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李鴻章與中日甲午海戰

李鴻章與中日甲午海戰

中日甲午戰爭,是數百年來,決定中國命運、遠東以及世界形勢的重大事件。一百多年過去了,我們捫心自問,與甲午海戰時相比,中日之間的差距,是擴大了還是縮小了?只有如今中國民間對日輿論,未富先奢、未強先驕,與當時清廷滿朝大臣對日本的不屑,旗鼓相當。所以說,對此戰的認識、反思,仍是必要的。

近代日本和中國一樣,也是在西方衝擊下,被迫打開國門。日本接觸近代世界,始於1854年美國人培里叩關,比中國第一次鴉片戰爭晚了12年。雖然如此,日本融入近代世界遠比中國速度快且徹底。原因一是日本是個島國,全國各地易於與外界交往,不像中國縱深極大,內陸不易接觸到外部世界。二是當時中日兩國承受外部衝擊的能力不同,故反應不同。第一次鴉片戰爭對於大清,只是一次觸動;培里叩關對日本全國來說,無疑是驚天動地的大震撼。(當時日本民謠:驚醒太平夢,徹夜不能眠。)中日對外部衝擊的感覺的差異,猶如蚊叮與蛇咬之別。三是更重要的原因,日本明治維新開始於一場大規模流血徹頭徹尾的暴力革命,而不是和平改良。天皇的軍隊摧毀了幕府的統治,掃除了腐朽勢力,日本得以全新面貌勵精圖治,奮發圖強。而大清,舊體制的力量太強大了,只是形勢比人強,清廷才半推半就,允許若干民族精英人物在有限的範圍內,推動國防建設方面的洋務運動。

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入侵北京之後,清廷主政大臣恭親王和文祥認識到,中國要自強,必須師夷長技以制夷。同時與太平軍作戰的曾國藩、左宗棠和李鴻章等人,也深刻體會到洋槍洋炮洋船的厲害。李鴻章曾寫信給曾國藩說,「見(洋人)大炮之精純,器械之鮮明,隊伍之雄整,實非中國所能及。」當時,恭親王等在京內主持,曾國藩、李鴻章等在京外推動,掀起了一場自強性質的洋務運動。他們之中,最熟悉洋務的,就是李鴻章。因為李鴻章率領淮軍與長毛作戰時,設大本營於上海,與洋人接觸最多,他的部下就有英國軍官戈登統帶的常勝軍。後來洋務運動各種模仿西方的事業,如造船、制械、築軍港、設電報局、招商局、礦務局等,大多是李鴻章所經營的事業。梁啟超稱「中國洋務人士,吾未見有其比也」。徐中約《中國近代史》的評價是:「雖然他(李鴻章)只是一個省級大員(直隸總督),但超過90%的現代化規劃是在他的襄贊下發動的」。

曾國藩去世(1872年)後,李鴻章成為惟一的中興重臣,為慈禧太后所倚重。李鴻章時任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戴著大學士頭銜,部下有當時最現代化的軍隊淮軍,他勇於任事,又有實業支撐,儼然當時的實力派中心人物。梁啟超說晚清時,「四十年來,中國大事幾無一事不與李鴻章有關係」。凡當時的重要外交多由他主持。清廷也認為,李鴻章「熟悉中外交涉,為外洋各國所共傾服」。在外國人眼中,能夠打交道的中國大臣,也只有一個李鴻章,要辦什麼事,也多找李鴻章辦理。但是,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李鴻章只是「為時勢所造之英雄,非造時勢之英雄」(梁啟超),李鴻章留給當時中國以至世界上的印象,是因其勇於任事,什麼事出頭露面都少不了他,但真正的決策人物,躲在宮牆之內。顯然,很多事情上,李鴻章做不了主,他只是出面周旋而已。所以說,事業成敗,表面上是李鴻章在周旋,實際上受制於清廷。

