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印度民族大起義:莫卧兒帝國與東印度公司同歸於盡

印度民族大起義:莫卧兒帝國與東印度公司同歸於盡

只要翻開地圖,就能清楚地發現,南亞次大陸在地理上是封閉的:南印度是一個深深伸入印度洋的半島;次大陸的東面是那加丘陵,阿拉坎山脈、尼他明山系形成了天然屏障,隔開緬甸與印度;北面是巍峨的喜馬拉雅山脈,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就坐落在這條山脈之中;而次大陸的西面是同樣險峻的興都庫什山脈,只有幾個山口可以穿過這道山鏈,最大和最重要的山口是在今天阿富汗和巴基斯坦邊界上的開伯爾山口。它海拔1000多米,隘道狹窄,最窄的地方只有12米寬,可謂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和地理上的封閉形成鮮明對照的是,一部印度歷史就是「一次又一次被征服的歷史」,從公元前1500年開始,雅利安人、波斯人、塞種人、貴霜人(我國史書上的大月氏)、突厥人一波波的湧入南亞次大陸。火槍的出現永久性地結束了「騎馬民族」對定居居民的天然優勢,來自西北方的噩夢終結了,但是最後的征服者來自曾經平靜的大海。英國在18世紀征服了人口多達4億的次大陸,獲取了大不列顛帝國最大的一塊殖民地:英屬印度——那顆英王王冠上最明亮的寶石。而龐大的印度終於被小小的東印度公司蠶食鯨吞,成了世界近代史上一大荒誕現象。

在1857年的暴動之間英國軍隊與印度人之間的苦戰

兩個不一樣的印度

英國人一開始在孟加拉的勝利來得如此迅速,連他們自己也未曾想到。他們還沒有做好立即統治這樣一大塊領土的思想和組織準備,加之勝利來自陰謀,不能一下就剝奪那些合作者的權力,所以,最初只能滿足於做太上皇,而把直接統治權留給他們扶植的統治者。這些土邦王公作為世襲的、擁有至高無上權力的君主,統治著印度1/3的領土和1/4的人口。某些王公,如海得拉巴和克什米爾的王公,統治的領土和人口與歐洲最大的國家不相上下。其他王公,如位於阿曼海之濱的卡提阿瓦島的王公,居住在破舊不堪的馬廄內,管轄的地盤僅僅略大於巴黎郊區的遊覽勝地布洛涅樹林。其中400多個土邦的面積不超過30平方公里。

雖然馴服的土邦在幫助英國人統治整個印度時起了很大作用,但當英國人站穩腳跟之後,殖民當局迫不及待地開始著手解決這一「時代的錯誤」,英國人指責「王公行政敗壞,民眾承受著莫大的痛苦,所以必須有良好的政府替代,以便給上千萬人民帶來幸福」。這當然只是冠冕堂皇的借口,實際上連英國人自己都承認,這些弊政絕不只是土邦統治者的過錯,而應由英國殖民者負責,因為土邦的弊政是公司高級職員們發財致富的良好土壤。真正的原因在於,土邦的存在對英國工業資產階級實現工業資本剝削印度的大目標有很大妨礙。英屬印度取消了內地過境稅,而各土邦依然有關卡稅,商品進出土邦都要納稅,新建交通設施要穿過土邦,有時會遇到土邦的阻撓,這對實行全印規劃也是一個干擾。可以說,建立統一市場的需要才是英國人卸磨殺驢的主要動機。

英國人宣布,土邦王公死後無嗣,其權力即宣告失效,領地將被東印度公司沒收。自19世紀30年代到達爾豪濟勛爵總督(1848-1856年)時期的20多年時間內,英國兼并土邦的土地共占土邦總面積的1/3。此外,英國人還取消了一批封建王公的年金、封號,甚至有早已名無實的莫卧兒末代皇帝巴哈杜爾沙二世也被告知,在他死後,英國要取消他的皇帝封號,其家族要被趕出德里……

