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北京大學裡的平民學校:教授為工友上課,讓每個人有尊嚴地活

北京大學裡的平民學校:教授為工友上課,讓每個人有尊嚴地活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苔》

「有些地方可能比較潮濕陰暗,太陽光往往照不到,但是在這些地方我們會發現,有一些生機盎然的綠色在悄悄地蔓延生長,走近一看,那是一種什麼樣的生機呢?它可能就是一粒非常小的、像小米一樣的花,但是它也像牡丹一樣開放。」

尚俊穎這番話說到了焦彥華的心坎里。這首詩,他曾在平民學校的古典詩詞課上聽程郁綴教授講過,後來又偶然聽尚俊穎提起,兩人心照不宣,都認為它十分契合平民學校的精神,尤其像是為焦彥華的奮鬥人生量身定製的註腳。

平民學校第10期結業典禮在北大百周年紀念講堂舉行,焦彥華代表學員發言,他說:「你來了,你不白來。你出去,你不再是來時的你。」 受訪者供圖

焦彥華與尚俊穎是同齡人。2013年夏天,同一場高考,山東的尚俊穎考入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山西的焦彥華因家境貧寒與大學失之交臂。兩年後,這兩個年輕人,一個已是北大學子,一個成了北大保安,卻在平民學校相遇相知,成為互為榜樣的朋友,在某種程度上,甚至影響了對方的命運。

百年傳承

尚俊穎大一進「青協」(北京大學青年志願者協會),有個師兄說,北大有個公益項目叫平民學校,他的第一反應是:「平民學校?老師是誰?學生是誰?」

1918年,蔡元培創辦了「校役夜班」,這是平民學校的前身。圖片來自網路

師兄告訴他,平民學校是2006年創辦的免費素質教育平台,由一群北大師生志願為北大工友上課,每期教學時間3個月,包括10節文化主課、10節英語課、10節計算機課以及若干次戶外素質拓展活動。它像一個真正的學校一樣,有入學和畢業儀式,有班規,上課要簽到,缺勤超過1/3者,則無法領到由繼續教育部頒發的結業證書。

北大工會主席、平民學校校長孫麗告訴澎湃新聞,當時在全國高校後勤社會化改革的背景下,北大校內湧入了一批不同以往事業編製的新群體——勞動合同制和勞務派遣制的外來務工人員,為了讓這個群體融入北大,校工會與教育學院牽頭,聯合校團委、後勤部等多個單位,醞釀一年,決定重辦平民學校。

它的前身可追溯至百年前。1918年,時任北大校長蔡元培提出「勞工神聖,人人平等」,創辦了「校役夜班」,而後李大釗、傅斯年、羅家倫、鄧中夏等北大師生紛紛投身平民教育運動。但由於當時中國社會動蕩,「校役夜班」被迫中斷。

了解平民學校後,本身熱衷公益的尚俊穎加入了志願者團隊。起初他有點擔心與工友會「有隔閡」,沒有共同語言,但走進平民學校發現,很多學員都是年齡相仿的年輕人,「大家能玩到一起去」,相處融洽,這讓他對平民學校產生了更多好感。

做保安的焦彥華。 受訪者供圖

2015年,平民學校第10期啟動,尚俊穎自薦成為學生志願者負責人,全程統籌志願者工作。在這一期,他遇到了與自己同齡的學員焦彥華。

焦彥華競選為班長後,約尚俊穎吃飯,聊起過往經歷和當下的生活,不經意間流露出對北大學生的羨慕,以及對回歸校園生活的渴望,尚俊穎便鼓勵他:「其實你也可以啊,你和我一樣年紀,為什麼不可以再上大學呢?」

勤奮好學的焦彥華。受訪者供圖

這一問,把焦彥華問動心了,轉念反思:是啊,為什麼不呢?