歷史上中國的精英人物,都是以解決急務為臬極。在西方列強衝擊下,大家覺得需要軍事上強國。李鴻章等人當時就是認為,只要中國有開花大炮和鐵甲船,就能與洋人一決短長。所以,洋務運動從國防軍事建設開始。首先是設兵工廠製造武器,因製造武器需要技術人員,才去開設武備學堂和選派軍官出洋留學。因近代軍隊需要近代交通通訊,才有造船廠和電報局的設立,以及鐵路建設。又因這一切均需要費用投入,所以才有招商局、煤礦金礦等實業…等等。由於事有先後,整體上就形成了一部分是現代化的,一部分是舊傳統的狀況。發展到一定階段,近代的與傳統守舊的必然發生衝突。衝突的結果,不是現代化戰勝傳統守舊,就是傳統守舊戰勝現代化,兩者必不能共處。所以說,所謂「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洋務派指導思想的說法,就是當事人意淫,就是扯淡。這些洋務運動的先驅們不知道,支撐西方富強的是制度、文明因素,東西差別不僅是西方人技術先進,而是兩種文明、兩個時代。或者說,即便他們知道這些,由於推動洋務運動的都是恭順的臣下,他們不會在太后皇帝首肯之外有其他方面的作為。因為推行西方的制度與文明,首先要動的就是太后和皇上。中國歷代的統治者,只有被強力打掃下台,從沒見過有自己主動下台的。

當時世界上,一切國家能接受近代文化者必致富強,不能者必遭慘敗,毫無例外。一個國家是一個整體,整個國家的組織和動員系統,都是環環相扣,任何一個環節都不能脫節。國防現代化,需要現代化的政治、組織和國民,需要現代化的交通、教育和經濟,缺一不可。同時代俄國、土耳其和日本現代化的經驗,就是明顯的例子。李鴻章一生歷經無數挫折,雖有豐富的閱歷、經驗,但他沒有能夠認識到這些。他和曾國藩等,對於政治、教育思想以及制度上的根本改進,完全沒有想到過。幕僚馬建忠,包括郭嵩燾,曾提醒過李鴻章,西方的富強並不是簡單的富國強兵,更不只是那些堅船利炮,而是社會制度和文化,中國必須從制度層面、文化層面學習西方。李鴻章還是認為,「中國文物制度,事事遠出西人之上。獨火器萬不能及」。現在看來,當時中國太老舊,傳統的包袱太重,以至於不靠外力,打不碎舊的罈罈罐罐,決不能自發走上近代自強的道路。李鴻章直到晚年周遊西方各國後,方才知曉要變法強國。梁啟超批評他,「知兵事而不知有民政,知外交而不知有內務,知朝廷而不知有國民,知洋務而不知有國務。」也不是冤枉了他。據此,只是「舊人穿新裝」的洋務運動,失敗就是不可避免的,等待李鴻章的結局,就是悲劇。

機敏的李鴻章,很早就感受到日本的威脅。同治二年(1863年),日本明治維新前5年,李鴻章在給曾國藩的信中,說到「其國(日本)之君臣卑禮下人,求得英法秘巧,槍炮輪船,漸能制用,遂與英法相為短長。」同治三年,他寫信給恭親王和文祥說,「日本君臣發憤為雄…往西國製造廠師習各藝,又購制器之器,在本國制習。現已能駕駛輪船,造放炸炮。…(日本)距西國遠而距中國近。我有以自立,則將附麗於我,窺伺西人之短長。我無以自強,則並效尤於彼,分西人之利藪。」李鴻章不愧為當時偉大的政治家,他看出當時日本變法圖強的意義和對中國的潛在威脅,大聲疾呼當權者猛醒與努力。可惜滿朝大臣將日本視同藩屬,沒有誰把彈丸小國日本當回事。

中國人的印象是,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日本作為文化「下位」國家,對處於文化「上位」的中國表現出相當的敬意。只是到了近代,日本才變得倨傲起來,開始公然蔑視中國。事實不是這樣,日本人從來沒有像中國歷史上其他屬國那樣恭順。公元六七年,聖德太子派特使訪隋,遞交一紙國書,稱「日出處天子,致書日沒處天子,無恙。」惹得隋煬帝大不悅。按照日本人內田樹在《日本邊境論》中的說法,日本對中國是「表面服從,內心不服」。明治維新之後,隨著國力上升,日本狼子野心漸露,輕視中國為頑固愚昧的老大之邦,虎視眈眈,蠢蠢欲動。1870年。日本派專使找到李鴻章,無理取鬧,欲援引中西不平等條約成例,與中國訂約。李鴻章與之周旋,但日本人行徑詭變,譎詐至極。1874年,日本陸軍大臣上「外征三策」,太政大臣通知準備對華軍事(大清渾然不知)。1874年5月日本以琉球人被害為口實,出兵台灣「番地征討」。翌年7月,內務大臣脅迫琉球斷絕與中國的宗屬關係。1879年4月,日本「廢琉置縣」,因大清內外交困,無暇顧及,終致琉球併入日本版圖。