英國人就這樣拋棄了整個莫卧兒王朝的統治者,而佔印度絕大多數的農民和手工業者也由於英國人貪得無厭的掠奪而鬱積著憤怒。英國殖民者破壞了印度舊的社會經濟基礎,同時又給他們套上了新的殖民主義枷鎖,比如英國的紡織機器幾乎消滅了印度的全部城市紡織工人。在19世紀中期,印度展示在世界面前的是一幅血跡斑斑的圖畫。饑荒、瘟疫、死亡,成了人民經常的伴侶。印度人的民謠已經唱到,「別看他們(殖民者)的臉白,可是他們的心黑!」 甚至西方教育的推廣,寡婦殉葬和殺嬰等中世紀習俗的廢除這樣毋庸置疑的善政也被印度人理解成摧毀他們的社會制度,犧牲他們向來尊重的風俗習慣,使他們的國家西洋化,最後使印度改信基督教。

查爾斯·坎寧,印度總督,任內爆發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義,1858年成為代表英王的第一任印度總督

英國的有識之士已經意識到,自己在印度的前景並不美妙。當坎寧勛爵繼達爾豪濟勛爵就任全印總督時,他曾經在倫敦的告別宴上憂心忡忡地說:「我們不能忘記,在印度的天空上,儘管現在還是晴朗的,但是一片小小的烏雲可能升起,開始時它不過只有拳頭那麼大,但是逐漸擴展,最後終將形成暴風驟雨,使我們覆滅。」

他一語成讖。

整個國家都燃燒起來了

最初的烏雲竟然是在英國人的統治基礎——軍隊的上空出現的。

大不列顛用來統治印度的是一支28萬人的軍隊。而其中的英國人只佔19%,大部分士兵都是印度人(「土兵」)。殖民者利用這20多萬「土兵」統治著廣大印度居民,而20多萬「土兵」又受著不到4萬英國官兵控制和監視。英國人是主子,一切比較高級的軍官都由他們擔任,印度人最高只能升到上尉。一個白髮蒼蒼的印度軍官,見到軍階低、年紀輕的英國軍官乃至士兵,也必須恭恭敬敬。在印度官兵們看來是關係重大的宗教信仰,也常常受到粗暴的踐踏。這些「土兵」原來都是破產農民和手工業者,他們很自然地和人民有著密切的聯繫。隨著廣大人民對殖民者仇恨的增長,他們的不滿情緒也一天天高漲起來。

1857年初,印度社會開始流傳著一個預言:英國在印度的統治到普拉西戰役100周年的那一天,即1857年6月23日就要結束。有些地區的英國軍官已經意識到形勢緊張,害怕起來。他們夜裡都枕著手槍睡覺。英國駐德里的一個頭目自己就說過:「英國人正像生活在一座隨時都會猛烈爆發的火山上似的。」

火山果真爆發了。1857年,英軍更新裝備,換裝新式的恩非爾德步槍,為保護槍械,子彈表層塗有一層油脂。當時軍中到處傳說,這種油脂含有牛油和豬油的成分。豬油是穆斯林禁忌的,牛油是印度教徒的忌諱,因此土兵們認為受到了侮辱,兵營中一片憤怒。駐在距離德里不遠的密拉特的一個騎兵連90人中的85人拒絕使用這種違反他們宗教信仰大忌的子彈,英國殖民當局的軍事法庭以違抗軍令罪將這85名印籍官兵判處8—10年徒刑,這使駐密拉特的印籍官兵忍無可忍,於1857年5月10日提前舉行起義,並連夜向德里進軍,駐德里的印籍官兵與他們裡應外合,5月19日整個德里獲得解放。起義者殺死都城內大部分殖民官吏,燒毀東印度公司辦事機關。倖免一死的英國人都逃出了德里,許多英人把自己的臉孔塗黑,穿上印度服裝。不少人死於天氣炎熱和途中的艱苦,許多被附近村民所殺。那位徒有虛名、「權力超不出宮牆範圍」「像家兔一樣聽其自然地繁殖著」的君主——82歲的莫卧兒王朝末代皇帝巴哈杜爾·沙二世又被起義者推上了王位,宣布恢復莫卧兒帝國,號召全體印度教徒和伊斯蘭教徒團結在皇帝的旗幟下。