「在平民學校,大家都在追求上進,四十多歲的叔叔阿姨還在學習,你這麼年輕,為什麼不能去奮鬥一把?」

學習永遠不晚

在平民學校講法律,令張會峰教授印象最深刻的,不是比北大學生課堂還要好的「抬頭率」,而是學員的年齡差別。有16歲的小孩,也有60歲的爺爺,每期學員100名左右,大多20歲出頭,50歲以上的「有三五個」。

今年第12期的課堂上,就有一個特殊的大齡旁聽生——他的出現實在令人好奇。

下課前半小時,51歲的畢英鎖從後門貓進教室,在角落找了個空位坐下,他頭髮濕漉漉的,看樣子剛洗過澡,彷彿渾身還冒著熱氣。

這是本學期的最後一堂課「身邊的經濟學」,董志勇教授正在組織工友玩一個關於資源分配公平的遊戲,氣氛熱烈,笑聲不停,以至於很少人留意到這位遲到了一個半小時的大叔。

作為農園食堂的一名普通員工,畢英鎖每天要切配200斤豆腐和蔬菜,早上6點半起床,8點上班,晚上7點下班。下了班,在食堂吃完飯,第一件事先洗澡,洗去身上忙碌一天的油煙味,換上乾淨的便服,再出門。

這次遲到是因為食堂加班到晚上8點才收工,他已用了最快速度吃飯洗澡,頭髮未乾,便跨上單車匆匆趕來。

其實,很多學員常常因為加班、勞累或其他事情,而沒能來上課,每節課的出勤率大概六七成。孫麗說:「每年都有學員拿不到結業證,有的可能確實忙,有的可能覺得沒有什麼實用價值。」

「也有個別學員就是不想來了,融入不了這個團體。」第一期學員曹志剛記得,第一期有53人,只有7人全勤,5人沒拿到證書。

畢英鎖是第11期的全勤學員,去年農園食堂有兩人入學,另一個是19歲的河南小伙,高中沒畢業,上課不積極。「每次我拉著他來,他才來,來了也玩手機,聽不進去,上了三四節課就不來了,最後結業證也沒領。」畢英鎖對此不能理解。

他喜歡學習,問他為什麼喜歡,他樂笑了,笑記者問得多餘:「學習哪有為什麼?學習總是有益無害的」。

畢英鎖生於1966年,家在河北邢台,當過兵,當過村幹部,後來做生意,黃了,便出來打工。青少時期由於種種因素,沒能好好學習,「耽誤了大好時光」,一直深以為憾。

今年3月第12期開學,他又回來一節節旁聽。其實兩期課程並無差別,但他總覺得「聽兩遍和聽一遍,理解層次不一樣」。不管工作多忙多累,每周二晚上只要有一點時間,他都會趕過來聽課,哪怕只有半小時。

平民學校團建活動,圖中攀岩者為焦彥華。受訪者供圖

他的堅持還有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結交朋友。

在工作圈子裡,他找不到志趣相投的朋友。下了班,同事們喝酒的喝酒,玩手機的玩手機,他不願把時間浪費在此。他更喜歡去二教聽課,去操場打太極,去工友之家殺幾盤象棋,周末再去書畫社練練書法,那兒歡迎他這樣的工友,不收報名費,「紙墨也給你準備好,只需帶支筆」。

他喜歡來平民學校這樣「生機盎然」的地方,跟年輕人在一起,感覺更快樂一些。來北大六年,他認識了100多個包括北大學生在內的年輕朋友,經常跟一些人約球,「感覺一天不見就缺少點什麼,呵呵。」畢英鎖被自己說笑了。

去年,領導推薦他和19歲小伙去參加平民學校,令他又驚又喜。同事們都覺得,平民學校是年輕人去的地方。他也感到意外,餐飲中心1300多名員工,每個食堂只有一兩個名額,為什麼不讓年輕人去?

