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修道成佛之路》之二十五:研讀《道德經》領悟大道精髓

《修道成佛之路》之二十五:研讀《道德經》領悟大道精髓

《修道成佛之路》

作者:盛艾

二十五、研讀《道德經》領悟大道精髓

老子,又稱老聃、李耳,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被道教尊為道祖,存世著作有《道德經》。

在修道成佛的修行中,聖賢所著的經典是我們修行的理論依據,要一讀再讀,反覆研修。研讀經典要結合自己的修行體驗,檢查差距,提升悟境,印證成果。沒有修行體驗的閱讀,很難理解文字里的真意。如果從靜心等功課入門,隨著心靈感悟與求知慾提升,再來閱讀經典,就會有醍醐灌頂,深受啟發的感覺,可以找到心靈共鳴,增強修行的信心。隨著修行境界的不斷提升,再閱讀經典,幾乎有心心相應的感覺,修行者的感悟與聖賢的思想可以融合一體,悟道、證道的智慧像連接大道的源泉一樣自然流溢出來。

佛、道、儒的古代經典大都是文言文,經白話文翻譯後,意思已有偏差,特別是很多翻譯者本身並不是修行悟道者,所以,在翻譯聖賢論著的時候,不能準確表達聖者的思想,以致讓修學者產生誤解,使修行出現偏差。閱讀聖賢經典一定要結合自身的修行體驗加以對照和甄別,不要一味的相信通過翻譯的文字。學習經典要抓住要領,博採眾長,在自己的思想里建立起經過自己體驗、感悟、實踐、證明的一套說得通、行得通的圓融理論,學會將經典的精髓消化、吸收成為自己的思想和理論,用自己的感悟和自己的表達方式,更加準確地表達修行方法與悟道經驗。這樣的學習活學活用,不是生搬硬套,不是鸚鵡學舌,不是食古不化的照本宣科。

《道德經》是大道文化的核心思想,是修道、悟道的必修理論。為了更深入地領悟真諦,讓我們一起歸納《道德經》所闡述的思想,再次領會《道德經》的精髓:

1、領會老子對大道的闡述:

(1)可以用語言、名稱來表述的道並不是恆常運行於天地間的道,道創造天地,衍生萬物成為萬物之母而呈現各種名相。保持清凈無欲可觀察到道的微妙,在有欲的生活中可以觀察到一切事物發起的緣由與規律,無名的道與有名的物質渾然一體,同出而異名,蘊藏著非常玄妙的道理,就此深入是探索一切事物奧妙的門徑。

(2)有一物混然而成,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經存在。寂靜、空虛、遼闊,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獨立長存,循環運行而永不衰竭,是萬物的根本。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強把它叫做「道」,叫做「大」。它廣大無邊、運行不息、伸展遙遠又返回本原。所以說,宇宙間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人居其中之一。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純任自然。

(3)大道廣泛流行,無所不到,萬物都依賴它而生長。它完成了功業不佔有名譽,養育萬物不自以為主宰。因為始終不自以為偉大,所以才能成就它的偉大。

(4)生養萬物的道是永恆長存的,是自然界最玄妙的母體,是天地的根本。連綿不絕,若有若無,其作用是無窮無盡的。

(5)道是萬物的主宰,善人的法寶,不善的人也用之保全自己。美好的言談可以取得他人的尊重,高尚的品行可以有益於他人。哪能拋棄那些不善的人呢?所以立天子、置三卿,縱然有拱抱的寶壁在先,駟馬隨後的獻禮,還不如進獻大道的知識。古人把道看得這麼珍貴,不正是因為它有求就可以得到,有罪就可以倖免嗎?所以道為天下人所珍視。

2、領會老子對道德的闡述:

(1)精神和形體合一能不分離嗎?聚精緻柔能像嬰兒般無欲嗎?清除雜念深入觀察心靈能沒有瑕疵嗎?愛民治國能遵行自然無為的規律嗎?感官與外界相接觸能保持寧靜嗎?明白四達能不用心機嗎?生養萬物而不據為己有,為萬物儘力而不恃其能,助萬物成長而不宰割它們,這就是「玄德」,是最高深的智慧德性。

