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李興斌:論曹操的軍事才能

李興斌:論曹操的軍事才能

關於曹操的軍事才能,《三國志》的作者陳壽曾評價其能「該韓白之奇策」。應當說,這一評價是很高的。然而,還有比這更高的——王沈在《魏書》中乾脆將曹操與著名的大軍事家孫子和吳起相提並論(詳見《武帝紀》及裴松之注)。至於後人,則大多因襲了陳、王

二人的觀點。筆者認為,這些評價,並不符合實際。曹操的軍事才能,雖有其長,但更有其短,從總體上看,大致可以概括為這樣四句話,即:長於戰術,短於戰略;長於任將,短於治軍;長於陸爭,短於水戰;長於政治,短於軍事。現試分述如下:

一、長於戰術,短於戰略

只要稍微仔細地閱讀一下《三國志》的有關記載,便不難發現,曹操在指揮才能方面,明顯地長於戰術而短於戰略。其一生的軍事實踐表明,他在戰役指揮和戰術行動上,正確、成功者多而錯誤、失敗者少;但在戰略決策和戰略指導上,則是錯誤、失敗者多而正確、成功者少。

(一)有關戰役指揮和戰術運用:筆者根據《武帝紀》作了一個粗略統計,曹操一生親自指揮的戰役戰鬥行動的大約有三十次左右,其中勝者占絕大多數,而敗者十中不足一二,且其失敗多有一定的客觀原因。例如,討董卓時敗給徐榮,一是兵力太少,二是操系初次從事軍事指揮活動,缺乏經驗;建安二年敗於張綉,實際上是由於麻痹,與指揮能力高低無關。相反,那些獲勝的戰例,不僅所佔比例極高,而且有不少贏得十分漂亮。如建安三年之大敗張繡的追兵,建安五年之利誘、擊敗袁紹軍,建安十一年之不戰而取袁氏兄弟的首級,等等,即都是如此。

(二)有關戰略謀劃和戰略指導:事實表明,曹操在關係全局的戰略謀劃和戰略指導方面,既乏遠見,亦少辦法。

1、官渡之戰,曹操在戰略上始終缺乏清醒、明確的認識。戰前,他雖深知自己無法與袁紹匹敵,而此戰意義極為重大,但就是拿不出具體辦法來。為此,他焦慮不安,「出入動靜變於常」,後經荀彧分析,指出己方之必勝原因,始覺心中踏實。但是,當官渡之戰進入相持階段時,曹操的信心再次動搖。他寫信給留守許昌的荀彧,說打算退兵還許,荀彧回信再次為他分析當時的形勢與利害,他才打消了退兵的念頭,以奇兵燒袁紹的屯糧之所,終於取得了此戰的徹底勝利(詳見《荀彧傳》和《武帝紀》)。所以,官渡之戰曹操所以能獲勝,戰略上主要得益於荀彧,曹操本人並無值得稱道之處。《武帝紀》記他對眾將說「吾知紹之為人,志大而智少,色厲而膽薄,忌刻而少威,兵多而分劃不明,將驕而政令不易,土地雖廣,糧食雖豐,適足以為吾奉也」云云,應是在吃了荀彧的「定心丸」之後才可能有的見識。

2、赤壁之戰不知彼己,盲目用兵,終致大敗。實事求是地說,曹操奪得荊州,既是意料中事,也帶有一定的偶然性。問題是,曹操在奪取荊州之後,應當見好就收,而不宜繼續冒進。因為此時的形勢,表面上看對曹操極為有利,實際上並非如此。概括地說,當時之不利於曹操的因素,至少有這樣幾點:(1)曹操「託名漢相,其實漢賊」,靠武力和詐謀經營天下,在政治上遠未贏得天下人之心。(2)操之後方不穩固,既有內憂,又有外患。(3)軍事上舍長就短,以不習水戰的北方士卒,南下與乘船如騎馬的水鄉將士爭衡,而且是長途奔襲,部隊極為疲敝。(4)孫、劉雙方雖兵力少於曹操,但精兵也不下五六萬人,而且主明、士智、將勇、卒練,面對強敵,內部團結(詳見《周瑜傳》、《諸葛亮傳》)。對這些,周瑜和諸葛亮都有深刻的認識,而曹操卻無絲毫覺察。作為一個軍事家,在重大的軍事行動之前,如此昧於知彼和知己,是不應該的。

