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兩百年後,我們為何仍要讀《瓦爾登湖》?

兩百年後,我們為何仍要讀《瓦爾登湖》?

兩百年後,我們為何仍要讀《瓦爾登湖》?

何懷宏

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曾為《瓦爾登湖》王家湘譯本作序

兩百年後,我們為何仍要讀《瓦爾登湖》?

陸建德

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專攻外國文學研究

兩百年後,我們為何仍要讀《瓦爾登湖》?

蘇賢貴

北京大學哲學系副教授,梭羅研究者

暢銷百餘年的《瓦爾登湖》在問世時是受冷落的,就像它的作者梭羅生前並未受到太多尊崇。但在梭羅過世後,一代代作家和讀者受其感召,去追尋自然的淳樸與心靈的寂靜,甚至仿效他的生活方式,拋棄世俗繁華,過起獨居生活,有的甚至也創作出自然文學的經典。

喬治·艾略特說,「《瓦爾登湖》是一本超凡入聖的好書,嚴重的污染使人們喪失了田園的寧靜,所以梭羅的著作便被整個世界閱讀和懷念。」人們在經濟蕭條、環境污染、自然破壞、消費主義橫行之後,重新發現了《瓦爾登湖》的價值與魅力,這些,正是其長銷不衰的理由。

直面生活

每一個人都要絕對自主

新京報:《瓦爾登湖》在梭羅生前並不引人注目,在其死後卻長銷不衰,成為世界文學經典,這本書為何具有持續的生命力?它契合了人們的哪些精神需求?

何懷宏:我大概30年前在一篇《梭羅和他的湖》中寫道:《瓦爾登湖》在剛問世時並沒有引起大眾的注意,甚至連一些本來應該親近它的人也不理解,對之冷落甚或譏評。這是一本寂寞的書,即使成為世界名著之後,也仍然是寂寞的,它永遠不會引起轟動和喧囂,但一直有固定的讀者。

在我看來,梭羅最吸引我們的是他整個人的獨特性,他比一般人更多地逃脫了概括,逃脫了歸類。一般人都會追求世俗的成功,但梭羅選擇了一種率性的生活,獨來獨往。他想去瓦爾登湖獨居便去了,當他覺得差不多夠了,就又回來了。他選擇了與眾不同的生活方式,試圖去面對最原始和單純的生活事實和本質。他沒有權力、財富或組織的門徒,他的仰慕者多是因為心靈的某一點與之契合而喜歡他。

其實,他的作品並不一定很好讀,有的地方像是在自說自話,但是很耐讀。他創造了自己的風格。他描寫自然的文字,筆觸細膩,有很深的體悟,彷彿天地間獨有他一人。那種文字是一般人寫不出來的,讀者需要靜下心來才能讀下去。

新京報:梭羅並不看重世俗名利,他看重的是什麼?

何懷宏:他看重的是生活的自由,而不是執著於某一種外在的生活方式。他不願意順從別人,也不要求別人對他順從,他要為自己絕對自主,也要每一個人都絕對自主。他明確地說,世界上的人越不同越好。

他看重生命本身,看重生活的簡單、原始和單純,但是他並不是執意要做一個苦行僧或隱士,他不拒絕美的藝術和事物。別人問他最喜歡吃什麼菜,他說就是離自己最近的一盤。他沒有刻意追求一種外在的生活方式。他像他熱愛的大自然一樣是一個很自然的人。

新京報:《瓦爾登湖》是一本自然文學經典,但裡面也透露出反工業文明和現代生活的傾向,該如何看待?

