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裡的孤寡老人們,我來懟你了……
導語:這是第一次在這個公眾號里發一篇跟設計無關的文章,暢談人生觀,不喜誤入,別bb,有意見留言區等著你。
---------------------------------------------------------------------------------------------------------------
當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困擾自己的朋友圈,屏蔽的人越來越多,各種主題式的吐槽也層出不窮。比如媽媽的養生類朋友圈,人生哲理類朋友圈,是現在被吐槽最多的。我只是覺得這是他們這個時候所關心的事情,這是他們人生觀裡面重要的事情,也是他們試著與這個社會溝通的方式,你看到這樣朋友圈的感覺跟他們看到你轉載一個搖滾客的文章或者吐槽中國有嘻哈的文章反應是一樣一樣的,不用那麼大驚小怪。
但是似乎我們忽略了一類人的存在,那就是從來或者幾乎不發朋友圈的人。
通過簡單的網路調查從各種網友留言或者論壇來看,這類人分為幾種思維。
第一:把自己刻意隱藏起來的人,這個評價顯然不是他們自己所認同的,他們一般的說法是不喜歡自己的生活暴露在所有人的眼中,這一類人不愛走到人們的視線之內,可以理解為靦腆型人格,可是在今天這樣高速社交時代,似乎我更願意把這類人理解為社交障礙。默默的躲在黑暗中觀察著周圍的一切,並且樂此不疲。
第二:覺得自己發不出來讓人高看一眼的內容,其實我覺得這類人似乎多慮了,每個人的朋友圈都是魚龍混雜,大家其實已經看慣了各色人群,每個人給別人留下的印象都是多維度的,你如果沒有自信害怕給自己減分,其實是可以通過更少的曝光度降低自己減分的可能,但是也是會給人留下沒有自信的表現。反而不如勇敢的面對自己的一切。
第三:經常在心裡鄙視別人的朋友圈的人,對自拍的說臭美曬景色的說秀旅行炫富做微商的說臭奸商騙子,對養生的說智商低啥都信,對雞湯的說爛雞湯,然後自己想發朋友圈的時候想一想自己的路都被自己差不多堵死了,想了又想又刪除了。
第四:怕影響別人的生活的人,其實這類人根本就不值一提,我個人覺得是妄想症,想太多了,真的,不提也罷。
最後,想說一下我個人對朋友圈的一些小觀點,朋友圈其實可以作為個人生活的小分享,滿足自己傾訴欲,還有一個更加重要的作用就是,在生活中留下自己的痕迹。時間點滴慢慢的消失,轉過頭幾年過來發現人生並沒有什麼變化,那麼這幾年都做了什麼,返回來看一下那些生活中的小小的點滴,小到記憶中都不曾留給它一絲位置的有趣的小事,讓生活的流逝變得更有質感。走過世間留下了一些腳印,因為我們多數人並不是那些可以被別人記錄的大人物,所以我們自己隨手的記錄就變成了唯一。
在這個世界留下自己的人生軌跡,證明我們曾經來過。這個到此一游可以有。
或許幾年以後回頭看這些當年的點滴會變成另一個qq空間,覺得裡面的語言和照片變得很傻,傻到不想讓他們出去被人看到,就像當年第一批玩空間的人在三到五年的時候會有極大的清空日誌的衝動,但是當你到十幾年之後再回來看這些的時候,會覺得這些對自己的人生記錄是多麼的美好,那些青澀的記憶泛上心頭的感覺是與之前截然相反的。試想如果沒有這些點滴的記錄我們似乎回憶自己近十年的時候是否會覺得過去是由一個點一個點存在在腦海里,但是看著這些隨手的自拍也好,人生感慨也好,自己的這些回憶就會更加立體,是多維的,是豐滿的。
那些朋友圈一片空白的朋友們,你們真的願意做你朋友圈裡面的孤寡老人嗎?當下的交流成本變低了,也變高了,變低了是隨時隨地都可以聯繫,變高了是隨時隨地都能聯繫的情況下,大家更願意聯繫一些能出現在視野里的朋友,你慢慢把自己隱藏起來,慢慢的就真的被人忘掉了。在想聊天的時候可能會變得陌生了,尷尬了。
是不是要結婚了 。。。是不是要生孩子了 。。。是不是要做微商了。。。
讓我們勇敢的浪起來
別再青春放蕩的年紀裝成熟
到了成熟的年紀裝清純
活的不擰巴嗎?
如果你真的要把自己活成一個麻花
TAG:設計界的搬運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