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歷代傳世山水名畫賞析

中國歷代傳世山水名畫賞析

元代繪畫中,文人畫佔據畫壇主流。因元代未設畫院,除少數專業畫家直接服務於宮廷外,大都是身居高位的士大夫畫家和在野的文人畫家。他們的創作比較自由,多表現自身的生活環境、情趣和理想。山水、枯木、竹石、梅蘭等題材大量出現,直接反映社會生活的人物畫減少。

《山居圖》

元 錢選 紙本設色 縱29.6厘米橫98.7厘米上海博物館藏

錢選(1239—1301),字舜舉,號玉潭,吳興(今浙江省湖州市)人。宋景定三年鄉貢進士。錢選與趙孟頫同鄉並同享盛名。錢選善畫花鳥、山水、人物,繼承蘇軾等人的文人畫理論,提倡士氣說,倡導戾家畫。他提倡繪畫中的「士氣」,在畫上題寫詩文或跋語,萌芽了詩、書、畫緊密結合的文人畫的鮮明特色。《浮玉山居圖》表現隱居情趣的家鄉山水,以勾皴來表現山石的陰陽向背,墨青塗染,筆法取澀勢,含而不露。樹葉淡渲汁綠,呈現生拙的意趣,風格別緻。

《雲橫秀嶺圖》

元 高克恭絹本設色縱182.3厘米 橫106.7厘米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雲橫秀嶺圖》是高克恭山水畫代表作,畫雲山煙樹,溪橋亭屋,氣韻流潤,山頂作青綠橫點;坡腳勾皴染赭色,用筆凝重蒼渾,墨色淋漓酣暢。此畫為合參米氏雲山、董巨皴染畫法的典型之作,別開生面。本幅無作者款印,上有元代鄧文源等題及清高宗弘曆題。此畫經梁清標及清內府收藏,有梁氏和清內府諸藏印,曾入《大觀錄》和《石渠寶芨續編》等著錄。

《歸庄圖》

元 何澄 紙本水墨 縱41厘米橫723.8厘米吉林省博物館藏

何澄(1223-?),燕(今河北省)人。元世祖時被召待詔內廷。山水人物畫有南宋院體遺規,鞍馬師法北宋李公麟。其作品曾得到趙孟頫、虞集、柯九思等人的稱譽。《歸庄圖》取材晉·陶淵明《歸去來兮辭》,此畫以山水為背景,人物穿插其間,在全景式構圖中,主題人物連續出現,逐段反映陶淵明辭官歸故里的主要情節。山石樹木用枯筆焦墨,間以淡墨暈染,勁健中含秀潤,蒼率中蘊清逸。畫風雖有南宋院體遺規,亦開元代逸筆先路。本畫無款印,又名《歸去來兮圖》。

《水村圖》

元 趙孟頫 紙本設色 縱24.9厘米橫120.5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趙孟頫在元代歷受元世祖和元仁宗的寵遇, 仁宗尤其敬重他的才華, 將其與李白和蘇軾相比。他博學多才, 工古文詩詞, 通音韻, 精鑒賞。在書畫方面造詣尤深, 篆、隸、行、草, 無一不精;山水、竹石、人馬、花鳥, 無所不能。在中國藝術發展史上, 像他這樣具有多方面成就、影響深遠的人物, 實在是很罕見的。此畫以董源披麻皴畫山,墨色清淡,行筆多曲折變化,近乎解索皴。淡墨點苔,樹木蒼老,水致細密。

《洞庭東山圖》

元 趙孟頫絹本設色縱61.9厘米 橫27.6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趙孟頫畫山水畫喜畫南方山村水鄉, 多寫文人隱逸的生活情趣。在筆墨技法上, 兼善工筆和寫意, 呈多種面貌。《洞庭東山圖》畫太湖洞庭湖東山之景。東山山勢非高,圓渾平緩,山徑曲折,山居雲霧迷濛,崗巒隱約。湖面波光掠影,一葉輕舟,由左方駛向對岸,岸上一人待渡。近處坡石,雜草叢生。描繪了太湖中的幽美景色,境界寂靜。畫上自題:「洞庭波兮岌岌,川可濟兮不可以涉。木蘭為舟兮為楫,渺余懷兮風一葉。子昂。」

《謝幼輿丘壑圖》

元 趙孟頫 絹本設色 縱20厘米橫116.8厘米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美術館藏

趙孟頫的藝術不僅蜚聲當代,而且對後世影響很大。在他薰陶下,趙氏一門大都善畫,同時代的畫家受他指點和影響甚多,其中不乏成就突出者。其藝術主張和實踐極大地推動了後世文人畫的發展。謝幼輿即謝鯤,字幼輿,東晉儒臣、名士。《謝幼輿丘壑圖》畫江岸峰巒秀起, 霧靄微茫, 江面平靜如鏡。境界曠遠。整個畫面宛如宇宙萬象被過濾提升成晶瑩剔透般充滿著音樂性的寧靜世界。筆法秀潤、清曠, 雖系學李成、郭熙畫法而來, 但一變宋人工整刻劃之體。

《鵲華秋色圖》

元 趙孟頫 紙本設色 縱28.4厘米長93.2厘米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鵲華秋色圖卷》畫濟南郊外鵲、華不注兩山的秋天景色。畫面上鵲、華兩山遙遙相對, 右邊的華不注山, 自平地拔起, 峻峭有餘; 左邊的鵲山, 則巒頭圓厚。平原上, 洲諸紅樹、蘆荻、茅屋、魚罾, 行人往來如蟻。此畫初看甚是平淡、干淡之筆, 簡率的墨色, 似乎是追求一種清潤、秀美和樸拙的格調, 表現一種淡泊與平淡的意趣, 極富筆墨趣味。明董其昌評此畫說:「兼右丞、北苑二家畫法」。元人讚譽此畫是「一洗工氣」, 「風尚古俊, 脫去凡近」。

