人提供了嘗試挑戰與進取的機會與空間。而經過這麼多年的磨合,香港與內地的合作融合態勢不斷趨深,有關內地電影與香港電影之間合拍片的邊界與概念也愈加模糊。在全球語境下,一個新的華語電影的標識正在慢慢凸顯,其背後的創作與運營業態也將全面重構。

就像徐克說的一樣,「我們現在面對的是並非是香港和大陸,而是中國跟世界」。

作者 | 文創資訊記者 黃梅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創資訊 的精彩文章:

退款33萬份損失438萬美元,《Rust》揭開遊戲退款機制面紗
經典主機回爐重造一波接一波,任天堂為何不厭其煩打情懷牌?
口碑電影《雄獅》遭市場冷遇 小眾電影該如何選檔期?
余秀華紀錄片斬獲國際大獎 國產紀錄片迎來黃金時代?
上影節觀察:馮小剛認為垃圾觀眾造就垃圾電影 他說得對嗎?

TAG:文創資訊 |

您可能感興趣

電影賀歲片的由來!起源於中國香港,成龍帶入內地,馮小剛最吃香
香港審美領先10年?30年前港劇中的美人,如今依然頻頻驚艷!
香港的的成龍,香港的周星馳,香港的周潤發,都不及香港的他
繼香港和澳門之後,中國又一塊領土回歸,等了它75年!
20年了,香港電影別來無恙?
從台灣和香港回來後
香港的周潤發,香港的劉德華,香港的成龍,卻都輸給了北京的他!
18年內地與香港合作,引進更多新港劇:題材與內容上的突破!
75年的分離,75年的努力,繼香港和澳門之後,中國又一塊領土回歸
繼香港澳門回歸,中國又一領土回歸,期待了75年
北京的的李連杰,香港的周星馳,香港的周潤發,都不及香港的他!
17年合作14部電影,古天樂劉青雲成了香港最黑的影帝級組合
海航:63億港元再售香港土地 一月內回籠223億
海航旗下香港國際建投:擬160億港元把啟德地塊出售給恆基地產
香港深水埗,這個香港最窮的區域,今天還保留著電影中的老香港
香港,匆匆,恍惚是香港!
如何比北美提前10天看到《復聯3》?答案:4月25日去香港和台灣!
為何放棄在香港月入2萬的薪水,選擇內地5000的工作?背後的真相,出乎你的意料
輸在起跑線的香港,有望成為中國的紐約嗎?
4.15晚第37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在香港舉行,成龍、趙薇、劉德華等亮相,群星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