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屆量化歷史講習報道(二)
第三天
7月12日上午,來自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經濟學教授Peter H. Lindert繼續給學員們授課。課程題目一為「Social Spending on Young People and Old People since the 18th Century」。首先,Peter H. Lindert教授解釋了為什麼公眾的教育在歷史上出現較晚的原因;然後,闡明了政府財政對公眾教育提供支持的決定性因素,並圖示說明了近代教育的興起;繼而,探討了為什麼政府對老年人支出相對較少,引出和分析了關於青年人和老年人之間政府支出差距不斷擴大的問題。
課程題目二為「The Rise and Future of the Welfare State」。Peter H. Lindert教授討論了福利國家興起的前因後果,並通過論證說明了福利國家所面臨的巨大威脅:人口老齡化以及政策對老年人的偏見。Peter H. Lindert教授的課程給講習班學員帶來了很大啟發。
Lindert教授上課
Lindert教授答疑
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Peter H.Lindert教授
7月12日下午,來自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馬德斌教授繼續他的第二場授課,課程題目為「State Capacity and Great Divergence」。馬教授主要以英國和中國清朝兩個時期為出發點來考察國家能力,同時提出了疑問:為什麼獨裁統治者的抽稅能力要比君主立憲制國家統治者的弱?然後,馬教授通過建立模型來解答了這一問題,從多個方面闡述了近代中國的經濟在哪些方面落後於外國,又有哪些因素阻礙了近代中國的發展。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馬德斌教授上課
之後,經河南大學經濟學院董保民教授的介紹,來自復旦大學經濟學院的陳碩教授向講習班學員講述了他近期的研究成果——國家建設:基於中國歷史的考察。首先,陳碩教授從戰爭的視角出發,對中國歷史上的戰爭做了總結,主要包括對外戰爭、農民起義、內戰等;接著,對國家大小與國家能力之間的關係進行了闡述,又從中央和地方的關係、政治精英的選拔等方面考察了國家的治理;最後,從文化與疾病的防治這兩個方面說明了國家建設的作用。陳教授的授課給學員們觀察研究問題帶來了全新的角度,大家對相關學術問題進行了積極的討論。
復旦大學陳碩教授上課
第四天
7月13日上午,上海交通大學曹樹基教授為學員們授課,課程題目為「中國人口資料庫:以府為中心(1393—1953)」。曹教授由人口數據的基本理論入手,分析了以何炳棣為代表的前人學者在明代人口史研究上的成果與不足,提出了「建立府級人口資料庫」的研究目標。曹教授使用均值推算和區域人口比例分析的方法進行在籍人口測算,根據戶口比及性別比推算實際人口。
為了進一步闡述人口數據的構建方法,曹教授以洪武時期廣平府的人口推測為例,細緻地講解了如何由區域人口比例和里甲制度推測與檢驗人口數據。接著,曹教授處理了清代人口數據的推算,解釋了如何實現明清政區調整後的人口數據的對接,並介紹了其研究成果——明清人口資料庫。最後,很多學員積極與曹教授交流,分享自己的研究經驗。
曹樹基教授上課
曹樹基教授答疑
上海交通大學曹樹基教授
下午,來自香港科技大學的龔啟聖教授為學員們授課,課程題目為「Long Live Keju! The Persistent Effects of China』s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龔教授引導學員們進行了關於科舉制對社會發展長期影響的討論。作為中國歷史上持續時間長達一千三百多年的制度,科舉制度對於當代人力資本的積累是否發揮了積極的作用?面對頻繁的朝代更迭,是什麼確保科舉制的影響能夠一直持續至今?龔教授以轄區進士人數為自變數,當代的人均受教育時間為因變數,在控制了經濟水平、外生衝擊、地理因素等一系列變數之後發現,科舉制對於當代人力資本積累具有顯著影響。在使用工具變數及一系列穩健性檢驗後,該結論仍然成立。
接著,龔教授對於科舉制持續發揮影響的作用渠道進行了深入分析,經過實證檢驗發現人力資本的積累和文化因素是導致科舉制影響持續存在的重要原因。這樣的影響因為宗族的存在得到強化,卻會因為文化變革而受到削弱。最後,龔教授繼續講述了下一堂授課前一部分,題目為「Testing Weber」。這篇文章是龔老師最新的研究成果,主要考察的是宗教信仰對於文化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係。
香港科技大學龔啟聖教授上課
晚上,講習班小組進行了第二次小組討論。學員們分成五個小組,分別邀請了講習班授課教師龔啟聖教授、陳志武教授、陳碩教授、李楠教授以及來自英國華威大學的Mark Harrison教授。在各組組長的主持下,學員們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分享研究經驗,並結合講習班的上課內容與幾位教授進行了深度的交流互動,大家都表示收穫頗豐。
五組學員小組討論進行中
供稿/梅利濤 責編/彭雪梅 編輯/高揚 攝影/曹昱
※龍登高──授課老師個人簡介
※蒙住眼,因為剁手難──為什麼大一統的中華帝國晚期越來越「輕徭薄賦」,也越來越腐敗
※北京的真實房價:1644-1840年
※何以變故易常?──以環境變化解釋文化變遷
TAG:量化歷史研究 |
※【講習班動態】第六屆量化歷史講習班報道(三)
※【量化歷史研究】傳統中國的長期社會流動性:基於桐城七戶族譜五代人的分析(1300-1900)
※【量化歷史研究】他山之石:拉美四國的工業化經驗
※【量化歷史研究】任人唯親的代價(AER)
※【精彩回顧】量化歷史的一天
※復材七點半:喜報!T1000級碳纖維實現批量化生產
※《周易》是「中庸」的量化和演算法
※用量化思想預測本屆世界盃冠軍
※戴爾Dell 推出 新款「靈越7000」高性能筆記本:搭第九代、輕量化
※ICLR 2019論文解讀:量化神經網路
※「U勝未來等你來戰」第一屆UBS量化大賽報名即將截止
※機會與挑戰:數據豐裕時代的量化研究(下)——大數據
※首次量化高頻交易培訓課程
※淺談績效考核量化9要素(一)
※量化投資系列2:新聞信息分析
※第一屆UBS全球量化大賽揭榜@你快來領取萬元現金大獎
※【量化歷史研究】全球不平等200年?
※「瑞銀量化U勝未來」第一屆UBS全球量化大賽完美收官
※付海晏︱中國近代宗教社會史的量化研究——以構建寺廟登記表資料庫為中心的討論
※俄羅斯特種部隊中的現代輕量化頭盔(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