3、沒有及時奪取關西、漢中和兩川,喪失了統一中國的大好時機。荊州江南地區位於孫氏政權的上流,若為劉備所佔,就會成為其心腹之患,所以他們決不可能在此地歸屬未定的情況下無動於衷。而劉備當時尚無立足之地,只有奪取此地最為近捷和現實。在這樣的形勢下,如無強敵威脅,他們只可能鷸蚌相爭,不可能聯合對外。而關西、漢中與兩川地區,除了馬超還是個對手外,張魯和劉璋都是庸劣無能之人,曹操若能以強兵臨之,奪取這些地方當不會有太大的困難。然而,在奪取荊州江北之地後,曹操卻放著這些意義重大且相對容易對付的敵人不打,偏偏去進攻自己的兩個最為強大的對手,迫使他們迅速聯合起來共同抗擊他,實是戰略決策上的一大失誤。

赤壁之戰後六年(建安十九年),劉備佔有益州,曹操平定隴右。次年,孫、劉瓜分荊州江南之地,曹操奪占漢中。此時,他的重要謀士劉曄和司馬懿都勸他乘勢取蜀,且指出劉備系以詐力虜劉璋,蜀人未服,且其正與吳人遠爭江陵,實屬機不宜失。然而,曹操均不採納(以上分別見《三國志·劉曄傳》和《晉書·宣帝紀》)。不僅如此,他還在明知夏侯淵「但知任勇」、輕燥乏謀的情況下,依然讓他守漢中,自己則率大軍返回鄴城。結果,僅僅過了三年,夏侯淵就被劉備部將黃忠所殺,漢中終為劉備所得(《夏侯淵傳》)。所有這些,都反映出曹操在事關全局的戰略決策方面缺乏遠見的特點。

一個軍事家在實踐上的特點,不可能不反映到他的理論著述上去。分析曹操現存唯一的軍事理論著述《孫子注》,其長於戰術而短於戰略的特點同樣十分顯著。對此,古棣與周英二位先生已著專文(見《長於戰術 短於戰略——評曹操〈孫子注〉》,載《孫子學刊》1993年第3期)進行了詳盡的分析與論述,恕不贅述。

二、長於任將,短於治軍

(一)關於任將:《武帝紀》注引王沈《魏書》說:「(曹操)知人善察,難眩以偽,拔于禁、樂進於行陣之間,取張遼、徐晃於亡虜之內,皆佐命立功,列為名將;其餘拔出細微,登為牧守者,不可勝數。」應當說,此話大抵是符合實際的。考察曹操的軍事生涯,其在使用將領方面,主要有如下特點:

1、善於發現人才。遍閱《三國志·魏書》,可知曹操部下有許多將領,本不知名或不甚知名,是經曹操之慧眼識拔後,才逐漸建立功名 而為人所知的。如田豫、陳矯、滿寵等,即屬此種情況(詳見本傳)。

2、不拘一格,唯才是舉。建安十五年,曹操發布《求賢令》,明確提出了「唯才是舉」的用人方針(詳見《武帝紀》)。實踐證明,曹操任將,的確是堅持了上述方針。被他重用的將帥,出身頗雜,親疏都有:(1)曹操自己的族人、親屬甚至兒子,如夏侯惇、曹仁、曹彰等。(2)出身細微,與己非親非故者,如許褚、典韋、胡質等。(3)拔於行伍戰陣之間者,如于禁、樂進、李典等。(4)取於敗軍亡虜之內者,如張遼、徐景、張郃等。這些,都是當時被列為名將寫入史傳者,至於那些中才以下不為史傳所錄者,當不知凡幾。

3、各任器使,用其所長。除以上特點,曹操還能夠根據將領們的特點,充分發揮其所長。例如,許褚、典韋壯武有力,忠誠奉法,志節任俠,曹操就讓他們戰則為軍鋒,息則統親兵;臧霸有恩信於東土,曹操就割青、徐二州託付於霸,從而得以專心對付袁紹,不必以東方為念;文聘本劉表大將,在江漢一帶頗有威恩,曹操就聘為江夏太守,委以邊事,使御孫權,等等(分別見本傳)。

