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空傳》引發原著黨與非原著黨的討論:我們應該享受「我來過,我戰鬥過」的過程!
暑期檔第一大熱IP電影《悟空傳》上映首日就拿下了過億票房,看起來似乎沒有受資源泄露事件的影響,還是有很多真愛粉願意為電影買單,但真愛粉能有多大期望,也許就會有多大失望,所謂「愛之深,責之切」:
讓人想不到的是,今何在也在昨日早上髮長文,他果然是真的作者,敢於直面慘不忍睹的惡評。但如此積極地發文,很難不讓人誤認為這是一篇「公關文」:
今何在的原文很長,沒時間看的,我幫大家總結好中心思想了:小說改編成電影有很多不易之處,小說是小說,電影是電影,小說變成電影必須得妥協。
作為王家衛《東邪西毒》的對白撰寫者,他深知將《悟空傳》拍成《東邪西毒》式電影的不可能,舉了幾處因落實困難而對原著改動的例子,比如阿紫性格變化、楊戩變成男二、去掉唐僧和白龍馬。
說實話,作為非原著黨雖然認為《悟空傳》還不錯,但還不至於到風口浪尖站隊發聲,於是我們就看到評論一邊倒的「沉默螺旋」場面。
小說到電影不易,故事心態轉化更不易
今何在在文章里說,小說可以是文藝的,歌只要讓你感動,但電影必須講好一個故事。實際上,故事是這個世界上最廉價的消費品,任何形式載體都可以傳遞一個故事。
敘事學家布雷蒙德(C.Bremond)認為,一個故事的題材可以充當一部芭蕾舞劇的劇情,一部長篇小說的題材可以搬到舞台或銀幕上,一部電影可以講給沒看過的人聽。一個人讀到的是文字,看見的是形象,辨認的是姿勢,而通過這些了解的卻是一個故事,而且可能是同一個故事。
最重要的是,所有的故事都需要受眾「自我完型」——根據主要線索,用在日常生活和藝術體驗中獲得的知識來填補敘述介質的縫隙(西摩·查特曼《故事與話語》)。
換句話說,這個自我完型的過程是由想像來完成的,每個人通過文字想像而來的圖像認知不盡相同,說看小說沒有想像過畫面的人,是極少數,因為80%的人都是圖像認知型,通過形象畫面來記憶與認知。
提到這些,顯然問題不是為了說明小說改編電影的不可能,而是想說明想像不可能在現實中還原的事實,小說受眾看電影抱以的心態決定了你的收效。
這就是我為什麼推薦這位原著黨朋友的態度,他談感受時的措辭與語氣變化,就像他從原著中領悟的道理一樣,也是一種「我來過,我戰鬥過」的妥協過程(妥協並不是貶義詞,這裡將它用作為包含奮鬥的中性詞)。
「電影太沉重,沒有釋然感」
非原著黨看完這部片子,認為片子傳達的悟空精神是模糊的,被原著黨推崇的對白也出現在了影片結尾處:
楊戩:如果你知道結局註定是失敗,你還會繼續下去嗎?
悟空:我來過,我戰鬥過,我深愛過,我不在乎結局。
這就是所謂的悟空精神嗎?義無反顧的奮鬥?
原著黨朋友卻說,這話壓根兒不是悟空說的,而是唐僧講的。
他看完電影的第一感受是:「這根本不是《悟空傳》,只是借了名頭而已」。
電影《悟空傳》沒有的唐僧一角,是他最喜歡的人物。他認為原著里真正的主角其實是唐僧,孫悟空就像是唐僧分化出來的意志,今何在是想借唐僧表達什麼。
但是他補充道,不排除他理解的偏差,再加之今何在年輕時候寫作意識的混亂,前後推出版本也有出入。
他認為影片最為貼合原著的一幕,也是我認為最感人的一幕,阿紫去看受盡折磨的悟空,跟他道出一番「我不喜歡你,我討厭你」的話,悟空便人形渙散。這一點,原著黨朋友說這是一種釋然,解脫於人形的困擾。
在我眼中,阿紫是猴子最後的念想,卻成了不甘心地渙散,他反覆幫我解答的是,這是一種緣起緣滅,人形的猴子為世間情事所擾,終於回歸事物本原。這樣看來,如果我再執著於自己情緒化的理解,何嘗不是一種與猴子一樣的不甘心?
