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類研究新進展――貘犀骨骼形態學研究專著發表
靜貘犀Hyrachyus modestus(AMNH FM 12664)頭骨側視(Nicole Wong繪製)
靜貘犀Hyrachyus modestus(AMNH FM 12664)右側遠列腕骨(白濱,王元青供稿)
靜貘犀Hyrachyus modestus(AMNH FM 12664)右側股骨(白濱,王元青供稿)
(化石網報道)據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現生的犀牛和貘雖然從外形上看差異明顯,但無論是分子生物學還是古生物學的證據都支持了兩者具有最近的親緣關係,兩者最近的共同祖先及其所有後裔構成了角形類。最早的貘在早始新世最早期就開始出現,而最早的犀通常認為在中始新世早期從貘的一支演化而來,之後又迅速分化出蹄齒犀、兩棲犀、巨犀和真犀等類群。在從貘到犀的演化過程中,貘犀(Hyrachyus)扮演了一個重要的過渡類型角色,在涉及到犀超科的系統發育分析中,貘犀通常會作為一個重要的外類群;而在奇蹄類的系統發育中,貘犀則作為整個犀超科的早期或唯一代表。所以對貘犀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
貘犀的化石豐富,主要分布在北美、亞洲,在歐洲也有少量的發現。尤其在北美髮現的貘犀化石,包括有較完整的頭骨和頭後骨骼材料。但對貘犀不同屬種的分類一直存有爭議,而且自Cope在1884年對貘犀骨骼較簡略的形態描述之後,一直缺乏對這一類群更為細緻的骨骼形態學研究,這無疑阻礙了研究者對早期犀類甚至奇蹄類更深入的研究。
最近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白濱、王元青、王海冰,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孟津研究員,以及美國羅文大學(Rowan University)Luke Holbrook教授聯合在《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通報》(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發表了對北美靜貘犀(Hyrachyus modestus)的骨骼學研究專著。
該項研究對館藏在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采自北美中始新世地層靜貘犀幾乎完整的骨骼化石進行了詳細的形態描述和測量,並分別和相關類群進行了比較,對貘犀的起源及和犀超科成員的關係進行了討論。基於形態學的比較,貘犀顯示出一些比早期角形類犀貘(Heptodon)更原始的特徵,這表明貘犀可能起源於比後者更為原始的角形類。另一方面,不同於傳統的觀點,研究者認為貘犀並非是所有犀超科的祖先類群,蹄齒犀類早期代表三脊犀(Triplopus)和貘犀相比,具有許多在犀超科中獨有的特徵,這表明蹄齒犀和貘犀之間的親緣關係可能較遠;但貘犀是兩棲犀、巨犀和真犀等的祖先類群。同時,研究者通過對貘犀頭後骨骼的功能形態分析,表明貘犀和其他早期奇蹄類一樣,已經具備了快速奔跑的能力。
該項研究不僅為犀超科的早期類群提供了詳細的形態學信息,也對整個早期奇蹄類的起源、演化和分異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礎。但貘犀內部的分類及其在奇蹄類中的系統發育位置,甚至犀超科的分類仍需進一步的研究工作。
該項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現代古生物學和地層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課題基金、中國科學院青年創新促進會、國家留學基金、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以及美國自然科學基金資助。
※新研究提示促成6500萬年前印度德乾地盾的巨大規模火山爆發可能有兩個岩漿流
※遠古馬化石提示驅動演化的因素
※新研究指在末次間冰期中的海洋表面溫度與現在的相似
※深海貽貝是淺海貽貝的後裔 祖先在1億1千萬年前移居到深海
※研究證實古人類在距今約100萬年就已經熟練掌握預製石核技術
TAG:化石網 |
※多媒體技術研究:類腦計算的研究進展與發展趨勢
※精神分裂症陰性癥狀神經影像學研究進展
※奧地利研究人員研發出新的光學隱形技術
※被科研耽誤的「詩人」和「歌手」相繼發表單細胞組學領域最新研究進展
※腫瘤心臟病學研究最新進展
※性的科學研究
※1型糖尿病的表觀遺傳學研究進展
※用大腦研究大腦—人類神經病學發展史
※胃腸肝病學研究發展趨勢分析
※深度學習研究的新進展:情緒神經元
※亞馬遜「巨型挑戰」實驗室:專註癌症研究和新興技術
※文化研究發展回顧
※專業鋸片的研發設計與實用技術的研究 博野精密工具
※自旋電子學新研究進展
※腮腺炎研究進展
※新型服務計算的研究進展與趨勢
※美國變形機翼研究進展綜述
※碳醯氟的研究進展
※精神分裂症遺傳學研究取得進展
※綜述│豬肺異種移植的研究進展與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