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演員踝關節損傷及康復
舞蹈演員
踝關節損傷及康復
踝關節是人體在運動中首先與地面接觸的主要負重關節,也是日常生活和體育運動中較易受損傷的關節之一。而對於舞蹈運動員來說,由於其專項技術動作要求,其發生踝關節損傷的發生率也非常高,而踝關節的穩定性和靈活性對於完成高標準技術動作至關重要。
因此,如何在踝關節損傷發生時能妥善處理,及時進行康復治療使演員儘早重回舞台,以及如何避免踝關節損傷、增強踝關節力量和穩定性等問題值得我們探討。
文 唐昊雯 宋琳
一.踝關節解剖結構
踝部的關節由踝關節、距下關節和距舟關節3個關節組成。踝關節通常是指距小腿關節,由脛腓骨遠端及距骨組成。外踝較內踝長0.5厘米,距骨體前寬後窄。踝關節背屈(即勾腳)26~27°,跖屈(即綳腳)41~43°,約70°的活動範圍。背屈時較寬的距骨滑車進入踝穴,踝關節較穩定。
踝關節的韌帶主要有3組:內側副韌帶、外側副韌帶和下脛腓韌帶。踝關節複雜的韌帶構成是踝關節穩定的重要結構。
內側副韌帶又稱三角韌帶,強韌,呈三角形。其功能是防止足跟外翻、距骨異常外翻及前後錯動。除前部纖維外,還可限制足的背屈。內側副韌帶的纖維比較緻密、堅強,故單純內側副韌帶損傷較少見,若一旦損傷則往往造成內踝撕脫骨折。
外側副韌帶有3條,即距腓前韌帶(限制距骨向前脫位、足的過度跖屈及內翻)、距腓後韌帶(防止距骨向後脫位)及跟腓韌帶(限制距骨及足跟的內翻)。外側副韌帶較之內側副韌帶薄弱而分散。而外踝比內踝長(低),因而足的內翻活動比較容易而外翻活動受到一定限制。外側韌帶複合體中,最弱最易受傷的是距腓前韌帶,距腓前韌帶的損傷導致前外側旋轉不穩定。所以,外側副韌帶尤其是距腓前韌帶和跟腓韌帶損傷較常見。
下脛腓韌帶主要有兩條,即脛腓下前韌帶和脛腓下後韌帶。
足關節的內側和外側韌帶
二.當發生踝關節損傷時我們應該做什麼?
踝關節的外側韌帶較為薄弱,外踝比內踝長,距骨的前寬後窄,踝關節跖屈時距骨最窄的部分位於踝穴內,致使骨性穩定性降低,且踝關節內翻的肌肉力量大於外翻肌肉力量,上述解剖及生理因素決定了踝關節容易在跖屈內翻位發生扭傷,因而外側韌帶的受損最為常見。
踝關節損傷
在舞蹈演員的訓練過程中,有大量的跳躍、旋轉以及支撐等動作有可能會引起踝關節的損傷,因此,當損傷發生時,我們應第一時間做到相關的應急處理。急性期出現紅、腫、熱、痛癥狀,按照PRICE原則進行處理,即P(protection,保護)、R(rest,休息)、I(ice,冰敷)、C(compression,加壓包紮)、E(elevation,抬高患肢),韌帶斷裂者應考慮手術修補。
當在訓練過程中發生崴腳時,首先要立即停止訓練,如果有條件要採取冰敷患處,以及對踝關節加壓包紮的處理,同時要將傷肢抬高。急性期的應對措施,要在損傷發生後的24到48小時之內完成。急性期過後可配合物理治療如電療、超聲、關節鬆動等手法治療、肌內效貼扎,不但可止痛、消腫,更能加速組織癒合、促進軟組織重新排列、減少組織粘連。
(未完待續)
下期看點:踝關節損傷後的治療與康復訓練
排版 蔡珵希
TAG:青年舞蹈人才培育計劃 |
※踝關節損傷科普
※踝關節運動損傷的恢復訓練
※踝關節扭傷治療策略
※踝關節反覆扭傷,更應注意及時治療及康復訓練
※我為內馬爾點贊!踝關節損傷康復訓練與預防
※踝關節損傷一般康復訓練(一)
※踝關節扭傷—崴腳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康復訓練
※肘關節損傷三聯征的治療
※關節鏡下肩袖損傷修復術後康複流程
※膝關節軟骨損傷的康復方法
※踝關節嚴重扭傷怎麼治療
※運動、肥胖易導致膝關節損傷,醫生教你這樣保護膝關節
※肩關節損傷防治七招
※頸椎關節及韌帶
※推拿療法——踝關節扭傷的治療
※肩關節、腰背、膝關節都須提防游泳傷
※踝關節損傷,教你如何正確的練習康復訓練!
※膝關節骨關節炎的防治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針刀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