《秋郊飲馬圖》

元 趙孟頫 絹本設色 高23.6厘米長59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畫畫秋郊平原水澤, 一紅衣奚官驅策騮馬, 近處雙馬似嘶如鬧, 遠處雙馬追逐騰躍, 余者皆入澤飲水。人物馬匹形態生動。岸上林木稀疏, 樹葉錯落。全畫渾厚, 設色濃麗, 具有濃郁的情致和意趣。畫面剪裁看似平淡,像是信手拈來之作,卻顯示出畫家駕馭畫面的非凡本領。畫上自題:「秋郊飲馬圖,皇慶元年十一月子昂。」鈐「趙氏子昂」一朱文印。

《山水圖》

元 李士行 軸絹本墨筆縱106.2厘米 橫52.7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李士行(1282-1328),字遵道,薊丘(今北京)人,官至黃岩知州,善詩書畫,曾從學趙孟頫、鮮於樞諸前輩。善畫竹石及山水,山水師董巨,具平淡之趣。此《山水圖》取境開闊,中間以一高峰為主體,四周群山相扶。霧氣瀰漫的、深遠的山澗有一清流湧出,並化為平靜的河水緩緩向前流淌。整個畫面布局平穩,境界平淡天然。此畫用筆溫和秀潤,多用披麻皴,墨色變化豐富,水色淋漓。其濃淡相間,以淡墨皴染,濃墨畫近樹和點苔,層次分明。

《寒林圖》

元 曹知白 絹本水墨 縱27.3厘米橫26.2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曹知白(1272—1355), 字又元, 號雲西, 又字貞素, 人稱貞素先生, 華亭(今上海松江縣) 人。至元中任崑山教諭, 曾北上大都(今北京), 不久辭歸, 隱居不仕, 飽覽經書和研究道家之說。自寫書齋匾額曰:「常清凈」以示求閑適恬靜意趣。《寒林圖》畫枯林一行於坡石之間, 樹榦勁挺, 疏落有致, 筆墨帶有秀潤氣, 屬中年之作。自題:「僧弟自聞以不得予畫為根, 幾閑有此不了者, 即了與之, 然末為佳。他時有得意者為易之。泰定乙丑九日, 雲西兄作。」

《疏鬆幽岫圖》

元 曹知白紙本水墨縱74.5厘米 橫 27.8厘米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元代山水大家黃公望在《寫山水訣》之首說:「近日作畫,多宗董源、李成二家筆法,樹石各不相似,學者當盡心也。」曹知白在師法古人又避免過多地參照古人之法。《疏鬆幽岫圖》前景樹叢中有兩棵高大的松樹,遠處圓潤的山丘布滿了畫面上半部。主峰的結構既平面化又有起伏,吸收了董源、巨然山水畫傳統。此畫用筆乾澀、淡墨渲染,很有幾分黃公望之風。

《群山雪霽圖》

元 曹知白紙本墨筆縱129.7厘米 橫56.4厘米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描繪的是高山大嶺的雪霽景色。圖中以前後高低排置的幾座山峰為主體,山澗有一細瀑飛流直下。山下一寬闊而平靜的河水似已封凍。右岸水邊及崗巒之間隱沒著數座房屋,房屋周圍遍生松樹寒木。整個山巒、房屋及寒樹上覆滿白雪,蒼茫一片,素雅潔凈。畫中構景簡潔,但充實飽滿而平正。其筆墨精湛,造物具體,疏密有度。墨色則簡淡清雅,極好地烘託了雪山的景色。

《溪山泛艇圖》

元 曹知白紙本水墨縱86.3厘米 橫51.4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曹氏和崑山顧氏(瑛)、無錫倪氏(瓚)為元代江南著名的三大豪門旺族。他家有數處亭台池館和園林花圃, 盛極一時。曹知白喜結賓客, 家藏書畫古玩甚多, 四方文人多願與之交遊。曹知白善畫山水, 遠法李誠、郭熙,追求清疏簡淡的畫風, 其作畫多用柔細之筆, 極少渲染, 早年筆墨秀潤, 晚年趨於蒼秀簡逸。此圖是曹知白變體後的佳作,上有倪瓚題詩「雲氣四時多似雨,濤聲八月大如雷」,足以說明此畫的意境。

《松下鳴琴圖》

元 朱德潤絹本水墨縱120.8厘米 橫58厘米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朱德潤(1294—1365), 字澤民, 號睢陽山人, 睢陽(今河南省商丘市)人, 25歲抵大都, 得趙孟頫推薦,受之於仁宗、英宗兩朝, 官國史院編修, 授鎮東行中書省儒學提舉。早年受高克恭、趙孟頫的影響。山水師法許道寧和郭熙, 樹枝作「蟹爪」, 山石用捲雲皴。構圖或作溪山清遠, 或作林木挺健、峰巒聳秀, 極富真實感。筆墨秀勁清雅。《松下鳴琴圖》畫高松下石坡上三人對坐, 一人操琴演奏。水中一魚翁正劃舟歸來。近景蒼松挺立, 遠處峰巒起伏, 景物曠遠。筆墨挺健秀潤。

《渾淪圖》

元 朱德潤 紙本水墨 縱29.7厘米橫86.2厘米上海博物館藏

渾淪,指渾然一體不可分的狀態。《列子·天瑞》曰:「氣形質具而未相離,故曰渾淪。渾淪者,言萬物相渾淪而未相離也」。《渾淪圖》畫坡石古松斜立,勢若虯龍,樹上藤蔓牽繞,飄然向上。右有一圓盤,或日乎,或月乎。景物雖簡而內含玄奧涵義深刻。此圖似乎表現作者對世界的認識及宇宙觀,即如作者題畫所言是:渾淪圖,渾淪者不方而圓,不圓而方。先天地生者,無形而形存。後天地生者,有形而形亡。一翕一張是,豈有繩墨之可量哉。所畫松石筆緻密和精巧,墨韻溫潤雅秀。