晚清中日衝突,主要是朝鮮問題。近代國防上,朝鮮的地位十分重要,朝鮮既可以做敵人陸軍侵犯東北的根據地,也可以做敵人海軍侵犯山東、河北的根據地。反過來,對日本的道理也是一樣,朝鮮的地理位置,對日本也很重要。所以說,當時朝鮮,是中日必爭之地。(註:現代不同了,現代戰爭,武器技術已經超越地理因素,朝鮮的屏障作用遠沒有近代重要了。)

明治維新以後,明治政府繼承了「征韓論」。當時西鄉隆盛等人建議出征朝鮮,打開朝鮮大門。一是為失去特權的舊武士找出路,二是先下手為強(提防俄國先動手),搶佔戰略高地,三是推行其維新先驅日本富強戰略:「北則割據中國東北的領土,南則掠取中國台灣及菲律賓群島。」日本自明治八年(1875年)江華島事件後,開始了一系列的侵略活動。

日本一邊派人向朝鮮滲透,一邊派人來華試探中國的態度。由於缺乏近代外交常識,中國的總理衙門包括李鴻章本人,雖堅持朝鮮為大清屬國,但強調朝鮮內政外交自主,不予干涉。大清不負責任的態度,更加強化了日本鯨吞朝鮮的野心。後來李鴻章等察覺日本狼子野心後,發揮其以夷制夷的本領,積極介紹美國以及歐洲各國先後與朝鮮結通商修好條約,以牽制日本。歐美各國都承認中國與朝鮮的宗屬關係,惟日本不承認中國有干涉之權。日本人在朝鮮,先後惹起了兩個大事:壬午兵變(1882年)與甲申政變(1884年)。袁世凱等能臣絕地反擊,利用壬午兵變、甲申政變的機會,強化了大清對朝鮮事實上的控制權。不過,在外交方面,狡猾的日本人逐漸得手,1885年4月,《中日天津條約》簽訂,規定中日兩國同時從朝鮮撤兵,兩國出兵朝鮮須互相通知,事實上確立了日本在朝鮮同清朝對等的地位。此後,清朝和日本在朝鮮明爭暗鬥,日趨激烈,引發了甲午海戰。

甲午海戰前,中日海軍力量對比,確無必勝之信心。一是船。雖北洋艦隊軍艦噸位(世界第八)大於日本(世界第十一),但北洋所有軍艦皆1888年以前購買,此後未添一船。北洋海軍軍艦,主力「鎮遠」、「定遠」鐵甲船二艘,為日本所不及,但這兩艦質重行緩。其他艦船,好的號稱十八海哩,因使用日久,最快也就十五六海哩。相比之下,日本艦船多為1889年後所購,快者每小時二十三海哩,一般的也在二十海哩上下。「海上交戰,應以船行遲速為準。」李鴻章深知敵我,「蓋今日海軍之力量,以之攻人則不足,以之自守則有餘。」二是火炮。北洋艦隊艦載大炮放射速率亦不及敵人。據唐德剛《晚清七十年》中的說法,中日相比,是五分鐘放一炮和一分鐘放五炮的差距。況且中方彈藥不足,兩尊十吋口徑大炮僅有炮彈三枚。軍械所發的子彈,多數與炮的口徑不符,魚雷與開花炮彈甚至實以鐵滓泥沙。三是在士氣上,日本人處心積慮,必勝之心毋庸置疑。大清方面,中小級軍官和士兵亦有必勝之信心,只是上層軍官精神不振。或是因為他們深知敵我內情,或是因為清廷的腐朽無能挫傷了積極性。因為戰前,李鴻章知道軍備競賽的重要性,要加購英國阿姆士庄船廠生產的世界上最快的、時速二十三哩的巡洋艦,後因海軍軍費被挪用,這艘船被日本購去,就是日本艦隊的主艦吉野號。據說當時日本為了購買吉野號,日皇明治的后妃將自己所有的首飾都捐了出來,相比大清挪用海軍軍費為太后慶壽,怎麼能讓知情的上層軍官有必勝的信心呢?

