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完美童年,為何會讓成年後的生活變得更加艱難?

完美童年,為何會讓成年後的生活變得更加艱難?

詩人菲利普·拉金說:「你爸和你媽害了你,雖然不是故意的,但他們的確害了你。」

每個人都知道,麻辣老媽和每天孩子回家都奉上牛奶與親手烘焙餅乾的媽媽,會培養出完全不同的孩子。但我們多數人落在這兩個極端之間,而在這個區間,很多事情一不小心就會做錯。

作為一名媽媽,我很想做對。但是,什麼才是「對」呢?

過去所有研究都表明:如果不能精確解讀你的孩子,誤解了他們的信號,或者給予他們的愛太少,幾十年後,他們就很可能會走進心理治療診所,坐在沙發上,靠著一盒紙巾,聲淚俱下地回憶著媽媽對他做了什麼,爸爸又沒做到什麼——每周50分鐘,有時長達數年。

後來,我作為心理醫生,主要工作就是重新當一回這些來問診的孩子的父母,提供一種「矯正性情感經驗」,讓他們無意中將早期被傷害的感覺移情到我們身上,然後給出不同的回應——與他們童年期所得到的相比,更加體貼、更具共情的回應。

但我開始接待諮詢之後卻發現,很多孩子最痛苦的,竟然不是爸媽做得太少。

麗齊,20多歲,聰慧美貌。有堅實的友情、親密的家庭,和極度空虛的感覺。她告訴我,之所來諮詢,是因為她「就是不快活」。

她還說,令人沮喪的是,她找不出來自己到底是對什麼不滿。她說她有一對「棒極了」的父母,兩個出色的手足,支持她的朋友,極佳的教育,很酷的工作,健康的身體,漂亮的房子。

她的家族史上,也沒有抑鬱症或焦慮症病人。那為什麼她老是失眠呢?為什麼她總是猶疑不定、怕犯錯誤、無法堅持自己的選擇呢?為什麼她覺得「心中總有一個空洞」呢?為什麼她描述自己感覺「飄忽不定」呢?

這個案例里沒有漠不關心的父親、求全責備的母親和其他放任自流、愛貶低人、雜亂無章的照料者,問題出在哪裡?

當我試圖弄明白時,令人驚奇的事情發生了:類似的病人越來越多。我的沙發上坐滿了二三十歲的成年人,自述患上憂鬱和焦慮,很難選擇或專註於某個令人滿足的職業走向,不能維持良好的親密關係,有種空虛感或缺乏目標感。

他們跟麗齊一樣,擁有關愛備至的父母,給他們「發現自己」的自由,鼓勵他們想做什麼都行,接送他們上學放學,陪他們做作業,當他們在學校受欺凌或孤立時出手相助,支持他們去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就(喪失興趣時又允許他們放棄),當他們犯錯時跟他們談心,而不是簡單粗暴地懲罰。

一句話,這些父母很「體貼」,投入地引導自己的孩子順利通過童年的種種考驗和磨難。既然他們的童年很順利,看起來也很完美,現在為何會如此迷茫、不自信?

直到有一天,另一個問題浮現在我腦海:這些父母是否做得太多了?

很多父母會盡一切可能,避免孩子體驗到哪怕一丁點的不適、焦慮或者失望。當孩子長大,面對正常的挫折,就以為事情嚴重出錯了。

當學步兒在公園裡被石頭絆到,剛剛倒地,還沒來得及哭呢,一些父母就會飛撲過來,抱起孩子,開始安慰。這事實上剝奪了孩子的安全感——不僅在遊樂場,而且在生活中。

如果你不讓孩子體驗那剎那間的困惑,給她一點時間,讓她明白髮生了什麼(「噢,我跌倒了」),讓她先把握跌倒的挫折感,並且試圖自己爬起來,她就不會知道難受是什麼感覺,以後在生活中遇到麻煩時也不知道該如何應對。