《秀野軒圖》

元 朱德潤 紙本淡設色 縱28.3厘米橫210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是為秀野軒主人周景安畫。據此圖作者在圖所寫的《秀野軒記》中雲,秀野軒是元代文人周景安讀書之所,地處浙江,軒旁幽溪曲澗,佳木秀卉映於其間,是一處理想的幽居之所,畫家當時也在此地避居,離周氏秀野軒不遠,此圖即取材於秀野軒及周圍實景。採用平遠章法,以花青運墨寫平林疏材,遠山映葦,小屋臨溪,二人軒對坐間話,三五行人往來溪橋邊,境界清曠幽美,筆法秀雅蒼潤,設色清雅明快,恰到好處地表現了秀野幽居的主題。

《富春山居圖》

元 黃公望 紙本水墨 縱33厘米橫636.9厘米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畫浙江富春山兩岸初秋景色。畫面上坡陀起伏、林木森秀, 其間有村落、亭台、漁舟、小橋, 並寫平沙及溪山深處的飛泉。展披畫卷, 景隨人遷, 人隨景移。筆墨蒼簡清潤。歷代凡見此畫者, 無不嘆為觀止。明代董其昌說:「展之得三丈許, 應接不暇。」清代張庚說:「富春山卷, 其神韻超逸, 體備眾法, 脫化渾融, 不落畦徑。」惲南田說:「所作平沙, 禿鋒為之, 極蒼莽之致」。明清許多文人畫家多以此圖得到啟示, 其臨本有10餘本之多。此卷現為兩段。前一小段, 今在浙江省博物館, 後一段現存台灣。

《天池石壁圖》

元 黃公望絹本設色縱139.4厘米 橫57.3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在畫史上, 黃公望與吳鎮、倪瓚、王蒙合稱為「元四家」, 被推為「元四家之冠」。對明、清山水畫影響巨大, 許多作品被當作範本。黃公望的畫跡流傳至今, 據說有50幅以上。黃公望著有《寫山水訣》一書, 對山水樹石的筆墨、設色、布局、結構、意趣等都有精闢論述,此書被認為是南宋山水畫理論的真傳。《天池石壁圖》畫層巒疊嶂, 雜木長松, 構圖繁複而筆法簡潔, 煙雲流潤, 氣勢雄渾,是黃公望自創的淺絳山水的代表作。

《九峰雪霽圖》

元 黃公望絹本水墨縱116.4厘米 橫54.8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畫雪中高嶺、層崖、雪山層層疊疊,錯落有致,潔凈、清幽,宛如神仙居住之所。畫面採用了荊浩、關仝和李成遺意,並參從己法而成,用筆簡練,皴染單純,淡墨烘染的群山與濃重的底色相輝映,映襯在潔白如玉的雪地上分外突出。意境十分深遠,恰當地表現出隆冬季節雪山寒林的蕭索氣氛,極具藝術感染力。是黃公望雪景山水的典型之作。畫上自題:「至正九年春正月,為彥功作雪山,次春雪大作,凡兩三次直至畢工方止,亦奇事也。大痴道人,時年八十有一,書此以記歲月雲。」

《丹崖雲樹圖》

元 黃公望紙本設色縱101.3厘米 橫43.8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黃公望的繪畫曾受趙孟頫影響, 遠宗董、巨,間及荊浩、關仝、李成, 晚年大變其法, 自成一家。黃公望常攜帶筆墨, 寄身於深山大川之間,「領略山川之情韻」,手摩心記。《丹崖雲樹圖》畫重峰疊嶺,高松層崖,山石用董源、巨然之法,多作披麻皴和礬頭石,兼旋洗色。筆法松秀、設色淡冶。「自有一種天機活潑隱現出沒於其間」。本幅上有一題,無款印,又有元·張翥題詩中有云:「一峰居士精神健,此筆前生應畫師。」

《快雪時晴圖》

元 黃公望 紙本淡設色縱29.7厘米橫104.6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黃公望天資聰慧, 十二三歲便參加神童考試, 稍長更是博覽群書, 逐漸文名顯著, 曾充任「浙西憲吏」, 因受累入獄, 幾乎喪命。 出獄後隱居不仕,皈依道教全真派。工書法、詩詞, 善散曲,50歲左右才專心從事山水創作。《快雪時晴圖》畫面除一輪寒冬紅日外,該畫全以墨色畫成,描繪雪霽後的山中之景。通幅用筆柔潤如羽,令人稱奇的是黃公望竟能運用這種極其柔潤的線條建構如此宏大的山石結構,並且使之穩固清晰。

《水閣清幽圖》

元 黃公望紙本墨筆縱104.7 厘米 橫67厘米 南京博物館藏

此圖景物以雲氣間隔,可分為遠近兩部分。近景描繪一山間溪流從遠處密林中涓涓而來。溪流兩岸,坡石層疊,樹木成林,蔥鬱茂盛。山谷之間,雲氣瀰漫,其後遠景中一主峰聳立,兩旁低峰迴護,前伸的山頂平台,使遠近之景相互呼應。此畫筆法與黃公望其它典型作品有所不同,除山石輪廓及屋樹多以勾點法之外,山石紋理則多用拖擦的筆法,從而給畫面增添了一種舒曠灑落的氣質。此畫布景簡潔凝練,意境開闊大方,勢態端莊渾穆,平淡天然之趣,由此可見一斑。

《富春大嶺圖》

元 黃公望 紙本墨筆縱74.2 厘米 橫36厘米 南京博物館藏

富春,為黃公望最喜愛和多次表現的山水題材之一。圖中描繪一座高聳兀立的富春大嶺,山頂光潔明潤,山腰石隙間樹木茂盛。右側絕壁幽澗,飛流直下,一橋懸空,連接左右兩壁。左側山腰上,一條山道在絕壁之間逶迤穿行,向山谷縱深方向延伸而去,路邊山凹間樹蔭之下,數間客舍,掩映在山石之後。逶迤的山道,下臨江面,江水平靜,繞著絕壁緩緩流動。此作中山石畫法簡潔,枯筆淡墨,皴染有度。畫面構景緊湊,疏密虛實,對比鮮明。山石雖突兀奇崛,但其意境平淡,此奇中有平,乃畫法最高境界。