李鴻章深知敵我力量對比,北洋海軍實無勝算。故在甲午朝鮮內亂中日糾葛時,積極運用他那套以夷制夷的本領,希望能夠通過外交努力化解危機。當時日本國內輿論一意主戰。清廷士大夫,甚至是光緒皇帝都是高調主戰,他們認為,「倭不度德量力,敢與上國抗衡,實以螳臂擋車,以中國臨之,真如摧枯拉朽。」李鴻章迫於國內壓力,在俄國公使喀西尼的誤導下,錯誤採取外交積極、軍事消極的做法,錯失機會。當朝鮮王廷落入日本人之手,及中國運兵船高升號被日本擊沉之後,始知戰事已經不可避免,為時晚矣。戰事歷經七八個月,北洋艦隊化為烏有。

甲午海戰的過程就沒有必要贅述了。相關文獻所載,大體相同。大清海軍,可歌可泣。然在時代面前,在腐化墮落的國家面前,李鴻章這樣的強人,也難挽回頹勢,何況各位海軍官兵。除了奮勇殺敵,以血報國,別無它途。北洋艦隊,林履中、鄧世昌、林永升等管帶,以及三萬多清軍陣亡,丁汝昌、劉步蟾等主帥自殺殉國。

近代中國之不幸,外有兩個強壯的惡鄰:日本和俄國,內有腐朽不堪的清廷。俄國對近代中國的欺凌,遠甚於日本。中日之間,雖常短兵相接,兩國國民深受戰火荼毒,但日本似乎也沒有從中國得到更多好處。不如俄國,常以友好面目出現,乘人之危,威逼利誘,坑蒙拐騙,從中國攫取大量土地和利益。俄國實是中國最大之敵人。

甲午中日開戰前,李鴻章怯於實力不足,積極運用外交手段,希望列強出面干預約束日本。當時西洋各國,抱隔岸觀火的態度,嚴守中立。只有俄國,生怕中日打不起來,不斷地給李鴻章打氣,拍著胸脯說要出兵干預,給李鴻章戰前外交強硬對日的底氣,致使李鴻章在戰前判斷失誤,錯失機會,倉促應戰,終於一敗塗地。《馬關條約》簽訂後,俄德法三國聯合干預強迫日本退還遼東半島。日本迫於形勢,不敢不從,退還遼東,但要求增加賠款三千萬兩白銀。在此情況下,俄國財政部長威特主動找來,答應幫助中國從俄、法銀行借款一萬萬兩,年息四厘。數目之大,利率之低,大清感激涕零,俄國真是友邦!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俄皇尼古拉二世加冕典禮,俄國要求派李鴻章出席。在俄期間,俄以助大清抗日為名,要求修鐵路貫穿東三省。李鴻章不明就裡,與俄簽訂了《中俄密約》(即中俄《禦敵互相援助條約》),密約主要內容是,如果日本進攻俄國遠東或中國及朝鮮領土時,中俄應共同出兵互相援助。戰爭期間,中國所有港口都對俄國兵艦開放;為了俄國在戰爭期間運送軍隊、軍火、糧食快捷妥當,中國允許俄國在黑龍江、吉林修築直達海參威的鐵路。李鴻章不知道當時國際形勢,俄國修鐵路,一是要抄近路連通西伯利亞和海參崴,二是籍此侵略中國東三省。密約簽訂後,俄國借德國佔領青島及在山東修路開礦的機會,以幫助大清維護華北勢力平衡的理由,出兵佔了旅順和大連。至此,中國根本無法阻攔俄國勢力在東北的迅速擴張。俄國還說,他是中國惟一的朋友。俄國人最陰暗,以助我之名,行侵我之實,隨後,東三省就成了俄國的勢力範圍。可以說,李鴻章一生最大的外交失誤,就是與俄國簽訂了《中俄密約》。可以說,以後日俄戰爭、二十一條、以及九一八等國難,都是這個密約引發的。罄南山之竹,也難書此大錯。

中華老大文明國家,任憑外敵肆掠,主要還是內部出了大問題。早在1879年美國離任總統格蘭特來華遊歷時,對李鴻章就說過,處理中日關係,關鍵還在於中國自強,自強則(日本)不敢生心。他還說,中國大害在於一個弱字。筆者理解,大清之弱,是老大不中用之弱,不是後來「一窮二白」之弱。