(2)上德不表現有德所以有德,下德自以為有德所以無德。上仁有所表現,並不故意表現他的仁;上義有所表現,卻故意表現他的義;上禮有所表現,得不到響應就強迫人家來響應。所以,失去了道以後才有德,失去了德以後才有仁,失去了仁以後才有義,失去了義以後才有禮。禮的出現是忠信不足,混亂的開始。顯露先見之明的人以為學會了道的精華,其實是愚昧的開始。因此,大丈夫立身淳厚而不居於淺薄,存心樸實而不居於浮華。

(3)道生萬物,德養之,使萬物生長各有形態。所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所以被尊崇,德之所以被珍貴,就是因為道生萬物而不加以干涉,德養育萬物而不加以主宰,使萬物受到撫養和保護。生養萬物而不居為己有,撫育萬物而不自恃有功,導引萬物而不主宰,這就是「玄德」,最智慧、深厚的德。

3、領會老子對大道規律的闡述:

(1)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的微小物質叫「夷」、「希」、「微」,這三者的形狀無從追究,渾然一體。上不顯光亮,下不顯陰暗,無頭無緒、延綿不絕,無法命名。一切物質從無到有,從有到無呈現循環往複的狀態,迎面看不見前頭,跟隨看不見後頭。認識宇宙的初始,把握早已存在的道來處理現實的事物,就是認識道的規律。

(2)所謂大德,就是完全服從道的準則。道沒有具體實體,恍恍惚惚,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它是那樣深遠冥昧,其中有可以驗證的非常真實存在的精微物質。古往今來,它的名字永遠不能廢除,只有依據它才能觀察萬物的初始。我怎麼知道萬物開始的情況呢?就是從「道」認識的。

(3)道的運動循環往複,其中微妙、柔弱的變化是道的作用。天下萬物產生於看得見的有形物質,有形物質產生於不可見的無形物質。

(4)執持盈滿不如適可而止;顯露鋒芒難以保持長久;金玉滿堂無法守藏;富貴驕橫是自留的禍根。事情做圓滿了就要含藏收斂,功成身退,這是符合自然規律的道理。

(5)能認識別人的人有智;能認識自己的人清明。能戰勝別人的人有力;能戰勝自己的人剛強。知道滿足者富有;堅持不懈者有志;不失本分者能長久不衰;身雖死而精神不滅者是真正的長壽。

(6)掌握了大道規律的人,天下的人都會來投靠。投靠而不互相妨害,可以共享安泰與和平。音樂和美好的食物可以使過路的人為之留步,大道的表達雖然平淡無味,它的作用卻是無窮無盡的。

(7)大道隨順自然,無為而無不為,好像什麼也沒做卻成就了一切事物。侯王如果能無為而為,以道的原則為政治民,萬事萬物就會自我化育而得到充分發展。當貪慾起來的時候,我就用不可名狀的本性中的真朴來鎮住它。以真朴來鎮服貪慾,心無慾望就身心安靜,天下自然安定。

(8)天得道而清明;地得道而寧靜;精神得道而靈秀;山谷得道而充盈;萬物得道而生長;侯王得道而成為唯一正確的領袖。推而言之,天不得清明恐怕要崩裂;地不得安寧恐怕要荒廢;精神散失靈性恐怕要斷絕;山谷不充盈恐怕要枯竭;萬物無以維生恐怕要滅絕;侯王不能以正心治國恐怕要被傾覆。貴以賤為根本,高以下為基礎,侯王們自稱為「孤」、「寡」、「不穀」,不就是以賤為根本嗎?所以,得道者至譽無譽,無所謂名譽像寶玉一樣完美還是像山石一樣粗陋。

(9)名聲和生命哪個更為親切?生命和貨利哪個更為貴重?得到與失去哪個更為有害?過分愛名利必定要付出更多的代價,過於積斂財富必定遭致更慘重的損失。所以,懂得滿足就不會遭受屈辱,懂得適可而止就不會遇到危險,這樣才可以保持長久的平安。

(10)善於建立道德信仰者難被動搖,善於堅持道德守則者難被拉攏,子孫應常祭祀以牢記這個道理。以這個道理修身,德性必然純正;以這個道理治家,家庭吉慶有餘;以這個道理治鄉,鄉里長久和睦;以這個道理治邦,社稷福惠豐厚;以這個道理治天下,宏德澤被四方。所以,以自身可以觀他身,以自家可以觀他家,以自鄉可以觀他鄉,以自邦可以觀他邦,我怎麼會知道天下的情況之所以如此呢?就是因為我用了以上的方法。