《溪山圖》

元 黃公望絹本墨筆縱161.8 厘米 橫46厘米 廣州市博物館藏

這件作品上無畫家款署,有人疑為曾經割裁過。但從作品本身來看,應確證為黃公望的作品無疑,而畫面上方清代著名畫家惲壽平的題署,則更增加了這種可信度。作品中描繪了一個具有野逸氣氛的山水景色。山峰巍峨,野草茂盛,樹木成叢,林木氤氳,小路蜿蜒,空靈曼妙。此畫中筆法細密,描繪景物紮實嚴密,枯筆淡墨,層層加描,但卻毫無板滯之弊,一種脫凡趨聖的散逸心境,於此可見。

《洞庭漁隱圖》

元 吳鎮紙本水墨縱146.4厘米 橫58.6厘米 台北故宮博物館藏

此圖畫嘉興東洞庭的湖山景色,秋巒蔥鬱,長鬆勁拔,漁舟細小如葉在水面飄浮。構圖用闊遠的二段式,突出了江南山重水複的自然之美,內容亦為畫家長年活動的湖澤沙渚,黃蘆短荻。山石作披麻皴,再加濕筆濃墨點苔,充分發揮了水墨氤氳的特性,抒發了幽閑澹遠的情致。自識:「梅花道人戲墨」,「嘉興吳鎮仲圭書畫記」白方印。幅上又自題詞:「洞庭湖上晚風生,風攪湖心一葉橫。蘭棹穩,草花新,只釣鱸魚不釣石。至正元年秋九月,梅花道人並書。」

《雙檜平遠圖》

元 吳鎮絹本水墨縱180.1厘米 橫111.4厘米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吳鎮年輕時從毗陵柳天驥學「天人性命之學」,一意韜晦,隱居終身。除研究儒家經典外,旁通佛、道學說。常往來於嘉興、杭州一帶,以占卜為主。《雙檜平遠圖》畫平地上並立古檜兩株,參天聳立,氣勢雄偉挺秀,下臨坡石溪流,遠山層疊,具有平遠之勢,筆力堅實,筆墨圓潤。此為吳鎮現存最早的山水畫。

《漁父圖》

元 吳鎮絹本水墨縱84.7厘米 橫29.7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吳鎮善寫草書,師法懷素和五代的揚凝式,筆勢宛轉遒麗,自成一家。他常用草書寫畫跋。姜紹書《韻石齋筆談》云:「梅道人畫秀勁拓落,運斤成風,款側墨沈淋漓,龍蛇飛動,即綴以篇計,亦摩空獨運,旁無贅詞。正如獅子跳躑,威震林壑,百獸斂跡,尤足稱遵。」此幅作遠山叢樹, 流泉曲水, 平坡老樹。坡旁水澤,小舟閑泊。筆法圓潤。境界迷濛幽深。畫上自題:「目斷煙波青有無, 霜凋楓葉錦模糊, 千尺浪, 四腮鱸, 詩筒相對酒葫蘆。至元二年秋八月,梅花道人戲作漁父四幅並題。」

《秋江漁隱圖》

元 吳鎮絹本水墨縱189.1厘米 橫88.5厘米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桐陰論畫》稱吳畫墨汁淋漓,古厚之氣,撲人眉宇」。吳鎮的繪畫對後世的影響頗為深遠,明代沈周、文徵明等人多以他為師。《秋江漁隱圖》畫高山平湖, 一葉輕舟隨波蕩漾。左方高嶺斜聳, 一道清泉順勢而下, 注入平湖之水中。山腳林木郁然。前方喬松挺立, 松下樓閣, 州渚蘆荻搖曳。筆墨濕潤雄秀。境界深遠。畫上自題:「江上秋光薄, 楓林霜葉稀, 斜陽隨樹轉, 去雁背人飛, 雲影連江滸, 漁家並翠微, 沙涯如有約, 相伴釣船歸」。

《松泉圖》

元 吳鎮紙本水墨縱105.3厘米 橫31.7厘米 南京博物館藏

此圖用禿筆勾勒樹石,干墨皴擦,描繪松針則用筆尖,可看出畫家的特有風格。畫上有畫家的自題詩:「長松兮亭亭,流泉兮冷冷,漱白石兮散晴雪,午天風兮吟秋聲。景幽佳兮足靜賞,中有人兮眉長青。松兮泉兮何所擬,研池陰陰兮清澈底,掛高堂兮素壁間,夜半風雷兮忽升起。」署款「至元四年夏至日,奉為子淵戲作松泉梅花道人書。」

《秋林高士圖》

元 盛懋軸絹本淺設色 縱135.3厘米 橫59厘米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盛懋,字子昭,生卒不詳,約在至正年間(1341—1368),嘉興(今屬浙江)人。繼其父業,初為民間畫工,後受趙孟頫影響。擅作山水、人物及花鳥,筆力精勁,境界深奇。《秋林高士圖》的景物分前後兩層,前方畫一碎石疊積的水岸,生長著幾叢瘦勁的樹木,枯枝挺立。其後一條平靜而寬闊的河水,水邊葦草叢生,在微風中輕盪。畫家取景造物精細具體,其整體姿態又生動自然。前方叢樹轉折多姿,而其交錯疏密,極有態勢,有如秋寒之中,清勁蕭疏。畫中筆法精勁,細而不碎,墨色變化豐富微妙,跡簡而意足。