晚清之弱,在於世界已經進入現代化,而大清不去緊跟時代步伐,仍頑固堅守傳統舊社會。大清的基本問題,都在宮牆之內。宮牆之內那個人,一是貪權。什麼國家、民族,甚至家人,都沒有統治者的位置重要。只要危及統治,可以什麼都不顧;為了統治權,可以什麼都不要。比如後來的八國聯軍,慈禧不顧一切向十一國宣戰,就是誤信了「洋人要求她歸政光緒」的假情報。為了大權不旁落,慈禧及眾朝臣在緊急情況下方寸大亂,圖窮匕見,撒潑拚命。二是腐化。據唐德剛《晚清七十年》所載,慈禧一天的生活費,是紋銀四萬兩。四萬兩是個什麼概念呢?她老人家半個月的生活費,就可以買到「吉野號」級巡洋艦一艘;兩月之費,就可以買到當時最先進的超級主力艦一艘。一年之費,就可以裝備一支排名全球六、七位的海軍艦隊,超過鼎盛時期北洋艦隊。甲午海戰,大清海軍以軍力不支落敗,非國家財力不足,實統治者自尋死路也。三是慣以名教役人。名教即通過上定名分來教化天下,以維護倫理綱常、等級制度。慈禧本身不顧名教,但她恃名教,以母子名分約束小皇帝,以祖宗家法約束滿朝親貴,以君臣名分約束王公大臣。所謂名教,還有一個說法是「以德治國」,要求全體國民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至於操權柄者是否講這些,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整個社會,一切的一切,都以宮牆之中、社會最上層的那個人高興為準則。滿朝大臣,當然也包括李鴻章等,仰太后皇上鼻息,是必然的。這些做慣了奴才的王公大臣,對上表忠心,是常修的功課;對同僚窩裡斗老道熟練;迫害起屬下民眾時,手段毒辣,無以復加。如當時吏部尚書李鴻藻、戶部尚書翁同酥先後為協辦大學士,同時任軍機大臣,名位權勢都在李鴻章之上(李鴻章沒任過軍機大臣,沒有進入到權力中樞),但他們只能在窩裡橫,是千萬不能出窩的,出了窩,什麼也幹不了。所以說,整個大清,外交出了狀況,僅有一個李鴻章,獨撐局面。

李鴻章身處其中,以一個省級大員的身份,行一國外交軍事之大責,同僚只見其風光,不知其困苦艱辛。李鴻章深受同僚攻訐之苦。甲午時日本外務大臣陸奧宗光在其《蹇蹇錄》中,也為李鴻章打抱不平。他說,在中日紛爭國運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頭,北京政府還在熱衷於黨爭,對李鴻章加以荒唐的譴責,使其無法充分實施自己的計劃,還要背負沉重的責任。這不僅是李鴻章個人的不幸,更是這個政府自己把自己逼到了絕路。

中日對比更能說明問題。甲午時中日對比,大清綜合國力,應該強過日本。當時日本,國土只有中國的三十分之一,人口約十分之一,經濟總量約八分之一。不過,就政府能夠調動的財力而言,1893年日本的財政收入相當於7500萬兩白銀,大清為8800萬兩,日本僅少1300萬兩。巨大的國力差異面前,財力卻相當,這說明了日本政府強大的社會組織動員能力。當時日本的財政體制已經現代化,財政收入占國民收入之比達到30%,而大清這一數字為3-4%。

日本的財力能夠用在刀刃上。在1888-1894年間,全速擴充海軍裝備,相比之下,這期間北洋海軍一艦未購。海軍軍費被挪用於修頣和園,為慈禧慶壽。更有甚者,日本方面是集全國之力,與北洋一搏,而大清,甲午海戰似乎只是北洋的事情。舉個例子,甲午海戰北洋水師大敗當口,正在附近游弋、實際也落入日本海軍包圍圈的魚雷巡洋艦「廣丙號」竟然向日方提出:本艦屬於廣東水師,正在拉練,不是參戰方,日方應予放行,日本人一臉錯愕。

即便如此,戰前雙方都無必勝把握,偶然因素或可左右戰場勝負。不過,若再對比一下當時雙方軍隊組織方面的差異,就知清軍必敗了。甲午戰爭時,日本軍事組織已經現代化,大清軍隊沿用營制,兵種單一,指揮不靈、配合不好,與日軍的師團制形成了鮮明的對照。日本軍隊司令部、參謀部等指揮系統一應俱全,不像中國軍隊指揮系統散漫,戰鬥部署只憑最高指揮官一拍腦袋。日本陸軍高級軍官一半以上接受過現代化軍事教育,而大清將官多是行伍出身目不識丁的舊式武夫。日本士兵的教育程度也比中國士兵高得多。大清諸軍平時各駐一地,互不隸屬,缺乏訓練,不理解不適應近代戰爭,接敵即潰。日本人很是看不上,說清軍指揮錯亂,齟齬衝突百出,內部摩擦嚴重。這樣的軍隊,斷無取勝之可能。

