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書法有法《石門頌》臨習要點

書法有法《石門頌》臨習要點

《石門頌》摩崖是漢隸之上品,用筆圓渾勁挺,體勢縱逸多變,有「隸中草書」之譽。楊守敬評曰:「其行筆真如野鶴閑鷗,飄飄欲仙。六朝疏秀一派皆從此出。」康有為云:「《楊孟文碑》(即石門頌)勁挺有姿,與《開通褒斜道》疏密不齊,皆具深趣。」

為便於逐步深入學習《石門頌》,我們將臨習分為實臨和意臨兩個階段講解。


實臨

書法有法《石門頌》臨習要點

01

所謂實臨,即對著帖實實在在地臨習,力求寫像原帖,第一步必須如此作。下筆之前最好認真讀讀帖,找找點劃、結字的規律,做到心中有數,以減少盲目性,提高臨寫的效率。下邊就《石門頌》的點劃、結構及臨習時應注意的主要問題,分別予以剖析。

書法有法《石門頌》臨習要點

02

一、點劃的特徵及書寫要領

《石門頌》雖為東漢刻石,但其用筆基本為篆法,除個別撇捺外,大多以中鋒行筆,逆入平出,無明顯提按,也無一般隸書之「蠶頭燕尾」,因此,其點劃乍看起來並無顯著特徵,而此卻正是《石門頌》的特徵及妙處所在。若進一步觀察,不難發現無論橫、豎、撇、捺、點、鉤、折,很少雷同,這種不同不是其自身形態的不同,而是其勢的無窮變化,這種千變萬化的「勢」無處不有,隨字而生,又極其協調統一,從而造就了《石門頌》的獨特風貌,而這種獨特風貌決定了它的獨特的用筆方法。

書法有法《石門頌》臨習要點

03

1、橫劃:

《石門頌》的橫劃並不完全平直,常有起伏變化,大多是極細微的,難以尺度衡量,也無法用言語恰切描述,所謂妙不可言者也。學者須細心琢磨,慢慢體會,時間長了自可悟得個中三昧。 起筆要注意逆入藏鋒,所謂欲右先左,不必頓筆即可接著右行,即起筆與行筆在紙上的著力相近。個別橫划起筆稍有頓駐,形近於方。行筆要穩,做到管豎鋒正,不可偏欹,要遲送澀進,以增加線條的內涵和力度,免生流滑。收筆不必筆筆回收斂鋒,大多將鋒慢慢離紙即可,除個別主筆外,一般不必頓筆作燕尾狀。這裡,慢是關鍵,絕不可猛然離紙出鋒。

書法有法《石門頌》臨習要點

04

2、豎劃:

《石門頌》豎劃的特徵及起收行使與橫劃基本一樣,不同處是較之橫劃的起收更少頓駐,尤其收筆處多以輕提空回處理,幾無鋒芒外露,顯得圓渾含蓄。一字中若有多處豎劃,則或相背或相向,不拘形式,卻呼應得體,相映生姿。若無平正一路漢隸功底,很難如此隨心所欲。

書法有法《石門頌》臨習要點

05

3、撇劃:

一般漢隸的撇劃有兩種,起筆處與前述橫豎劃並無二致,區別主要在收筆處。一種仍為輕提空回,一種則向上方轉鋒,同時有程度不同的加力,然後回鋒收筆。《石門頌》撇劃的處理大多屬前種,後一種很少。還有一種撇法其它漢碑很少見到,即撇劃將到盡頭時,轉向前上方繼續以中鋒行進,而不是在轉的同時頓筆回收,其行進的多少不定,一般很短即輕提收筆或回鋒收筆,而無頓駐。這種轉向是極自然的,不可硬折上去。

書法有法《石門頌》臨習要點

06

4、捺劃:

《石門頌》的捺劃也有其獨特面目,極少如一般漢隸的捺腳,(即行筆到將盡時頓筆,其力偏向下方,之後慢慢轉向右上提筆出鋒,形成隸書的標準捺腳,所謂燕尾。)而是如其特有的撇的處理,不過方向反向右下而已。因此,練好了撇,捺則不難解決,只是在將到末尾轉向後上方行筆往往要長些。

書法有法《石門頌》臨習要點

07

5、鉤法:

《石門頌》的鉤與其撇近似,有時轉鉤處稍有折意或稍有輕頓,但極少如一般漢隸的轉後頓筆向上回收。其反鉤則與捺近似。

書法有法《石門頌》臨習要點

08

6、轉折:

一般稱「折法」,這裡稱「轉折」為的是區別於楷書,因為漢隸的折筆除了以折法處理外,還有轉法。《石門頌》的折法與一般漢隸基本相同,或提筆折過,或以接筆為之,這種接筆往往有意錯開,不準確銜接,以豐富其變化。其轉法則與其它漢碑不同,或轉中含折,或純以轉為之,無論如何轉,均不加提按,線條顯得更加洒脫而富於彈性。

書法有法《石門頌》臨習要點

09

7、點:

《石門頌》的「點」姿態頗多,然其筆法並無特別處,無非是橫、豎、撇、捺的縮短而已,無論是上點、下點,或是三點水、火字點,概莫能外。換句話說,常將「點」變作「劃」來處理,此法也常見於其它漢碑。 知道了《石門頌》點劃的基本特徵和書寫要領,就可以大膽落墨,如法炮製了,功夫到了,自可運用自如。當然,如果有時間練練篆書,當會更好。前邊已經講過,《石門頌》的筆法大體屬篆法,這是其不同於其它漢碑的一個要點。

書法有法《石門頌》臨習要點

10

二、結字的特徵及臨習要點

1、以方為主,因字立形:

漢隸結字多呈扁形,《石門頌》字形則近方,原因之一是不像一般漢碑那樣強調波磔和橫劃主筆,其二是點劃之間特別是橫劃之間比較寬鬆,其三是字的下部往往處理的很開闊。所謂因字立形,則是根據每個字的點劃多少、結構特點,或扁或方或長或短或大或小,隨其自然,不拘一格。這些特點,對於初臨者較難把握,要多讀多臨,時間長了,便可悟得規律。

書法有法《石門頌》臨習要點

11

2、點劃呼應,收放有致:

舉幾個例子,可以看出此乃《石門頌》又一突出特點。「公」字的捺向右上方飛起,處理得極大膽,與向左下取勢的撇遙相呼應,整個字頓時活了起來;「截」字捺寫得極短小,與左半部的寬大形成鮮明對照,整個字既有奇趣,又非常穩實;「焉」字的右折轉放得很開,成一個大弧,裡邊四點天地廣闊,全字顯得豪放宕逸。類似例字俯仰皆是,讀者慢慢把玩,自能體會妙處所在。作為臨習,此點更難掌握,特別是要收放呼應得恰到好處,單有一般的用筆、結字辦法遠遠不夠,要有較高的審美情趣和構圖能力,才能把握好分寸。這隻有勤於臨池,苦苦磨鍊,別無它途。

書法有法《石門頌》臨習要點

12

3、偏旁多姿、相映生趣:

過去有漢隸的偏旁多呈獨立存在之說,這大概是與行草書相對而言。其實,每一偏旁的處理都要考慮與其相對部分的關係,而作相應的調整,這在《石門頌》中顯得尤為突出。譬如「誠」字的「言」旁,「口」有意向左下拉出,這樣單看「言」本身就失去了重心,但與右邊「成」的取勢恰成呼應,使整個字顯得穩而不板;「明」字的「目」旁下部明顯向右傾斜,而「月」卻有意向左取勢,使全字既穩住了重心,又頓生妙趣;「鑿」字的「殳」寫得很扁,下部形成的空顯然偏右,而「金」大膽地補入空中,再用撇放捺斂的特殊手段救之,包括下部幾筆一同向左取勢,使整個字斜而不倒,奇趣橫生。此類例字隨處可舉,無須一一羅列,其關鍵所在是有意製造矛盾或者說是造險,而後解決矛盾或者說收拾險情,從而寫出新景象。當然,這種本領更要慢慢鍛煉體驗,不可操之過急。