《秋江待渡圖》

元 盛懋紙本墨筆縱112.5厘米 橫46.3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盛懋與吳鎮的墨竹、岳彥高的草書、章文茂的筆,共被譽為「武塘四絕」。其畫風特點是結構嚴整,筆墨清潤,在濃郁渾厚的氣韻中具有瀟洒雋逸的情趣。《秋江待渡圖》用濃淡墨筆表現江山秋景。近處秋樹蘆荻,岸邊兩人對坐仰首眺望。遠處峰巒疊嶂,煙靄瀰漫,中間一大段空白,表現出江波浩蕩,一望無際。畫法略近董源,用筆較為疏簡尖硬。款識:「至正辛卯歲三月十又六日,武塘盛懋為鹵白作秋江待渡圖」。

《霜浦歸魚圖》

元 唐棣 絹本設色縱141厘米橫89.7厘米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唐棣(1296—1364),字子華,號遁齋,吳興(今浙江省湖州市)人。工畫山水,近學趙孟頫,遠師李成、郭熙。風景作林木窠石、峰巒起伏,有高遠、深遠、平遠山川之勝。此畫以工筆為主,而又有多種變化,運思布局細密精整,法度嚴謹,筆墨豐潤,有雄偉的氣勢。畫面取近景布局,林木參天,窠石流泉,人物刻畫細緻,樹石筆法遒勁秀潤,皴染細潤、筆法堅法,山石質感極強,呈現較多郭熙畫法遺風。

《雪夜訪戴圖》

元 張渥紙本水墨縱91.8厘米 橫39.8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張渥(?—1356),字叔厚,號貞期生,杭州人。工人物,尤長白描畫法。此圖是描寫晉代王徽之在雪夜裡乘小舟去訪問他朋友戴逵的故事。畫家以簡練的線條,表現出嚴寒的氣象,刻畫了人物的精神面貌,河岸古樹枝幹虯勁,或濃墨渲染,或淡墨勾勒,表現出畫家高潮的筆墨技巧和深厚的藝術功底,實為他生平傾心之作。

《澄江寒月圖》

元 趙雍 扇頁 絹本設色 縱25.5厘米橫24.8厘米遼寧省博物館藏

趙雍(1289—約1360),字仲穆,吳興(今浙江湖州)人,趙孟頫次子,善書畫,精鑒賞。其畫能承家法,擅人馬、竹石及山水。此圖描繪的是冬夜江上寒月當空的景色,淡黃色的寒月與料峭的寒風與浩渺的江水和清淡悠遠的遠山形成對比,為畫面創造了清寒曠遠的意境。畫家以細小之筆描繪,筆法靈活多變,工放運用恰當,使造型堅實而又洒脫,用墨濃淡相宜,變化豐富,著色溫雅清淡,既有宋畫之境,又具元人氣質。

《漢苑圖》

元 李容瑾絹本水墨縱156.6厘米 橫108.7厘米 台北故宮博物院

李容瑾,字公琰,生卒年不詳,約在至正初。界畫、山水師王振鵬。《漢苑圖》畫華麗的樓閣台榭建築在高嶺上。以天空、樹木、遠山為襯景。界畫工整,折算精確。畫家以無限精細的手筆,描繪出規矩嚴謹而結構複雜的建築物,布局有致,層次分明,既繁複精緻,又富麗堂皇。

《六君子圖》

元 倪瓚紙本水墨縱61.9厘米 橫33.3厘米 上海博物館收藏

倪瓚(1301-1374), 「元四家」之一, 字元鎮, 號雲林, 別號幼霞生、荊蠻民、奚元朗、凈名居士、朱陽館主等, 常州無錫梅祗陀村人。出身江南富豪, 家境十分富裕。倪瓚早年喪父, 由長兄撫養成人。《六君子圖》寫江南秋色, 坡陀上有松、柏、樟、楠、槐、榆六種樹木, 疏密掩映, 姿勢挺拔。圖的上部有遠山地抹。全圖氣象蕭疏, 近乎荒涼,用筆簡潔疏放。此圖後有黃公望題詩云:「遠望雲山隔秋水, 近有古木擁披陀, 居然相對六君子, 正直特立無偏頗。」《六君子圖》因此得名。

《漁庄秋霽圖》

元 倪瓚 紙本水墨縱96厘米橫47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倪瓚信奉道教(全真教), 崇尚佛學, 常與和尚和道士們為友, 也許因研習佛道之故, 養成他孤僻狷介的性格, 加之他愛潔成癖,故世人稱他為「倪迂」。倪瓚主張作品要表現畫家的「胸中逸氣」, 強調主觀意興的抒發, 反對刻意求工、求似, 曾云:「仆之所謂畫者, 不過逸筆草草,不求形似, 聊以自娛耳!」「余之竹聊以寫胸中之逸氣耳!」《漁庄秋霽圖》一畫是倪瓚山水畫典型風格的作品。近景是平坡, 上有雜樹五六枝,中景是一片空白, 實為浩森的湖水, 遠景是低平的巒頭,境界極為曠遠。此畫墨法濃潤, 與他晚年一意平淡的風格稍有不同。

《幽澗寒松圖》

元 倪瓚紙本墨筆縱59.7厘米 橫 50.4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倪瓚的山水畫秀麗、清幽。他作畫喜用干筆皴擦, 以側峰著紙, 稚嫩中見蒼老, 簡淡中見厚重。焦墨只用在點苔或寫景樹叢。《幽澗寒松圖》近乎正方形的幅面和平面的取景方法,使畫家不得不採用特殊的構圖方式,將通常所畫的寬廣水面壓縮成一條溪流,從前景緩緩流過。他用輕重乾濕不同的側峰微妙地畫出山石的頂面與側面,以表現其立體感,此畫對這一畫法的運用可謂登峰造極。畫中所展現的是幽靜清涼的景色,而這正是倪瓚心目中的寧靜有序、遠離塵囂的理想環境。