事實上,大清的軍隊不是真正的國防軍,職能主要是防內亂而非抗外侮。洋務運動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變,但軍隊的職能沒有什麼變化。日本學者藤村道生(《日清戰爭》)曾經講到,北洋陸軍裝備毛瑟槍和克魯伯炮,在武器方面比使用村田式步槍和青銅山炮的日軍優越。但清軍是內戰用的、示威用的軍隊,沒有近代戰爭所必須的給養、運輸機構和兵站設施,機動能力太低,不可能進行運動戰,只能退守防衛,被動挨打。李鴻章的美國顧問也說過,清軍皆散布各省,由各督撫主政,兵部堂官並無調度會合之權。兵散則力分,故不能與外國爭鋒。日本改用西法,陸軍、海軍皆歸部臣節制,故能通力合作,積健為雄。

李鴻章在馬關和談時,曾對日方說,這次戰爭,收到了兩個好的結果。一是日本人利用歐洲海陸軍組織功能方面的成功,顯示黃色人種絲毫不弱於白色人種。二是戰爭促使中國從長年的昏睡中驚醒過來,這實在是日本促進了中國的自我奮發,幫助了中國的未來進步。李鴻章此語,雖是為搏得日方好感,以達到儘快媾和的目的,但也不無道理。李鴻章作為主要當事人,大敗後還要腆著臉乞求敵方同情。作為一個曾立下赫赫軍功享有盛譽和眾望的老人來說,當時他心中苦楚,就不難體味了。後來,李鴻章因簽訂《馬關條約》被朝野同聲斥為「賣國賊」,甚至有人撰擬了「楊三已死無昆丑,李二先生是漢奸」的對聯,在市井間流傳,可見李鴻章之不齒於士林。

冷靜想一想,李鴻章就是想賣國,他賣得了嗎?中國社會,幾千年愚民統治和愚民教育的結果,就是整個社會不辨道理,混沌一片,英雄人物不容於當時。滿朝士大夫階層,多是誇辯之徒,虛譽欺人,坐議立談,無人可及,臨機應變,百無一能。借用海瑞的一句話,「滿朝皆婦人也」,他們側行俯立,好語巧笑,乃得立於時。這些還是好的。更多的是偽道學,他們端出一副道德高尚的嘴臉,其實是道德敗壞的偽君子,「陽為道學,陰為富貴,被服儒雅,行若狗彘。」有些居廟堂之上的害人精,說他們是豬狗,應該是對畜生的不尊重。

馬關談判日方全權大臣之一,外務大臣陸奧宗光對李鴻章有一個評價。他說,與其說李鴻章膽魄雄豪、才華俊逸、決斷果敢,不如說是為人機敏、富有奇智,視事態時機的利害得失而決定取捨行藏來得更合適。他說李鴻章不拘泥繁文虛禮,常放逸不羈,獨具風采,容貌魁偉言行奇拔,令世人對其頓起敬畏信服之念。他的意思,是說李鴻章小聰明,大作派。的確,李鴻章缺乏現代知識,沒有受過外交專業訓練,他的那些缺乏世界眼光和心胸狹隘的外交知識、思想和痞子戰術,只是多年曆練而來。儘管如此,與李鴻章數度交手的伊藤博文,不止一次表示,李鴻章是中國惟一有能耐與列強一爭長短的人。

再強的人強不過時代,李鴻章註定是個悲劇人物。個人再大的能力,再多的才幹,也拗不過整個社會,況李鴻章本人,也未必是一心報國。任人唯親就不說了,這是中國所有當權者的通病,因為制度不如人起作用,用自己信得過的人,是在中國當政的必然選擇。外人效忠口號喊的再響,也不如自家親戚可靠。李鴻章打擊異己也是駕輕就熟。百日維新前後,李鴻章一邊支持維新派,另一方面難忘甲午戰後帝黨對自己的強烈抨擊,讓人上疏抨彈最忠於光緒的官員文廷式,致使維新大將文廷式革職返鄉永不敘用。此外,貪腐也是李鴻章抹不去的印記。李鴻章去世後,其直系子孫遺產分配,涉及到李家在合肥、巢縣、六安州、霍山的大量田產,在揚州的當鋪,在廬州府、江寧、揚州、上海等大批房產。這是怎麼來的?當然他是為官撈來的。據俄國沙皇冬宮檔案記載,1896年李鴻章簽訂中俄密約後,陸續從道勝銀行獲得俄國給予的回扣達三百萬盧布。至於他採購軍艦拿了多少回扣,天知道!所以說,論私德,李鴻章前不如曾國藩,後不如不置產業的袁世凱。