但另一方面,他又覺得,活到這個年紀,還有機會學習,是一件幸福的事。他在開學典禮上分享感言:「在座很多學員都比我年輕,但我想說,學習,什麼時候開始都不會晚。」說完,「各個領導帶頭鼓掌」。

平民學校第10期戶外拓展活動——登蟒山。受訪者供圖

「終身學習」算是平民學校的校訓了。那一期的結業典禮上,講健康的鈕文異教授也說了同樣的話:「今天平民學校的結業,並不意味著學習的結束,而是新學習的開始。」

從「打工者」到「北大人」

7月1日,今年47周歲的曹志剛終於考完所有的課程,拿到了中國傳媒大學繼續教育學部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專科學歷。這是2013年平民學校提供給歷屆優秀學員的深造機會,學費予以減免。

曹志剛是勺園食堂一名廚師,從1992年起就在北大工作。2006年被單位推薦,成為第1期學員,並從第2期到第7期一直擔當志願者。他記得第一期課程,有教人際交往的,有教保護地球的,也有教勞動合同法的。

曹志剛曾經的生活盲目單調,沒有歸屬感,平民學校給他帶來了改變。圖片來自北大宣傳片

孫麗解釋,平民學校創辦之初,課程以職業教育為主,設計了北大為家、快樂工作、學會共處幾個模塊,但兩期之後,學員提出了新的需求——「我在北大,我想聽北大教授講課。」

於是,從第三期開始,所有主課都由北大的老師來上,每一期根據學員反映稍作調整。「光是哲學系的老師就換過好幾次。」孫麗說,有些老師很大咖,但講課太學術,工友聽不懂,有些老師滿懷熱情主動要求來上課,但如果工友對這個內容不感興趣,下期就會換人。

目前,給平民學校上課的老師,大部分都是北大的「明星大腕」。

鈕文異教授的健康課,學員聽得饒有趣味。澎湃新聞記者 張小蓮 圖

鈕文異教授長期在基層做科普,經常全國各地飛,在平民學校從第八期教到現在,已經五年了。每次上課,用一套健康生活順口溜,三個健康操,幾個段子,就能把氣氛活躍起來。

他習慣在課堂上「滿場跑」,學員們的眼睛就溜溜地跟著轉;他講性生活規律,年輕的女學員與同桌相視一笑,害羞低下了頭;他讓學員畫自畫像,有人在「自己」旁邊多畫了一棵被風吹彎的枯木,寫著:「面對疾風吧!」

張會峰教授是文化部文化共享工程「普法知識講座」唯一主講人,講課風趣幽默,形象生動。2015年,孫麗聽說他「在北大學生中口碑特別好」,親自把他請來,至今教了三期。

在他看來,平民學校是把優質的資源提供給工友上課,「工友獲得的不只是知識,而是北大對你的尊重。」

曹志剛對此深表認同。他說平民學校對自己最大的影響,是把他從原來單調、盲目的生活中拯救了出來,讓他變成一個心態更年輕、更陽光、更積極向上的人。

「很多人上班犯困,下班有精神,工作時碌碌無為,像被操縱的機器人似的。下班後也不知道去幹什麼,結果好多去喝酒、打遊戲,或者幹些其他沒有太大意義的事情。」曹志剛看到現在很多工友像曾經的他一樣盲目,就恨不得都把他們送去平民學校。

曹志剛說,加入平民學校後,心胸開闊了,工作也更積極了。圖片來自北大宣傳片

在加入平民學校前,他在北大已生活了14年,卻始終沒有歸屬感,「總感覺自己不是北大的人」。

生活是標準的「兩點一線」,每天從宿舍到食堂,從食堂到宿舍;下了班,不是打球,就是看電視,很少參加學校的活動,去教室聽課更是「根本沒想過的事情」;交際圈僅限於幾個同事,同事排擠競爭嚴重,往往難以交心;跟北大師生極少交流,「總感覺人家是國家棟樑,我們只是打工的,不在一個層面上。」

但來到平民學校,他發現「國家棟樑」並非遙不可及。有一天下班,他突然收到一條簡訊,問:「曹師傅,您知道紅燒茄子怎麼做嗎?」這是一個學生志願者發來的,曹志剛猜想她可能也喜歡做菜,便把紅燒茄子的製作過程和注意事項,編成一條很長的簡訊回了過去。他第一次意識到,原來自己和北大學生也能有共同語言,也能在某方面幫到他們。