《古木幽篁圖》

元 倪瓚紙本墨筆縱88.6厘米 橫30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畫一平坡之上立一巨石,石邊一寒樹獨立,樹旁又有雙竹挺立,並分向左右彎麴生長,其周圍亦有細篁數叢。構景簡潔是倪雲林畫的突出特色,此圖亦通過一石、一樹、數竹這極簡之景構成一個荒寒蕭疏的意境。畫中筆法疏率,畫樹以鹿角法,畫石以折帶皴,二者皆用淡墨干筆,畫竹葉亦以輕盈簡率的介字點法。此圖中上方有作者自題詩一道:「古木幽篁寂寞濱,斑斑鮮石翠含春。自知不入時人眼,畫與皎溪古遺民。」

《容膝齋圖》

元 倪瓚紙本水墨縱74.4厘米 橫35.5厘米 台灣故宮博物院藏

倪瓚少小聰明, 早年專意讀書, 家中清秘閣藏書數千卷, 經史子集, 佛道經典, 他都專心閱讀批校, 所藏法書名畫, 亦悉心臨學。其書法天然古淡,有魏晉人風格。倪瓚隱居於太湖四周的宜興、常州、湖州、松江一帶, 常領略這裡秀麗清幽的湖光山色, 他的畫也多取材於此。此畫分近、中、遠三景,近處作平坡, 上植數枝樹木, 間或綴以茅舍亭閣; 遠處作巒頭或低矮的土坡。作為近景與遠景之間的過渡部分則多為大片空白, 不著一墨, 是為湖水。

《水竹居圖》

元 倪瓚紙本設色縱55.5 厘米 橫28.2厘米 中國歷史博物館藏

倪瓚宗法董源,參以荊、關,創折帶皴法,常寫蕭疏簡遠的景色,為「元四家」之一。此圖寫一仙居景緻,平靜的水面環繞著一段坡石,幾株大樹簇生其上,枝葉扶蘇。樹後一岸邊空地上,樹間茅舍掩映,屋後竹林茂密。遠處高大山坡下,林木蔥鬱,相比而生。整個畫面彌散著幽靜、清涼的氣氛。畫中筆墨沉實,賦形具體,為畫家中年時期的代表作之一。

《雨後空林圖》

元 倪瓚 紙本設色縱63.5 厘米 橫37.6厘米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倪瓚以畫水墨山水見長,少作設色,《雨後空林圖》即為其少有的設色作品之一。而且,倪瓚的多數作品,寫景極簡,而這件作品則寫高大山川,景物豐富。畫面描繪一高大的山嶺,細瀑從山澗穿石而下,匯入山腳一片水域之中。山前,一條小河蜿蜒曲折,緩緩流動,石橋橫跨,水波不興。兩岸地勢低平,疏林空落,林下一間屋舍,人去屋空。畫中山石多用披麻、折帶皴,干筆淡墨,濃墨點苔,敷色清淡溫和。整個畫面布局充實飽滿,平穩而有變,景象開闊,意境清淡蕭疏,雨霽林空之景,宛然目前。

《具區林屋圖》

元 王蒙絹本設色縱68.7厘米 橫42.5厘米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王蒙(約1308—1385),元四家之一。字叔明,號黃鶴山樵,一號香光居士。吳興人,趙孟頫外孫。曾做過「理間」官職,系清閑小官,因「遇亂」,歸隱黃鶴山(今浙江省餘杭縣東北),入明後,下山出仕,「洪武初,為泰安州知州」。不久因胡惟庸案株連入獄,洪武十八年九月死於獄中,享年80餘歲。此畫設色山澗樹林,木屋亭台與淙淙溪流,畫面意境清幽宜人,高士隱身於此,其樂融融。

《春山讀書圖》

元 王蒙紙本墨筆縱54.4厘米 橫28.3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王蒙與黃公望、倪瓚等名家交往甚密,曾得到黃公望指點。王蒙遠宗王摩詰(王維),對董源、巨然的山水用功尤深,能自出新意,並且以大自然為師,獨具面貌,是元代末年富有創造性的山水畫大師。其山水布局,畫得密,畫得滿,滿而不臃,密而不塞,用筆繁複而又富有層次和空間感。《春山讀書圖》是王蒙在晚期探索一種平面化的山水樣式的產物。這幅作品完全是用短促、乾澀且多為解索皴的筆觸完成的,絕無王蒙以往慣用的渲染和豐富的皴擦。然而卻有一種非常微妙的美感和視覺效果。

《太白山圖》

元 王蒙 紙本設色縱27厘米橫238厘米 遼寧省博物館藏

《太白山圖》畫浙江太白山天童寺及其周圍景物,著重描繪天童寺前二十里夾徑松林。畫面上松林蒼鬱茂密,蕭寺殿閣、草堂茅屋掩隱其間,騎者僧侶各行其道。樹木不下數十種,青紅間施,曲盡山林幽致。章法嚴謹,結構深邃。筆法尖細,別具一格。畫上卷首作小篆書「太白山圖」四字,卷末鈐白文「王蒙印」一印(史家疑為後添)。此畫原為天童寺所有,後一度由明代沈周收藏,明後期入項元汴之手,清初則由梁清標、安儀周先後收藏,後入清宮。

157 《丹山瀛海圖》

元 王蒙 紙本設色 縱28.5厘米橫80厘米上海博物館藏

《丹山瀛海圖》畫東海蓬瀛諸島壯麗奇偉之景。洲島環海,水際浩淼,舟檣揚帆遠行。島上山巒重疊,喬松挺立,瓊閣樓宇深藏其間,島嶼之間長橋卧波。山石多用解索皴,焦墨點苔,雜樹則用夾葉、勾葉、點葉諸法。此圖畫法細密,景色奇麗,意境開闊。在王蒙作品極為少見。畫上自題「丹山瀛海圖,香光居士王叔明畫」。鈐白文「黃鶴山樵」。卷後有明·項元汴題記。