(11)天下人都知道什麼是美的時候,丑已經出現了,都知道什麼是善的時候,惡也如影隨形。所以,有無互相轉化,難易互相形成,長短互相顯現,高低互相充實,音聲互相諧和,前後互相接隨,這是永恆的道理。因此,聖人以無為的態度對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聽任萬物自然興起而不為其創始,有所施為但不加自己的傾向,功成業就而不自居。正因為不居功,所以才有不失的功德。

(12)三十根輻條匯成車轂,有了車轂中空的地方,才有車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開鑿門窗建造房屋,有了門窗四壁內空的地方,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給人便利是因為「無」發揮了作用。

(13)道生一,一生陰陽二氣,陰陽二氣交合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都背陰而抱陽,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自然生成和諧的狀態。人們都厭惡「孤」、「寡」,王公卻用這些詞來稱呼自己。事物有損必有益,有益必有損,強橫的人不得好死,這是古人所教誨的道理,我也以此來教誨他人。

4、領會老子對悟道聖者的闡述:

(1)繽紛的色彩使人眼花繚亂;嘈雜的音調使人聽覺失靈;豐盛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縱情狩獵使人放蕩發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為不軌。所以,聖人但求飽腹而不追逐聲色之娛,摒棄物慾誘惑而保持簡單的生活。

(2)寵辱若驚的人把榮辱看得與生命一樣珍貴。人為什麼會寵辱若驚呢?因為得寵者其位卑下,得到寵愛就感到格外驚喜,失去寵愛則驚慌不安。人為什麼會重視寵辱像重視生命一樣呢?是因為人有身體,人如果沒有身體,還擔心什麼禍患呢?所以,能把天下當做自己生命的人,可以將天下託付給他;愛惜自己生命更甚於愛天下的人,怎麼可以將天下託付給他。

(3)古時候善於行道的人,微妙通達,深刻玄遠,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正因為不能認識他,所以只能勉強地形容他說:他小心謹慎,好像冬天踩著水過河;他警覺戒備,好像防備著鄰國的進攻;他恭敬鄭重,好像要去赴宴做客;他行動洒脫,好像冰塊緩緩消融;他純樸厚道,好像沒有經過加工的原料;他曠遠豁達,好像深幽的山谷;他混沌未開,好像很無知。誰能使渾濁的心靈安靜下來慢慢澄清?誰能使安靜的心變動起來慢慢顯出生機?保持這個「道」的人不會自滿,正因為他從不自滿,所以能夠去故更新。

(4)應諾與呵斥相距多遠?美好與醜惡相差幾何?人們所畏懼的,不能不畏懼,這個風氣自古就是如此。眾人都興高采烈,如同去參加盛大的宴席,如同春天登台眺望美景。我卻獨自淡泊寧靜,無動於衷。混混沌沌,如同嬰兒還不會發出笑聲。頹喪失意,好像找不到歸宿。眾人都有所剩餘,而我卻像若有所失,我真是只有一顆愚人的心啊!眾人光輝自炫,唯獨我昏沉暗昧;眾人都那麼嚴明苛刻,唯獨我淳厚木訥,像大海一樣浩瀚恬靜,飄蕩遠方。世人都精明有本領,唯獨我頑昧而笨拙,我與眾不同的可貴之處就在於得到了「道」的滋養。

(5)委曲便會保全;彎曲便會伸直;低洼便會充盈;陳舊便會更新;少取便會獲得;貪多便會迷惑。所以,聖人以大道準則作為天下事理的規範。不執著己見,所以清明;不自以為是,所以彰顯;不自誇,所以有功;不驕傲自大,所以能長久。正因為不與人爭,所以遍天下沒有人能與他爭。古人所說的「委曲全」的話,怎麼會是一句空話呢?真誠去做就能夠達到。

(6)知雄守雌,深知什麼是雄強卻安守雌柔的地位,甘願處溪流般最低的位置,永恆的德性就不會離失,可以回到嬰兒般單純的狀態。知白守黑,深知什麼是真理卻安於無知蒙昧,以此作為處世的態度,永恆的德性就不會有差錯,可以歸復到無極的大道。深知什麼是榮耀卻安守卑辱的地位,甘願居天下最低谷,永恆的德性才得以充足,可以回歸到大道最原始的樸素里去。有道的人掌握了大道樸素所生化的物質規律,可以成為百官之長,所以,大道的真理不可以分別心分割對待。