書法有法《石門頌》臨習要點

13

4、松而不散,洒脫大度

此點是《石門頌》的最顯著特徵。由於其點劃瘦挺,體勢寬博,線條之間便不那麼緊密;又由於其結字富於變化,便顯得少嚴謹之「規矩」,而這種「松」和「亂」恰恰是其姿態萬千之所在。譬如「履」、「益」、「城」、「永」等字,好多點劃有意斷開,筆勢相左,但就整字看,搭配極得體,若把其排列規矩,筆筆粘合,則頓失情趣。

書法有法《石門頌》臨習要點

14

當今,寫《石門頌》者不多,寫得好者更是鳳毛麟角,大多是在追求「松」的時候,出現了散亂欹斜,那就更談不上洒脫大度了。所以前邊提到臨寫此碑前,最好能在平整規矩一路漢碑上先下下功夫,原因即在於此。

書法有法《石門頌》臨習要點

15

意臨

顧名思義,取其意臨之即為「意臨」,要臨出意趣,寫出性情。這要有很好的「實臨」基礎,要達到能夠「背臨」的程度,即不看《石門頌》範本,憑記憶隨意取碑中字,均可將其點劃形態、位置結構寫得準確。「背臨」猶如中學生背課文,合上書不可掉字丟句。而「意臨」則如朗誦不是一般的背讀,要把詩文描寫的情感表達出來。由「實臨」至「意臨」,在學書過程中是一步很不容易的升華,蘊含著質的飛躍。

書法有法《石門頌》臨習要點

16

一、意臨的方法和要點

1、把握整體,不失大意:

所謂大意,一是指碑帖的線條、字勢的主要精神,二是指碑帖所表現的主要意趣、情調。因為有了熟練的實臨功夫,應該說已養成了正確的用筆習慣。因此,這時的臨習不應該再把注意力放在起收轉折的一個個動作上,而完全可以靠實臨時養成的習慣,下意識地完成正確的用筆,余出的主要精力則可放在線條質感的營造上。因為有了熟練的實臨功夫,應該說碑中的字形已諳於胸中。因此,這時的臨習也不必再多注意點劃位置的經營,而應多去著眼於大局。當然,這個「大局」只是相對而言,現階段也僅指注意體勢的把握,著意於《石門頌》寬博恣肆的動態結構,與進入創作階段時所要考慮的大局自有不同。

書法有法《石門頌》臨習要點

17

2、對照檢查,周而復始:

意臨一段時間之後,「意」的成分會逐漸減少,而「隨意」的成分則會逐漸增加。即《石門頌》的特徵、風格會被不自覺地扭曲,而臨書者個人的習氣會不自覺地滋生出來。這時就非常必要對照檢查,及時發現問題所在,予以糾正。如此一遍遍地認真臨,一遍遍地認真查,當會發現每次都有新收穫。

書法有法《石門頌》臨習要點

18

這裡,「認真」很重要。認真,才能發現問題;認真,才能解決問題;認真,才能不斷感悟。不少人在實臨階段能夠認真,一旦開始意臨,便濡毫潑墨隨意揮灑,把實臨時學到的東西丟得一乾二淨。必須清楚,意臨的目的是寫出《石門頌》的精神風貌,而不是「脫帖」,還未到創造自家風格的時候。

書法有法《石門頌》臨習要點

19

3、體味規律,舉一反三:

所謂規律,主要指特徵。抓住了特徵,便大體掌握了規律。凡流傳有序的碑帖均有其自身規律,只是有些顯明,有些隱晦。《石門頌》因其變化豐富,規律較難把握,而正因為此,更需認真體味,多下功夫。掌握了規律,可得舉一反三,事半功倍之效。