《青卞隱居圖》

元 王蒙紙本水墨縱140.6厘米 橫42.2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此圖畫作者家鄉浙江的卞山。即趙孟頫詩云:「何當便理南歸棹,呼灑登樓看卞山」之卞山。此山一名弁山,高出雲霄,山石瑩然如玉,下有玲瓏山,石皆嵌空。上有三岩,即碧岩、秀岩、雲岩。董其昌曾泊舟山下,嘆曰王蒙「能為此山傳神寫照」。此圖繪千岩萬壑,峰巒曲折,山勢崢嶸,氣勢雄偉秀拔,意境深邃,構圖繁複。各種筆法和墨法互用,繁而不亂,又能展現出廣闊空間,做到密而不塞,成功地表現了南方溪山林茂景深,滋潤華秀的景色,是王蒙風格成熟的精心佳作,被董其昌稱之為「天下第一」。

《秋山草堂圖》

元 王蒙紙本設色縱123.3厘米 橫54.8厘米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王叔明畫,從趙文敏風韻中來。……泛濫唐宋諸名家,而從董源、王維為宗,故其縱逸多姿,往往出文敏規格之外」。王蒙的畫法,善變而多巧妙,喜畫重山復嶺之繁景,常用解索皴和焦墨點苔。所寫山林樹木,蒼鬱茂密而具有渾遠的空間感。《秋山草堂圖》畫高山崇嶺,茂樹清淡,山腳草堂臨水,水際荻花蕭瑟堂內隱者怡然自得。表現出江南自然山川的濕潤,創造出蓊鬱深秀、渾厚華茲的境界。

《夏日山居圖》

元 王蒙絹本設色縱118.1厘米 橫36.2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蒙人入主中原,許多漢姓文人都深自晦匿,或逃遁山林與僧道為伍,或浪跡江湖,隱逸而終,以逃避現實的困厄王蒙隱居於黃鶴山下,以造化為師,寄情山水,或寫崇山峻岭,或畫淺汀平坡,內容多反映文人的山林隱居生活。《夏日山居圖》畫叢樹層嶺,山頭草樹氣韻蓬鬆,山腳松林雜樹蒼鬱茂密。樹蔭深處有草堂一間,隱者自樂。全圖結構繁複充盈,但在稠密中仍透出靈動的氣韻。此圖筆墨濕潤,仿董、巨而有變化。

《葛稚川移居圖》

元 王蒙 紙本設色縱139厘米橫58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王蒙所作的內容多反映文人的山林隱居生活,這與他所生活的環境和經歷密切相關,他善於表現江南山川的濕潤感,創造出蓊鬱深秀、渾厚華滋的境界,在元四家中以繁密見長。王蒙的《葛稚川移居圖》未署年款,但從風格來看似乎當屬中期作品。此畫以不同尋常的技法描繪畫中的人物、樹木和山石,用枯澀而精確,毫無鋒芒畢露、草率或隨意之處。

《夏山高隱圖》

元 王蒙 絹本設色縱149厘米橫63.5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以深遠和高遠兼用的布局手法描繪了深山。遠景為一群峰涌動的險峻高山,一條細瀑從前川直掛而下,融入山下輕霧之中,並沿著畫面下半部低峰深壑向近處蜿蜒流淌。山溪在碎石間跌蕩,似能聽到悅耳的迴響。兩岸山石層疊,林木蔥鬱,屋宇掩映。近處林蔭蔽日,涼氣襲人,隱士、書童、仕女、樵夫在屋中、房前、溪邊、道上品茗、談天、汲水、行走,各行其事。整個畫面景物繁密,造型謹嚴,境界深邃而又開闊,有炎夏清涼之意。畫家以其最常用的解索皴畫山石,筆法沉著穩健,墨色層次豐富,設色清淡,色墨互融,為其中年力作之一。

《武夷放棹圖》

元 方從義紙本水墨縱74.4厘米 橫27.8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方從義,字無隅,號方壺,又號不芒道人,金門羽客、鬼谷山人等。貴溪(今屬江西省)人。生卒年不詳,約活動於14世紀。生性喜結交,有「方外之交」之美譽。擅長水墨雲水, 師法董巨、米氏父子, 但能突破成法而有所創造。所作大筆水墨雲山, 蒼潤渾厚, 富於變化, 自成一格。平生遊歷眾多, 真山水實景常攝入畫中,如《武夷放棹圖》。此圖畫奇峰突起, 溪澗幽深, 為武夷九曲之景, 與平常所畫雲山不同。畫上自識:「武夷放棹」四字在右首。

《雪江漁艇圖》

元 姚廷美 紙本墨筆 縱24.1厘米橫81.8厘米北京故官博物院藏

姚廷美,生卒不詳,約活動於14世紀,石彥卿,以字行。吳興(今屬浙江)人。善山水,學郭熙畫法,用筆秀勁。此圖畫冬景山水。以平遠式構圖,遠景寫山川橫亘如睡,煙嵐飄渺,雪江空闊,漫無際涯。近處江邊石岸上有茅舍虛敞,茅外枯木叢生雜錯,流泉凝寒。江邊蘆荻凋敝,草葉枯萎。樹石畫法有郭熙遺意,石用粗筆勾染,較少皴斫,風格樸厚蒼率,營造出一派荒寒清冷的嚴冬景色。故宮所藏姚氏真跡僅此一幅,加之其不凡的藝術水準,更顯彌足珍貴。

《雪岡渡關圖》

元 馬琬絹本墨筆縱125.4厘米 橫57.2厘米 北京故官博物院藏

馬琬,字文壁,秦淮(今江蘇南京)人。生卒年不詳,活動於元末明初。善畫山水,取法元王蒙、黃公望,尤對黃氏畫法亦步亦趨。此圖為雪景山水,描繪崇山峻岭均為積雪覆蓋,崖頭隱約地點綴著短小的叢樹,山谷間有林木、水榭掩映。雪霧煙嵐在崖隙間彌散,山腳下,長松依然清翠昂然,整個畫面散發著荒寒蕭索之氣。這種雪景的畫法完全師從黃公望《九峰雪霽圖》,畫家利用絹素潔白的質地,以淡墨洪染出天空、水面,以墨筆淡淡勾出景物輪廓,顯現出雪景的晶瑩透明。

