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原創】書法漫談

【原創】書法漫談

書法漫談

文丨方家偉 圖丨源自網路

世界上有各種各樣不同形態的文字,如果說有一種文字能夠形成書法並且給人以美感,恐怕除了漢字很難再找到其他的文字了。當然,書法的美感很多時候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我想舉楷書的例子,用自己的方式從幾個角度來談談這種美感。

楷書具有「中庸」的特點。中庸是幾千年來中國人所追求的一種品質。中庸具有不偏不倚、柔和的特徵。我們從楷書的一些筆畫可以直觀地感受到這種美感,比如點,撇,捺,提,都是與平面呈45°角。45°角就是一個相當「中庸」的角度,它把一個直角平分成一半。這種中庸之美還體現在筆畫與筆畫的銜接之處。比如說我們在寫橫折的時候,會在橫與折的交匯處稍稍頓一下,這樣可以顯得不會過於稜角突出。

楷書注重呼應關係。歐陽修的《醉翁亭記》中有一句話:至於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前者呼,後者應,這是一種多麼情趣盎然的場景啊。在書法中,如果能夠讓字的各個筆畫產生一種呼應關係,那將會情趣盎然。一些點畫較多的部首,如心字底,三個點畫是相互呼應的。再比如「作」字,左豎向右凸,右豎向左凸,形成一種呼應關係。

我認為楷書還有一個特點,叫做「法自然」。自然界的山並非平整的,自然界中的兩棵樹木、兩朵花、兩顆鵝卵石也並非完全相同的。古人說,文似看山不喜平。我覺得書法亦是如此。我想在這裡糾正一個說法——橫平豎直。這是不恰當的,因為在楷書和行書中橫並非是完全平的,而是左低右高的。我想這也是為什麼各個筆畫都有筆鋒,豎分為懸針豎和垂露豎,而不是像火柴棒那樣簡單的堆砌,顯得機械、僵硬。這樣看來每個字都彷彿是一個生命體,各個筆畫都是渾然天成。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讓人稱道的是其中的二十多個「之」字,它們各不相同,變化多端。一個字內如果有多個相同的筆畫,也會注意將它們寫成不同的形態。我想這就是「法自然」的表現。假如一個字有很多撇畫,比如「象」,那麼所有的撇所指的方向都是不同的。包括雙人旁的兩撇,指向也是不同的。還有,大的字不可寫小了,小的字不可寫大了,自然天成,各臻其妙。所有的偏旁部首中,不宜誇張,一些筆畫不可刻意地拉長,應當顯得自然一些。

楷書還注重對稱美。像「中」、「出」這些簡單的字,中間的一豎應當平分整個字。再比如一些既有撇也有捺的字,寫捺筆的輕重要根據撇筆的長短來定,這樣撇與捺能夠形成對稱感。左右結構中也有一些字是對等平分的,也就是左右兩部分大小接近,高低對等,寬窄平分。雖然兩部分也有呼應、穿插避讓,但是各佔一方,平分秋色。

還有其他的書體,比如隸書講究端平正直,行書講究自然流暢,草書講究筆走龍蛇,同樣具有獨特的美。

再來談談各種字體的特點。我們常說「顏筋柳骨」,就是說顏真卿的字體較為豐滿,柳公權的字體清瘦。至於哪一種更好,與人們的審美有關。在唐代以肥為美,而現在的人們則偏向以瘦為美。我想一個書法家在形成自己的字體時,一定會考慮到人們普遍的審美觀。楷書類似於西方的實物畫,講究的是精細,毛髮畢至。行書則類似於西方的印象畫,並非完全按照物體原本的樣子,而帶有了一些書者的感情色彩。而草書則類似於抽象畫,極難辨認,甚至作者自己都不知道在寫些什麼,這時候作者已經進入一種感性的、「無我」的境界。

優秀的書法作品,我們一定能夠在其中看到一種生命的律動,跟隨著線條的變化領略書者情感的變化。我們常常會被灌輸這樣一種思想,寫字一定要規範、端正。但是書法不能斤斤計較字形是否規範與端正,如果這樣,我們的思維就太狹隘了。顏真卿以楷書著稱,並且給人以一種莊嚴肅穆之感,我們從小練的規範字體也都是顏體。然而他的《祭侄文稿》,僅僅是一個草稿,很多人乍一看覺得滿篇塗塗改改、雜亂無章?為什麼它會被譽為「天下第二行書」呢?殊不知,草稿恰恰能體現一個人的真性情,因為他在寫的時候沒有任何束縛。當然,並不是毫無章法,前提是書寫者需要有一定的藝術功力,才能使草稿成為藝術品。顏真卿所愛的侄子在安史之亂中喪命,他面對著侄子的頭顱,在巨大的悲憤中,用血淚書寫了這篇文稿,沉重、悲痛躍然紙上。《蘭亭集序》、《祭侄文稿》和《黃州寒食帖》這三大行書,也都是草稿。《蘭亭集序》是王羲之在微醉的狀態下書寫的,當他清醒的時候又重新寫了幾遍,他發現自己已經很難寫得比第一次要好了。