這些孩子上大學時,會因為最小的麻煩發簡訊給父母求救,而不會自己找辦法解決問題。

假如,當孩子被石頭絆倒,父母允許她自己恢復一秒鐘,再去安撫她的話,孩子就學習到:剛才有一秒鐘挺嚇人的,但我現在沒事兒了。如果有不快的事情發生,我能自己擺平。

多數情況下,孩子會自己應付得很好,但很多父母永遠弄不懂這一點,因為他們忙於在孩子不需要保護時,過早伸出援手。

這讓我回憶起自己,兒子四歲時,我一個朋友死於癌症,我當時第一想法是:不能告訴他。畢竟他都不知道她病了。我知道他可能會注意到我們不再去探望她了,但我讀過的所有育兒書都說,得知親友的死訊對於孩子來說太可怕了。

最終,我把真相告訴了兒子。他問了很多問題,但並未因為震驚而昏倒。我對兒子的信任,讓他更加信任我,並最終更有安全感。

通過告知他這件事,我傳達了一個信息:我相信他可以忍受悲傷和焦慮,而我會在一旁幫助他度過難關。如果不告訴他,則傳達了另外一種信息:我覺得他處理不了難受。而這正是很多成人每天以隱含的方式向孩子傳達的信息。

如果孩子不曾體驗痛苦的感覺,就無法發展「心理上的免疫力」。這就像身體免疫系統發育的過程,我們得讓孩子接觸病原體,不然身體不會知道如何應對進攻。孩子也需要接觸挫折、失敗和掙扎。所謂文明,就是學會適應不夠完美的情況,但父母常常遇到不快即刻出手,為孩子鋪平道路。

這也許就是麗齊那樣的病人,最終會出現在心理醫生面前的原因。

父母的焦慮之下潛藏著一種信仰,那就是:如果我們做對了,孩子不僅會成長為快樂的大人,而且會成為讓我們快樂的成年人。這是一種誤會。養育雖然重要,卻不能勝過天性,而且不同的養育方式適用於不同的孩子。

我們可以讓孩子接觸藝術,但不能教給他們創意;我們可以保護他們免受下流同窗、糟糕成績等各種因素的傷害,但在人生中他們總會遇到不快。事實上,在不遺余力為他們提供完美童年的時候,我們也讓孩子的成長變得更加艱難。

原文來自美國《大西洋周刊》

作者 | Lori Gottlieb

翻譯 | 郭艷文&小巫

點擊展開全文

為什麼有人總是喜歡自責?家屬如何調整孩子患病後的自責情緒?
悟空哭著說,我要回凡間!
剛畢業大學生逃避現實和困難是不是心理問題?怎樣緩解大學生畢業恐懼心理?
「我的前半生」:家庭主婦的出路在哪裡
心理診室里發生的事兒

TAG:小崔不抑鬱 |

您可能感興趣

年後以下這生肖感情將會變得更好
年輕的幹細胞能夠讓老年人變得更加強壯?
半年瘦了 56 斤,他們的生活有變得更好嗎?
減肥之後,就變得更好了嗎
今年後半年好運相伴,一切都會變得更順利的生肖
從童年到中年,變得是年齡,不變的是父母的愛
周星馳太會選人了,十年後她變得好美,竟然還挑戰鄭爽?
人在失戀之後大腦是怎麼運轉的,為何它會變得更加活躍了?
蘇軾好友王鞏被流放蠻荒五年,為何反而變得更加年輕了?
減肥後的她,覺得世界都變得美好起來!
更年期,一個「惡習」可能讓你變得更丑
健身一年以後,你會變得不可思議!
周星馳真會選人,十年後她變得好美,竟然還挑戰鄭爽?
30年後,還是會因為它而變得柔軟啊!
為何隨著年齡見長,年味也變得漸行漸遠?
如何讓家變得更有年味?
經常跑步會變老嗎?不僅不會變老,你還會變得更加年輕!
卸載了抖音,生活就會變得更美好?
張靚穎為愛斬情絲,賈乃亮為情所傷成板寸,換了髮型後的他們變得更年輕了!
年輕供者幹細胞能夠讓老年人變得更加強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