《暮雲詩意圖》

元 馬琬絹本設色縱95.6厘米 橫56.3厘米 上海博物館收藏

《暮雲詩意圖》畫高山疏林幽溪。遠處危峰聳立, 山巒起伏。溪流順勢而下, 幽澗板橋平卧。崗陵深處, 雲霧縈繞, 村舍掩映。峰巔向陽面輕抹赭紅,宛如反照之色, 大自然籠罩在光色變幻之中, 生意盎然。畫上自題:「暮雲詩意(隸書),至正已丑閏七月望日馬琬壁作」。下鈐「魯純生」和「馬琬璧印章」二印。

《百丈泉圖》

元 陳汝言紙本水墨縱115.2厘米 橫46.7厘米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陳汝言,字惟允,臨江人,元末明初名士,工於詩文書畫,畫山水遠師董源、巨然,近師趙孟頫、王蒙等。《百丈泉》描繪廬山風景。墨筆畫高山遠景,山峰重疊,林木森嚴,山下屋宇樓閣,地勢幽僻。山勢陡峭,瀑布飛泉奔流而下,直追大詩人李白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詩意。全畫結構謹嚴,皴擦茂密,畫法出自董、巨,而近乎王蒙。

《翠雨軒圖》

元 庄麟 紙本淡設色 縱26.2厘米橫65.4厘米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寫林中茅屋一間,一老者策杖過橋,步伐堅定,與橋下的溪流淙淙共同構築了畫面的幽寂和飄逸。並不像過去貶斥畫工的那些描述那樣,很有元代文人畫家的趣味。滿紙水墨揮灑,不但舒意而且流暢,畫家用大寫意的手法,畫出翠雨軒的茅舍溪橋,畫面疏疏密密,濃濃淡淡,沒有精心雕琢的痕迹,反而傳達了一種蕭閑的意境。畫上有清代乾隆皇帝的御題詩,對畫面意境和風格作了極為貼切的評述。

《山水圖》

元 林子奐 紙本水墨 縱25.8厘米橫61.5厘米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林子奐善畫山水,其風格與追求清逸的倪瓚有幾分相似,然在氣度上卻遠遠不及倪瓚。此圖畫枯枝怪石,江海茫茫,一望無際,江上小舟飄蕩,一看便知是幾位高隱賢士,放身大自然,盡享山水之趣。此圖用筆也是氣度不凡,干筆皴擦,濕筆渲染,加上一些濃墨點染,使此畫非常富有層次和節奏感。

《陸羽烹茶圖》

元 趙原 紙本水墨 縱27厘米橫78厘米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繪山水清遠,茅檐數座,屋內峨冠博帶、倚坐榻上者即為陸羽,前有一童子焙爐烹茶。本幅有作者自題:「陸羽烹茶圖」。畫面圖文並茂,鑄造了士大夫煙霞痼疾與泉石膏肓的精神世界,從一個側面折射了元代的社會思潮。此圖山石皴法的側鋒圓轉,樹點墨法的粗重厚實,無不著意經營,缺少空靈虛曠、自然無為的韻致,特別是濕筆淡墨的運用,還未能打破宋人的陳式。本幅有窺班詩題,還有乾隆皇帝的御題詩。

《合溪草堂圖》

元 趙原紙本設色縱84.3厘米 橫40.8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趙原善山水,時人對他的評價很高,在他作品中所寫的景物,慣用枯筆干墨,很是干淡清逸。此圖則用溫潤疏宕的筆調,畫出了另一番山水意蘊。可見趙原並不拘泥於一家之法,善於拓展新的畫風。此畫瀟散簡逸,筆墨簡潔,多干筆皴擦,無一筆拖泥帶水,是趙原一幅頗具代表意義的山水傑作。畫上有乾隆皇帝的御題詩,並鈐有「乾隆御覽之寶」等帝王的收傳玉璽。

《溪亭秋色圖》

元 趙原紙本墨筆縱61.4厘米 橫26厘米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趙原,本作元,入明後,以避朱元璋諱,改作原。字善長,號丹林,山東人,寓居江蘇。以善畫聞名吳中。擅長山水,遠師董源,近法王蒙。筆墨秀潤,在繼承元人水墨淺絳法的基礎上,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兼長畫竹石,筆墨多變化。洪武初徵召至京,命繪製歷代功臣圖像,因為應對不合皇帝旨意而被殺。《溪亭秋色圖》墨筆畫蒼崖古木,溪邊水閣。畫家的山石皴法頗帶寫意之趣,筆墨圓潤蒼秀,變化多端,畫風純熟,應為畫家晚年之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翰墨春秋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豐子愷的作品在今天還是這麼精彩
這些美麗絕倫的深海奇珍,你見識過幾種?
當代中國畫應該回歸寫意精神
世界級畫面!太罕見了,絕對震撼!
東方韻味:檀香扇系列油畫

TAG:翰墨春秋 |

您可能感興趣

歷代名家山水畫欣賞
歷代名家畫山水畫庭院欣賞
中國古代歷代著名書畫作品賞析
歷代名家山水高仕畫欣賞
國畫經典欣賞:歷代名家筆下的青綠山水
歷代名家山水畫 小舟欣賞
從歷代名畫中觀中國畫藝術之靈魂
台北故宮歷代花卉名品賞析
歷代名家畫雪景山水
從中國歷代名畫看中國建築和筆墨的時代演變
中國歷代畫葡萄名家作品鑒賞
歷代名人茶聯賞析
台北故宮珍藏的歷代花卉名畫
中國歷代繪畫大家·石濤
中國歷代繪畫大家·徐渭
中國歷代繪畫大家·八大山人
中國歷代名家梅花精品鑒賞
中國古代歷代地圖,我大中國國土面積最大時位居世界第一
歷代名家畫山水高士
中國歷代開國帝王畫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