(7)天下最柔的東西可以穿越最堅硬的東西;無形的力量可以進入沒有間隙的物體。我因此認識到「無為」的益處,天下少有人能領悟不言之教的高明與無為的益處。

(8)足不出戶能知天下事,不開窗遠望可以知道自然規律。向外奔逐得越遠,知道的道理就越少。所以,聖人不用遠行就知道一切,不用看就是明白一切,不作為而能夠成就一切。

(9)聖人沒有私心,以百姓的心為自己的心。對於善良的人,我善待他,對於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這是道德本性中的善。對於守信的人,我信任他,對不守信的人,我也信任他,這是道德本性中的信。聖人為天下安寧而無所偏執,心歸渾樸。百姓都專註於自己耳目聰明,聖人希望他們都回到嬰孩般純樸的狀態。

(10)知道真理的人少言寡語,多言多事的人其實並不知道真理。堵住慾望的通道,關閉亂心的門徑,挫除自身的銳氣,解除心靈的紛擾,隱藏心靈的光芒,將自身混同於塵世。這種看上去與眾無別的人,是達到「玄同」境界的人,已經超越了親疏、利害、貴賤的世俗範疇,成為天下最為尊貴的人。

(11)做事無為而為,處理事情像沒事一樣,品嘗無味中的滋味,不論大事小事,多事少事,都以德報怨。做難做的事情要從容易的地方入手,做大事要從細微的地方入手。天下難事一定從簡易的地方開起;天下的大事一定從微細的地方開始。因此,聖人始終不貪圖大的功績,所以才能做成大事。輕易諾言者必定很少能夠兌現的,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勢必遭受很多困難。因此,聖人尤其看重困難,所以始終沒有困難。

(12)局面還安定時容易維護;未出變動先兆時容易謀劃;事物還脆弱時容易消解;事情還微小時容易撤散。做事情要在它尚未發生時就處理妥當;治理禍亂要在禍亂沒有形成之前防範。合抱的大樹生於細小的萌芽;九層的高台建築於累積的泥土;千里遠行起始於腳下的每一步。盲目作為會招致失敗,執著得失會遭受損害。所以,聖人無為也沒有失敗,無所執著也不受損害。人們做事往往是在快要成功的時候失敗了,所以,快結束的時候要像剛開始的時候一樣謹慎,就沒有辦不成的事情。聖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難以得到的貨物,學習別人所不學習的,分析眾人常犯的過錯,輔佐萬物的自然繁衍,不敢妄自干涉。

(13)江海之所以能夠彙集百川,是因為處在低下的地方。聖人要想領導人民,必須用言辭對人民表示謙下,必須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人民的後面。這樣,聖人雖然位居人民之上,人民並不感到負擔沉重;位居人民之前,人民並不感到受害。人民都樂意推戴他而不感到厭倦,是因為他不與人民相爭,所以天下沒有人能和他相爭。

(14)天下人都說「道」很大,不像任何具體的事物,正因為它很大,所以才不像任何具體的事物。如果它像任何一個具體的事物,那麼「道」也就顯得渺小了。我有一直執守的三件法寶:一是慈愛,二是儉嗇,三是不敢居位人先。正因為不敢居於天下人之先,所以能成為萬物的首長。現在的人丟棄了柔慈而追求勇武;丟棄了嗇儉而追求大方;捨棄退讓而求爭先,結果是走向死亡。用慈愛來征戰,用守衛來鞏固,就能夠勝利。天要援助誰,就用柔慈來保護他。

(15)我的話很容易理解,很容易施行。但是天下竟沒有誰能理解,沒有誰能實行。言論有宗旨,行事有根據,人們不知道其中的道理,因此才不理解我。能理解我的人很少,能取法於我的人就更難得了,所以,聖人雖然穿著粗布衣服卻懷揣美玉啊。

(16)天地無所謂仁慈不仁慈,對待萬物就像對待祭祀用的草扎的狗一樣。聖人也無所謂仁慈不仁慈,對待百姓也像對待草扎的狗一樣。天地之間不就像個風箱一樣嗎?越是空虛越不窮竭,越是鼓動越是排風。多說多做只能加速內氣損耗,不如心守一處,安享中和。

(17)天地之所以能長久存在,是因為它們不為自己而運行,所以能夠長久生存。聖人遇事謙退無爭,反而能在眾人之中領先;將自己置於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正是因為他的無私成就了他的自身的一切。