1901年9月7日,辛丑條約簽訂。李鴻章在簽字回來後大口吐血,兩個月後去世。消息傳來,慈禧的眼淚當場就流了下來,感嘆說:「大局未定,倘有不測,再也沒有人分擔了。」詔贈太傅,晉封一等侯爵、謚文忠,賜白銀五千兩治喪,在其原籍和立功省建祠10處,由地方官員定期祭祀。清代漢族官員京師建祠僅李鴻章一人。不過,民間的傳言卻是「賣國者秦檜,誤國者李鴻章」。李鴻章去世近六十年後,「賣國賊」李鴻章屍身所遇,令人髮指。位於合肥城東十五里大興集的李鴻章墓,1958年大躍進期間被毀,「李鴻章穿著黃馬褂的遺體保存完好。狂熱的人們用繩子拴著遺體,掛在拖拉機後面遊街,直到屍骨散盡。」

筆者無意評價歷史人物李鴻章。因為筆者捫心自問,若早生一百年,頂多只是個捉刀上陣,灑血雪恥的男兒。徒有匹夫之勇,於國於民,能有多少益處?

話說回來,甲午海戰一百二十三年過去了,中日之間的差距,或者說中國離日本的距離,至少不比當年小。若再來一場中日之間的海戰,樂觀估計,也不敢妄言中方勝算有甲午時期高。或許一百年太短,中國仍在發展中。

當今世界上,一切國家能現代化的必致富強,與現代化背道而馳的,必遭邊緣化甚至淘汰。在這方面,沒有特殊性。因為我們還沒有見到,一個不走現代化道路而強盛的國家。洋務運動、甲午海戰,李鴻章等人的探索也證實,沒有徹底的現代化,就不是現代化。

蔣廷黻在《中國近代史》(1938年)中有一世紀之問:「近百年的中華民族根本只有一個問題,那就是:中國人能近代化嗎?能趕上西洋人嗎?能利用科學和機械嗎?能廢除我們家族和家鄉觀念而組織一個近代的民族國家嗎?能的話,我們民族的前途是光明的;不能的話,我們這個民族是沒有前途的。」

中國能現代化嗎?

歡迎關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李義奇 的精彩文章:

TAG:李義奇 |

您可能感興趣

中日甲午海戰,北洋海軍戰敗誰之過?李鴻章說了六個字,揭秘真相
如何看待中日甲午海戰?
談談中日甲午黃海海戰北洋艦隊的戰鬥隊形
左宗棠手下戰將魏光燾在中日甲午戰爭中是如何血戰日軍的?
中日甲午戰爭:大清光緒皇帝宣戰諭旨VS日本明治天皇宣戰詔書
中日甲午海戰:上海「間諜門」夾傷美國總統
中日甲午海戰發生在哪個海域?
中日甲午海戰:北洋水師為何如此慘敗,是因為李鴻章指揮失誤?
《中華五千年》之1894中日甲午戰爭
中日甲午海戰 鄧世昌的狗為其增添了一份悲情
中日甲午戰爭日本的崛起和清政府失敗的原因
成歡驛之戰,中日甲午戰爭中大清國潰敗的前兆?
中日甲午戰爭影像:陷落的旅順口
中日甲午海戰,北洋水師的炮彈應不應該裝沙子
中日甲午戰爭慈禧太后扮演了怎樣的角色?坑了光緒和李鴻章
中日甲午戰爭中,日本從中國奪走三樣東西,其中一樣至今影響著日本
歷史必修一太平天國運動與中日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預習複習必備)
中日甲午戰爭之後 獲得巨大利益的日本國
老照片:中日甲午海戰之後,清政府重建北洋艦隊,不愧是亞洲第一
中日甲午海戰中的炮彈里為什麼填的是沙子,其實並不全怪慈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