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錢幣史上——最輝煌——的古錢幣有哪些?

錢幣史上——最輝煌——的古錢幣有哪些?

古錢幣是一個國家歷史中組成的重要部分,其特定的歷史時期在錢幣史上佔據著重要的地位,它不僅代表著近代中國的貨幣文化,反映了我國近代歷史、經濟、金融的興衰和滄桑,清代作為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其所鑄造的銅錢在融合了以往文化內涵的同時又能與時俱進,成為歷代錢幣中最為輝煌的存在。

同時,隨著各地拍場古錢幣交易的次數愈加頻繁,且因它為大眾藏友們帶來的價值不菲,使得錢幣在各地拍場中所佔據的地位越來越高。

雙旗幣民國時期鑄造,普遍流通的都是當十文的,二十文的當時只發行了22000枚經過這麼久的時間現在存世量已經非常非常稀少了。

古錢幣的收藏價值是存世量、文化價值、鑄造工藝來決定的。稀少錢幣目前市場上已是相當難覓,被遺傳下來的並不多,而且精品的,更是鳳毛麟角的存在,這也是藏品價格炒作的原因。

大清銅錢作為清朝貨幣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類貨幣,其由於清朝皇帝的更替而導致發行種類繁多,具體可按清朝年號區分。

大清銅錢在錢幣收藏市場中究竟價格如何,這個問題不能一概而就,因為由於發行數量,年號和歷史原因等等問題,其收藏價值與「歷史背景,現行存量和文化底蘊」等息息相關,因此不同年號的大清銅錢都具有其自身的特點,在錢幣收藏市場中表現亦不同。

珍貴稀少的大清銅錢成為許多玩家藏友們眼中的珍寶,而具有極高文化底蘊和歷史價值的大清銅錢則頗受文人雅士的喜愛,具有祈福平安等寄寓的大清錢幣備受百姓市民們的推崇,因此不同的大清銅錢都具有一定的收藏價值。

清咸豐年間(1851-1861年),太平天國農民起義開展迅猛,並在江蘇南京建都,此刻清政府賴以鑄錢之用的滇銅,因路途阻斷而無法運進北京。

一方面是打壓起義急需許多的軍餉開支,一方面是鑄錢的原材料告缺,給清政府造成了嚴峻的財務困難,最終迫使清政府自咸豐三年開端發行紙幣和改鑄大錢來補償財務虧空。咸豐朝寶泉局所鑄錢有「當百」、「當二百」、「當三百」、「當五百」、「當千」等五種面值。

清文宗咸豐年間(1851-1861年)所鑄平錢。因政治腐敗,經濟危困,鑄行未久即收到各種重寶、元寶大錢衝擊,通寶錢遂嚴重貶值,故製作簡陋,形制混雜;全國27局所鑄的小平錢,銅質、大小及文字各不相同,粗略者多而精良者罕見。一般直徑2.2~2.6cm,重2.4~4.2g,其中大樣錢鮮見,而更多為私鑄劣質薄小錢,期間鵝眼錢重不足1g。背文滿文各寶局名,常見者大約20局左右,尤以「寶台」局「阿克蘇」局「寶通」局所鑄為稀少。傳世尚有「咸豐通寶」雕母數種,極為珍貴。

物以稀為貴」是恆古不變的規律,幾乎適用於任何收藏品。此外,衡量一件古代錢幣的價值,除了看其文化內涵和存世量之外,一件古代錢幣的品相也非常重要的。在收藏領域,品相被視為「收藏品的生命」。據官方調查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喜愛收藏錢幣的藏家僅次於瓷器和字畫收藏的人數。這個收藏是需要很深的專業知識和文化素養的。同時大清銅幣的保值、升值能力極高,能夠為收藏者創作巨大的財富,而且也是身份地位和文化素養的象徵。

坐洋幣80-130萬左右

光緒元寶戶部銅幣130-160萬

北洋造光緒元寶200-280萬

大清銅幣汴80-140萬

墨西哥鷹樣160-200萬

崇寧重寶120-180萬

大清銀幣260-330萬

湖北光緒元寶銅幣130-200萬

民國九年袁大頭40萬

四川省光緒元寶銅幣140-220萬

雙旗幣120-160萬左右

咸豐重寶160-240萬左右

家中古董,手中珍玩,想知道年代嗎?想了解現在的市場行情價格嗎?急於出手,而苦於找不到合適的買家請聯繫我們,這裡為您提供專業的評估與鑒定以及出手。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藝術成就夢想 的精彩文章:

瓷器要玩清三代:康熙琺琅彩碗7400萬港元創記錄
天價古錢幣」,一枚就值一套房!千萬別讓你家熊孩子給扔了!
近期字畫的介紹與成交價格 你是否也有類似的收藏
宋代五大名窯特徵鑒定

TAG:藝術成就夢想 |

您可能感興趣

中國錢幣史上壽命最短的錢幣
這,極有可能是我國錢幣史上最大的錯幣事件
百萬英雄提問:錢幣史上的「短命鈔王」是誰?答案在哪裡?
大清錢幣真偽辨別,得從大清錢幣史說起,3分鐘學會認識別大清錢幣
大清錢幣真偽辨別,得從大清錢幣史說起,3分鐘你自己也會知道怎麼辨別大清錢幣
錢幣史(十六)是方孔錢的前身——戰國時期的圜錢
錢幣史秦半兩也是越重價值越高
江蘇發現一枚銅錢,顛覆了中國錢幣史,學者:或影響了李淵形象!
開創中國錢幣史「方孔圓錢」時代-秦半兩
爆笑中國錢幣史
錢幣史西漢半兩上篇——榆莢半兩、八珠半兩、五分錢
新書速遞:《古希臘錢幣史》第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