(18)最善的人像水一樣利萬物而不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低處,因而更接近於道。居於平靜無為的境地,心像深淵一樣沉靜,待人真誠友善,說話格守信用,治理政務有理有節,處事能發揮所長,行動善於把握時機。最善的人因為不爭的美德使他沒有過失。

(19)知道自己還有所不知是很高明的,不知道卻自以為知道是致命的毛病。聖人隨時警覺,嚴格自律。所以,謙虛謹慎的人不會犯不懂裝懂的毛病。

(20)勇於表現剛強者易於送命,勇於表現柔弱者反而能夠生存。這兩者都是勇,利與害的結果卻不同。上天的好惡誰能領會呢?聖人也難以說明清楚。自然大道有其自身的運化規律,不爭而能取勝,不言而能回應,不召喚而萬物自歸其所,淡泊無為而善於籌謀。自然大道就像一張大網,看似疏漏卻沒有什麼能夠脫離它。

(21)自然規律是不是很像張弓射箭?弓舉高了就把它壓低一些,弓舉低了就把它抬高一些,弦拉得過滿了就把它放鬆一些,弦拉得不足了就給它補充一些。自然規律是減少有餘補給不足的,人類社會的法則卻是,減少不足的來奉獻給有餘的人。誰能夠減少有餘補給天下人的不足呢?只有有道的人才可以做到。因此,聖人有所作為而不佔有,有所成就而不居功,從不顯示自己的賢能。

(22)天下沒有什麼東西比水更柔弱的,而攻克堅硬卻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勝過水。弱勝過強,柔勝過剛,天下沒有人不知道,但是沒有人能實行。聖人說:「能承擔國家屈辱者才能成為國家的君主,能承擔國家禍災者才能成為天下的君王。」世間的事實與此言卻相反了。

(23)和解深重的怨恨必然還會殘留余怨,怎樣才是以德報怨的妥善方法?聖人手執借據卻不強迫別人還債,有德的人拿著契約隨緣解決,無德的人拿著契約強求了結。天道沒有親近與疏遠之分,永遠善待一切人。

(24)真實可信的話不漂亮,漂亮的話不真實。善良的人不巧說,巧說的人不善良。真正有知識的人不賣弄博學,賣弄博學的人不是真有知識。聖人不存佔有之心,儘力照顧別人而更為充足,儘力給予別人而更為豐富。自然規律是利益萬物而不加害萬物,聖人的行為準則是做什麼事都不與人爭。

5、領會老子對修道的闡述:

(1)把心靈調整到虛極,堅守清凈無為的狀態,我得以觀察自然循環的規律。萬物生旺衰滅,紛紛芸芸,各自返回它的根本,返回根本就清靜,清靜之後又重新發。生命的循環往複就是自然規律,認識了自然規律就是明智,不認識自然規律輕舉妄動就會產生凶災。認識自然規律的人是包容的,包容就會公正,公正就能周全,周全才能符合天道,符合天道才能長久,終身不會遭到危險。

(2)踮腳高望站立不住;大步快走不能遠行;執著已見者不能辨明是非;自以為是者不能彰顯名聲;自誇者不能建立功勛;自傲者得不到長進。從道的角度看,這些行為都像多食造成的贅瘤,令人厭惡,所以,有道的人決不這樣做。

(3)善於行走的不會留下轍跡;善於言談的不會留下瑕疵;善於計數的用不著竹碼子;善於關閉的不用栓梢而使人不能打開;善於捆縛的不用繩索而使人不能解開。因此,聖人經常挽救人而沒有被遺棄的;善於物盡其用而沒有被廢棄的,這就是「襲明」,內藏的智慧。善人可以做不善的人的老師,不善的人可以作為善人的借鑒。不尊重自己的老師,不珍惜他的借鑒作用,自以為聰明,其實是大大的糊塗。這是精深微妙的道理。

(4)上士聽了道的道理會努力去實行;中士聽了道的道理將信將疑;下士聽了道的道理哈哈大笑;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為道了。所以,修道者感慨:悟道明道的人好像很蒙昧,修道進道的人好像在後退,前進的路雖然平坦,也要像走崎嶇山路一樣謹慎。道德高尚的人心如空谷;品德純凈的人好像有所污染,道德廣大的人好像有所不足,道德健全的人好像有所欠缺,品質純真的人好像有所違背。最大的地方看不到角落;最大的聲響聽不到聲音;最大的形象看不見形狀。大道幽隱而沒有名稱,只有它能善始善終地施捨萬物,成就萬物。

