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習練雜談
本文原載於《武當》雜誌2009年第10期(總第230期)「太極天地」板塊。作者龍力子(劉力)是李派太極拳第六代傳人,是第五代傳人杜子宇先生的弟子。本文主要從「太極功法的文化境界」、「太極標尺」、「太極內力」、「太極練法」和「初學太極指引」五個板塊對太極拳的習練做出簡要敘述,是一篇十分方便太極拳愛好者與初學者了解掌握太極拳基礎知識的文章。
作者近照
1
太極功法的文化境界
《易經》曰:「一陰一陽之謂道」。拳譜曰:「太極者,陰陽之母也。」以太極而名功法曰「太極功法」,全稱應是「太極養生修道功法」。此功法起源於道學。三豐祖師曰:「太極拳乃人道之基。」它從一開始就是道家「性命雙修」的一種方便法門。依照本門李派太極秘傳拳譜介紹,此功創始自軒轅黃帝,魏晉盛唐以降,薪火相傳,代不乏人。此功法稱謂在道門內部慣稱「道功」或「道功拳」,另有出自熊氏(黃帝)的「八面熊拳」,南北朝韓拱月的「小九天」,宋代張三丰和明嘉靖張松溪傳承的「內家拳」,唐道士許宣平的「三世七」,唐李道子的「先天拳」,清代楊祿禪的「綿拳」等等。不說武林中人,就說大家所熟知的晏殊、蘇軾、葛洪、陶弘景、孫思邀等,都是道家養生功法的實踐者。太極功法是道學文化的結晶,而非好勇鬥狠之粗俗手段。所以,古人曰:「以武修文,以武演道,假拳修道。」太極功法是文化拳,哲學拳,它是道家文化的組成部分,絕不同於只與別人論短長,分輸贏,拼生死的外家武術。古語說得好:「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推而論之,取法乎下,也只能得乎其下下了!國學文化源淵流長,太極功法流派紛呈,和諧年代,百花齊放,功法多樣,風情萬種,而國學太極文化核心之理為一貫。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學楊練陳,各由機緣。現代人要胸懷寬廣,不要有門戶之見。
2
太極標尺
太極拳門派眾多,風格各異,即使同一門派拳架,練法也各有差異,有人打得很慢,有人打得很松,有人腳踢得很高……,評價這些太極拳,正如「盲人摸象」,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有的是人云亦云從眾心理,有的則錯用體操標準來評價。對此,眾多的太極愛好者存在諸般疑惑。解決「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的關鍵,就是要給大家一個既簡單易懂,又公開公正的「標尺」。
1、看招————守中用中。任何招式的主攻部位都是與自己的中線重合的,這樣才能做到以自己的「中」去擊打對方的「中」,這是「用中」,「守中」亦然。例如,摟膝拗步的前按掌應與鼻口膻中的垂線重合一致,偏左偏右皆是謬誤。
2、看步————虛實分明。行拳走架時,絕大多數步型都是單腿負擔整體重量,只有重心唯一,虛腿才會「邁步如貓行」如履薄冰。
3、看腰————干動枝搖。以腰身為樹榦,以四肢為枝葉,行拳不是風吹樹,而是樹榦主動搖來帶動枝葉動,切實體現「腰為中樞」。
4、看手————形於手指。每式的運化中五指皆有「開竅領勁」的作用,每次發勁更要「五梢齊催」,一個招式中手型始終無變化,甚至手型不變打遍套路,這肯定不符合「形於手指」的老譜規則。
5、浪花萬朵均不同。不同的練功階段有不同的練功要求,對外表現也會明顯不同。對自己不理解的表現形式要多從「道者反之動」來推敲。「一年如一日」的一個樣子練功是不對的。那是因為沒有進步,或者要領不對進步不了。在此尚須提醒大家注意演架、練架和用架三種不同練法的區別和意義。
作者進大學校園為學生上課
3
太極內力
「內力」並不是什麼高深莫測的東西,人人都有,只是平常不注意發現而已。當有一條惡狗在人後緊追不捨的時候,人會跳過平時跳不過去的壕溝——危急時刻人發揮出了「內力」。科學發現,在危急時刻,人的腎上腺激素會急劇分泌,促使身體機能超常發揮,從而使人做出平時不容易做到的事情。於是,便有了前輩深夜墓地練功的方法,在非常的環境中激發出平時不易出現的非常功態(包括內力發揮)。通過一定的方法,可以逐步培養人對自身腎上腺等激素的調節分泌,這就是功力的表現。
由此可見,即使不練功,也有「內力」存在。「內力」人人都有,不足為奇,只是自我調節調動的能力因人而異,它是由個人練功收益的大小所決定的。
調動「內力」的方法,主要是發揮呼吸氣的媒介和調動作用。深度呼吸催動橫膈膜上下運動擠壓帶動橫膈膜上下的五臟六腑一起運動在意識的主導下,五臟六腑的運動節奏與全身肌肉的伸縮節奏吻合一致而達到「六合」內臟分泌旺盛甚至超常,就像打了興奮劑催動全身發出和諧共振的力量————這個力量就是「內力」。所以,不必把「內力」說的「玄之又玄」。通過一定的方法,人人皆可練出來。
