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立統一話太極
太極拳源於太極思想。學習太極拳,給我們感受最深的就是太極所昭示的對立統一思想:陰陽統一在圓滿里,快慢統一在速度里,男女統一在人性里,對錯統一在看法里,動靜統一在運動里.....追隨師父學拳三年,感受很多,收穫很多。今天特別想談談我們關於對立統一思想的一些愚見。
1
太極修真(陰魚與陽魚)
接觸太極拳,首先是被那兩條陰陽魚吸引的。一黑一白兩條魚,黑魚白眼睛,白魚黑眼睛,兩條魚各自獨立又我中有你,各自分開又相互依存。默默凝視,時時被其蘊含的哲學思想所深深吸引。它彷彿告訴我們:世界是對立統一的,這種對立統一的思想時刻體現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我首先聯想到了夫妻關係:男與女就像兩條陰陽魚,他們是兩個不同的個體,同時又你中有我。所以,女人不需要把男人變為和自己一樣,男人也不需要每天給女人立規矩。他們本就不同,要尊重不同,若是兩條魚完全相同的話反而無法互相補充。所以,夫妻之間要學會求同存異,欣賞對方和自己不一樣的地方。想起年輕時我每每和先生抱怨:「你在地球的最東邊我在地球最西邊,你怎麼處處和我唱反調,對著干,我倆完全不同,是兩個世界的人。」先生總會幽幽的冒出一句「完全不同是最大的相同,矛和盾是一家,其實他們是最好的關係,是一體。」看來,先生比我更懂得陰陽之真理。師父經常教導我們「孤陰不生,獨陽不長,陰不離陽,陽不離陰。」大概就是這個道理吧。由此我腦海里又一次浮現出師父每每動情的呼喚師娘「老伴!老伴啊!」師娘也總是以溫柔的微笑回應師父。師父師母已經深諳太極的陰陽之理,彼此獨立又互相關愛,貌似不同實為一體。回想未進師門之前,我經常因為兩個人意見相左而暴跳如雷。得窺馬門,師父以言傳身教讓我感悟到太極大道,深深悟得夫妻本就不同,夫妻之間不應該互相抱怨和改造,要彼此欣賞,互為生命的源泉,這真是我習練馬傳太極的額外之喜。記得一次課上,師父提出習練馬傳太極,要注意太極修真。這是不是就是太極修真的一種呢?師父的話蘊含著深刻的哲理。我們經常思考,何為修真?我的理解不一定準確,把我們的淺見拿出來以期大家指正。修真是不是在習拳的過程中,不僅僅要滿足於一招一式的拳式的準確,形神意氣的合一。還要藉助習練太極,體驗生命的大道理。理解太極的哲學思想,進而提升自己的學識修養,讓自己的身體與靈魂都合於道。合道的過程就是修真的過程,而這個道就蘊藏在師父做人做事做學問的言傳身教中,蘊藏在燦若星斗的太極大師們的冥冥引導中,蘊藏在道德經、黃帝內經、易經等華夏智慧中。太極,我們要修習的東西如此美好又如此豐盛,我們在太極的路上才剛剛起步,已經收益頗多。想起師父為我們提出的美好祝福「太極大成」,深感師父的深切希望和美好祝願,心裡既溫暖又有力。在太極修真的路上,有師門的引領,我們一路馨香,溫暖向前。
2
太極松沉(靜功與動功)
對立又統一,也體現在修習太極的松沉之態中。師父說練習靜功可以讓我們的身體更好的松沉,並教給大家坐功和樁功的方法。在日常訓練中我尚可訓練坐功和樁功,但是先生天性好動,很難長時間保持一個姿勢,怎麼辦呢?他說打拳的過程也可以訓練身體的松沉之感,甚至行走坐卧之時都可以體會松沉。先生不站樁,以行拳中獲得松沉。雖然有動靜的不同,卻都能獲得太極的松沉,這也是一種求同存異對立統一吧。