(5)天地萬物都有起始,這個起始就是萬物的根本。如果認識萬物又能把握萬物的根本,終身都不會有危險。塞住慾念的孔穴,關閉慾念的門徑,終身都不會有煩擾之事。如果打開慾念的孔穴,增添紛雜的事件,終身都不可救藥。能夠察見到細微叫做「明」;能夠持守柔弱叫做「強」。以大道的智慧恢復內心的光明就不會給自己帶來災難,這就是承襲了大道的精神。

(6)道德涵養渾厚的人好比初生的嬰孩。毒蟲不螫他,猛獸不傷害他,兇惡的鳥不搏擊他。他的筋骨柔弱,拳頭卻握得很牢固,不知道男女交合之事,小生殖器卻能勃起,這是因為精氣充沛的緣故。他整天啼哭嗓子卻不會沙啞,這是因為和氣純厚的緣故。認識「和氣」的道理,就知道保持長久的奧秘,知道保持長久的奧秘就明白事理,以此養生就是吉祥,以心念控制和氣就可以強身。事物過於壯盛就開始衰老,不遵守天道就會很快死亡。

(7)人在生死中流轉,長壽的有十分之三,早夭的有十分之三,本來可以長壽因為妄動而提前夭折的也佔十分之三。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太過於看重生命奉養所致。據說,善於養護生命的人,在陸地上行走不會遭遇犀牛和猛虎的襲擊,在戰爭中也不會遭受武器的傷害。犀牛對於他無處投角,老虎對於他無處伸爪,武器對於他無處刺擊。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他德性完滿,身處不死之地。

6、領會老子愛民治國的闡述:

(1)不推崇有才德的人,百姓就不會爭名好利;不珍愛難得的財物,百姓就不會去偷盜;不顯耀引起貪心的事物,百姓的心就不會被迷亂。因此,聖人治理國家的原則是:讓百姓清除慾念,填飽肚子,消弱鬥志,增強體魄,泯滅智巧,減少慾望。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為造事,以這樣原則去處理政務,沒有不能治理的。

(2)最好的統治者,人民並不知道他的存在;其次的統治者,人民親近他並且稱讚他;再次的統治者,人民畏懼他;更次的統治者,人民輕蔑他。統治者的誠信不足,人民才不相信他。最好的統治者是多麼悠閑,他很少發號施令,事情辦成功了,老百姓會說「我們本來就是這樣的。」

(3)大道被廢棄了才會出現仁義的理論;聰明智巧被推崇了偽詐才盛行;六親出現不和了才有孝慈勸導;國家混亂了有所謂的中、奸之臣。

(4)拋棄聖智機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處;拋棄仁義說教,人民可以恢復孝慈的天性;拋棄巧詐和貨利,盜賊也消失無蹤。去除聖智、仁義、巧詐這些虛偽的裝飾,作為治理社會病態的法則是不夠的,還要使人們的心靈有所歸屬,保持純潔樸實的本性,減少私慾雜念。要拋棄聖智禮法的浮文,才能免於憂患。

(5)少政令,不擾民是合乎自然法則的。狂風刮不了一個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天地尚不能長久如此,何況是人呢?所以,以道行事者就會與道在一起;以德行事者就會與德在一起;以失行事者就會與失在一起。同於道的人,道也樂於得到他;同於德的人,德也樂於得到他;同於失的人,失也樂於得到他;統治者誠信不足就會使人不信任。

(6)厚重是輕率的根本,靜定是躁動的主宰。所以,君子的行為以穩重為本,雖有榮華吸引卻能處之泰然。君主怎麼能以輕浮急躁的態度去治理國家呢?輕率就會失去根本,急躁就會失去掌控權。

(7)依靠道的原則來輔佐君主的人,不靠兵威逞強天下,用兵這種事很容易產生不良後果。軍隊駐紮的地方田地荒廢,荊棘叢生,大軍過後必有災荒。善於用兵的人,到達基本目的就停止,不長久耀武揚威,達到目的不自鳴得意,達到目的不自誇,達到目的不自大,用戰爭來達到目純屬不得已,達到目的就不再逞強。事物達到強盛就會走下坡路,逞強違背了道的原則,違背了道的原則就會提早結束運程。

