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文化的符號——太極拳
編者按:小編自八歲習武,從螳螂拳入手,後改練太極拳至今已三十餘年,不曾中斷,一開始醉心武術,交往武林朋友斗拳切磋,先後與大成、形意、八卦、白鶴、詠春、披掛、三皇炮錘等門派交流,交得一眾武林同道好友,而立之年婚後,漸漸淡漠爭勝斗勇之心,後潛心修道,習武及尋武所積攢心得感悟忽如泉涌般爆發而出,不但有對人生觀、善惡觀、價值觀的感悟還有對人體自身氣血神意經絡氣脈等的感悟,看到此文,覺所言不謬,遂轉載而來。
任何一種文化,如果要廣泛地影響現實社會,不斷傳承,都不能僅僅依靠抽象的義理,而是要固化為一種「現實形態」;在強調「文化走出去」的今天,我們更應該對歷史上流傳下來的各種文化的「現實形態」加以深刻的文化解讀,挖掘其深層的文化內涵,只有這樣才能使中國傳統文化適應時代,歷久彌新。比如,同樣是「喝茶」,經過文化闡釋,就形成了「茶道」而傳承千載;如果沒有加入「文化因子」,它最終不過是用來解渴提神而已。
中國傳統的太極拳,就是道教文化的一種「現實形態」。它產生於道教,用拳術的形式完美闡釋著醇厚的道教文化。但是,如果不加以文化層面的解讀,它就只是一種「技擊術」而已。
太極拳是結合陰陽五行變化、中醫經絡學,以及中國古代道教的導引術和吐納術,綜合而成的內外兼修的「內家」拳術。
從名稱上來說,「太極」是道教思想中的萬物本源。《道德經》里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按照道教的理解,其中的「道」就是無極,而「一」是太極,「二」即是陰陽。「太極」出現於陰陽未分的混沌時期(無極)之後,而後才形成萬物的本源。「太極」是道教宇宙論、修行理論的基本概念。
可是,這種抽象的理論對於修道者來說是深邃奧妙、不易理解的,於是古代先賢創立了各種形式,讓大家能夠藉此途徑逐步體會「太極」的奧秘。如著名的「太極」圖案,就直觀地將「陰陽」的關係表達出來,讓人一目了然。太極拳也是如此,它通過拳術的形式闡釋「道」的內涵。
太極拳的創立源自於道教的「丹道」。元末明初,道士張三丰在武當山隱形潛修,其間創立了一套完整的「太極丹道體系」,太極拳是其中的「動功」,也就是將意念、呼吸、肢體運動結合起來,以調身導引為主,外動內靜、動中求靜。所以,太極拳最初就是道教修行者的修道方式。
據張三丰《學太極拳須斂神聚氣論》記載:「學太極拳,為入道之基,入道以養心定性、聚氣斂神為主。」通過練習太極拳,可以體悟道教所說的天地萬物之間一以貫之的「道」。要「入道」,主要就是「養心定性、聚氣斂神」,練習太極拳,正可以達到這種效果。
而張三丰在《太極煉丹秘訣·太極行功法》中說:「此練太極拳者,所以必先執行功之妙用;行功者,所以必先明太極之妙道也。」(《道藏精華》)這段話說明了練習太極拳必須「明太極之妙道」,也就是體悟道教哲學中所說的太極「陰陽合一」、「剛柔相濟」的道理。
從源頭上來說,「明道」是練習太極拳的根本目的。通過練習太極拳,人們可以切身體會、感受到「道」的內涵,太極拳為習練者提供了體悟「道」的現實途徑,最終目的就是「以拳合道」。
太極拳是道教文化形象化的表現。無論從形式還是內容,太極拳始終貫穿著道教的思想。
太極拳的姿勢,源自道教科儀中的「禹步」。禹步又稱「步罡踏斗」,是道士在禱神儀禮中常用的一種步法動作,因為相傳為夏禹所創而得名。禹步不僅是道教科儀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是道教古老的養生術。太極拳的拳式設計,是根據道教哲學的理念而來。比如,太極拳的行拳,最大的特點是「柔」、「綿」,以腰為軸,帶動四肢處處劃圓運動,含蓄而柔韌,這是根據道教所說的萬物循環往複的運行方式而創立;太極拳的拳法中有大量的「仿生」動作(傳說當年張三丰就是因為在武當山看到蛇鵲相鬥,才覺悟了「柔綿」的奧妙),這是依據「道法自然」的道理而來。
而太極拳練習的方法更是與道教思想一脈相承。比如,練習太極拳要求抱元守一,強調意念功夫和內煉養生,就源自於道教修鍊的「存想術」。這是從東晉時期就開始流傳的一種道教修鍊方法,道教的高功在作法時就需要這種方式。所謂「存想」,通俗地說就是集中精神、消除心中雜念。太極拳對於習練者意念的要求和「存想」是完全一致的。此外,練習太極拳時,要「自然而然」,「松」而「靜」,反對「後天人為」,這也是道教一貫主張的行為原則。
