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哲學史」中要有「哲學」

「哲學史」中要有「哲學」

「哲學史」中要有「哲學」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讀書筆記與思考

老羅/文

勞思光寫哲學史的基本理念是「哲學史」中要有「哲學」。

為此,他首先對幾本有名的哲學史進行批判。對於胡適的哲學史,勞思光認為它的缺點是幾乎完全沒有哲學的成分。因為一部哲學史雖然是「史」,但也必然涉及「哲學」。當一位學人寫哲學史的時候,他不僅要敘述事實,而且要解釋理論。敘述事實是史學的工作,解釋理論則必須有確定的理論基礎與解析方法。不遵循這種方法寫出來的可能是「史」,但不是「哲學史」。具體說,胡適的哲學史大部分的工作都是用於考訂史實,對於先秦諸子的年代及其子書中的偽造部分,用了很大的力氣去考證,但對這些哲學思想或理論沒有作任何有深度的闡釋。而對馮友蘭的評價,勞思光認為馮友蘭在哲學理論上造詣不算太深,他解釋中國哲學時,所能運用的觀念及理論,也限於早期的柏拉圖理論與近代的新實在論。因而,馮友蘭的哲學史也並非成功的之作。

對於勞思光的這種實證基礎上的闡釋之說,我是十分認同的。其實,這也是幾乎所有的人文科學的學術研究所要遵守的基本原則。

具體到中國哲學史的方法問題,勞思光認為,哲學史的主要任務就是展示以往的哲學思想。哲學史不但要敘述哲學家的言論和思想,還要看各家思想之間的關係,同時對各家思想進行解剖。簡單地說,哲學史敘述以往的哲學思想,一方面是真實,一方面要深透,因而它必須具有史學與哲學兩方面的成分。

這就是勞思光的「基源問題研究法」,也即既有「歷史」,又有「思想」。

勞思光的這種學術理念使我想起了常常出現在我們理念當中的所謂「實證」與「理論」的爭論問題。實際上,「實證」是基本工作,最終回到「理論」或「思想」才是歸宿。清代學術最大的貢獻是「實證」,而最大的缺陷也在於「實證」,因為他們只考據不闡發(當然這與當時的政治高壓有關),這實質是學術的大忌,或者說這是事倍功半的做法,真正的學術研究遠沒有完成。

另外,就當代的學術思想嬗變來看,所謂的以「實證」為主的蘭克史學理論,早已被海登·懷特的歷史史學、歷史敘述理論所取代,依然痴迷於「實證」的學術思想早已經陳腐不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禹貢錘指 的精彩文章:

生活中的「清晰」與「模糊」

TAG:禹貢錘指 |

您可能感興趣

哲學史都不讀,還學什麼哲學
簡明中國哲學史
世界哲學史文藝復興——培根與科學方法
讀書心得-中國古代哲學史
世界哲學史——基督教的歷史哲學、中世紀導言
讀《中國哲學史》有感而發
王維這首詩,被史學大家錢穆稱為一部中國哲學史
文藝復興以降的中世紀哲學史研究
讀《西方哲學史》
馮友蘭——中國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被譽為「現代新儒家」、《中國哲學史》作者、美國著名哲學家約翰·杜威的學生
世界哲學史——奧古斯丁
西方哲學史中的價值觀念變遷
西方哲學史整理筆記之古羅馬時期的哲學!
《西方哲學史》讀後感
《中國哲學史補二集上》
備受爭議的《西方哲學史》
世界哲學史康德——實踐理性批判
讀馮友蘭先生《中國哲學史》,赴中國先哲思想盛宴
《西方哲學史》閱讀簡談
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一部「石破天驚的偉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