我以靜樁為主。有時練習師父教的站樁功,有時練習師父教的坐功。站樁功,從起式開始,接著抱球,開合,納氣,升降,收勢。在站樁修鍊中,我採取了精神放大、意念假借、及內視觀想等三種精神誘導方法。精神放大,即是意想自己頭頂蒼天,腳踏大地,身體充塞於天地之間,把身體想像成虛化的,可以起到凈化思慮的作用。意念假借是在假想身體與外界相互作用時,體會身體所有毛孔張開,全身的所有細胞直接接收宇宙萬物的高級能量,意想吸收到的能量轉化為一個球體落入丹田。隨著樁功的動作,意念引導這個球體在體內升降、旋轉、開合運行。然後,在意念假借基礎上,再利用內視觀想的方法來體察自身表皮、肌肉、筋、骨、髓因為這個能量的滋養而起的變化。通過這種訓練,體驗在靜止狀態中達到中和陰陽、疏通經絡、調和氣血、培養內在潛能、蓄力於體內等感覺,可以幫助身體更好的松沉。碰到站樁心靜不下來之時,我會練習師父教的坐功。同門中有幾位師兄師姐坐功功夫了得,每每看著他們面目祥和心靜如水的樣子很是羨慕。在行坐功時,配合聽王斌師兄推薦的皇庭禪坐引導詞感覺很好。坐功和樁功,兩種不同的靜樁,互相彌補,讓我的心靈越來越安靜,身體越來越松沉,為行拳發力打下了基礎。
先生天性好動,靜樁連十分鐘都堅持不下來。如何才能找到太極的松沉之意呢?為此我們很是著急,後來他變通了一下,嘗試在太極拳的行拳過程中甚至每天走路運動中,保持樁功的動作要領,體會靜樁時應有的松沉之意。經過實踐,發現只要做到樁功訓練要求的虛領頂勁、松肩墜肘、松垮圓襠、意守丹田等要領,在行拳中甚至走路時,也能做到凝神斂氣,可以找到太極的松沉之感。而我在靜樁的狀態下找到了松沉的感覺後,最終也把這種感覺帶到行拳的動功中去,體會整個行拳過程中松沉的感覺。無論是我從靜樁開始還是先生直接從動樁開始,經過長時間摸索,都能漸漸練成內外合一、習慣成自然的松沉勁,最終使松沉勁之感貫穿行拳始終。總之,正常情況下,應該先練靜樁找到太極的松沉感,再把松沉感帶入拳架中更深刻的體會松沉。但是,如果無法安靜下來,也不必灰心,可以直接在運動中尋到松沉。靜樁與動樁,貌似對立實則統一,各為其用相輔相成,最終的目的是達到我們要追求的太極拳松沉狀態。
3
太極懂勁(慢練與快練)
記得學拳之初,師父曾經一句一句為大家講解《太極拳論》,告誡我們太極拳不僅僅是一套拳,更是一門藝術。他甚至要求我們每人至少學會一種古典樂器,或者書法,繪畫,篆刻什麼的。他說藝術是相通的,我們很為師父獨到的見解所折服。師父要求大家背誦《太極拳論》,我認真的背了。在學拳之初背那些生澀的句子並不知其意,只是因為信任師父,他讓做的功課必然認真完成。現在習拳已經有兩年多了,漸漸有些理解了太極拳論里的個別句子。初學之時師父要求每天至少行拳五遍,兩年後他就不提這個了,而是語重心長的告訴說,要學會把太極拳打慢,慢下來。每天練五遍拳時,為了追求遍數,不知不覺行拳的速度是很快的,現在又要慢練,這是不是矛盾呢?通過後期的慢練,才發現一快一慢,看似矛盾實則各有功用互相補償。這又是一個對立統一的太極之道啊!每天五遍拳甚至更多遍數,是為了快快的記住招式,這個時候就可以練快點。等到記住招式了,就要慢慢的練,在這個過程中體驗太極真諦。下面談談我們在快練階段和慢練階段的一些體會。