在平民學校七年,曹志剛還認識了很多其他單位的朋友,經常保持聯繫,「遇到什麼事情,你一說,人家馬上就幫忙」。平民學校的經歷,也讓他常常有機會代表餐飲中心甚至北大工友參加各種校內外的活動。

5月4日,在北大120周年校慶啟動儀式上,他作為工友代表上台,與北大校長、北大校友、北大教授和北大學生並肩站在一起,共同倒計時按下啟動儀。那一瞬間,他前所未有地感覺到,「北大人」三個字所帶來的自豪感和責任感。

久旱逢甘霖

今年5月,臨近畢業的尚俊穎再次回到了平民學校的課堂,對工友說:「很高心認識你們,我來到這裡,不是因為我們不一樣,而是因為我們都一樣。」

「他們是工作人員,我們是學生,平民學校給了同樣生活在校園的兩個群體一個很好的接觸平台。」楊帆加入志願者團隊,就是想回饋工友平日的服務。她是2014級外語學院研究生,參與了第10期和第11期的英語高級班教學。

談起給工友上課的過程,她直言自己是「摸著石頭過河」。剛開始以為高級班學員基礎較好,按照教材準備了一些日常對話,沒想到有些工友連字母都讀不全,便不得不臨時改變方向,從字母交起,「讓十幾個人圍成一圈,接龍念ABCD,誰出錯就要起來說個相聲。」

給志願者做培訓時,尚俊穎會提醒大家第一節課先破冰,「先聊聊自己,聊聊家鄉,聊聊家庭,建立一個比較親密、彼此信任的關係後,再去上課,效果會好很多。」

楊帆上課時會有意識地培養與學員的親近感,聽說焦彥華是高中畢業,便多問了一句:「為什麼沒上大學呢?」

這個問題瞬間擊中了焦彥華——「我何嘗不想上大學?我何嘗甘心一輩子只做一名保安?」

焦彥華在第10期結業典禮上表演節目。受訪者供圖

2013年高考結束後那個假期,無數次僵持不下的爭吵,使他耽誤了填報志願的時間。父母認為大學生也找不到工作,無謂浪費四年學費。已成家的四個哥哥姐姐都沒讀過什麼書,也不支持他上大學。

開大卡車拉煤的哥哥給他找了一份下煤井的工作。在山西,父母種地養不活五個孩子,去煤廠搬磚、撿鐵、挑碳,一輩子靠苦力維持基本生活。

當時村裡跟煤井簽了協議,每家每戶有分紅,焦彥華個人分到3萬,吵著跟父親要了2萬,偷跑到了北京,上了一所成人院校。

進去後發現那根本不像是一個大學,學風鬆散無紀律,一學期下來毫無收穫,而高昂的上學成本,也讓他不堪重負。幾番掙扎後,他選擇了退學,「當時就想,可能這輩子都不能上大學了。」

就在焦彥華感到人生無望而迷茫的時候,他遇到了平民學校。

奮鬥的力量

2014年初,他來到北大當保安,人生地不熟,連北大的教室都不敢去。有一天晚上,班長突然說要去上課,他好奇問了句,才知道北大有個平民學校。

在班長的帶領下,焦彥華走進了平民學校的課堂,這是他第一次在北大教室聽課,清楚記得那是在理教311,尚俊傑老師的計算機課。當時他對電腦幾乎一竅不通,「連電子郵件都不會發」。那堂課上,他學會了如何百度,如何進北大校網,如何註冊微信。

平民學校每期分配固定名額到各個單位,工友自願報名,但保安大隊每年報名人數都超額,就會從中篩選出表現好的員工推薦上去。為此,焦彥華加倍努力工作,等到第二年招生,便急切給大隊寫了一份報告,申請名額。