哲學認為,矛盾具有普遍性,沒有矛盾也就沒有世界。那麼一個優秀的書法作品必然充滿了「矛盾」。我們來看,在王羲之和趙孟頫的作品中,大小、正側、粗細、方圓、輕重、快慢等等,對比關係很多,內涵豐富,耐人尋味,就有藝術魅力。一般來說,對比關係的反差程度越大,表現的感情就越激烈,跌宕起伏、驚心動魄。對比關係的反差程度越小,表現的感情就越平和,安靜嫻雅,讓人矜平躁釋。《祭侄文稿》前半部分用筆細膩,猶如蜻蜓點水,這是在回憶侄子的點點滴滴,娓娓道來;隨著悲痛愈發增加,到了後半部分,用筆也愈發沉重,線條也非常粗獷,與前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最後的六個字「嗚呼哀哉尚饗」基本上類似於草書,已經難以辨認了,可以想像顏真卿寫到這裡的時候已經哽咽了。而王羲之在寫《蘭亭集序》時心情是愉悅的,所以縱觀整篇,對比並不是那麼明顯,可以看得出他的心境十分平和。當然,作品的成立取決於對比關係的協調。一件作品中對比關係越多越好,但是帶來的問題是越多越難協調。傳統審美無論對事對藝,都強調「和而不同」。不同是前提,和是結果,不能達到和,對比關係再多也沒有用,只會增加嘈雜和混亂,讓人厭煩。對比關係的和諧是作品成立的基本前提。

書法能夠體現中國人的性格。人們常說,字如其人。為什麼蘇東坡的「石壓蛤蟆體」被列為「宋四家」之首呢?有些人可能更欣賞米芾書法的清新雋永,覺得米芾應該列為「宋四家」之首。可是,米芾的個性過於張揚,這不太符合中國人「中庸」的思想,也許西方人會更加欣賞他吧。而蘇東坡的性格藏巧於拙,體現在他的書法上,也是十分古樸,厚實,因此歷史上將他列為宋四家之首。當然,我們不必拘泥於人們固有的評價,我們當然可以從我們自己的審美角度給書法家們做出一個評判。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使無數學書者沉迷其中無法自拔。可是,我們現在所能看到的《蘭亭集序》,以及絕大多數王羲之的作品,都是後人的摹本,真跡早已銷聲匿跡了。相傳唐太宗酷愛王羲之的書法,命令人們四處搜羅王羲之的作品。他說,在我死後,一定要拿王羲之的作品陪葬。但是呢,他還是擔心王羲之的作品從此失傳,於是讓當時的一大批書法家們臨摹王羲之的作品,這些摹本在後世得以流傳了,因此我們只能通過這些來推測王羲之作品的原貌。唐太宗一生做出了不少的偉業,但是,對於他用藝術品來陪葬這件事,我不免對他心生怨恨。人都是自私的,很多時候人們面對美的事物,首先想到的會是佔有,普通人是這樣,一代偉人唐太宗同樣如此。何況,我們為什麼一定要去一味地佔有呢?佔有慾過強,往往結果適得其反。美學中有一個重要的命題,叫做「距離產生美」。有的時候我們將自己與美的事物置於一定的時間和空間距離,才能更好的領略它的美。平常所說的「久居之處無美景」、「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說的就是由於審美時間過長而影響審美效果。而秦磚漢瓦、古景舊跡等等,則說明時間越長,越能給人以深沉、古樸之美。這些例子都是審美的時間距離因素在起作用。

我常常觀察書法老師和民間賣對聯的老人寫字。他們用毛筆寫楷書的時候,運筆緩慢而平穩,不急不躁,心如止水。而我自己在寫的時候,由於急於求成,往往寫了很多遍都不滿意。我想,練書法的一個好處,就是能夠讓人安靜下來,拋卻一切雜念,用心寫好每一個筆畫,每一個字。書法如此,其他的藝術亦是如此。欣賞藝術,創作藝術,都能夠讓我們從忙碌的日常生活中停下腳步,得到片刻的休憩,靜看日出日落、雲捲雲舒。

文:方家偉(泰州學院)

圖:來自網路

排版:小可

愛·思·青·年·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壹號工場 的精彩文章:

TAG:壹號工場 |

您可能感興趣

小宋文史漫談書法之惑
沈鵬先生在國家畫院講授《詩歌與書法創作漫談》
提俊豐書法藝術漫談
魏碑、行書刻帖和硬筆書法:漫談軟筆和硬筆書法的古今差異
漫談古書中的「廢紙」
汪敦銀|漫談書法生活化
草書之美漫談——草書的境界
漫談古書的亡佚
讀書漫談 哲學的故事
模仿、再現與創新:漫談書法藝術的否定式創新
沈鵬:漫談國學修養與書法
漫談《漢字長歌》創作
梁實秋:漫談讀書
沈鵬全國青年書法創作骨幹高研班演講:漫談國學修養與書法
「墨語花香·當代書法名家作品邀請展」系列講座 《漫談陽明心學觀照下的中國書法》在亮寶樓開講
徐蜀:漫談古籍圖錄的做法
漫談齊白石書畫藝術的表現手法
漫談齊白石的行書《自訓詩軸》——吾畫不如字
漫談指畫!
漫談理論和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