何懷宏:如果所有人都像梭羅一樣生活,那麼工業文明的進步可能的確不太容易出現或發展這樣迅猛。但多數人不會像梭羅一樣生活的,這樣如果有少數人喜歡這一種風格,那也不壞,恰恰顯出他的價值:即讓我們感到生命中除了現成的物質和機器,還有其他不可或缺的東西。哪怕就從物質的層面說,假如某一個人乃至突然遇到生存災難,那時候最能適應和頑強活過來的大概就是梭羅這一類人了,他不是文明的弄潮兒,而是自然之子,但他可能保留文明的火種。

追尋本我

尊重人性更自由的發展

新京報:你曾批評愛默生、梭羅、莫里斯等沉溺於傳統文化,「當工業革命來臨時,他們反對技術進步和機械化,是天生的機器破壞者」,該如何看待當時的這種現象?

陸建德:我們中國人在擁抱現代化、工業化的時候是不留餘地的,但是歐美國家不是這樣,他們沒有宏偉的現代化目標,相反,在社會發展過程中會有很多批判者。這樣會形成一種制衡,不會一味追求經濟繁榮,而忘記了生活中還有很多其他重要的事物,這些事物不是簡單地通過工業化、現代化就能解決的。

馬克思在19世紀中期提出人的異化,提醒人們除了物質進步之外,還有人本身的目的,那就是人性的更自由的發展,馬克思從對人的異化的批判,後來轉向對資本的批判。某種程度上,這與梭羅對文明的對抗有著內在聯繫。當然,梭羅沒有注意到人與人之間的剝削問題,而是注意到物質的進步可能會成為對人性發展的障礙。

瓦爾登湖的實驗讓我比較警覺的是,他離開了社群,離開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他希望當一個孤零零的自我。這跟中國古代的隱士一樣,是不會有出路的,不僅不會有出路,也談不上有美德——美德是在人與人的交往中體現的。

新京報:在梭羅看來,外在生活只是他探尋生命本質的一種方式,他所要做的是去努力「尋找自己內心的新大陸和新世界」,當他覺得實驗夠了,他就又回到文明社會中。

陸建德:內在和外在生活的區隔,或許有其必要性,但也可能將問題簡單化。有時候,人的外在生活確實跟演戲一樣,並不完全遵從真實內心,但人的生活狀態和藝術也正體現在其中。社會關係是一張豐富而巧妙的網,對這張網我是不批判的。

所謂要回到徹底本真的自我,有時候會導致一些極端行為。比如,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一些嬉皮士,也將梭羅視為偶像,他們把一切東西都暫時撇在一邊,想去追求一個「本我」,但是這個「本我」到底是否存在,是存疑的。

新京報:在你看來,梭羅最大的價值是什麼?

陸建德:最大的價值是讓我們看到一種另類生活的可能性,我不一定完全同意這種生活,但是,一定要讓這種可能性存在,讓表述這種可能性的著作存在,尊重他的權利,這是特別重要的。

當年那批超驗主義者的文筆都非常好,他們描寫自然景色都是一流的水準。梭羅的另類生活方式,也構成了一個可敬的自然文學傳統。許多效仿者走向森林、沙漠或者海邊,寫出了優美動人的文字。這些作品讓人們對自然有所敬畏,明白不能過分地以人類為中心。

聽從內心

世界保全於野性之中

新京報:梭羅一生親近自然,除了《瓦爾登湖》外,還留下大量關於自然的作品和日記,他的自然思想來源主要有哪些?

蘇賢貴:梭羅關於自然的基本思想是超驗主義。超驗主義可以理解為歐洲浪漫主義對於現代科學、工業文明以及理性潮流的一種反應,即認為自然之中滲透著一種宇宙精神。

此外,梭羅的自然觀念還受到印度教和印第安人思想的影響。梭羅在愛默生家居住期間,接觸了印度教以及其他東方宗教的典籍。印度教認為萬物都是梵天的一部分,精神世界和自然世界是不可分的,人類只要調整好自己的精神狀態,就可以和這個精神世界溝通。印第安人的世界觀是萬物有靈論的,他們認為自然中處處都存在神靈,因而對自然充滿敬畏。

新京報:梭羅曾宣稱「世界保全在野性之中」,這句名言後來成為著名環保組織西拉俱樂部的口號,這句話該如何理解?