建安二十年,曹操親征張魯,而以張遼、樂進、李典守合肥,留給護軍薛悌一函,署曰「賊至乃發」。不久,孫權率眾十萬圍合肥,張、樂、李、薛乃共同啟函,見內有一教,曰「若孫權至者,張、李將軍出戰,樂將軍守護軍,勿得與戰」,諸將皆疑,而張遼、李典知其意(《張遼傳》)。原來,一者張遼、李典、樂進素不和睦,操恐其不相統屬,故預為處分;二者強敵遠來,守軍無救為恃,必須乘其兵勢未合之際逆擊之,以安眾心,然後可守。

當然,曹操任將也有其失誤之時,如任夏侯淵而夏侯淵覆亡,任於禁而于禁敗降,但這不過是百密中之一疏,尚不足以掩其總體上的成功。

(二)關於治軍:現存史料中並無有關曹操治軍的正面記載,但我們可以根據這些史料,作出如下判斷:

1、曹操對於軍隊的治理與管理,既不如諸侯亮,也不如孫氏兄弟。陳壽在《上諸葛亮集表》中曾說,諸葛亮之才,「於治戎為長」。據本傳載,建興六年,諸葛亮率軍伐蜀,「戎陣整齊,賞罰肅而號令明」;建興九年,諸葛亮再次北伐,屯田渭南,「耕者雜於渭濱居民之間,而百姓安堵」。這些,都是諸葛亮治軍有方的明證。所以,後人評論他的軍隊為「桓文節制之師」。據本傳記載,孫策為袁術部將時,騎士有罪,藏入袁術營中,孫策依然派人前往斬之,「由是軍中益憚畏之」。後來,他率部還定江東,「所向皆破,莫敢當其鋒,而軍令整肅,百姓懷之」。反觀曹操用兵,則從無此類記載。

2、曹軍作戰,勝則動輒「屠城」、「殘戮」,敗則散亂奔逃、潰不成軍。據記載,興平元年夏,曹操東征陶謙,「所過多所殘戮」;初平四年,操征(陶)謙,「多殺人民」,「死者數萬,泗水為之不流」;官渡之戰,曹操殺袁紹士卒七萬餘人;建安二十年,操征張魯,氐王竇茂眾萬餘人,恃險不服,操「攻屠之」(分別見《武帝紀》、《陶謙傳》及裴松之注)。另據《于禁傳》記載,曹操在宛城敗於張綉之時,幾乎潰不成軍,而青州兵因操平日「寬之」,此時竟然劫掠同類。以上所述,都反映了曹操御兵乏術、短於治軍的特點。

三、長於陸爭,短於水戰

曹操平生所直接或間接指揮的戰事,基本上全是以馬步軍為主的陸上之爭,其中雖然難免敗挫,但終究是勝多敗少,這反映了他善於指揮陸上作戰的特點。

曹操一生中只指揮了一次水戰,即赤壁之戰,結果是大敗而歸。據《武帝紀》記載,建安十三年,曹操曾在鄴城作玄武池以操練水軍,並於同年七月即南征劉表,此後不久又乘新勝之威南追劉備,欲定江南。在池中操練水軍,時間又是如此之短,豈能有理想的效果?這反映了他對水戰認識的膚淺和幼稚。據《周瑜傳》記載,赤壁之戰前夕,瑜部將黃蓋獻策說:「今寇眾我寡,難與持久。然觀操軍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瑜納其計,於是蓋欺操以詐降,果然以火攻大破曹軍。水戰以艦船為主要工具,大江之上,戰船首尾相接,不備火攻,而又輕信詐降,這又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曹操對水戰常識的無知。

赤壁之戰後,曹操與孫權曾有數次交鋒,互有勝負,而曹操以不慣水戰,終難獲利。據《吳主傳》及裴注引《吳歷》記載,建按十八年,曹操率軍進攻濡須口,曹見孫權舟船器仗軍伍整肅,喟然嘆曰:「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遂退軍。可見,在水戰問題上,曹操始終是不得要領,難有作為。