(8)兵器是不祥的東西,人們都厭惡它,所以有道的人不使用它。君子平時起居以左為貴,用兵打仗以右為貴。兵器這個不祥之物不是君子該使用的,萬不得已而使用它,最好淡然處之。勝利了也不要自鳴得意,如果自以為了不起,那就是喜歡殺人。凡是喜歡殺人的人都不可能得志於天下。吉慶的事情以左邊為上,凶喪的事情以右方為上,偏將軍居於左邊,上將軍居於右邊,其意就是要以喪禮儀式來處理用兵打仗的事情。戰爭中殺人眾多,要用哀痛的心情參加,打了勝仗,也要以喪禮的儀式去對待所有戰死的人。

(9)道的本質無名、質樸、微小。雖然微小,天下沒有人能使它臣服。侯王若能堅守道的原則,萬物自然來歸順。天地和諧交融,沒人下指令也會自然而然地雨露普灑。道創造萬物而有了名稱,既然知道名稱,就要知道適可而止,知道適可而止就不會有危險。道在天下運行就像山川河谷終將流歸江海那樣自然。

(10)想要收斂必先擴張它,想要削弱必先加強它,想要廢除必先抬舉它,想要奪取必先給予它,這是控制事物的智慧,柔弱必然戰勝剛強。魚的生存不可以脫離淵池,國家的政治機要不可以向人炫耀。

(11)成就圓滿卻好像有所欠缺,名譽豐盈卻好像有所空缺,其中的道理妙用無窮而且不留弊病。正直又好像可以屈就,大巧卻好像笨拙,大辨之才卻好像木訥。沉靜強於急躁,冷靜勝於衝動,清凈無為是天下最公正的處世原則。

(12)治理天下有道,戰馬退還到田間耕種。治理天下無道,母馬也要送上戰場,在郊外生下馬駒子。最大的禍害是不知足,最大的過失是貪得無厭。懂得適可而止的知足是永遠的滿足。

(13)求學的人情慾文飾一天比一天增加;求道的人情慾文飾一天比一天減少。減少再減少,直至無為的境地。以無為的心態做事,沒有什麼不能成就的。治理國家的人要以無為作為治國之本,如果經常以繁苛之政擾害民眾那就不配治理國家了。

(14)哪怕有一點道的知識,我都要遵循大道而行事,唯恐偏離大道。大道平坦而光明,有人卻喜歡旁門左道。朝政腐敗,農田荒蕪,糧倉空虛,有人卻身著華麗衣裳,佩帶鋒利寶劍,飽餐美食,搜刮財貨,實在像強盜一樣,是不符合道的行為啊!

(15)正直之心可以治國,用兵奇巧可以制勝,不擾民就可以天下安定。我怎麼知道其中的道理呢?根據在於:天下禁忌越多百姓就越陷於貧窮;銳利的武器越多國家就越陷於混亂;人們的機巧越多邪風怪事就越滋生;法令越是森嚴盜賊就越猖獗。所以聖人說:「我無為,人民自然自我化育;我好靜,人民自然行為端正;我無欲,人民自然淳樸本分。

(16)政治寬厚人民就淳樸,政治苛酷人民就狡黠。災禍來時福報也隨之來到,福報來時災禍已潛藏其中。誰能知道它的變化原因?是因為沒有堅守正心。正轉變為邪,善轉變為惡,人們的迷惑由來已久了。因此,聖人為人方正卻沒有稜角,為人清廉卻不苛刻,為人率直卻不放肆,有光芒卻不刺眼。

(17)治人事天處世為人,沒有比收斂精神積蓄元氣更為重要的了。收斂精神積蓄元氣就能早作準備;早作準備就能不斷積德;不斷積德就沒有什麼不能攻克的;沒有什麼不能攻克的人無法估量他的能量;具備這種能量的人可以擔負治理國家的重任。掌握了治理國家的根本,政權就可以長久維持,這是根深柢固的長生久存的原則。

(18)治理大國要像烹煎小魚一樣謹慎。用大道治理天下,那些為亂者就不能作怪了。並不是為亂者不再作怪,而是他們作怪也不能傷害人。不僅為亂者不再害人,統治者也不會傷害人了。為亂者與統治者都不再加害於民,上下德行相偕,國家就更好治理了。

(19)大國應居下位,像匯聚江河下游一樣處天下雌柔的低位,雌柔以靜勝於雄強。所以,大國對小國謙下可以取得小國的信賴,小國對大國謙下也可以得到大國的信賴。所以,謙讓可以彼此信賴,大國不要過分想統治小國,小國不要過分想順從大國,兩方面都可以得到各自所求,大國特別應該謙下忍讓。