蘇賢貴:梭羅認為生命是與野性相伴而存在的,最有活力的東西都是最野性的,它沒有被人所征服,它的存在能使人恢復清新的精神。脫離自然的文明,是沒有前途的。梭羅曾經感嘆,「這裡有廣袤的、野性的、荒僻的自然,我們的母親,她無處不在,如此美麗,對她的兒女如此愛撫,就像母豹一樣;而我們卻很早就從她那裡斷了奶,投向了社會,轉向只有人與人交往的文化。」所以,梭羅說未來和希望不是存在於人工種植的草坪和莊稼地里,也不是在城鎮里,而是存在於不可穿越的、令人震撼的沼澤地里。梭羅對荒野與文明的關係的論述,成為後來美國興起的荒野保護運動和建立國家公園的重要思想基礎。

新京報:今天我們為何仍要讀《瓦爾登湖》?

蘇賢貴:雖然這本書距今很遠,但仍然有很強的借鑒意義。比如,現在過分的消費主義思潮,將人的慾望極度刺激,梭羅提到,「你所要的並不是你真正需要的」。我們的需要究竟有多少是真實的呢?梭羅通過實驗,把物質需求降到最低,把那些分散注意力的東西通通捨棄,重歸生活的本真狀態。此外,現在對資源的消耗、對環境的破壞已成世界難題,閱讀梭羅的作品會讓我們對自然多一份敬畏。再者,《瓦爾登湖》可以讓我們重新思考生命的狀態。現在流行的口號是「時間就是金錢」「實現財富自由」,但梭羅反其道而行之,認為去追求金錢剛好是失去了某種自由,不要為了不必要的物質虛擲生命。他經常講,每個人都要獨立思考,聽從內心的聲音,而非遵從父母、鄰居或朋友的意願。追求個人獨立和精神自由,梭羅為我們做了絕好的示範。

采寫/新京報記者 徐學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京報書評周刊 的精彩文章:

《瓦爾登湖》的「神話」破滅了,但這與梭羅無關|梭羅誕辰200年
《瓦爾登湖》的「神話」破滅了,但這與梭羅無關
入獄那年,孫宏斌與柳傳志發生了什麼?
每個人講述自己的記憶,是最鮮活的歷史
《紅樓夢》、《水滸傳》、《聊齋》還原經典之所以經典理由

TAG:新京報書評周刊 |

您可能感興趣

新《尋秦記》告訴我們,誰說十八年後都是好漢
24年後回首《拳皇》,除了情懷還留給了我們什麼?
秦朝十五年,我們看到了什麼?
《還珠》二十年:那些年我們記住的台詞
看完《前任3》十天之後,我們分手了
天吶,這就是十年後我們的房子!!
《財神》叫你回家,後來我們邂逅春運,唱「什麼歌」到紐約拜年
此人向鄧小平發起挑戰:我們十年後再看!十年後發生了什麼?
從《老友記》到《了不起的麥瑟爾夫人》,我們為什麼會活得累?
麥考利多年後再談邁克爾傑克遜:我們之間的關係並不古怪
卡瓦哈爾:還是現實點吧,我們只剩下歐冠了
思科前CEO:十年後我們都會吃昆蟲,譬如蟋蟀
張韶涵消失十年後歸來,開口第一句,網友:我們的青春回來了
40歲以後的我們,春節大吃大喝後除了後悔還該干點什麼?
《第一夫人》:我們都知道那場著名的暗殺,卻未必了解「真實」的傑奎琳·肯尼迪
狗年春節將至,我們要不要「提前」給上司拜個年呢?
別給我說什麼《小豬佩奇》,這些才是我們80後90後的童年!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你離開了,我的青春就什麼都不剩了
十年後,陪我們度過青春的張韶涵回來了,我們也都長大了
夢的內容是要告訴我們什麼嗎?三百年前的「中華名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