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博會的「博物館化」實踐
近些年,全球的畫廊業、古董商及藝術品經紀人均將目光轉向中國藝術市場。香港,因其在亞洲的區位優勢、相對自由的貿易環境、藝術品易入易出且沒有關稅的便利條件,以及廣泛的藏家群體,成為中國藝術市場的前沿陣地。香港巴塞爾藝術博覽會和典亞藝博等藝博會,作為彙集全球藝術品的重要平台,不僅對香港當地的經濟文化發展呈現出很強的帶動能力,其新的發展模式對內地的藝博會也產生著影響。
基於香港國際化的市場、高質量的人才儲備、專業的藝術品管理模式,以及自身資源的優化,香港的藝博會已孵化為一個國際性的開放式平台:一方面服務於世界各地的觀眾,另一方面成為東西方藝術溝通的橋樑。
當下,隨著經濟的發展、大眾審美水平的提升,大眾對藝術品的欣賞和消費,正在從盲目型轉向知識型。相應地,藝博會在戰略上,不再僅僅是匯聚藝術品的展出方,而是希望與公眾形成互動——加大對公共教育的投入,以提升大眾的鑒賞品位,既服務於社會,也培養了藝術愛好者和未來的藏家群體。正是基於社會文化轉型期的迫切需求,早在幾年前,香港的藝博會,開始嘗試借鑒博物館在社會公共教育方面的做法,以更嚴謹、更科學的藝術品管理、研究、展示設計和藝術教育模式,搭建起一個新的全天候與全球性藝術品展示平台。
事實上,與拍賣會相比,藝博會更能反映基礎市場的成熟度、健康度和活躍度。而藝博會的「博物館化」實踐,實現了藝術家、策展人、畫廊、觀眾、收藏家、藝術代理人之間更加開放、更加平等的良性交流與互動。或許可以說,這也正是藝博會走向成熟的標誌。
藝博會「博物館化」這一概念的實施,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吸引成熟的藝術收藏機構不斷加盟。例如,一些具有百年收藏歷史的歐洲畫廊,攜帶珍品參與展覽,畢沙羅、莫奈、羅丹、雷諾阿、畢加索、達利等藝術大師的作品,成為展會上的「常客」。它們與古董文物,共同提升了藝博會展品的級別,也為大眾呈現了更加豐富的藝術空間。二是策展人機制的建立和執行,推高了藝博會的學術標準。如今的藝博會,在展示藝術品的同時,常設有一系列學術性的研討和講座活動,特別是國外著名藝術博物館館長、專家、藝術家、策展人等權威人士主講的講座及研討會,不但給業內人士掌握全球藝壇最新動向,提供了一個窗口,更吸引大眾參與其中,讓普通民眾得以近距離了解國際藝事。
與此同時,藝博會的「博物館化」實踐還體現為學術標準的確立。對畫廊的入展資格,香港的藝博會實行了嚴格審查,其參展資質的評審標準,主要依據對方每年舉辦的重要展覽等學術活動、以往參加的藝博會,以及其對收藏、展品研究、畫冊出版等方面的投入。在展覽模式方面,香港的藝博會特別嘗試引入博物館式的展陳方式,以期強力推廣藝博會中的公共教育元素。香港的藝博會,正努力通過這些高規格、高品質的展事活動,成為亞洲最具權威性的藝術平台。
香港有的藝博會還與香港的各大博物館、大學等專業機構保持著緊密聯繫。甚至藝博會的部分收益,也會撥捐給大學的藝術系,以支持本地學生參與海外藝術博物館及藝術機構組織的培訓和實習活動,從而培育香港新時代的藝術家、學者、博物館和藝術管理專才,以推動本地博物館事業和藝博會等藝術展事的多樣性建設。
誠然,鑒於與博物館機構本質上的不同,當下藝博會的「博物館化」實踐,更多是形式上的轉變與提升,但作為國際藝術交流平台,其所帶來的影響卻是不容忽視的。可以預見,國際藝術形式的多樣性匯聚,將推動香港本土藝術的走向與藝術生態的重構。同時,藝博會的學術定位、對公眾的審美引導、評價與監督體制的建立,以及專業團隊的建構等,在藝博會面向未來的發展中,都將不斷強化。
藝博會在中國如火如荼的發展,為藝術的普及提供了更廣闊的社會公共空間。作為藝術品一級市場的風向標,藝博會不單單是一個商業平台,更有義務構建健康的藝術市場環境。對於當下藝博會的健康發展,香港藝博會的「博物館化」實踐,不失為一個路徑選擇。
刊登於《人民日報》7月16日12版美術副刊。
※張煒:在文學土壤上深耕
※傅謹:貼近人民 接通地脈——中國話劇發展的啟示
※虞金星:算一算「流水賬」
※葉廷芳:廢墟之美
※講述者也是引導者——呂立新談文化傳播
TAG:人民日報文藝 |
※魔都好「色」之徒注意了!媄術館化身新晉打卡聖地!
※清理旅館化糞池 印度7人窒息身亡
※中餐館化學物爆炸,華男全臉被腐蝕,當心這樣做無法獲得賠償
※這本小說今年完結,殯儀館化妝師彪悍穿越,文能安邦武定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