書法有法《石門頌》臨習要點

20

前邊講過,《石門頌》用筆屬篆法,其點劃少提按,瘦勁圓渾,這便是其特徵、其規律。 然而,僅此還不夠,還出不來它的意趣。這就要細心觀察其微妙,比較與一般篆隸之不同,發現較一般篆隸線條之豐富處,並慢慢體會其表現手法。結字亦如此,無論再變化,也有其內在規律可尋。可按不同結構的字,分成若干種類型,再反覆比較其異同,自可慢慢發現規律所在。

書法有法《石門頌》臨習要點

21

二、常見的弊病和問題

1、有意顫抖,故作姿態:

《石門頌》的點劃大多起止無跡,又無明顯提按,筆力弱者常將線條寫得單調乏味。於是,一些人行筆時便有意顫顫巍巍或扭扭曲曲,認為如此便豐富了線條的內涵。這些人只知癥狀不知病因,下藥自然要錯。造成此弊還有個原因,就是對碑刻的錯誤理解,將長年風化剝蝕的殘缺,誤為本來面目,刻意追摹而致。如果讀帖仔細,自可剝去假相,還其廬山真面。 解決線條質感的唯一辦法是筆力的磨鍊,是逆入平出、遲送澀進的正確筆法,無巧可取。當然,《石門頌》的線條變化的確豐富,不是平鋪直敘,但那是極自然而微妙的,學書者稍不注意便會過頭,成為故作姿態。

書法有法《石門頌》臨習要點

22

2、點劃相左,組合散亂:

這個問題最易在臨寫《石門頌》時出現。《石門頌》寬博恣肆的特徵,取決於其點劃組合的寬鬆自然,而寬鬆自然的點劃組合又建立在高度協調的美的構圖規律之上,因此,總給人以松而不散,姿態萬千之美感。如果把握不住這種內在的規律,而一味追求寬博自如,就必然導致點劃相左,組合散亂。因而,我一再強調初學漢隸不宜以此作範本,而應從規整一路漢碑入手,意即在此。由易而難,循序漸進,基礎是牢靠的,對構圖規律的感悟和把握,也會水到渠成,不期然而然了。

書法有法《石門頌》臨習要點

23

3、變形過分,結構怪異:

這是當今不少人常常出現的問題,不僅寫《石門頌》,寫其它碑帖,寫任何書體,都常出此弊端。他們或有意將點劃移位,或有意誇大一部分,或過分變化墨色,等等非常手段無所不用其極,結果是不言而喻的。我們的先人很少有此問題,因為他們都是循著寫字的規律一步步來,他們不存在急於參展、發表的問題。顯然,此症之主要病因是求成心切,這些人多半自我感覺良好,認為臨帖有時,應該變了,該是創造自己風格的時候了。其實,他們不知道如何變,更不知道如何創,因為他們的功夫還遠遠沒有下夠,他們的審美水平也沒有提到相應的高度,一變就必然離譜。

書法有法《石門頌》臨習要點

24

臨帖是手段,創作是目的。如果我們老老實實地照著前述的步驟按部就班地臨習,把握其規律,掌握其技巧並不難,由臨習到創作的轉化也完全是功到自然成的事。在這個轉化過程中,有些人常感到臨習時學的本領用不到創作中來,或者索性臨是臨,創是創,把二者完全脫離甚至對立起來,以至出現臨摹作品很可觀,創作作品如出他人之手的怪現象。究其原因,除了臨習沒有下夠功夫,便是方法不得當,後果是一個:未能把《石門頌》的基本筆法熟練掌握,結字規律諳於胸中。因此,一旦離開帖進入創作,寫出的點劃就變了味,字的結構也不知該如何安排了。