(20)古代善於行道的人,不是教導人民聰明機巧,而是教導人民淳厚樸實。人民之所以難於統治,就是因為他們有太多的智巧心機。所以,用智巧心機治國必然危害國家,不用智巧心機治國才是國家的福利。了解兩者的差別,就知道「玄德」的法則。玄德又深又遠,與世俗觀念相反,只有背離世俗之念才能極大地歸順於自然。

(21)善於帶兵打仗的將帥不逞其勇武;善於打仗的人不輕易被激怒;善於勝敵的人不與敵人正面衝突;善於用人的人對人表示謙下。這是不爭之德,是用人的智慧,是與天道非常般配的品德。

(22)兵書上說:「我不敢主動挑起事端而採用守勢,我不敢冒進半寸而寧可退後一尺」。這就是所謂的「行無行」(做了又好像什麼也沒有做)。要奮臂卻好像沒有臂膀可舉;要殺敵卻好像沒有敵人可打;有兵器卻好像沒有兵器可握。最大的禍患莫過於輕敵逞強,輕敵逞強就要喪失生命、喪失家庭、喪失國家。所以兩兵相對,仁慈者勝。

(23)當人民不畏懼統治者威壓的時候,大禍亂就要來到了。不要逼迫人民不得安居,不要阻塞人民謀生的道路。只有不壓迫人民,人民才不會厭惡統治者。所以,聖人自知而不不執著己見,自愛而不自顯高貴。要捨棄自見、自貴才能保持自知、自愛。

(24)人民所以遭受饑荒,是由於統治者賦稅太多;人民之所以難於統治,是由於統治者政令繁苛,肆意妄為;人民之所以冒死輕生,是由於統治者為了厚養自己把民脂民膏都搜刮凈了。所以,不去追求生活享受的人比過分看重自己生命的人高明。

(25)人活著的時候身體是柔軟的,死了以後身體就變得僵硬。草木生長時是柔脆的,死了以後就變得乾枯了。堅硬的東西屬於死亡之類,柔弱的東西屬於生機之類。用兵逞強就會遭到滅亡,樹木強壯就會遭受砍伐。所以,強大處於下位,柔弱居於上位。

(26)理想的國家是:國土很小,人民很少。沒有衝突和糾紛,縱使擁有兵器也用不著;沒有苛邢暴政,人民也不需要冒著生命危險遷移遠方;雖然有船隻車輛,也沒有機會乘坐;雖然有盔甲也沒有機會去展示。使人民回到繩結記事的自然狀態之中,人人恬淡寡慾。吃的雖然粗糙但也覺得甘甜;穿的雖然樸素但也覺得很美;住的雖然簡陋但也覺得安逸;風俗雖然儉樸但也覺得快樂。與鄰國之間能聽到彼此的狗吠雞鳴,但人民從生到死都不相往來,相安無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終身學習俱樂部 的精彩文章:

《修道成佛之路》之二十:人體潛能之預知力的培養
《修道成佛之路》之十五:人體潛能初探

TAG:終身學習俱樂部 |

您可能感興趣

《道德經》這三句話,讓你領悟天道、地道、人道的秘密
《道德經》中的十句經典名言,領悟老子的智慧
讀《道德經》,領悟閱讀的魅力
淺解《坤卦·象辭》,領悟乾坤之道
讀完《資治通鑒》和《二十四史》有什麼感覺和領悟?
《禮記》精選六句,領悟為人處事之道!
一個字道出《道德經》的精髓,領悟人生真諦!
領悟終極之道《莽荒紀HD》修仙特色一覽
《道德經》6句經典名句,領悟為人處世智慧的態度、探求真理
領悟老子《道德經》中的哲學人生
《文心雕龍》十句經典名言,領悟人生智慧!
這三句話,讓你領悟天道、地道、人道的秘密
《華嚴經》:心底空明,領悟佛理!
《易經》「乾」為天卦哲學領悟
記住老子《道德經》里的這三句,領悟其中深意,就能掌握大智慧
茶的心經佛教十三經經典佛語,領悟佛的教誨《心經》對人的啟示
讀懂了莊子這四句話,方能領悟天道、地道和人道的秘密!
李宗盛帶她《領悟》生活,她《承認》為愛所困的《味道》!
《周易》中三句天機,領悟其道,通達世事!
一個故事,道出了《道德經》精髓,領悟人生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