孟加拉軍區印度土兵共13萬7 571人,其中約有7萬人參加了起義,另有3萬人在暴動之前被解除了武裝。北印度殖民軍隊幾近全部瓦解。對此,馬克思諷刺道:「50個孟加拉團已不復存在。孟加拉軍全軍覆沒。」許多地方,就像位於德里東南部的詹西一樣,印度教徒與穆斯林攜手發動了起義,如同國人熟悉的詹西女王所發布的起義文告中說的那樣:「人類屬於真主,印度屬於德里皇帝(穆斯林),詹西屬於拉克西來·巴伊女王(印度教徒)。」甚至在英國總督所在地加爾各答,殖民者也處於草木皆兵的狀態,天天流傳著將要起義的消息。總督坎寧再也掩飾不住自己的恐懼心理,在6月的一個夜 里,只穿了一條短褲倉皇地溜到船上去了。

可惜的是,領導起義的封建主們關心的只是恢復自己在英國人入侵前的無限權力,對起義的下層人民則只知利用,對下層人民改善經濟地位的要求毫不考慮,這場偉大的印度民族起義如同狂風暴雨一樣,一陣瓢潑而下後卻突然停止不前了。

「我們要用自己的球棒戰勝印度人」

但英國殖民者沒有停止不前。

印度起義的消息傳到倫敦,大不列顛舉國震驚於「幼稚與野蠻深植於印度人的心底,文明的油漆非常之薄,像一件外套一樣被迅速扔掉」。只顧吸引眼球的媒體,譬如理應值得尊敬的《泰晤士報》首先採用聳人聽聞的方式揭露了關於印度土兵在德里和密拉特「殘殺英國婦孺的暴行」,而這實際上是一個英國傳教士在距離德里1000里之外的地方,憑空虛構出來的。馬克思曾批評說,這個報紙正在把復仇的激情發展到一種極其狂妄的地步。

與瀰漫在不明真相的英國百姓中的歇斯底里的復仇情緒不同,首相帕麥斯頓(即中國近代史書中的巴麥尊)的反應卻平靜而自信。帕麥斯頓甚至拒絕了別國的援助,堅持「我們要用自己的球棒戰勝印度人,這樣才能使英國站得更高」。5個月之內,帕麥斯頓共向印度派遣了8萬英國援軍(包括從中國調回的一支侵略軍)。惶惶不可終日的坎寧為此對其大加恭維:「你的早有準備和慷慨地調遣大批部隊增援印度英軍,值得所有人讚譽。」

巴麥尊

但真正值得殖民者讚譽的是抗拒起義的印度人。絕大多數王公仍然是對英國忠誠的,有些王公在緊要時刻向英國提供了必需的軍事支持,就連英國當局也不得不承認,土邦王公是英國的一個堅定的政治合作者。他們的支持在危機時刻幫助英國扭轉了局面。坎寧總督說:「這些土邦政府是風暴中的先鋒者,沒有了他們,我們就會在這場風暴中被徹底摧垮。」

而印度內部的長期以來的宗教與民族不合也在大起義中發酵。與德里相距約400至500公里的旁遮普的戰略位置十分顯要。而在1857年的這個夏季,唯一能對旁遮普的英國人施以拯救的正是兵力超過英軍3倍的10萬錫克士兵。「在起義中,無論是印度教徒還是穆斯林都只想回到原有秩序中去……在這種秩序中,錫克人沒有任何地位。」生活在旁遮普的這個尚武的民族「是聽著莫卧兒統治者殘暴地對待他們的先輩的故事長大的」,結果出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印度教徒和穆斯林聯合起反抗英國人,而一向反抗英國人(8年前剛剛被征服的)的錫克教徒不合作了,反而幫助英國人鎮壓起義。

另一個傳統上的戰鬥民族——尼泊爾的廓爾喀人也向英國人伸出了援手。宮廷中有些大臣要求採取中立政策或者聯合印度王公一起進攻英國殖民者,但尼泊爾國王忠格·巴哈杜爾卻主動提出幫助東印度公司。他先派出一支4000人的軍隊援助公司政府,隨後又應公司要求,親自率領了一支8000人的軍隊與英國殖民軍一起鎮壓起義。