4
太極練法
太極內功練法,具體方法包括行拳、導引、吐納、站樁、靜坐等,但我認為更應該加上一個更普遍的內功修法,即看書學習以提高自己的文化修養和思想境界。只有思想境界高了,才能在普通的招式裡面悟出別人練不到的東西,得到別人得不到的功力。
對於站樁,要把注意力放在培養內部呼吸深度,強化內臟按摩和氣血經絡暢通,以及提高不受神經支配的肌肉動作力量等方面,由此得到內功伴隨終生而受益。常人所注重的發達肌肉和力量,因肌肉容易衰老而不在此列,不屬於內功。
在練功的實際方法上,應該「各有靈苗各自探」,要結合自身情況特點,不必拘泥於固定死板的方法。比較成熟的意念練法有,鬆柔法、一念代萬念法、呼吸法、內視法等等。有一定基礎之後,則行立坐卧無處不在練功,功在日常中,功夫在詩外。像太極功法的房中術、四兩撥千斤等等,都僅是全豹之一斑。人通過太極功法的鍛煉,能極大地提高自身功能,表現出超乎常人的一些能力,此即修為,是經過長時間苦修得來的。功夫功夫,就是時間的累積加上思想的悟化,就是長時間的悟練結合。所以,世上沒有大力水手的「超級菠菜」,不要相信那些三天得氣、七天結丹、十天隔山打牛的神話。功法、功夫,首先是時間的積累,不走彎路就是捷徑,省力不省功,省功不省力,這是最淺顯的物理規律。所以,稱為「太極功法」而不叫「太極拳法」。完整的功法練習,外人看到的只是「拳皮」,練習者自己內心的感覺是外人看不到的「內功」。丟了內功的太極功法只能叫作「拳皮」,它已與外家拳肉搏術淪為同鑄。
作者與師爺張紹堂先生
5
初學太極指引
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
先要投明師,好的明師練拳明白,講拳清楚,更會因材施教,做到「教學相長」。明師也有階段性,就像學文化課,小學的老師和大學的老師不一樣,絕非一人可以包攬,但是每一階段都是必不可少的。明師也有相對性,「一字」師,「一招」師,三人行必有吾師。修行的關鍵也還要靠自己,孔夫子有弟子三千,而成材者不過七十二賢人,其中流芳後世的也不過幾個而已。具體修鍊原則是先理論後實踐,有理論指導的實踐才不是「瞎練」「盲練」。雖說「只要功夫深,鐵柞磨成針」,但如果手拿木棒去磨,功夫再深也只能磨成「牙籤」。所以,練功不能傻練,悟練結合才是真。太極拳是文化拳,絕非一介武夫所能傻練出來的。說的明確些,就是學生在老師的指引下不走彎路,就等於學生走了捷徑。對此,李派太極祖師李瑞東老先生就有「單練四要」與「雙練四要」,告訴門人其中竅要。
按圖索驥,紙上談兵
太極拳招式皆有形象深刻的名稱,千萬不要以為這些名稱是故弄玄虛,其中暗藏心法意圖的指引。拳式名稱是古人把竅門告訴你的重要途徑。要學以致用,首先要學會按圖索驥,紙上談兵。例如,單鞭——按掌的鞭勁在哪裡?海底針——海底在哪裡?針是什麼針?手揮琵琶——怎樣才叫作「揮」?雲手——要學螃蟹橫行嗎?雲手三進如何講?蹬腳只在腹上占——腳踢得越高越好嗎?諸如此類問題,不要盲目相信名家表演,名稱和古譜都有明確的講解。
古傳拳譜要會看
古傳拳譜(主要指截止到中華民國初期的太極著述)由於受文言體例、歷史局限和寫作特點等制約,具有無序性(前一句是自練心得,後一句是對敵用法;前一句是練功過程,後一句是功成狀態)、個體性(下式樓膝拗步,甲習慣用按掌擊胸,乙說要發頭捶,丙說要樓腿拿臂)、演變性(前輩的高探馬要高探手掌學烈馬騰空奮蹄,後人練成了高於胸齊的前按掌),如此等等。在此,提醒想學太極功法的朋友,要不斷提高自身國學文化整體素質,要自己在《道德經》古原文裡面讀出自己的解釋,看別人的註解版本只能人云亦云,又怎能活學活用?然而,只有先做到活學活用,才能一通百通成為太極大師,國學大家。
掌握了上面三個秘訣,你就會做到事半功倍練太極。
※世上有五種老師!學太極拳的路上,你遇到的是哪一種?
※太極高手和散打高手對決 雙方嘴上對陣精彩
※太極八卦掌 南拳第六段
※朝鮮國王為大明怒斥皇太極稱帝,卻慘遭擄掠50萬人,被迫降清!
※太極拳的「合」怎麼解?
TAG:太極 |
※如何習練太極拳
※簡化太極拳練習談——起勢
※習練太極拳有感
※太極拳練習要領
※淺談練習太極拳中的「松、柔」
※淺談太極拳練功
※練習太極拳如何「圓襠」?
※如何練習太極拳的粘勁
※練習太極拳八大好處
※問你為什練習太極拳?
※習練太極拳者的珍藏
※讓練習太極拳,成為一種習慣
※淺談侯氏太極拳習練中的變與不變
※練習太極拳,其樂無窮!
※太極拳習練誤區我之見
※如何習練陳式太極拳
※習練太極拳如何增強內氣的練習方法
※練習太極拳攆步的探索
※練習太極拳的肢體頻率
※習練太極拳,練對比勤奮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