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讓傳統文化藝術煥發時尚魅力

讓傳統文化藝術煥發時尚魅力

【創意港】

作者:管寧 (福建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在當今世界文化多元發展、產業相互融合的趨勢下,講述好中國故事,製造好中國產品,需要不斷推進中華文化的現代化,不斷推動傳統文化創新發展。中國文化的當代創新應在兩個維度上展開,一是精神文化維度,一是造物文化維度。中國傳統精神文化中的詩詞、歌賦、戲曲、國畫等古代文藝,經過五四運動的現代轉型,形成了中國現代小說、現代詩歌、電影、話劇、油畫、芭蕾舞、管弦樂等,其中源自西方的藝術品種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實現著中國化、民族化。中國傳統造物文化包括絲綢、陶瓷、漆器等傳統工藝美術,以及宮廷建築、古典園林、鄉村民居、古典傢具、民族服飾等,其中相當部分成為古絲綢之路貿易的主要商品,深受「一帶一路」沿線各國人民的喜愛。進入現代後,由於未能很好地實現現代性轉化,在當代生活中以及世界上仍未產生應有的影響。

非遺剪紙作品吸引學生駐足欣賞。 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造物文化體系龐大,內涵豐厚,影響深遠。梳理傳統文化資源,讓收藏在禁宮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其中的「文物」和「遺產」主要是造物文化,而「文字」則是精神文化。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切不可忽略這部分極為重要的傳統文化資源。

絲綢之路打開了中國通向世界的窗口,通過這個窗口讓各國人民對中國刮目相看的,是在那個時代處於領先地位的精美器物——絲綢、瓷器、漆器、金器、銀器和鐵器等,這些器物中的精品,體現著中國人巧奪天工的造物技藝、文綺雅緻的審美趣味,具有神秘誘人的東方韻味,引發了各國對中國造物文化的崇尚和追捧。擁有中國絲綢、瓷器等商品也因此成為那個時代的社會時尚,中國國家形象正是在這個過程中逐步樹立起來。

中國傳統造物文化與精神文化一樣博大精深,其中所蘊含的豐富造物智慧與美學思想,不僅在那個年代令世界驚艷,而且能與今天的造物文化有著理念的相通與設計的暗合。

農耕時代開闢的絲綢之路,將中國盛產的優質精美商品行銷歐亞各國。鄭和下西洋的船隊,就帶有青花瓷器、印花布、絲綢、色絹、緞匹、雨傘、草席、鼓板、牙箱等貨物。17世紀的中國絲綢,不僅代表著那個時期高超的紡織印染工藝水平,而且圖案精美、紋樣繁多、色彩鮮艷,是當時的高檔服裝、被服面料;瓷器製作工藝高超、造型雅緻、繪圖精湛,既是日用品,又有藝術觀賞價值,是那個時代備受推崇的器物;漆器產品歷史悠久、品質上乘、紋飾秀美,是設計精良、具有藝術含量的用品。中國古典園林在世界園林建築中獨樹一幟,既體現了中國古人關於人與自然關係的天人合一哲學思想,又融入了古代文人、書畫家的審美理想。園林設計所遵循的哲學理念,拉近了人與自然的距離,與今天的生態思想一脈相通。這些傳統設計文化思想,無疑是當代設計實踐的珍貴資源。

當然,源於農耕時代的文化創造,適應農業社會生產生活的需要,符合當時人們的審美趣味與精神訴求,與現代社會的需求存在或多或少的距離和差異。如何實現中華造物文化基因與當代文明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推動中華造物文化的現代化,是開闢當代絲綢之路發展新空間、實現與「一帶一路」沿線國深度合作、互利共贏,弘揚絲路精神的關鍵所在。

中華造物文化生命力的呈現,需要與現代設計相融合,與當代生活相對接,與時尚需求相契合,改造舊有表現形式,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形成在當代造物領域具有獨特東方美學風格和中華造物基因的產品,並在時尚產品、工藝品及日用品領域打響中國創造的品牌。在與當代設計文化融合中,要立足中華造物文化深厚美學基礎和設計基因,構建中國本土的現代造物體系。

絲綢之路精神告訴我們,文明要在開放中發展,通過交流帶來觀念的創新。在各國交往聯繫日趨密切的今天,善於互學互鑒的中華民族,一定能揚棄繼承、轉化創新,實現造物文化的現代轉化。

《光明日報》( 2017年07月15日 12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光明網 的精彩文章:

江蘇東海:漁業豐收 漁民致富
逐美「絲路」之樂
各方眼裡的醫學教育
對花能飲即君子
揭秘!同樣都是鴨翼 殲-20與殲-10大不同

TAG:光明網 |

您可能感興趣

剪紙藝術文化魅力
傳統文化 彰顯特色——陵川剪紙的藝術魅力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精髓
千年文化傳承,中國優秀書法散發的藝術魅力
現代藝術和古典藝術的魅力所在——新中式設計
打造藝術節目融會時代精神 傳承藝術記憶弘揚優良傳統……
發揚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界的當代藝術家馮健安
楊偉倩 紫砂藝術的醇真藝術魅力
黑瓷的歷史和藝術魅力
寫意牡丹的文化底蘊與藝術魅力
藝苑犬影流異彩——狗與洛陽傳統藝術
剪紙藝術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延續,筆尖下綻放的藝術魅力
馬譽煒:物化在國畫藝術中的詩性智慧與情感藝術園地
傳統與數碼藝術上篇:傳統藝術
彩繪道教木雕,傳統文化與藝術相結合的最高表現
青春藝術魅力的炫耀
為什麼當代藝術教育不可遺忘傳統藝術
久圖文化與香港大公文化集團共同發力中國文化藝術產業
曹氏風箏與風箏藝術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