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上大學致貧 184人山村55名大學生

上大學致貧 184人山村55名大學生

這是一個僅有34戶184人的甘肅會寧柴姓小村莊,時至今日,這個位於甘肅中部的村莊,貧窮依然是它的代名詞。近半數家庭,身背數萬或十幾萬的貸款。這又是一個因教育聞名的村子,這種聲望在今年高考成績公布後達到了頂峰。該村莊2017年10人參加高考,其中9人成績上了一本線,5人分數超過500分,最高分數達到636分。自高考恢復的40年時間裡,該村子共走出55名大學生,佔到全村的三分之一人口。柴守樂和父親。

會寧縣,有名的全國狀元縣,當地坊間傳言,曾有外國友人到此考察,稱這裡是:「不適宜人類居住的地方。」這裡乾旱少雨,也是全國著名的貧困縣。柴姓小村莊位於會寧南部的新莊鎮寺寨村場溝社,即使在會寧縣域內,這個鎮也以乾旱出名。「地里不長莊稼,山上不長草」是當地人對家鄉生活環境的真實描述。20世紀初,這裡的一些百姓還在為吃飽肚子苦苦掙扎。圖為2017年7月拍攝柴姓小村全貌

時至今日,雖然村村通路工程早已延伸到了村莊的每個角落,但柴姓小村莊的村民們大 部分還是居住在土坯房子里。「窮怕了」,這是柴家老一輩人對大半輩子生活的最深感觸。 「走出去」,這是老人們寄托在小輩們身上最大的願望。對於絕大部分人來說,這是一片沒 有希望的土地。圖為2014年拍攝的資料圖片

所幸的是,在上世紀40年代,柴家出了一個叫柴樹渭的人。作為當時村子裡少有的讀書 人,柴樹渭成了近代以來村子裡第一個走出去的人。他在政府上過班,在沿海地區做過生意 ,甚至在大上海都混過一段時間。圖為2017年拍攝的該村局部

1949年新中國,柴樹渭回歸鎮上,成了一名老師。他試圖用自己的見識和經歷告訴族人,「知識可以改變命運」。同樣,作為家族長輩的他,幾乎用一種命令式的態度,讓同輩兄弟和後背們讀書識字。臨終前,這位老人留下了「再窮都要讓孩子讀書」的遺願。但是那個時候,高考已停,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老人的所作所為並不被理解。但是,讀書識字的習慣很好的保留在了村民的日常生活中。 圖為2013年拍攝孩子求學資料圖片

老人的堅持在高考恢復後迅速顯現出作用。上世紀80年代,場溝社成了當地走出大學生 最多的地方。有當官的、做白領的、還有做生意的。每年春節時,他們成為了村子裡最為耀 眼的明星。從他們身上,柴家人知道了外面世界的精彩,看到了通過高考改變命運的希望。圖為2017年7月拍攝的准大學生柴守樂

也是從那時起,供孩子讀書,成了村子裡的頭等大事,很多時候甚至超過了「何時下雨 」的問題。或許是一種走投無路下的賭注,尤其在近10年時間裡,村民們用一種幾乎瘋狂的 勇氣,投身到高考上。 圖為2017年拍攝的該村局部

柴守樂就是今年高考成績上一本線的9人中的一員。在他之前,他的兩個姐姐已經成功 走進了大學校園,其大姐甚至已經確定了自費去俄羅斯留學的名額。為此,他的家庭背上了 10多萬的貸款,而貸款的數目將隨著柴守樂的大學生活和大姐留學生涯的開始而迅速增 加。圖為2017年7月拍攝柴守樂和本家兄弟吃飯

像柴守樂這樣的家庭,在場溝社隨處可見,也是會寧當地的一個普遍現象。因教致貧的 現狀在當地並不算少數,甚至在整個會寧縣,這種現象還在進一步加劇,也一度引發了輿論 的關注。家庭的付出讓孩子們承受著巨大的壓力,為了對得起這份付出,孩子們將自己 變成了學習的機器。圖為考上大學的學生和柴家家譜,2017年7月拍攝

早上5時起床,晚上12時睡覺,除了中午半小時休息時間和課間休息時間以及體育課外 ,柴守樂和他的同學們幾乎沒有其他的娛樂時間。在高三這一年,柴守樂的體育課被取消 ,有些學生甚至自覺的取消了午休時間。在高考結束的那天,柴守樂撇下了一切打了一整天 籃球,直到自己再也沒有力氣站起來為止。次日,他開始在縣城尋找假期的工作,希望為未 來的大學生活提前做準備。圖為2013年在會寧縣城拍攝的高三學生

如果最終柴守樂可以順利的進入一本院校就讀,雖然會加重家裡的經濟負擔,但是對於 柴守樂的母親來說,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解脫。因為,以後的日子裡,她再不用陪讀了,她 終於可以干一些自己想乾的事情。從小學開始,柴守樂的爺爺奶奶和母親就開始輪流陪讀, 一家人的重心全部在三個孩子的學習上。這是一種完全沒有自我的生活。但是對於大多數會 寧農村學子的家人來說,陪讀的日子還在繼續,生活還得繼續。柴姓村莊民居

「有學生的地方就有陪讀的家長。」在會寧這是一個被習慣性認為「應該」的做法。在 家長的陪讀下,孩子可以花最少的錢吃到最習慣、最可口的飯菜。同樣,在孩子上學期間, 陪讀可以督促孩子好好學習,也可以在最短的時間裡,了解到一切關於孩子的學習狀況。 圖為甘肅會寧一中,早上孩子們在做早操,2013年拍攝