書法有法《石門頌》臨習要點

25

另外,還有一個整體把握的問題。在臨習的後期,要適當注意字與字、行與行的關係,養成大局觀的習慣,鍛煉處理大章法的能力。所憾,《石門頌》整體拓片很難見到,影印出版者常常分成數頁,且多是經過了剪裁拼貼,難以窺得全貌和體味章法,我們只有多看看其它碑刻、摩崖,以資借鑒。好在隸書章法變化不大,可將其視為次要問題,留待以後慢慢解決。

書法有法《石門頌》臨習要點

26

附:《石門頌》介紹

《石門頌》為東漢摩崖刻石,高三二七公分,廣二五四公分,二二行,行三O或三一字不等。額題《故司隸校尉楗為楊君頌》,內容為司隸校尉楊孟文主持修復褒斜棧道事。桓帝建和二年(公元一四八年)漢中太守王升撰文立石,未署書者姓名。因鐫刻在陝西褒城縣褒斜谷石門崖壁上,故名《石門頌》。

書法有法《石門頌》臨習要點

27

一般認為初學漢隸不宜以此作範本,而應從較規整一路漢碑入手,有了一定基礎之後,再攻此碑,自然水到渠成。這就要對隸書有一個歷史的了解和整體的把握,才好結合自己情況,由易而難,循序漸進。

書法有法《石門頌》臨習要點

28

一般言及隸書,便自然地想到兩漢,這是因為隸書至漢代,尤其到東漢已完全成熟,非常完美。若就現有資料看,隸書的出現則應上朔到戰國時期,四川出土的青川戰國木犢,已有明顯隸意,有人稱其為「古隸」,因為還保留著濃重的篆書成分。之後的睡虎地秦簡、馬王堆漢簡,乃至居延、敦煌等簡書,顯示了一個清晰的隸變過程。學隸者對此不可不知,因為我們需要豐富文字知識,增加表現手段,就必須朔本求源。這些大量的戰國、秦、漢簡牘,不僅可以幫助我們窺探文字由篆而隸的演變軌跡、形體由來,而且由於大多是下級官吏的手跡,信手寫來,饒有天然之趣,其筆墨行使轉運清晰可辨,也非翻刻、傳摹者所能及。

書法有法《石門頌》臨習要點

29

東漢盛行刻碑銘功記事,以廣天下,傳後世,這就不同於簡牘大多作為一般記載、傳遞功能的文字,需要操辦者認真對待,此大概是隸書達到輝煌時期的一個主要原因。這一時期存留下來的佳刻甚多,鳳翥龍騰,各極其致。《石門頌》、《楊淮表記》圓勁縱逸,《衡方碑》、《魯峻碑》方嚴雄厚,《禮器碑》、《史晨碑》凝鍊典雅,《西狹頌》、《郙閣頌》寬博奇崛,《張遷碑》、《鮮於璜碑》古樸凝重,《曹全碑》、《孔宙碑》峻秀宕逸,《華山碑》、《乙瑛碑》謹嚴平實……可謂不勝枚舉。其中的大多數碑刻由於風化剝蝕,又平添了一份天然情趣和金石氣息,這種自然和歲月所賦予的美,是人工難以企及的。 漢代之後的隸書漸趨程式化,雖時見書刻,多不足取。直至清代,隨著碑學的振興,隸書才得以復甦,取得較高成就者有鄧石如、鄭簠、金農、伊秉綬、陳鴻壽、趙之謙等,他們的一個共同點是超越晉唐,直取先秦兩漢,這是他們成功的關鍵所在,也為我們留下了有益的啟迪。

書法有法《石門頌》臨習要點

30

臨習是學書的必由之路,猶如繪畫之素描、寫生。臨習又是從書者畢生功課,至老不可捨棄。當然,不同階段之臨習自有不同的目的,所用方法也各自不同。譬如,入門初學必須一筆不苟地忠於原帖,如此方可得其形體,悟其筆意,練得法度,養好習慣;有了一定基礎則取其意臨之,或者取所需臨之,如此方可心領神會,意到筆隨,逐漸蛻變為自家面目;及至書有所成,仍應不斷臨帖,時時以古法修養手性,免得流俗之弊偷入腕底,以臻「熟後生」之高境界。