在楊帆看來,焦彥華是很需要被關注和鼓勵的人。有次她過生日,帶著一束花去上課,給每個學員都送了一朵,輪到焦彥華時只剩下一把草,她就開玩笑說:「焦班長,你是萬花叢中一點綠!」後來焦彥華告訴她:「姐,你這句話讓我很感動,讓我覺得自己很受重視。」

在平民學校,焦彥華獲得了他一直以來最缺乏的支持。楊帆和尚俊穎不止一次鼓勵他重考大學,孫麗老師也說過一番話,讓他一直記在心裡:「只要有能力,人這一輩子一定要上一次正規大學,不管學校好壞,一定要走完這個過程。」

平民學校第12期學員製作的班刊,講述在平民學校的體驗和收穫。澎湃新聞記者 張小蓮 圖

結業後,焦彥華糾結了一個多月,終於下定決心。他本打算辭職回家鄉復讀,又一次遭到了父母的反對,歸根到底還是錢的問題,「工作辭了,錢也花了,考不上怎麼辦?」

「你們不用管了!」焦彥華掛了電話。其實他能理解父母,「我媽每天早上去撿煤渣子,從煤渣子里挑炭,一塊一塊挑起來,攢成一噸一噸賣出去。」從小到大,他的學費就是這麼撿回來的,現在父母老了,他不忍心再讓父母奔波勞累。

他上網搜索其他途徑,得知可以以社會考生的身份參加高考,決定一邊工作一邊複習。備考這一年,家人不支持,同學不看好,焦彥華克服困難的力量幾乎都源自平民學校。

他英語差,平民學校常務副校長遲春霞贊助了2000元,讓他在新東方報了英語補習班。在圖書館主任鞏梅老師的擔保下,他申請到了北大圖書館的通行證。

尚俊穎幫他補習地理,有段時間常在青協辦公室輔導到深夜12點。但「俊穎是個大忙人」,大多時候是另一名志願者杜智宇陪他自習,兩人結伴去圖書館,一待就是一下午,期末便約在晚上十點半之後,在咖啡館裡「刷夜」。

在課堂上做健康操,大家都覺得新鮮。澎湃新聞記者 張小蓮 圖

每當他感到吃力、堅持不下去的時候,楊帆會約他出來,在一杯雞尾酒中,連說帶「罵」地開導他,讓他振作。「彥華擁有我所不具備的勇氣,他敢於跳出來去追求一種新的生活,我很想保護他這個想法。」

讓大家出乎意料的是,高考前三個月,焦彥華又回到平民學校當志願者,擔任第11期的班主任。孫麗問他為什麼不專心複習,他說平民學校讓他相信奮鬥的力量:「只有在這兒,我才有動力。」

同期學員梅銀月和他一起回去當志願者,像妹妹一樣為他加油,幫他分擔工作,讓他有更多時間看書。「她是從頭到尾一直陪我走完高考的人,雖然她沒有做什麼,也不善表達,但陪伴本身就是一種力量。」

2016年6月,焦彥華沒有回家,一個人在縣城完成了第二次高考。他考上了內蒙古集寧師範學院,如願成為一名大學生。

打開一扇門

至今,焦彥華還經常在朋友圈裡發有關平民學校和北大的信息,但他唯一遺憾的是,3個月的時光太短暫了。

有人質疑,短短3個月時間,能否讓工友真正學到知識。孫麗表示,早有人建議延長學期為一年,但工會沒敢放開,擔心工友堅持不了,「他們工作多辛苦,又不是學歷教育,都是業餘學習。」

張會峰認為,通過2個小時的講課,讓工友知道有些問題需要找懂法律的人諮詢,知道這個問題法律可以解決,法律應該怎麼解決,他覺得普法的目的就達到了。

在楊帆看來,每期10節英語課,且由不同志願者來上,想讓工友學習很多知識並不現實,「志願者們有個共識,通過這3個月的時間,為他們打開一扇學習英語的門就可以了。」

有個河南工友口音重,沒學過英語,一開始根本不敢開口,總是諾諾不語,但最後一節課,他可以站在大家面前,用英語介紹自己,不很流利但是完整地閱讀一篇英語短文。這個微小的改變足讓她感到欣慰。