為了讓孩子有個良好學習環境,陪讀媽媽們大多不會在出租屋裡放置電視、電腦等任何 可以打發時間的電器。除了做飯,他們大多織毛衣或者擺小攤掙菜錢。即使在聊天時,他們 也習慣性的將聲音壓到最低,或者到距離房子較遠的地方。在陪讀的歲月里,孩子不用干任 何家務,只負責學習,這樣的生活要一直延續到高考結束。就這樣,孩子一天天長大,他們 卻離社會越來越遠。會寧一中老師在上課,2013年拍攝

除此之外,陪讀還造成了家裡壯勞力的稀缺,當父母一方陪讀時,全家人的重擔全部壓 在了另外一方,其中尤以父親為主。大多數時候,為了多掙錢,父親不得不外出打工。為了 多掙錢,他們常常搶著干那些最重最累的活,抽劣質的香煙,喝最便宜的酒。2013年拍攝的甘肅會寧

如此,又衍生出了另外一個問題:單親家庭的增多。據當地一家公益組織提供的信息, 每年在申報公益項目時,會寧當地單親家庭的申報比例在整個白銀市都是最高的。而導致這 一現象出現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家庭壯勞力在常年高強度勞動過程中出現傷殘或者染上重症 疾病的概率大幅上升。當然,還有一部分是因為婚姻其中一方因為受不了貧困而離開的。 圖為2014年拍攝,會寧是一個非常缺水的地方

「不喜歡學習,卻習慣於學習。」一直以來,對於大多數會寧的學生來說,常年的超強度應試教育,只是為了最終的高考。儘管不喜歡,但長久的堅持早已讓學習成為了一種習慣。這種習慣就像會寧教育一樣,在經歷了40多年的發展、沉澱之後,會寧教育本身也形成了其特有的一種文化,很難用簡單的成功或失敗來衡量。 很多年前就有人說,會寧教育是瘋狂的、賭博式的,甚至是失敗的。圖為2013年拍攝會寧一中

但是在殘酷的現實條件之下,這麼多年以來,教育依然是大多數會寧人改變命運,脫貧致富的最好途徑。 「如果從教育本身來說,會寧教育或許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但是會寧教育從開始的時候,就承載了太多教育以外的涵義,又怎麼能用簡單的教育學理論來評價教育的成功與否呢。圖為2013年拍攝會寧一中 ?」和許多會寧普通老百姓一樣,目前在蘭州政府系統工作的會寧人王先生對於會寧教育失 敗論的說法極其反感。

「人窮望理想,爛賬拉哈一世上。」在那個以農業為主的年代,十年九旱,讓太多人生活在絕望中,是會寧教育帶給了人們一份希望和走出去的勇氣。「自然條件差、經濟基礎薄弱,沒有資本、沒有人脈,在以前會寧人即使出去打工,最多就是農民和農民工的差別,很多時候這些東西是你努力了也無法改變的。只有教育,是會寧學子們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就可以獲得的相對公平、相對簡單的改變之路。」老周說,會寧教育本就是一條逼出來的路。

就像一壺老酒,即使它本不是什麼名酒,但經過了歲月的發酵,總是會發出一絲異於 從前的香醇。時至今日,當會寧教育帶來的希望越來越多的成為現實,當教育帶來的文化沉 淀成為一種教育傳統,成為群眾生活中的一部分時,一個簡單的成功和失敗已經很難對會寧 教育進行準確的判斷,但至少,在會寧教育這一場特殊的戰爭中,會寧人展現出的毅力和勇 氣值得欽佩。 圖為2013年拍攝的會寧一中,孩子們在校園裡晨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孤獨求圖 的精彩文章:

父親入獄她考上一本 幼弟照顧重殘母親
暑運中的小候鳥 睡醒後就能看見媽媽了
剛剛 中國第一封AR錄取通知書從陝西發出

TAG:孤獨求圖 |

您可能感興趣

60歲老師畫畫42年,用5000多幅粉筆畫,為山村學生打開整個世界
最牛小山村:歷史上出了59個宰相、59個大將軍,七品以上3000人!
湖北陽新81歲老人15年獨自堅守一個山村
壽寧西部一座600多年歷史的小山村
山村44歲農民酷愛收藏老物件 8年收集1000餘件「寶貝」
6旬教師14歲開始執教,堅守山村45年
晒晒我家2000平山村小別墅,光裝修花了1000多萬
鐵血抗日小山村:曾以10人抵抗200日軍1晝夜,擊斃日軍50人
中國最牛山村,2012年就年收入524億!全世界都想入住的村子
中國最美山村,12年拜訪人數不超過1000人,好神秘!
山村再現30年前老石碾,70後記憶:女人360天圍著碾盤轉
貴州山村「牛王」去世,28年來戰績顯赫,500多人為它送行
廣西300歲山村盛產「學霸」,村口百年「狀元橋」變網紅橋
幾百人小山村,出了59位宰相59位將軍,3品以上官員上1000人,中國真正第一世家!
越南2女將2山村女孩販賣中國賺11萬,7年後女孩獲救兩人落網
山村67歲孝子終身未娶,苦守母親40年每月花350元買葯給娘治病
湖北山村一晚發生9次「地震」,24小時戒嚴,考古隊挖掘40天
豆瓣8.9,日本山村裡老人活到70歲,就要被長子背上山自生自滅
河邊一個小山村裡男性村民活不過65歲,男女比例1比5
農民大姐小山村裡收野菜到城裡售賣,一天收200斤,賺1千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