哲學上,很在意討論的概念是不是在一個層面上,但生活中,我們卻不覺然大多爭執都不在一個層面上,原著黨朋友說「不在一個層面上的,其實是沒有可比較的條件。電影的角度來看《悟空傳》,就很好看」。
「變得主觀起來,吐槽也是人之常情」
非原著黨認為電影可以傳達一個概念,已經算是諸多消費西遊故事電影中的一股清流了。看完電影,除開特效的視覺衝擊,還能若有所思悟空精神,做到這點已經很不容易了。
原著黨朋友說能讀懂今何在的,看電影時,多少都會有感動。因為當時在讀原著的時候,都會帶入性地感覺到作者是在寫自己。
其實,沒有讀過原著的人對於孫悟空也會有一種帶入感,他分享過一篇關於探討孫悟空愚者意象的文章,榮格心理分析師菲奧娜·馮·韋斯特霍芬·佩里戈里諾(Ffiona von Westhoven Perigrinor)認為孫悟空就代表了一種典型的愚者形象。
愚者使我們記起意識的早期狀態,表面上我們是文明人,但是內在我們並不是。愚者給我們展示出我們天性中的「其他部分」——愚蠢的那個部分,我們天性中起補充和補償作用的那個部分,事實上,也就是無意識。
心理的發展不是去追求完美,而是去學著變得完整,去接納我們自身那些未發展的、原始的部分,儘管這些部分看上去讓人羞愧和尷尬,但它們卻是屬於我們所有人的。
當我們說命運在捉弄我們的時候,我們沒有意識到,事實上是愚者在我們的無意識中活躍,我們需要這個意象去提醒我們:我是誰。
與悟空對話會使得我們對人類的真實經驗更加熟悉——我們那渴望永生的、痛苦的、衝動的、混沌的、偶爾也睿智的本性部分。
看起來,《悟空傳》的魅力何嘗不是無意識喚起受眾的愚者認同感。悟空被天尊捉弄後毀滅天機處的行為,何嘗不是在證明自己的存在,一遍遍向世人大吼「孫悟空」三個字。
原著黨朋友說當不知覺的把自己套進故事裡去了之後,我們就變得主觀起來,一旦外界的與理想的不一樣,就會不舒服,這樣看來,吐槽也是人之常情。
菲奧娜關於孫悟空愚者形象的討論是想讓我們接受自己的原始面,也就是我們稱之為不完善的一面,所以讚美也好,吐槽也罷,前者會讓人自我膨脹,後者會讓人爭辯與反抗,今何在的帖有不服的意思,有想引導輿論風向的意思。
原著朋友說,怎麼可能沒有不同的聲音呢,看起來,今何在本人也開始有點執迷不悟了,太認真地對待評論。
當我非要問出他的模稜兩可的態度時,他說這部片子確實一般,但對製片方表示理解,但如果把同情去掉的話,那就剩罵聲了,再如果非要他把罵聲講出來,這就是一種「逼良為娼」的行為。
總之,原著表達了他生於世間的一種鬥志,電影表達了「他來過,他戰鬥過」的意志已經不錯了,我們改變不了既定的結局,吐槽的原著黨樂在其中,也算享受自己「我來過,我戰鬥過」的過程,非原著黨體味著幡然醒悟的「我來過,我戰鬥」的精神。
這樣,其實不也挺好的嗎?
GIF/1K
END
精選文章
———————————————————
【SFA活動回顧】
TAG:上海電影資料館 |
※國產最用心的動畫,讓原著黨讚不絕口,為了它我放棄了《一人之下》
※我們看到的《史記》是原著嗎?在當時作為禁書它是怎樣流傳下來的
※毀原著、選角不當…關於《莽荒紀》的爭議,製片人都對我們回應了
※毀原著、選角不當……關於《莽荒紀》的爭議,製片人都對我們回應了
※能把道過的歉收回來,也只有黃子韜,原著:他要打自己臉就打吧
※《新白娘子傳奇》引原著迷吐槽不斷,作為原著黨我來說說為何!
※要證明讀過紅樓夢,原著里的話,你要背哪一句?
※為什麼我看的魔禁和你們的不一樣啊!聊聊原著與改編與外傳的故事
※原著黨和動畫黨,究竟你喜歡哪一個?看完心裡就有答案了!
※出演過鳩摩智的五大演員,他最完美,他超越原著,其餘都是毀原著
※《魔道祖師》竟然有女主了!原著黨直呼:欺負我沒看過小說?
※原著黨?不黨,再見
※死神真人版即將上映,看過一言難盡的銀魂,死神也要毀原著了嗎
※《都挺好》原著最想說的一句話:真正的親人,不是血緣決定的
※我不是為劇版《橙紅年代》洗白,敢問拍出原著那樣的劇會過審?
※《甄嬛傳》原著作者竟也在劇里,還是一個很不起眼的角色,你發現了么?
※聽說這幾部劇,是你藏在被窩偷著看過原著的?
※全職之後,這次的魔道祖師動漫,讓原著黨都非常期待
※改編虐我千百遍,我待原著如初戀,敢拍就敢看,雖然經常失望
※唐僧也曾殺過一個人,原著粉才知道,影視劇都故意忽略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