尚俊穎第一次見到焦彥華時,他在台上競選班長,「比較緊張、局促」,但結業典禮再見他在台上,整個人已經「非常從容、自信,肢體語言也很自然」。

他認為,平民學校最重要是讓工友對這個學校有了歸屬感和認同感。「這種被接納、被尊重的感覺,可能會改變一個人面對整個生活的態度,這種改變比起從課程學習中收穫多少實用性的知識技能,更加有價值。」

孫麗(右三)與學員一起參加趣味運動會。受訪者供圖

北大平民學校創辦後,曾嘗試在北京市工會、全國總工會推廣,但始終「推不動」。2011年,在平民學校的啟發下,中國人民大學學生社團「新光協會」創辦「新光夜校」,因參與者越來越少,於今年4月停辦。

5月份,尚俊穎作為北大青協副秘書長去新光夜校調研,發現他們其實有熱情,也有好想法,唯一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沒有官方力量的支撐,組織動員能力不足。

在他看來,官方力量是平民學校可以一直推進的動力,多部門協作的組織系統能保證人力物力源源不斷地輸進來,但同時,官方性質可能也是平民學校缺乏創新的原因,「現在的活動可能跟幾年前差不多,對於更個性化的需求,也回應得不夠。」

「從公益的專業角度來看,平民學校本質上是一個教育事業,應該關注教育對象的變化,並對這個變化有一個基於調查的評估。但做評估,就得去做一個長線的跟蹤,去觀察每個工友在離開平民學校之後的生活,看看他在平民學校經歷的,對他到底有怎樣的影響。」但他也承認,這需要耗費非常大的精力,甚至需要專業的團隊來做,算是一個「吹毛求疵」的奢求。

離開平民學校後,焦彥華踏進了夢寐以求的大學。他把在北大學到的思想、經驗,都用到了現在的大學生活中。擔任團支書,身兼15個小孩的家教,成立素質拓展協會,策劃熒光夜跑和10場朗讀者活動,每天忙到凌晨1點才睡,「累並充實快樂著」。這個暑假,他又將熱火朝天投入到一個新的項目中。

或許,尚俊穎唯一可以確定的是,焦彥華這朵「苔花」,正在內蒙古的大草原上,像牡丹一樣盛放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澎湃新聞 的精彩文章:

北京朝內81號院因電影引來多人凌晨爬牆探險,業主不堪其擾
上海地鐵高架站台已開電扇,服務中心提供防暑藥品
福建姐妹花慘死日本,留給父母的最後一句話……
設計師們不僅把涼拖設計得又丑又笨,還要加上五星級酒店標識
中醫診斷髮動機?你這麼信誓旦旦的樣子我還真是怕了

TAG:澎湃新聞 |

您可能感興趣

大學教授:那個擺地攤的人,是我女兒
清華大學心理學教授:一般有出息的孩子,母親都有3個共同特點
清華大學心理學教授:一般有出息的孩子,母親都具有三個共同特點
耶魯大學教授:世界一流大學不愛招中國學生
大學、大學教授:等等靈魂!
加州大學教授抱怨:中國學生太多了!
訪中央民族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王天津:環境人類學的中國實踐
北大教授:大學5種病
著名科學史家孫小淳教授做客名人大講堂:落下閎是中國天文學的先師
民國時期北京大學最特殊的教授,獨愛三寸金蓮
牛津大學教授:外星人正在和人類雜交,並創造了拯救地球的新物種
空軍軍醫大學西京醫院周新民教授:人工肝技術在肝衰竭當中的應用
芝加哥大學終身教授: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真正區別
她是廈門大學的美女教授,從小就是學霸,獎學金拿到手軟
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工業大學教授秦飛:加大對青年科技人才資助
台灣地區著名學者、教授:鄭又平
北大教授鄭也夫:醜陋的北大人
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張東林作品欣賞!
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張東林作品欣賞!
清華大學教授親筆,學者:華佗不是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