印度人的舊式前膛炮在射程上遠不如英國軍隊的新發明的後膛炮。英國人方面擁有廣布各地的電訊系統,能夠及時獲悉和交換情報,決定行動方針,起義力量方面卻沒有這種條件,以致往往在得到情報時,敵人已經兵臨城下。至於指揮官的軍事素質和經驗,更是無法相比了。這樣,1857年6月中旬以後,英國殖民者已從被動轉為主動。趕來增援的幾路大軍,首先向起義的重要中心發動進攻。德里被英軍包圍後,起義者進行了頑強的保衛戰。青壯年市民們幾乎都武裝了起來。全城的兵力一度達到5萬人。酷熱的天氣以及瘧疾和霍亂流行,也增加了英軍的困難。從6月初到7月中,英軍接連更換了4個總司令,仍舊無法攻入德里。直到9月14日,英軍近萬人在新裝備的50門後膛大炮的幫助下,終於從城牆缺口衝進城去,但起義者還是進行了寸土必爭的巷戰。經過6天反覆的爭奪,德里終於陷落。英軍死亡5000多人,4名指揮官中有2名被擊斃,2人負傷。

繪畫,1857 年 9 月,英軍攻破被起義者佔領的德里

「帖木兒的子孫沒有玷辱自己的先祖

隨之而來的是殖民者的野蠻報復。1857年9月20日,德里全城陷落後不久,英國人及其錫克騎兵就抓獲了堅持留在城內皇帝巴哈杜爾·沙二世及其皇妃、親王等人,英軍上尉哈德森槍殺了三位親王。錫克族士兵則把他們的屍體帶到了182年前莫卧兒王朝奧朗澤布皇帝曾經處決第九代錫克教師尊特格·巴哈杜爾的地方,並把它們展示在殉難地所建的錫克教廟前面以示復仇雪恥。老邁的皇帝目睹這一慘景,令人驚異地剋制住自己,把頭轉過去說到,「感謝真主!帖木兒的子孫沒有玷辱自己的先祖(莫卧兒王朝建立者巴布爾為帖木兒六世孫)!」皇帝、皇后和太子,隨後被押往緬甸囚禁,後來死於仰光獄中。莫卧兒帝國至此壽終正寢。

繪畫,1857年 9月,躲避在胡馬雍陵墓的莫卧兒王朝末代皇帝巴哈杜爾·沙二世被帶到英軍上尉哈德森面前

但起義還在繼續。

儘管英國人揚言,德里淪陷後,「不出8天,起義將會平息」,但這場起義仍然持續了一年以上的時間。尤其是詹西保衛戰也因其激烈頑強和帶有全民性質,在大起義中佔有光榮地位。

1858年3月下旬,英軍開始圍困詹西。女王親自監督修築防禦工事,並領導人民堅壁清野,準備作長期鬥爭。3月24日英軍開始攻城,女王率領全城軍民奮勇抗戰。在敵人炮火下,工人趕製武器,市民搶修城牆,連廣大婦女也積极參加防禦,擔任慰問、運輸、救護工作。女王身著戎裝指揮戰鬥。4月3日,英軍突入城內,女王領導巷戰,終因寡不敵眾,5日詹西失守。女王著男裝,背負養子,率部突出重圍。6月17日在抗擊英軍又一次進攻中,她身先士卒,勇敢殺敵,不幸犧牲,時年23歲。