養生,是太極拳的現實作用,這與道教思想也完全一致。作為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重生貴生」、「尊道貴德」、「生道合一」是道教文化的傳統。在這種宗旨的指導下,道教有一系列的修身煉己以求「長生久視」的方法。太極拳就是其中之一。
張三丰曾說,自己創立太極拳的直接目的,是「欲令天下豪傑延年益壽,不圖技擊之末學」。這在孫祿堂的《太極拳學自序》中有詳細的記載:「元順帝時,張三丰修道於武當,見修丹士兼練拳術者,後天動用之過當,不能得其中和元氣……作太極拳術,闡明養身之妙。此拳在假後天之形,確後天動,一動一靜,純任自然,不尚而氣,意在練氣化神耳。」意思是說,張三丰創立太極拳,是為了在修道過程中避免清修出現的弊端,達到「養身」的目的。具體的方法就是用拳術動作(後天之形),動靜自然,「練氣化神」。
《太極拳解》上說:「身雖動,心貴靜,氣須斂,神宜舒。」習練太極拳,包含了養氣、養心、養神。道教主張「形神依存」、「身心一體」,太極拳的養生原理也是如此。《太極拳十三勢歌訣》中說:「先在心,後在身。」要「勢勢存心揆用意」,處處以意念為先。在練習太極拳時,內外相合,連綿不斷,使全身所有內外組織器官進行有機的協調運動。同時與呼吸吐納結合,全身的旋轉運動也符合太極的道理。
對於太極拳的創立者張三丰來說,它的技擊功能只是「末學」。不過,世上流傳的太極拳拳法為了適應世俗需要,更加強調它的防衛、技擊功能。
太極拳的技擊方法主要是「引化合發」,也就是通過「牽引」來力而「化解」來力,然後在合住來力(借力),最後「發力」攻擊。這種「以四兩撥千斤」、「借力打人」的使力方式,其實就是道教所說的以柔克剛、以靜待動。
從使用原則上來說,太極拳強調「後發制人」,這也是道教哲學「不爭」、「處弱」思想的具體體現。所以《太極拳論》上說:「太極拳不自作主張,處處從人,彼之動作,必有一方向,則吾隨其方向而去,不稍抵抗,故彼落空,可跌出,皆彼用力太過也。」
太極拳不僅是一套拳術,它是道教的一種功法,更是對道教文化形象化的體現,它闡釋了道教對於世界的認識。因此,通過太極拳可以引導練習者建立一種以道教思想為基礎的行為模式,進而樹立道教「上善若水,厚德載物」的人性品格,這對現實社會具有積極的意義。近年來,「中國文化走出去」越來越受到重視。2013年,中國道教協會主辦的「道行天下,和諧共生」對外交流系列活動在歐洲舉辦。這是中國道教界首次主動「走出去」,向西方國家推介道教,而太極拳正是其中的重點推介「品牌」。
正是因為太極拳的實用性,所以它才會受到廣泛歡迎。但是我們更應該注重挖掘太極拳深厚的文化內涵,通過這個形式,讓世界更好地認識中國傳統的道教文化。
關註:內丹360,一個致力於內丹養生的公眾號
姜燕泉的微信:
※重磅!太極實戰第一人要打假:清理自由搏擊和MMA的敗類
※2014年國家青年隊集訓第二天的主題講座齊志峰老師太極—連接
※又一太極宗師出山!馬氏硬太極掌門:10秒KO格鬥狂人
※一代梟雄皇太極離奇死去,是否與多爾袞有關係
※日本人用視頻告訴你:女生練太極拳有什麼好處?
TAG:太極 |
※良渚文化太陽神符號
※德國身份的文化戰爭:宗教符號重回舞台中心
※良渚陶器「豆」上的刻劃符號和文字
※北大新媒體文化研究學者李瑋:熊貓,更好體現中國形象的文化符號
※中國文化的符號——《永樂大典》
※納粹符號與印度教佛教符號相反的,納粹標誌的含義?
※古代廳堂文化,典型的中式建築符號!
※擦亮大運河文化符號 承載時代藝術之使命
※賀州市獨一無二的文化符號,體現了中華民族文化的大融合——青銅之光
※品牌|從極客符號 到流行文化
※陶瓷是中國獨有的文化符號,濃縮著中國傳統文化與時代風格
※藝術的符號三性論
※文化符號的自由搭配
※葉舒憲:文化符號如何產出經濟
※如何通過旅遊輸出城市符號和文化品牌?
※朱 虹:御窯—中華民族的文化符號
※《中國十大文化符號》:對本人來說,文化符號也許是張薔和邁克爾傑克遜
※「蘭山十大文化符號「——銀雀山漢墓竹簡博物館
※「皮卡丘」是如何成為文化符號的?
※徐中文:古籍印版魚尾符號的文化內涵