書法有法《石門頌》臨習要點

31

書法有法《石門頌》臨習要點

32

書法有法《石門頌》臨習要點

33

書法有法《石門頌》臨習要點

34

書法有法《石門頌》臨習要點

35

書法有法《石門頌》臨習要點

36

書法有法《石門頌》臨習要點

37

書法有法《石門頌》臨習要點

38

書法有法《石門頌》臨習要點

39

書法有法《石門頌》臨習要點

40

書法有法《石門頌》臨習要點

41

書法有法《石門頌》臨習要點

42

書法有法《石門頌》臨習要點

43

書法有法《石門頌》臨習要點

44

書法有法《石門頌》臨習要點

45

書法有法《石門頌》臨習要點

46

書法有法《石門頌》臨習要點

47

書法有法《石門頌》臨習要點

48

書法有法《石門頌》臨習要點

49

書法有法《石門頌》臨習要點

50

書法有法《石門頌》臨習要點

51

書法有法《石門頌》臨習要點

52

書法有法《石門頌》臨習要點

53

書法有法《石門頌》臨習要點

54

書法有法《石門頌》臨習要點

55

書法有法《石門頌》臨習要點

56

書法有法《石門頌》臨習要點

57

書法有法《石門頌》臨習要點

58

書法有法《石門頌》臨習要點

59

書法有法《石門頌》臨習要點

60

書法有法《石門頌》臨習要點

61

書法有法《石門頌》臨習要點

62

書法有法《石門頌》臨習要點

63

書法有法《石門頌》臨習要點

64

書法有法《石門頌》臨習要點

65

書法有法《石門頌》臨習要點

66

書法有法《石門頌》臨習要點

67

書法有法《石門頌》臨習要點

68

書法有法《石門頌》臨習要點

69

書法有法《石門頌》臨習要點

70

書法有法《石門頌》臨習要點

71

書法有法《石門頌》臨習要點

72

書法有法《石門頌》臨習要點

73

書法有法《石門頌》臨習要點

74

書法有法《石門頌》臨習要點

75

書法有法《石門頌》臨習要點

76

書法有法《石門頌》臨習要點

77

書法有法《石門頌》臨習要點

78

書法有法《石門頌》臨習要點

79

書法有法《石門頌》臨習要點

80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沃德利成書畫院 的精彩文章:

我見過最實用的《張遷碑》偏旁解析
董其昌《東方朔答客難》高清
行書筆法15種,講得很好
楷書結構30法,沒半句廢話
張遷碑筆法詳解

TAG:沃德利成書畫院 |

您可能感興趣

漢代有篇摩崖書法《石門頌》,因三個原因,書法家都不願對其臨摹
臨《石門銘》要領
漢隸《石門頌》臨習
《石門銘》:隱藏在書法線條里的篆籀氣息
二玄社中國法書《石門頌》
東漢《石門頌》,碑刻群中的一枝奇葩,在書法臨習中極難學
臨《石門頌》時要不要抖?
石門印社清明節詩詞書法創作
李松談底什麼是書法的基本功呢?以及通臨《石門銘》全帖
《石門銘》:隱藏在書法線條里的神秘篆籀氣息
「經典漢隸」《石門頌》是中國書法史上的一座豐碑!
何紹基臨摹隸書系列—《石門頌》
齊白石門條書法中的真情告白
書法-石門頌集聯!
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劉文華老師臨碑帖石門頌
《石門頌》《石門銘》傻傻分不清
《禮器碑》《曹全碑》《石門頌》《張遷碑》《乙瑛碑》原文、譯文
鄒臨風臨《石門頌》附原拓
東漢「隸草」《石門頌》
《石門頌》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