位於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的詹西女王拉克希米·葩依雕像

在主要的起義中心相繼淪陷後,從1858年4月起,起義轉入游擊戰階段。從各淪陷城市撤出的隊伍加上原來分散在農村的起義力量大約仍有12萬人。殖民者既要用大量兵力保住大城市和交通線,又要派出流動部隊去一個個進攻游擊隊的堡壘,實在是大傷腦筋。為此,一方面英軍增兵到11萬,並糾集了多達31萬的土著部隊(包括尼泊爾廓爾喀人),另一方面,英國統治者在軍事進攻的同時,還大力開展政治攻勢,拉攏參加起義的封建主,從內部徹底瓦解起義勢力。1858年11月1日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在《告印度王公及印度百姓書》中宣布:「印度人認領養子的習慣將被認為是正當的,養子可以繼承其父的財產和地位;任何宗教信仰和宗教習俗不會受到任何干涉……此後不再剝奪印度王公的封邑以及他們的任何權利。」這是釜底抽薪的手段(而且英國人實現了諾言,從 1858 年到 1947 年英國撤離次大陸的 90 年時間裡沒有一個土邦因繼承人或其他原因被取消或被兼并),許多受封王公認為起義目的已經達到,紛紛繳械投降,使少數堅定的起義領袖難有作為。局勢變得越來越困難,1859年初流亡尼泊爾的印度起義者竟多達6萬餘人,隨著1859年4月最後一股起義軍在中印度被鎮壓,局勢基本穩定了下來,歷時兩年的大起義結束了。

諷刺的是,在大起義中被毀滅的不只是古老的莫卧兒王朝,還有莫卧兒王朝的征服者——英國東印度公司。印度民族大起義使英國議會於1858 年2月通過了一項法案規定:將英國東印度公司在印度的權力轉到英國女王手中,取消公司董事會而設立一個以一名內閣部長為首的行政會議代表女王負責處理印度事務。1858年11月1日坎寧勛爵發布公告,將東印度公司的權力移交給英國女王,由英國女王對印度直接統治,東印度公司在印度的統治宣告結束。東印度公司任命的最後一任總督坎寧,搖身一變,成為女王任命的第一任印度總督。

大起義雖然結束了,英國人仍然心有餘悸。從此,英國人在印度軍隊中的比例大大增加,全體軍官以及炮兵部由歐洲人控制。印度兵變的教訓使英國人堅持兩大原則:一是在印度維持一支不可抵抗的英國軍隊;二是大炮必須掌握在歐洲人手中。英國殖民當局還嚴禁印度人私藏武器,輕則罰款 500 盧比,重則判處7年監禁,外加體罰。無論如何,這次大起義給了沉浸在維多利亞時代一個又一個征服戰爭勝利喜悅中的英國人留下了慘痛的記憶,後來到印度任職的克羅默勛爵曾經說過這樣一段意味深長的話:「我願年輕一代的英國人閱讀、關注、學習和深入體會印度兵變的歷史,它充滿了教訓和告誡。」

參考資料:

耿兆銳《印度大起義與英國社會的反應》;

[印度]R·C·馬宗達等《高級印度史》;

李加洞《英國對印度土邦的政策》;

王孟懿《錫克族與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義》;

李文業《印度史:從莫卧兒帝國到印度獨立》;

林太《印度通史》;

馬生祥《伊斯蘭教的聖戰:印度1857-1859年大起義的主要形式》;

尚勸余《莫卧兒帝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

您可能感興趣

巴布爾後裔的復國之戰,印度莫卧兒帝國與阿富汗人的鬥爭
印度蒙古人的復國之戰:莫卧兒帝國與阿富汗軍隊的戰爭
《世界帝國傳奇系列》莫卧兒帝國1:巴布爾在印度建立的帝國
火藥加騎兵!奧斯曼帝國和莫卧兒帝國獨霸一方的獨門秘笈!
印度人比清軍能打,為何英國滅亡莫卧兒帝國:卻無法滅亡清王朝?
同為大國,為何英國可以滅亡莫卧兒帝國,卻不能滅亡清王朝?
每日古董故事——從莫卧兒帝國到卡地亞
蒙古人建立的帝國都短,為何在印度建立的莫卧兒帝國長達300年
乾隆痴迷玉器很瘋狂,大讚莫卧兒帝國,寫詩57首贊域外神工
莫卧兒帝國壯大的「頭號功臣」,讓象兵跌落軍事神壇的武器竟是它?
印度人與莫卧兒帝國作戰時發明了一種奇葩戰術,訓練蜥蜴進行攻城
泰姬陵的美好愛情,結下諸子殘殺的惡果,莫卧兒帝國遂無可救藥!
從印巴分治看克什米爾問題,矛盾早在莫卧兒帝國時期就已產生
莫卧兒帝國的玉器 把金鑲玉做到了極致!
莫卧兒帝國時期,各個宗教的教育,為何都得到了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