快練階段。初識太極,為了追求遍數和出功夫,我們經常咬牙堅持,兩個人互相鼓勵,希望早點悟得太極功夫。可是效果並不好,那時不懂太極的纏絲規律,只求表面形似,結果努力練了一天,第二天大腿肌肉酸痛,膝蓋表面皮膚透出淤青,練了一天就得休息七天,真真是欲速則不達。先生倒是比我悟性好,他沒有出現過我的上述情況,但是為了快點看到太極真功夫,他比我練得遍數多很多,每天練得大汗淋漓。一段時間以後,不僅沒有出功夫的感覺,師父考核時還被批評為心浮氣躁,拳速打的太快,沒有太極神韻。他自己的身體甚至變得特別容易疲勞,稍微一運動就大量出汗,體質也不如前。汗血同源,再這樣下去他的身體會被我們這種不恰當的練法弄垮的。於是思考師父的話,他說太極是藝術,蘊含智慧,也許不是我們這麼蠻練的。我們總結到,我們的問題是不顧太極拳理的蠻練,蠻練會讓腰膝損傷,甚至身體失調。於是重新認真學習師父老架一路里的一招一式,做到式式動作標準到位,運動量以身體微汗即可。不再盲目追求遍數和低架。思路對了,練起來如魚得水,慢慢掌握了老架一路的所有招式,也體會到了太極拳的趣味。馬暢師姐有句話「太極不可太急。」,此乃真言!
慢練階段。在雲南昭通的集中訓練中,師父重點提出我們的拳速太快,要慢下來。要求大家在每一個招式中一邊練一邊感覺內氣的運行,覺察纏絲勁的走向。集訓回家後,我們認真思考師父的話,為什麼慢不下來呢?經過仔細分析才明白,我的原因是學拳時不仔細揣摩,囫圇吞棗,動作的細節沒有搞明白,很多都是一晃而過。而先生則是因為過度注重外形,而神的內斂不夠、外放過大;意到形隨處理不好。原因找到了,接下來我在先生幫助下一招一式慢慢練習,在每個招式里體會纏絲勁,對纏絲勁的運行規律不斷摸索,感受內氣的運行,慢慢找到了一些感覺。先生的拳也沉穩凝重了許多,形神意氣的配合也有了很大進步,行拳慢了下來。現在每天行拳後感覺全身毛孔微張,氣血暢通,通體舒泰。連我們的性格也隨著太極研學的過程漸漸多了太極的智慧,變得平和喜悅了不少。
追隨師父學拳三年,我們收穫的不止是夫妻和順、習練拳式,也不止是深深感悟對立統一的哲學思想。三年來,師父帶領大家南下東莞,北上五常,西去昭通,東到日照,近水無錫。三年來,我們學拳、行路,在飽覽祖國大好河山,了解各地風土人情的同時,增長了見識,豐富了閱歷。更在與師父師母及同門師兄師姐的日日相處中,感悟著馬傳太極的精神內核:敬師愛友,修身養性,精忠報國,志存高遠,大愛無疆。師父不僅教會我們正宗正源的太極拳,還把美好的靈魂修養功夫傳授給我們。師父是一位太極大家,更是一位教育大家。師父是一位詩書畫印的藝術大師,更是一位至情至性的生活大師。他的一言一行都給我們以示範、以啟迪。今生得遇恩師:幸遇!幸甚!幸福!
馬傳太極弟子 田瑞華 王鳳雲 2017年7月10日
※皇太極原配妻子:開國功臣之女,生下一子卻紅顏薄命
※導致明朝滅亡的元兇,不是李自成也非皇太極,而是崇禎手下1個人
※我的太極拳之路,楊松泉老師語要
TAG: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