四、長於政治,短於軍事

實事求是地說,曹操主要是一位政治家,他的軍事才能遠不如他的政治才能卓越和突出。曹操在政治上的過人之處,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善察時勢。據《武帝紀》及王沈《魏書》載,光和末,冀州刺史王芬、南陽許攸等連結豪傑,謀廢靈帝,曹操拒絕參與,後芬等果然事敗。當董卓當政之時,曹操不僅不與其合作,而且率先起而討之,表明了他對政治形勢的準確判斷。建安元年,曹操果斷地迎獻帝至許,這是其一生中意義最為重大的一項政治舉措。取代漢帝雖說是曹操夢寐以求的事情,但他即使是在功業蓋世之後,也仍能保持頭腦清醒。襄樊之戰後,孫權遣使乞降,上表稱臣,陳說天命,曹操說:「是兒欲踞吾著火爐上邪!」(《晉書·宣帝紀》)充分顯示了他在政治上的成熟與老練。

2、善用人才。曹操不僅善於使用軍事人才,其實也善於網羅和使用政治人才和其他各類人才。所以,當時曹操身邊人物之盛,是孫權、劉備根本無法相比的。

3、較能容人。曹操在自己的政治生涯中,出於種種原因,的確殺了幾位不能與他在各方面始終保持一致的才智之士,如荀彧、孔融、楊修、崔琰等,這在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封建專制時代,是不足為怪的。但從總體上來說,曹操還是比較能夠容人的。如他不僅不殺逃亡的畢諶、叛變的魏種、翻覆無常的張綉等人,反委以重任,即是明證(詳見《武帝紀》和《賈詡傳》)。

4、從諫如流。善於團結、網羅人才而不善於聽取他們的忠言良策,或者雖然能夠聽取他們的意見但卻不辨糟粕,不識精華,不能擇善而從,則與不善於團結、網羅人才沒有什麼區別。應當說,在這兩個方面,曹操都不存在什麼問題,他基本上能夠做到從諫如流,擇善而行。他的許多重大的政治、軍事決策,都是在充分聽取他人意見的基礎上作出的。

從上述事實不難看出,曹操的政治才能確是比較突出的,一個政治家必須具備的品格和能力,他基本上都具備;相反,作為一個軍事家,他卻並不怎麼優秀和突出——他在戰略上缺乏遠見卓識,在戰場上果於殺戮,治軍也不嚴謹,而且自始至終不懂水戰,等等。所以,他實際上是一個優秀的政治家,而不是一個優秀的軍事家,更不是一個傑出的大軍事家。

那麼,千百年來,曹操何以會被看作是一位傑出的大軍事家呢?我想,這大概與以下原因有關:(1)囿於前人(主要指陳壽和裴松之)的觀點。(2)關注結果,忽略過程,片面地以成敗論英雄。(3)認識上移花接木,將他人的成就和才能記到曹操頭上。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深圳微生活 的精彩文章:

古籍收藏十年記
萬千氣象古書來
中國古代邊疆意識的形成與發展——基於歷代王朝邊疆爭議的分析
略說文字史料的兩類:官府文書和私家記載
晚清滿漢關係與新伊分治

TAG:深圳微生活 |

您可能感興趣

劉玄德的軍事能力如何?
劉邦、劉秀和劉備三位帝王,誰的軍事才能更厲害?
劉邦、劉秀、劉備三位皇帝,誰的軍事才能最厲害呢?
曹操、劉備、孫權,論軍事、政治、用人,誰更厲害?
諸葛亮的軍事才能怎麼樣?比曹操、司馬懿略勝一籌!
周瑜、司馬懿、曹操、諸葛亮,誰的軍事才能更高,孫權稱帝之後,不小心說漏嘴
亮劍中楚雲飛和丁偉誰的軍事才能整體更強?
劉邦、劉秀和劉備三位帝王,誰的軍事才能最厲害?說出來你別不信
關羽的軍事才能如何呢?
毛澤東為何否定諸葛亮的軍事才能?
孫臏與龐涓的故事 兩大軍事奇才孫臏與龐涓鬥智
曹操給了曹丕軍事的決定權,但是程昱卻建議還是和曹操說一下,曹操聽後拉著程昱感謝
同為晚清重臣,左宗棠和李鴻章的軍事能力誰更強?
「飛將軍」李廣的軍事統帥能力究竟怎麼樣?
唐朝的軍事歷史
吳起、白起和韓信,誰的軍事才能最厲害?
劉備和孫權誰軍事才能更勝一籌?
劉邦的軍事能力到底怎麼樣?
國民黨陸軍一級上將朱培德軍事才能如何 朱培德怎麼死的
諸葛亮的師傅是誰?諸葛亮的軍事才能何人教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